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附加伤椎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列入对照组,采用4钉内固定术治疗,选取2010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列入研究组,采用6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术前术后Cobb角及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比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术前Cobb角、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研究组患者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和伤椎后缘高度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附加伤椎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6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能提高系统稳定性,且有利于长期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49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分为2组,其中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患者23例作为观察组,采取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移复位程度、后凸畸形(Cobb角)和伤椎高度的恢复情况,随访观察Cobb角丢失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6个月,平均14.3个月。观察组伤椎前移复位程度、Cobb角变化角度、前柱高度变化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Cobb角丢失角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年时观察组Cobb角无继续丢失,对照组丢失(8.32±2.03)°。结论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更有利于恢复前柱高度及伤椎后缘的向后移位,矫正后凸畸形,对下位椎间盘的影响较小,固定稳定性好,能够保证患者早日下地活动,且能较好地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率及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术后矫正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伤椎固定组在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矫正情况均优于单纯后路固定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较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更好的矫正伤椎畸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测量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进行比较。结果:12例患者VAS评分术前(7.67±0.89)分,术后(1.92±0.67)分,术后疼痛明显轻于术前疼痛,P0.05;矢状位Cobb角术前(14.83±3.16)°,术后(3.83±3.01)°,术后矢状位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P0.05;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术前(58.67±7.61)%,术后(95.33±2.40)%,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恢复病椎的高度及矢状位Cobb角,手术损伤小,术中及术后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能够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CT片检查,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未发现死亡病例及神经功能损伤障碍加重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对术前与术后12周、1年患者伤椎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差异进行比较发现,术后12周、1年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与术后1年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路钉棒系统加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再通过椎弓根将伤椎塌陷终板骨块推顶复位,然后植骨。结果根据影像学评估,随访时测得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术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与术后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经6~18个月随访,无椎弓根钉失败病例。结论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后,采用经椎弓根植骨可有效恢复椎体力学性能,减少单椎弓根钉固定后断钉及椎体高度再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3 ~ 65岁,中位数46岁 骨折节段,T112例、T1212例、L18例、L24例.AO分型,B1型7例、B2型11例、B3型8例 脊柱载荷评分3~6分,中位数4.5分椎体高度压缩<70%,椎管占位<1/3 伤椎一侧椎弓根完整15例,双侧均完整11例 均无脊髓神经损伤 受伤至手术时间3 ~ 10 td,中位数5 td观察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甲级愈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 ~ 30个月,中位数24.5个月 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改善,术前18.060°±5.703°,术后即刻8.916°±5.543°,末次随访时9.338°±5.762°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增大,术前(62.020±10.842)%,术后即刻(97.392±7.637)%,末次随访时(96.592±6.854)% 腰痛症状明显缓解,脊柱功能改善;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064±2.058)分,未次随访时(1.312±0.77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82.253±14.526)%,末次随访时(8.381 ±°°3.217)% 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缓解疼痛、纠正伤椎后凸畸形、恢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并发症少,有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及分析胸腰椎骨折经单侧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对侧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后路手术应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结果:采用术后随访3~24个月,椎体高度及生理弧度恢复满意、Cobb角无明显改变.结论: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易于维持椎体高度及避免侧方移位的优点,使病人能早期活动,减少内固定物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胸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X线片测定伤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伤椎前缘高度变化,了解经椎弓根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结果通过手术复位伤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观测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采用经胸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成型结合四钉法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四钉法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成型结合四钉法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压缩率以及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变化对比,远期效果(取出内固定后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成型结合四钉法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保证脊柱的稳定,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内植骨重建伤椎前中柱稳定性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7月~2010年11月我科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108例,其中传统的后外侧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42例(对照组);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66例(观察组)。分别从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对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压缩比,矢状面和冠状面Cobb角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两组术后2周,术后2年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压缩比,矢状面和冠状面Cobb角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比优于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在术后2年椎体前后缘压缩比增大,Cobb角增加,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术后2年椎体前后缘压缩比,Cobb角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内植骨可有效重建椎体前中柱稳定性,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及伤椎前后缘高度,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实际选择治疗方案将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35例和对照组(椎弓根钉内固定)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预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Cobb角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分别为(95.33±8.47)%与(49.85±5.22)%,(4.32±1.06)°与(27.33±3.58)°,(94.01±8.30)%与(49.97±5.30)%,(5.10±1.13)°与(27.29±3.62)°(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提高1级、2级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5.33±8.47)%与(94.01±8.30)%,(4.32±1.06)°与(5.10±1.13)°,20.00%与6.67%,11.43%与10.00%(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结束后椎体前缘丢失高度、Cobb角丢失度、ODI以及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5±0.20)%与(7.31±1.46)%,(1.25±0.38)°与(7.39±1.52)°,(15.46±4.38)与(24.16±4.59),60.00%与33.33%(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内固定失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00%与20.00%(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丢失更少,腰背部功能及疼痛改善效果更佳,内固定失效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串联式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8例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本院自行研制的串联式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系统联合伤椎植骨术。比较该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椎管面积比。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2.50min,平均失血量为18.39mL,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VAS评分术前6~9分,平均(7.46±1.14)分,术后1周2~4分,平均为(2.71±0.76)分,末次随访0~2分,平均(0.68±0.72)分。术后1周复查X线片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由术前的平均37.08%±6.14%减少至7.61%±1.82%,末次随访为8.28%±1.95%;伤椎椎管狭窄率由术前的平均29.43%±5.73%减少至17.79%±6.77%,末次随访为9.56%±4.17%.术后随访患者椎管面积持续恢复,椎体高度有所丢失但较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串联式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初步临床疗效满意,通过严格把握适应症,慎重选择患者,该术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壮骨强筋片对中青年A3.1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脊柱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青年A3.1型胸腰椎骨折患者48例,证型均为肝肾亏虚型以及顺利施行GSS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术后用药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在GSS术后无特殊处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即每日服用壮骨强筋片至术后3个月。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随访的伤椎高度丢失比、Cobb后凸角、骨性椎管前后径减少百分比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大于6个月的随访,并在术后3个月达到骨折愈合。随访期间均无感染、神经损伤、椎管继发性狭窄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伤椎高度丢失率、后凸Cobb角、椎管前后径减少率均比术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伤椎高度丢失率、后凸Cobb角、椎管前后径减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GSS内固定术可安全有效治疗单节段A3.1型胸腰椎骨折,术后应用壮骨强筋片可增强肝肾亏虚型患者GSS术后脊柱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8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2)。对照组行跨伤椎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总量、术前和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术前和术后1周后凸Cob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长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后凸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确切,术后恢复效果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骨折及神经脊髓压迫情况,28例患者行椎板开窗减压、伤椎骨折复位器复位,使骨块回纳,伤椎冲入骨颗粒植骨融合治疗,椎体爆裂骨折采用椎间植骨融合;10例患者采用不切除椎板减压,直接撑开复位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38例患者术后3,6,9,12,18个月进行随访,经DR及CT检查,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无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所恢复,达到1~3级。结论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具有复位效果好、植骨融合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撬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后路撬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24~67岁,中位数41岁。骨折部位位于T113例、T1216例、L115例、L22例。骨折AO分型,A1型22例、A2型5例、A3型3例,B1型4例、B2型2例。合并神经损伤18例,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C级2例、D级5例、E级11例。术后随访观察症状缓解、骨折愈合、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0个月,中位数1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中位数16周;内固定拆除时间术后12~18个月,中位数14个月。术后腰背部疼痛症状消失,合并神经损伤者的神经功能改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与上下相邻椎体前缘高度平均值的百分比)和Cobb角恢复,无明显丢失。术前,伤椎前缘高度(58.5±10.2)%,额状面Cobb角(9.8°±2.6°),矢状面Cobb角(28.5°±4.3°);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95.5±2.2)%,额状面Cobb角(1.0°±1.5°),矢状面Cobb角(1.8°±1.1°);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92.2±2.6)%,额状面Cobb角(1.9°±1.3°),矢状面Cobb角(3.9°±1.0°);内固定拆除后1个月,伤椎前缘高度(91.6±1.9)%,额状面Cobb角(2.5°±1.2°),矢状面Cobb角(4.2°±1.1°)。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撬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有利于骨折愈合、矫正畸形和维持脊柱的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手术固定加服中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手术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服伤科壮骨片方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例。结果:通过对术前、术后定期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30例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胸腰椎生理弧度维持良好。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手术固定加服中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置钉术与跨伤椎置钉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8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经伤椎置钉手术组(A组)及跨伤椎置钉手术组(B组)。观察对比2组术后7 d、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VAS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结果术后7 d、术后12个月2组各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术前(P均0.05),且术后7 d、术后12个月A组各指标均优于B组(P均0.05),2组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2组VAS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置钉术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跨伤椎置钉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7年9月~2009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组)和对照组(单纯椎弓根钉内固定组),随访6~15个月,通过回顾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对其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及Cobb角的矫正程度,在术后即刻无明显差异,于术后1年随访,经椎弓根植骨组,伤椎前缘高度变化及Cobb角的矫正程度丢失不明显,而未植骨组变化明显,二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地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