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胡鹏 《求医问药》2014,(16):224-224
目的:探讨用罗哌卡因硬腰联合麻醉法对自然分娩产妇进行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0例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80例产妇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各有20例产妇。A组产妇、B组产妇、C组产妇为镇痛组产妇,D组产妇为非镇痛组产妇。对A组产妇、B组产妇、C组产妇使用罗哌卡因硬腰联合麻醉法进行镇痛,对D组产妇不使用麻醉方法进行镇痛。为A组产妇使用单次剂量为3ml的罗哌卡因在硬膜外进行输注,输注的速率为2ml/h。为B组产妇使用单次剂量为3ml的罗哌卡因在硬膜外进行输注,输注的速率为6ml/h。为C组产妇使用单次剂量为3ml的罗哌卡因在硬膜外进行输注,输注的速率为12ml/h。然后,比较四组产妇疼痛的程度及其VAS(视觉模拟评分)评分的情况。结果:这80例产妇,在第一产程中,A组产妇、B组产妇、C组产妇VAS的评分均低于D组产妇,镇痛组产妇与非镇痛组产妇VAS的评分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在第二产程中,A组产妇、B组产妇、C组产妇VAS的评分明显低于D组产妇,镇痛组产妇与非镇痛组产妇VAS的评分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产妇、B组产妇、C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产妇和B组产妇在罗哌卡因的使用剂量上少于C组产妇(P<0.01),B组产妇在使用PCA(镇痛药给药装置)的次数上少于A组产妇(P<0.05)。结论:用罗哌卡因硬腰联合麻醉法对自然分娩产妇进行镇痛的效果显著,尤其是使用在硬膜外单次注射+持续输注的方式对其进行镇痛的效果更好。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宗银东  聂颖  姜义铁  李林  罗星燎 《重庆医学》2016,(17):2407-2409
目的:分析罗哌卡因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的无痛分娩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自愿接受无痛分娩的60例产妇(观察组),对该组产妇的30例应用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罗哌卡因组),其余30例应用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布比卡因组),另选同期的60例不愿接受无痛分娩的产妇设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及应激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罗哌卡因组产妇与布比卡因组产妇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罗哌卡因组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为(0.16±0.07)分,布比卡因组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为(0.15±0.07)分,罗哌卡因组产妇与布比卡因组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布比卡因组产妇会阴侧切率显著高于罗哌卡因组(P<0.05),对照组产妇血糖、皮质醇、胰岛素/血糖比值变化程度明显大于试验组(P<0.05),且布比卡因组产妇血糖、皮质醇、胰岛素/血糖比值变化程度明显大于罗哌卡因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的分娩效果良好,对产妇的会阴侧切率能有效降低,减轻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邓雪峰  何川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1):1517-15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术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120例产妇随机分为A、B、C组,每组40例,均行硬膜外麻醉。A组予舒芬太尼10μg(1 ml)+0.5%罗哌卡因15 ml,B组予舒芬太尼15μg 1 ml+0.5%罗哌卡因15 ml,C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 ml+0.5%罗哌卡因15 ml。观察术中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起效、无痛平面、镇痛持续时间,改良Bromage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比较,A、B组起效时间、无痛平面时间、感觉阻滞达最高平面时间均缩短(P<0.01),镇痛持续时间均延长(P<0.01)。3组在切皮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探查、取胎时的VAS和寒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和瘙痒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术时使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可增强麻醉效果,15μ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可减轻探查取胎时内脏牵拉不适症状,减少术中寒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将要求自然分娩初产妇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采用0.075%盐酸罗哌卡因,B组采用0.1%盐酸罗哌卡因,C组采用0.15%盐酸罗哌卡因,三组均加1μg/ml芬太尼,均采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三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情况、最终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剖宫产率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Apgar评分以及产妇满意率。结果三组镇痛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显著降低(P<0.01),从VAS绝对值看,25min后B组、C组镇痛效果更佳,但C组运动神经阻滞较B组重,30%(6/20)以上感觉下肢软,轻度乏力,其中运动阻滞发生率为15%;三组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产妇满意率高于A组、C组(P<0.05或0.01)。结论 0.1%盐酸罗哌卡因加小剂量芬太尼施行硬膜外分娩镇痛,是较合适的镇痛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并行剖宫产手术的孕妇90例。随机分为三组,三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A组的麻醉药物采用0.75%罗哌卡因10 m L,B组麻醉药物采用0.75%罗哌卡因10 m L与舒芬太尼10μg,C组麻醉药物采用0.75%罗哌卡因10 m L与舒芬太尼20μg。观察并比较三组产妇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术中肌松等级、取胎时VAS疼痛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同时观察娩出时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B组与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快于A组(P0.05或P0.01),而C组较B组起效更快(P0.05);B组与C组镇痛持续时间均长于A组(P0.05或P0.01),而B组与C组镇痛持续时间相当(P0.05);B组与C组取胎时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或P0.01),而C组较B组VAS评分更低(P0.05);三组孕妇Bromage评分、术中肌松评分、新生儿娩出1 min、5 min时Apgar评分、术后并发症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0.75%罗哌卡因复合20μg舒芬太尼能取得最好的麻醉效果,产妇感觉与运动阻滞快、镇痛持续时间长、取胎时VAS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两种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自控肌间沟臂丛神经镇痛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拟行上臂或肩部手术患者50例,年龄18~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II级,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技术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并留置导管,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随机分成两组:0.1%罗哌卡因组(A组)与0.25%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25例,无背景持续输注,单次PCA量为5 mL,锁定时间15 min,1 h限制剂量为20 mL。术后0.5、3、6、24 h(t1~4),评估患者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VAS评分及运动阻滞程度,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与B组比较,A组静息和活动的疼痛VAS平均评分、平均运动阻滞评分较高(P<0.01)。静息状态下,A组t4时的疼痛VAS评分高于B组(P<0.01),活动状态下,A组t2~4时的疼痛VAS评分高于B组(P<0.01);A组患者患肢手部麻木感的病例多于B组(19:8,P<0.05),Horner综合征的病例少于B组(3:13,P<0.05)。结论:0.25%罗哌卡因用于自控肌间沟臂丛神经镇痛的效果优于0.1%罗哌卡因,但对颈交感神经的影响较大。0.1%罗哌卡因可满足静息状态下的镇痛,并保持一定自主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下行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产程进入活跃期的单胎初产妇80例,ASAⅠ~Ⅱ级,随机双盲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为单次剂量3 ml,锁定时间15min;B组为单次剂量3ml,输注速率6ml/h,锁定时间为15min;C组为输注速率12ml/h;D组为非镇痛组(对照组)。在宫口开至3cm时,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2 mg+芬太尼2μg。30min后,PCEA输注0.15%罗哌卡因与2μg/ml芬太尼的混合液。结果A,B,C组分娩镇痛组间VAS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D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A组与B组罗哌卡因用量比C组分别减少65%(P<0.01)和25%(P<0.05)。A组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但A组PCA次数多于B组(P<0.05)。B组、C组的产程、分娩方式的百分率、宫缩及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SEA+PCEA是一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以单次腰麻加硬膜外持续输注法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子宫切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n=20)。A、B组分别用0.125%罗哌卡因和0.125%布比卡因 2mg吗啡 氟哌利多5mg/100ml进行硬膜外镇痛(PCEA),C组术后疼痛时按需肌注哌替定。对比术后镇痛效果,并分别于麻醉前、切皮后90分钟、术后1、2、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糖、胰岛素、皮质醇、肾上腺素浓度。结果A组术后运动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3组于切皮后90分钟血皮质醇、血糖浓度均升高,但A组低于B、C两组(P<0.05)。结论0.125%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吗啡用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运动神经阻滞轻微,优于同等浓度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比较罗哌卡因与布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 10 0例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分别予罗哌卡因加芬太尼 (A组 ,n =5 0 )和布比卡因加芬太尼 (B组 ,n =5 0 )用于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 ,并与自然分娩未镇痛 (C组 )相比较 ,观察各组产妇生命体征、视觉模拟评分 (VAS)感觉平面、运动阻滞程度分级、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 结果 A、B两组镇痛效果良好 ,起效时间、VAS评分、产程和剖宫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但B组有 3 2 %的产妇有明显的运动阻滞 ,而A组仅为 8% (P <0 .0 1)。A、B两组与C组比较 ,第一产程均明显缩短(P <0 .0 5 ) ,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 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行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满意 ,对产妇及婴儿安全。相比而言 ,罗哌卡因较布比卡因对产妇的运动阻滞明显轻微 ,更适合用于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硬膜外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36例接受分娩的顺产产妇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均给予硬膜外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分娩镇痛。A组给予0.125%罗哌卡因联合0.5μg/mL舒芬太尼;B组给予0.15%罗哌卡因联合0.5μg/mL舒芬太尼。结果两组产妇均成功分娩,母子平安。两组镇痛前、镇痛后5min和镇痛后10min的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镇痛后30min和镇痛后60min,B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运动阻滞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B组镇痛起效时间和术中追加罗哌卡因剂量均显著少于A组(P<0.05)。B组副反应率稍高于A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0.15%的罗哌卡因联合0.5μg/mL的舒芬太尼进行硬膜外镇痛,具有更快的起效时间、更高的有效性,而且安全性基本可以保证,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内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并与硬膜外自控镇痛比较。方法选择结肠癌根治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A组为硬膜外自控镇痛组,B、C组为腹腔内自控镇痛组,药物配方为舒芬太尼100μg、0.75%罗哌卡因20 ml、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C组在此方基础上加氯胺酮100 mg。腹腔内管置放于术侧。观察术后镇痛效果用VAS评分,并观察皮质醇变化。结果VAS评分3组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 h 3组皮质醇均高于术前值,且A组与B、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排气时间等副作用B、C两组均好于A组。结论腹腔内自控镇痛临床效果显著,可安全用于术后自控镇痛,其镇痛效果与硬膜外自控镇痛相当。  相似文献   

12.
郑剑秋 《广西医学》2006,28(10):1528-1530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病人硬膜外连续注射罗哌卡因与吗啡对泌乳素的影响。方法60例健康足月初产妇,择期在联合椎管内麻醉下施行剖宫产术。术毕随机分为镇痛组和对照组各30例:镇痛组行硬膜外镇痛,注入0.075%罗哌卡因和0.009%吗啡复合液(2ml/h)持续48h镇痛;对照组术毕拔出硬膜外导管。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泌乳素(PRL),视觉模拟评分(VAS)估计镇痛效果。结果镇痛组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镇痛组术后PRL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24~48h镇痛组PRL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镇痛组初乳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1),镇痛组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术后生命征平稳,无恶心、呕吐、头痛、肢体麻木发生。结论剖宫产术后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吗啡持续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安全,能促进PRL分泌,初乳时间提前,加快肠蠕动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对妇科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比较,及不良反应,以期为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妇科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寻找最佳用药方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采用四种用药方案,统计分析VAS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D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与A组术后的疼痛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比A组术后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C组术后头痛、恶心、皮肤瘙痒的发生率略低于D组,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呕吐发生率差异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皮肤瘙痒、恶心、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D组的发生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妇科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良好,且随着地佐辛剂量的增加镇痛效果越明显,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通过改变地佐辛的剂量,而达到患者的镇痛要求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要求,为不同的患者提供个性化联合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王殿超  侯芳 《四川医学》2011,32(9):1449-1451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后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比较ASA I~Ⅱ级,年龄21~32岁,腰麻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的足月初产妇,术后随机分为3组(n=20),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A、B、C组术后分别用0.3、0.40、.5μg/ml舒芬太尼复合0.125%罗哌卡因PCEA,分别于术后4、8、20、24、48h记录VAS评分,镇痛药用量,PCA的按压次数并计算PCA按压计数比,镇静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随着舒芬太尼浓度的增加,VAS评分,镇痛药用量PCA按压次数降低,PCA按压次数比逐渐上升,术后48h之内,C组VAS评分低于A、B组(P〈0.05),B组实际PCA按压次数比高于A组(P〈0.05),C组镇痛药用量,实际PCA按压次数低于A、B组(P〈0.05),PCA按压次数比高于A组(P〈0.05),术后镇静、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低(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0.5μg/ml舒芬太尼复合0.125%罗哌卡因PCEA镇痛效果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张海萍  陈本祯 《四川医学》2011,32(7):982-984
目的观察0.1%与0.125%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产妇分娩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75例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A组产妇予以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67μg/ml硬膜外分娩镇痛,B组予0.12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83μg/ml硬膜外分娩镇痛,C组产妇为对照组,不予镇痛处理。观察镇痛效果(采用VAS评分)、运动阻滞程度(采用Bromage法)、生命体征、产后出血量、Apgar评分、产程、分娩方式。结果三组产妇生命体征平稳,产后出血量、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果确切,应用前后比较及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0.1%罗哌卡因与0.125%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叶玉萍  刘涌  付晖  武建   《中国医学工程》2011,(8):52-53,56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用于重度妊高征患者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择期重度妊高症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舒芬太尼组)、B组(吗啡组)和C组(对照组),每组40例。镇痛药液为:A组0.125%罗哌卡因+0.005%舒芬太尼,B组0.125%罗哌卡因+0.0001%吗啡,C组0.125%罗哌卡因,均采用负荷量+持续剂量给药模式。结果镇痛效应:VA S评分A组、B组均取得满意效果,C组满意度明显低于A、B组(P〈0.01);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舒芬太尼用于重度妊高征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吗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在程序化间断硬膜外给药(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复合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模式下,低浓度和超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科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76例ASA Ⅰ~Ⅱ级、足月单胎头位、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随机分为L组(38例):使用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 μg /mL;UL组(38例):使用0.06%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 μg /mL。再配对选择76例未行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C组。两镇痛组产妇宫口开至2~3 cm行硬膜外置管,镇痛平面控制在T8以下,VAS评分控制在4分以下。镇痛开始30 min后连接脉冲式镇痛泵,设置为每隔1 h注射药液8 mL,PCEA 6 mL,锁定时间10 min。观察各组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镇痛效果等。 结果 UL组第二产程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L组第二产程比C组明显延长(P<0.05)。两镇痛组间疼痛评分及满意度无明显差异,但UL组局麻药用量少于L组(P<0.05)。3组产妇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和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差异。 结论 与0.1%罗哌卡因相比,在 PIEB+PCEA模式下,0.06%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依然能提供比较满意的镇痛效果,对产科结局的干扰更小,临床上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三种椎管内潜伏期分娩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及分娩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潜伏期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初产妇1 365例,采用三种镇痛方法将其分为A组(双管硬膜外阻滞,423例)、B组(单管硬膜外阻滞,436例)、C组(腰-硬联合阻滞,506例)。分析指标:①第一产程活跃期(T1)、第二产程(T2)、第三产程时间(T3);②产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③中转剖宫产率、缩宫素使用率、会阴侧切率、器械助产率;④出院6周复查时相关并发症。结果①A组较B、C组,T1、T2缩短(P〈0.05),三者T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较B组及C组分娩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剖宫产率、缩宫素使用率、会阴侧切率、器械助产率A组明显低于B、C组(P〈0.05),而B、C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三组产妇腰背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双管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潜伏期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优于单管硬膜外阻滞及腰-硬联合阻滞。  相似文献   

19.
浦健  刘超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35):101-104
目的 探究地佐辛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应激反应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宁波市鄞州区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分娩镇痛的产妇6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1)与对照组(n=30)。两组产妇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研究组采取0.75%罗哌卡因20ml与5mg地佐辛置入0.9%浓度氯化钠溶液中进行麻醉,对照组采取0.75%罗哌卡因20ml置入0.9%浓度氯化钠溶液中进行麻醉。比较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应激反应与母婴结局。结果 与镇痛前相比,镇痛后10min、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两组VAS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10min、第二产程研究组VA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两组产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血糖(blood glucose, GLU)、血浆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均升高,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GLU、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研究组自然分娩率更高,剖宫产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min、出生后5min及出生后10min时刻,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脐静脉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有利于改善产妇应激反应,降低中转剖宫产率,对新生儿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