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实地调研长沙市四个典型开放式住区居民非通勤出行情况,共获取1 298个出行样本。针对不同开放式住区居民非通勤出行中慢行出行比例存在的差异问题,基于街道网络几何形态指标,探究居民慢行非通勤出行与开放式住区街道网络形态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街道网络形态与居民慢行出行比例整体上存在线性互动关系。街道网络渗透性和街道高宽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慢行出行。在此基础上从提高住区街道网络渗透性、构建人性化尺度的街道和规划慢行网络三方面提出基于慢行出行的开放式住区街道网络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住区形态模式与行为特征关系的视角,论证了住区模式特征是反映物质形态、社会结构分异,与居民行为特征的社会空间关系的总和.研究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在梳理物质形态历史演化机制基础上,解析归纳8种典型住区空间模式类型.结合随机等距抽取的1020份居民调研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发现住区空间模式类型与居民家庭消费区隔化现象相对应.研究进一步从住区设施可达性及居民设施使用行为入手,对居民及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属性开展了低碳效应实证研究.论文采用SEM结构关系方程加以设施使用活动关联性分析与影响因子显著性检验,得出居民社会经济属性、设施使用行为以及公共交通出行频次的路径权重系数支持了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认为,居民社会结构和设施使用行为是影响住区模式低碳效应的主要因子,住区服务内部设施可达性对于实现居民日常生活功能支持和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红  王峥 《华中建筑》2012,(9):85-87
该文通过分析开放住区道路交通模式的特点,探讨与其相关的道路安全设计方法,以期开放住区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为住区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4.
为缓解城市住区居民生活碳排放的高强度问题,以长沙某住区为例,基于离散选择模型,从住区空间规划、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低碳消费心理、交通能耗标准4个方面研究城市住区居民低碳行为。结果显示:年龄、绿地配置景观绿化设计、商业设施密度、出行方式与主观规范5个变量对低碳行为选择影响显著;通过外部因素结合心理因素分析居民低碳行为的约束因素,能更好模拟出住区内人们的低碳生活方式,为后续人们的低碳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住区的功能构成及布局与居民的低碳出行有着紧密联系。研究论述了住区复合化、紧凑化的功能构成方式对居民低碳出行影响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案例探讨了利于居民低碳出行的具体的住区规划设计策略,包括功能平衡式布局、公交系统有机结合式布局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目前住区规划中不利于低碳出行方式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低碳出行的住区规划策略,即合理配置居区功能,实现步行可达;建立自行车道系统,方便自行车出行;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引导公共交通出行。并针对每一项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李小萌  蔡军  位笑晨 《城市建筑》2022,(3):73-76,81
住区的封闭导致居民步行出行受阻,步行路径体系的优化需要居民的短距出行交通需求预测提供数据支撑,其精度直接影响住区规划与设计结果.但相关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短距出行在出行环节中被忽视;缺乏更精细层面的研究与调查.文章将分析层次细化到建筑单元,范围界定在包含公交站点、中小学及附近商业设施等周边吸引点的连片居住区;基于居民出行...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住区规划以机动交通为导向,普遍存在着步行网络支离破碎、步行环境逐渐恶化、步行安全日益凸显等问题。而住区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可步行性水平的提高对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住区活力、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文献综述为基础,总结了影响可步行性的关键因素,剖析了既有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德尔菲法及现场调研确定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体系权重向量,进而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建立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最后,以重庆典型住区对该方法进行应用,并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了提高住区可步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实证住区周边土地混合度与老年人步行水平的关系,为我国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问卷调查北京中心城和郊区两个典型住区老年人的必要性、怡情类、康体类活动的步行出行距离、频率、比例,同时利用土地混合熵公式计算以住区几何中心为圆心,1km为缓冲半径区域的土地混合度。对比住区老年人的步行情况与土地混合度的关系,寻找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中心城住区土地混合度为0.70,高于城郊住区的0.27。两住区老年人散步距离相近;中心城住区的交通性步行出行的周距离、均次出行距离是城郊的2.1和2.4倍。结论:较高的土地混合度对于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男性的日常步行水平有积极的影响,在作用机制上主要是通过提升平均出行距离以及必要性和怡情类活动出行频率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城市中既有住区适老化程度较低与老年人居住的矛盾日益加深。基于针对合肥市4个代表性既有住区进行的实地调研以及对老年居民适老化改造需求的问卷调查、访谈,汇总、分析了既有住区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的总体意愿和具体需求,旨在提高老年人在既有住区中的居住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本从行为学的角度出发,以人的活动方式和需求为切入点,通过分类研究的方法,对地铁站内的步行交通状况与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保障地铁站站内连续性步行交通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城市向郊区发展对中心区交通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城市向郊区发展对中心区交通影响的命题 ,通过分析居民居住选址与出行生成的关系建立出行生成预测模型 ,并描述了郊区化对中心区路网交通的影响 ,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州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及对居民出行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素红  闫小培 《城市规划》2006,30(5):13-18,26
分别从广州市居住-就业空间均衡性和宏观空间组织模式的转化等出发,分析广州的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其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认为近年来广州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在外拓和多核心化的同时,二者的空间均衡性增强,从而促使居民出行空间趋向均衡;居住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日渐突出,对居民出行空间和出行方式的选择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英国、德国和美国城市步行交通的发展历史,系统地介绍了发达国家为改善城市步行环境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各种建设模式的历史渊源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体验者的视角和路径,呈现出“康桥水乡”所蕴含和带有江南水乡民居特色的居住空间与居住文化。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土地资源日趋减少,以高层住宅为主要居住模式的现象必然产生,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也不可避免。本文借鉴了香港地区高层建筑与城市共建和谐关系的处理手法,细致地分析了高层住宅底层空间的优缺点,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某住宅小区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方案,空调冷热负荷的计算,即针对代表建筑用DeST软件模拟全年动态负荷,结合建筑物的特点及工程经验取得同时使用系数并确定最终空调负荷值,分析了居住类建筑集中供能系统装机容量与最终空调负荷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地源热泵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思考体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既有居住建筑,分析了在外墙保温后用户端采用间歇调节时的采暖时间分布,并讨论了不同热价及其分摊比例对节能改造费用回收年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传统居住区商业网点布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当今居住小区设置商业步行街的手法进行了调研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围大型居住社区是上海市的快速发展地区,其交通需求产生和分布、交通设慈供给等均对上海交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入户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分析了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出行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出行将长期依赖于公共交通;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与中心城居民的出行差异较大,出行更为不便,且柔性出行需求受到抑制;外围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交通配套较为落后,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的满意度较低,必须优化其公交线网并为其提供更为先进的公交管理技术。研究结果为外围大型居住社区的交通规划,尤其是公共交通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