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全髋置换术后并发症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对35例全髋置换患者采取有针对性及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术前早期优化健康状况,术中控制手术室环境,提高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情况,从而达到预防全髋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目的.结果 患者术后未发生肺部感染及假体周围感染.结论 护理干预对预防全髋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确切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Ⅰ期翻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Ⅰ期翻修术对髋关节置换术合并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 自1999年6月~2005年10月,共治疗全髋术后感染病例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9~72岁,平均46岁.18例均晚期感染.11例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细菌培养阴性.所有病例都采用彻底清创、假体取出后Ⅰ期翻修的治疗方法.结果 18例病例在清创假体取出,用含万古霉素抗生素的骨水泥及假体Ⅰ期翻修,伤口均Ⅰ期愈合.翻修术后随访平均18个月,17例未出现感染征象,关节活动功能优良;1例感染复发,需再次手术,Ⅱ期翻修.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Ⅰ期翻修,虽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果处理得当,成功率同样很高.  相似文献   

3.
李永刚 《淮海医药》2013,31(4):336-33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发生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术前及术中均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及进行组织学检查及病理切片观察,8例患者单纯行抗生素治疗2例,清创加抗生素治疗2例,假体取出1例,一期假体置换2例,二期假体置换1例。结果患者髋关节评分平均提高37.6分(Harris评分),经随访,无1例感染患者复发。结论正确判断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的假体周围感染及治疗情况、骨与软组织被侵犯的范围及术中清创的程度、感染菌种的类型及其耐药性等因素,在对感染的假体及关节进行彻底清创、有针对性地进行抗感染等治疗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可以通过一期或二期全髋关节翻修术来达到清除感染病灶、重建患肢关节功能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细菌分布特点、耐药情况及药物治疗,为治疗假体周围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统计60例发生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细菌培养阳性患者,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各30例,其中G~+菌51例,G~-菌6例,真菌3例,葡萄球菌属为主要检出菌,共45例,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患者根据药敏选择用药,疗效确定。结论:G~+球菌为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同时做好患者用药教育,保证治疗疗程,可有效提高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研究骨科手术引流管感染发生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改善。方法 32例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共有40根骨科手术出现引流管感染,分析感染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改善。结果 所选取的病例均康复,28根引流管在出现感染后立即将其拔除,12根引流管因引流物较多而在5~7 d将其拔除。2例有瘘管形成,30 d后将瘘管切除。结论 骨科手术中若引流管放置不当极易诱发感染发生,因此应严格保证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引流管,最好留置24~48 h内,并结合采用抗生素。一旦有炎症发生,应及时将引流管拔出,换药或实施支持治疗。一旦有瘘管形成,需对患者采用手术实施瘘管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6.
二期假体再置换治疗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延迟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成  白玉明  刘颖  王怀良 《河北医药》2008,30(7):951-952
目的 探讨二期假体再置换治疗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延迟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2月至2007年2月对12例TKA后延迟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实验室检查平均血沉53.2mm/h,平均C反应蛋白(CRP)35.3 mm/L.术前行<'99mm>锝扫描,感染关节均有核素浓聚.细菌培养阳性2例,阴性10例.采用一期彻底清创、假体取出、抗生素骨水泥旷置和二期翻修的手术方法 .旷置期监测血沉和CRP,二次翻修术前停用抗生素至少2周.结果 术后6周内血沉和CRP均降至正常11例,再次行关节内清创1例,最终将旷置骨水泥垫取出后伤口愈合.平均随访30.8个月,12例感染均未复发.KSS评分平均提高47分(P<0.01).结论一期手术清创、血沉和CRP监测及适当的二期翻修时机是成功控制TKA后延迟感染的关键,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郝德文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0):1226-1226
目的:观察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THA)术后的疗效。方法:对32例施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随访,时间8~46月平均29.6月。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结果: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或血管神经损伤,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度满意,无假体松动及骨吸收现象。有2例患肢短缩1.5~2cm ,1例术后轻度疼痛。结论:全髋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关节炎,股骨头,髋臼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原因及预防和诊治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至2012年在我院诊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手术伤口或假体感染的患者12例。留取感染患者不同部位的标本以分离培养病原菌;并随访18年内患者日常生活状况。结果12例感染患者中,革兰阳性杆菌感染率为58.3%,革兰阴性菌为41.7%;患者治愈出院后,9例无感染复发,感染治愈率为75.0%;其中7例患者疼痛消失,可以独立行走,1例患者术后成无痛性关节,能行走;另外3例治疗后反复感染,关节伤口处红肿,使用抗生素暂时控制,基本不能下床活动。结论患者术前术后均应加强防感染措施,临床感染治疗中应正确选择敏感性抗生素,减少耐药性产生,防治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规范骨科围术期各环节管理,降低术后伤口感染,探讨防范措施.方法 选取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5月1日118例骨科全髋置换术病人进行围术期监测,对病例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管理资料、感染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例病例中发生切口感染4例,感染率为3.39%(4/118);不同年龄、是否有基础性疾病、术前皮肤准备、抗菌药物使用、术中管理、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时间、术后伤口管理的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全款置换术术后感染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伤口处理以及围术期用药密切相关.因此,有效围术期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观察处理伤口等是降低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耳前瘘管感染期一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3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患者应用抗生素一周后进行手术治疗,整块切除瘘管及感染灶,一期关闭切口,术后抗生素应用1周,随访1年以上。结果51例患者术后7天伤口愈合良好;2例伤口轻度感染,经抗炎换药2周后愈合。全部病例随访未见复发。结论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是有效、快捷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金哲  胡博  尹宗生 《安徽医药》2018,22(6):1036-1039
目的 对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拔管时间负压引流管尖端细菌培养的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前瞻性选择行单侧关节置换84例,其中单侧膝关节置换40例,单侧髋关节置换44例.每位患者手术结束时均于切口筋膜层之下放入一根负压引流管,随后立即拔除,引流管尖端约3 cm送细菌培养,此设为对照组.再根据术后拔管时间不同分为两个实验组:24 h组42例,术后24 h拔除;48 h组42例,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尖端约3 cm送细菌培养.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有无发生关节感染.对细菌培养结果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引流管尖端无细菌生长.实验组中24 h组拔除的引流管中有6例(7.14%)细菌培养阳性,其中皮氏罗尔斯顿菌5例(5.95%),大肠埃希菌1例(1.19%);48 h组拔除的引流管中有2例(2.38%)培养阳性,其中皮氏罗尔斯顿菌1例(1.19%),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例(1.19%),24 h组与48 h组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关节置换类型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拔除的引流管中有5例(5.95%)培养阳性,膝关节置换术后拔除的引流管中有3例(3.57%)培养阳性,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关节感染症状,包括培养阳性的患者.结论 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用来诊断关节感染价值不大,在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情况下,术后48 h内拔管都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对策。方法选取自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颅内肿瘤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样本,统计其术后颅内感染情况,总结感染特点,分析感染原因,讨论防治对策。结果在本次研究的100例颅内手术患者中,手术时间<4 h共42例,其中颅内感染2例,发病率4.7%;手术时间≥4 h共58例,其中颅内感染发作7例,发病率12.0%。不放置引流管或引流管留置时间<24 h共69例,其中颅内感染3例,发病率为4.3%;引流管留置时间≥24 h共31例,其中颅内感染6例,发病率19.3%。颅内感染多为革兰阳性菌引发。结论手术时间过长、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是造成颅内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术前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可以降低手术后颅内感染风险。术后全身和鞘内注射致病菌敏感抗生素可以及时有效控制感染的蔓延,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技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二期翻修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采用抗生素水泥间隔体技术治疗1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均采用二期翻修术。一期手术清创、摘取假体,采用含万古霉素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植入膝关节内,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610周感染控制后二期翻修手术植入假体。对翻修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统计感染控制率。结果除2例患者二期翻修术后发生再次感染,其余19例患者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总体感染控制率达93.5%。手术前后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技术能有效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次翻修并发症少,能较好促进患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马向辉  王丽  郭磊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38-39,4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全髋置换术的手术特点,评价其术后疗效。方法 1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置换术,其中全髋单髋置换4例,全髋双髋置换10例。结果随访时间2~10年,平均5.25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6.33分(12~46分)提高到随访时的平均82.96分(74~96分),髋关节术前总活动度由术前的100.04°(0°~172°)改善为术后的185.38°(186°~247°)。14例术后均可生活自理。结论全髋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获得满意疗效,选择合理的手术策略及合适的假体对手术效果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5.
100例心脏手术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脏手术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现状,探讨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方法。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12月100例心脏手术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围手术期均使用了抗生素,初次给药时机选择不合理的79例;术后使用抗生素疗程不合理的79例;抗生素选择不合理的4例。发生院内感染8例,细菌培养送检2例。抗菌药物联用情况较好。结论:本院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仍存在术前用药时机选择不当、预防用药时间过长和细菌培养送检率低等问题,应继续加强对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管理,规范其使用。  相似文献   

16.
刘林 《江西医药》2021,56(6):814-816
目的 分析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5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分为感染组52例和非感染组460例,分析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在糖尿病史、贫血、术前4周吸烟饮酒史、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身体质量指数、术前AIB水平、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贫血、身体质量指数过高、术前低AIB水平、手术时间过长均是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手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史、贫血、身体质量指数过高、术前低AIB水平、手术时间过长均是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手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总结1例高龄患者2年内双肩反肩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对比两次手术术前、术后的伤口护理、引流管的观察、体位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取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直径股骨头陶瓷对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对125例(137髋)大直径股骨头陶瓷对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直径32 mm陶瓷头50例(57髋),直径36mm陶瓷头75例(80髋).通过拍摄双髋正位片及Harris评分分析术后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3年9个月,术前Harris评分23~56分,平均45分;术后1周Harris评分80~92分,平均87分;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85~96分,平均90分.术中未见假体周围骨折、血管损伤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未发生假体脱位、断裂、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大直径股骨头陶瓷对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术后关节活动度,术中假体安装应掌握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豪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9):183-18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术后效果。方法 22例(24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疗效。结果术后2年随访,24髋中优10髋,良12髋,中2髋,优良率为91.7%;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1.9±7.3)分提升到术后(85.7±11.2)分;随访期间未见感染及假体不稳定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文明  黄华伟  方毅  廖强  胡芯源 《江西医药》2006,41(12):974-976
目的 探讨胸腰椎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感染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0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迟发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10例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患者6例采取局部扩刨。内固定取出。钉道局部用药加灌洗引流。4例行内固定保留。术后应用抗生素2.3周。术中常规取标本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结果10例患者9例获得治愈。1例患者再次手术行内固定取出治愈。8例患者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结论 胸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与许多因素有关,微创及严格无菌操作是顶防该并发症的根本措施。局部扩创内固定取出。钉道局部用药加灌洗引流,静脉应用有效抗生素是一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