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珂  魏勇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4414-4416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盆腔脏器移位,继而引发其他盆腔脏器的位置、功能的异常,它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等[1].它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在我国已婚已育的女性中,有45%的女性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的盆底肌肉的损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产科的因素如分娩次数的增加、第二产程的时间过长、胎儿体重过重、胎儿的头围偏大以及会阴的裂伤等情况都可以导致产妇盆底肌肉的损伤和尿道横纹肌的部分去神经作用,导致其发生盆底功能障碍[2].而在产后早期开展盆底康复训练,可以提高盆底肌肉的张力、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并有改善阴道前壁脱垂的作用,能够较好的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1]等,妊娠分娩导致盆底肌肉功能受损被认为与PFD的发生有关.湖北省妇保院采用盆底康复综合性治疗方法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女性盆底是由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构成的支持系统,用来保障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当盆底结构受损、支持功能下降时,可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妊娠分娩是盆底发生损伤及缺陷的第一位独立危险因素[1],不同的分娩方式对盆底肌肉的损伤程度不同。盆底超声能较好的观察盆底肌肉的形态并对损  相似文献   

4.
正盆底肌主要指的是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其作用类似于象弹簧床,承载和支撑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的盆底底部肌肉,具有控制排尿,控制排便,托起器官,维持阴道紧缩度,增进性快感,保持女性美丽体形的功能。一旦女性盆底肌出现松弛,其承载其器官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会导致女性出现部分器官功能障碍,比如盆底脏器下垂、双便失禁等。女性久坐、炎症、肥胖、缺少锻炼、外伤以及自然衰老等都会导致盆底肌出现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PFD)的效果。方法:产后42d诊断为产后PFD的患者337例,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分为治疗组(158例)与对照组(179例)。治疗组患者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及盆底肌肉锻练;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盆底肌肉锻练。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器官功能相关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后盆底综合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疗效明显,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一组由盆腔支持结构的损伤、退化或功能缺陷所引起的妇科疾病,主要包括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及性功能障碍(sexual dysfunction)等,其中以POP和SUI最为常见,多发于中老年女性[1]。POP是由于盆底肌肉和筋膜组织薄弱造成的盆腔器官下降引发器官位置及功能异常,包括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在促进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中的疗效。方法 将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治疗的4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对象,依据训练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盆底肌肉训练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体操训练,盆底肌肉训练组患者增加盆底肌肉训练。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干预前后患者盆底肌电水平。结果 盆底肌肉训练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1, P<0.05);对2组患者干预后,盆底肌肉训练组患者盆底肌电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盆底肌肉训练在促进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中的疗效确切,可提高盆底肌电水平,减轻盆底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1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104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对照组患者接受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DF-Q)分度情况评价手术效果,调查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评定疗效,于术后3、6个月时门诊复查测定盆底肌力,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DF-Q分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PDF-Q分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FDI-20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PFDI-2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均明显提升,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盆底肌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确切,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时间短,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女性盆腔脏器脱垂(female pelvic organ prolapse,FPOP)是一种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由于盆底肌肉和盆底支持组织的薄弱,导致盆腔脏器下降,从而引起的脏器位置和功能异常。FPOP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1]),尽管不会威胁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2])。以盆底整体理论为基础的盆底重建术(pelvic floor reconstruction,PFR)是FPOP主要的手术治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8,(3):273-274
目的研究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重建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POP-Q分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及2年的尿失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能够有效缓解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恢复,改善尿失禁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变化及盆腔器官脱垂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1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盆底肌力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给予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盆腔肌力分级评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痔疮、伤口疼痛、盆腔器官脱垂及腰骶痛等盆底检查结果;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电位静息状态、快速收缩、耐力收缩等时刻的电位变化;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0级、Ⅰ级、Ⅳ级、Ⅴ级分级情况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研究组患者正常率(62.00%)明显高于对照组(4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尿失禁、痔疮、伤口疼痛、盆腔器官脱垂及腰骶痛等盆底检查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盆底静息状态肌电位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快速收缩、耐力收缩等时刻的肌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活力等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可以明显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收缩能力,明显调节患者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二次妊娠盆底功能障碍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各种病因导致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及性功能障碍。为了解鲁南地区产妇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认知情况,以便寻找一定的方法提高产妇对产后进行盆底肌康复重要性的认知,达到早期预防、早期检查和早期治疗的目的,我们于2011年1—4月对在我院住院分娩的3 168名产妇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进行PFD认知水平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多由妊娠和分娩所导致,包括尿失禁(SUI)、膀胱过度兴奋(OAB)、肛门失禁(AI)、盆腔器官脱垂(POP)、盆腔疼痛综合征及性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盆腔压力增大时发生漏尿和脏器脱垂,可引起患者自尊心下降、社交生活减少或体力活动减弱,导致生活质量下降[1-2]。美国约23.7%的女性至少患有1种盆底疾病,80岁以上女性的患病比例增加一倍以上[3],预计在2010-2050年间,美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将翻一倍,进一步增加盆底疾病的医疗负担[4]。我国约37.8%~45.2%的已婚育妇女伴有程度不一的盆底功能障碍[5]。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妊娠和分娩,其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并缺乏统一的治疗规范。咳嗽和喷嚏时严重漏尿的妇女可采用手术治疗,但由于其创伤大、适应证少,患者不易接受[6]。近年来多种康复治疗方法用于盆底功能障碍,包括产后盆底肌锻炼、针灸以及运动疗法如瑜伽、产后操等。本文分别以产前因素、产时因素及产后因素为线索,综述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提高产后妇女盆底肌肉收缩能力,预防和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产后六周的妇女进行评估,得出产妇产道肌肉拉伤程度,进而进行产道恢复治疗。结果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6%。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结果生物反馈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有效的、治愈率较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妊娠期母体将发生一些变化,以最大限度地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和代谢。妊娠和分娩会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一系列盆底损伤与缺陷。目前发现,妇女常见的复发性阴道炎、器官下垂、尿失禁、夫妻生活不和谐等与其相关[1]。本院对正常分娩产后42d盆底筛查肌力≤Ⅲ级妇女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2012年收治的7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健康教育及产后操锻炼,观察组行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电活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能有效提高肌肉张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于围产期应用盆底康复技术干预的效果及对性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诊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2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临床干预时所用不同干预方法分成两组,采用盆底肌肉训练的596例作为对照组,围产期综合康复干预的610例作为观察组,分析两组干预效果和性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与性生活障碍等症状分别占10.00%、10.16%与15.57%均比对照组29.87%、26.85%与36.91%低,且盆底肌力变化比对照组优,肌电水平(28.80±6.50)μV比对照组(23.20±3.20)μV优,性生活质量比对照组优,情感职能、活力、躯体疼痛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于围产期应用盆底康复技术干预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肌肉张力和性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妊娠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病情况,并探讨盆底肌肉锻炼对PFD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9-2020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产后42 d检查的2 200例妇女作为调查对象,参考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相关问卷(PFDI-20)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妊娠后妇女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  相似文献   

19.
子宫切除术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etion,PFD)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组织薄弱,进而致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的其他盆腔器官位置和功能异常。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较常用方法,与手术相关的盆底损伤,可致盆底功能障碍,进而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本文就子宫切除术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较为薄弱,引起盆腔器官位置及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盆腔脏器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及女性性功能障碍。其中以盆腔脏器脱垂最为常见,据报道〔1〕50~79岁年龄段中老年妇女约40%有不同程度的脱垂。盆腔脏器脱垂又可分为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及阴道后壁脱垂,此病多发生在经产老年女性并且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