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1]等,妊娠分娩导致盆底肌肉功能受损被认为与PFD的发生有关.湖北省妇保院采用盆底康复综合性治疗方法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孕期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D)近年备受关注,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大便失禁(FI)、性功能障碍(SD)与慢性盆腔疼痛等。妊娠和分娩是导致PFD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国家"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育龄期女性妊娠、分娩次数增加,产后以盆底功能障碍为主的多种问题日益突显,就诊需求增加。PFDD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笔者拟就妊娠与分娩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上述5种孕期与产后不同类型PFDD,以及该病预防策略、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对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妊娠、分娩是导致PFD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产后早期通过专业的有针对性的盆底康复训练,能够促进妊娠和分娩过程中损伤的神经和肌肉恢复,并且降低远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风险。产后是预防和治疗PFD的有利时机。产后盆底康复在国内起步较晚,目前尚无相关综述。本文从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盆底及全身器官系统损伤的发生机理及产后康复治疗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对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认知,并树立整体康复的理念,为产妇在产后这一阶段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4.
王珂  魏勇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4414-4416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盆腔脏器移位,继而引发其他盆腔脏器的位置、功能的异常,它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等[1].它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在我国已婚已育的女性中,有45%的女性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的盆底肌肉的损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产科的因素如分娩次数的增加、第二产程的时间过长、胎儿体重过重、胎儿的头围偏大以及会阴的裂伤等情况都可以导致产妇盆底肌肉的损伤和尿道横纹肌的部分去神经作用,导致其发生盆底功能障碍[2].而在产后早期开展盆底康复训练,可以提高盆底肌肉的张力、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并有改善阴道前壁脱垂的作用,能够较好的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盆底功能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盆底肌肉及神经功能受损,导致盆底不能发挥其对盆腔器官的支持作用,以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为主要临床表现[1-3]。与男性相比女性因有妊娠、分娩等特殊生理阶段,因难产、盆腔肿瘤的影响,及接受子宫和阴道手术,绝经后性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盆底肌肉受重压和创伤的机会较多,因此女性盆底功能减退也较男性提前。盆底功能障碍属于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中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是指由于盆底支持组织缺损或松弛而引起的盆腔脏器脱离正常解剖位置,进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POP可由妊娠、分娩及产后盆底康复不良等因素引起,也可由慢性咳嗽、便秘及绝经等诱因或综合因素引发[1].POP的传统手术方式为阴式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具有术后复发率高等缺点.本研究应用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38例老年POP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妊娠期母体将发生一些变化,以最大限度地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和代谢。妊娠和分娩会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一系列盆底损伤与缺陷。目前发现,妇女常见的复发性阴道炎、器官下垂、尿失禁、夫妻生活不和谐等与其相关[1]。本院对正常分娩产后42d盆底筛查肌力≤Ⅲ级妇女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苏州市区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和主要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产后42天检查时对无子宫出血的1 061名产妇行常规妇科检查,判断其是否患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同时运用自制调查表了解其孕产期情况,询问孕期及产后是否有盆底功能障碍的症状;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苏州市区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病率为2.26%.多次妊娠分娩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次妊娠分娩妇女(χ2=9.62,P<0.01),第二产程延长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产程正常妇女(校正χ2=15.96,P<0.01).结论 分娩次数、第二产程延长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影响,未发现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较为薄弱,引起盆腔器官位置及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盆腔脏器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及女性性功能障碍。其中以盆腔脏器脱垂最为常见,据报道〔1〕50~79岁年龄段中老年妇女约40%有不同程度的脱垂。盆腔脏器脱垂又可分为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及阴道后壁脱垂,此病多发生在经产老年女性并且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产后妇女进行盆底肌肉综合肌力检测,掌握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情况及经过康复治疗后在改善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方面的效果。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10月行球囊法对酒泉市肃州区1 560例产后42 d妇女盆底肌力进行评级,对愿意接受盆底康复治疗的162例产后妇女给予盆底生物反馈及电刺激联合脐部中药贴敷行盆底康复治疗。对不愿意接受盆底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康复治疗的产后妇女,随机抽取162例为对照组,给予一般健康宣教和缩肛运动。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对产后妇女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盆底肌功能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产后6个月的产妇随访,治疗组肌力测定级别达Ⅲ级及以上例数为149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的产后妇女肌力测定级别达Ⅲ级及以上例数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便秘(0例)、尿失禁(1例)、尿频(0例)、慢性盆腔疼痛(0例)、性生活障碍(0例)、盆腔器官脱垂(28例)、阴道松弛(42例)、妇科炎症(0例)等方面比对照组便秘(54例)、尿失禁(40例)、尿频(8例)、慢性盆腔疼痛(16例)、性生活障碍(7例)、盆腔器官脱垂(62例)、阴道松弛(72例)、妇科炎症(24例)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行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脐部中药贴敷治疗能提高盆底肌力,改善产妇尿失禁、便秘等状况,还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有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在该院门诊复查的产后妇女1 46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其盆底肌功能并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盆底功能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参加调查的1 460例产后妇女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UI)236例(16.16%),子宫脱垂19例(1.30%),阴道前壁膨出339例(23.22%),阴道后壁膨出222例(15.21%)。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产后SUI和盆腔器官膨出(POP)共有的危险因素,剖宫产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产妇产后6~8周盆底功能情况,探讨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1日~2011年2月28日在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就诊、产后6~8周、恶露干净的产妇,征得产妇同意后进行盆底功能检测,检测盆底肌力、POP-Q数值。结果:共检测产妇1 831例,盆底浅层Ⅰ类肌力均值为(3.39±1.98)、Ⅱ类肌力均值为(2.78±1.43)、深层Ⅰ类肌力均值为(3.50±1.64)、Ⅱ类肌力均值为(2.97±1.32);盆腔器官脱垂861例,发生率为47.02%,其中阴道前壁脱垂479例(26.16%)、阴道后壁脱垂413例(22.56%)、子宫脱垂101例(5.15%)。结论:妊娠、分娩对妇女的盆底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盆底肌力水平,容易导致盆腔器官脱垂。  相似文献   

13.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各种病因导致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及性功能障碍。为了解鲁南地区产妇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认知情况,以便寻找一定的方法提高产妇对产后进行盆底肌康复重要性的认知,达到早期预防、早期检查和早期治疗的目的,我们于2011年1—4月对在我院住院分娩的3 168名产妇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进行PFD认知水平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妊娠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病情况,并探讨盆底肌肉锻炼对PFD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9-2020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产后42 d检查的2 200例妇女作为调查对象,参考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相关问卷(PFDI-20)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妊娠后妇女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  相似文献   

15.
目的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高龄妇女二胎妊娠和分娩对盆底肌肉和神经的影响已凸现出社会卫生经济学问题,使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发病率有所升高。本文就高龄妇女妊娠和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产后早期最佳治疗时机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及电刺激等盆底康复治疗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和产妇树立个体化的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观念,改善早期PFD的症状,防治远期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由于盆底损伤、缺陷及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等[1]。PFD虽非致命性的疾病,但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资料显示,女性PFD的患病率为23.7%[2]。到80岁时,女性一生中因POP或SUI而行手术治疗的概率为20%[3],因复发或其他原因再次手术率约为30%[4]。传统的盆底修复手术通常采用自体组织修补来治疗POP,但由于脱垂的组织力量薄弱而临床复发率较高[5]。  相似文献   

17.
妊娠和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结构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升高,选择性剖宫产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除社会因素外,其中原因之一与孕妇及家人担心经阴道分娩导致盆底组织损伤、阴道松弛,而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关。剖宫产能否防止盆底损伤,降低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等盆底结构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阴道分娩是否一定会导致盆底不可逆损伤;如何预防妊娠、分娩所造成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选择性剖宫产在防治妊娠、分娩所导致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地位;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国策指导下,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既是每一位产科医师关心的问题,又是困扰每位产科医师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产后妇女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和盆底肌肉收缩强度的变化,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就诊的初产妇236例,分为阴道分娩组170例,剖宫产组66例。于产后6周进行盆底功能检测,测定盆底肌力以及POP-Q数值,确定其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之后遵循自愿原则进行10~15次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盆底功能检测。由专人询问及填写治疗前后的SUI问卷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影响,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各种PFD症状明显,而经过盆底康复治疗后,PFD症状明显减少,患者盆底功能改善,说明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防治作用,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无差别,疗效与盆底功能障碍程度、患者依从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可影响50%以上的经产妇,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上升[1-3],发病因素与妊娠、阴道分娩、年龄及盆底支持组织结构退行性变等相关。由于此类疾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老年女性对此类疾病的认识程度有限,患者通常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因出现相关症状而就诊治疗的仅有大约11.1%[4]。各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产后第1次复查的96例产后42 d的产妇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8次后进行盆底肌锻炼,对照组行盆底肌锻炼。分别于产后6周及产后6个月对两组妇女进行盆底电生理指标检测,根据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应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生命质量和性生活质量。结果产后6周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对照组差(P<0.05);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9.6%和76.6%,Ⅱ类肌纤维肌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7%和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POP-Q分度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6周和产后6个月两组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产妇产后6个月内的盆底电生理指标,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