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病人288例,根据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分为吻合口漏组与非吻合口漏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88例食管癌病人术后发生吻合口漏40例,发生率13.89%;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术前放疗、术后肺部感染、支气管镜吸痰、制作管状胃、年龄、术前学清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病理分型、TNM分期、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OR=4.114,95%CI:1.032~14.232)、术前放疗(OR=2.665,95%CI:1.004~8.986)、术后肺部感染(OR=3.033,95%CI:1.121~10.587)、制作管状胃(OR=3.323,95%CI:1.216~10.986)、支气管镜吸痰(OR=2.875,95%CI:1.125~9.343)是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食管癌根治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较高,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术前放疗、术后肺部感染、支气管镜吸痰、制作管状胃等均会增加术后吻合口漏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择期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病历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对患者的病历资料分别作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筛选出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28例,其中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有17例,发生率为3.97%。多因素分析发现:高龄、男性、手术出血量多、术前白蛋白低、开放手术与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相关(P<0.05);采用PSM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发现术前白蛋白低于30 g/L、术中出血量>300 mL与吻合口漏发生相关(P<0.05),开放手术未见显著性差异(P=0.079)。结论 手术出血量多及术前白蛋白低,是导致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风险评估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321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对入组患者术前营养风险进行评分,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前营养风险与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性。结果 321例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6%(18/3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RS2002评分≥3分、临床病理分期为Ⅲ-Ⅳ期以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5 cm是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RS2002评分(OR=4.125,95%CI=2.062~7.004)、临床病理分期(OR=3.334,95%CI=2.062~7.004)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OR=2.341,95%CI=2.559~15.838)是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前NRS2002评分有助于预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对于NRS2002评分≥3分的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为306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采用SPSS 22.0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R语言绘制金字塔图比较计数资料。结果:306例患者中28例(9.2%)术后3~7 d发生吻合口漏,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202,95%CI=1.157~17.391,P=0.038)、线形缝合器钉仓≥3(OR=14.190,95%CI=1.244~16.833,P=0.033)、肿瘤长径≥5 cm(OR=9.101,95%CI=1.087~7.171,P=0.042)及冠心病(OR=23.646,95%CI=2.333~23.635,P=0.007)是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吻合口漏明显延长了住院时间(P0.001)。结论:男性、线形缝合器钉仓≥3、冠心病及肿瘤长径≥5 cm是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术后发生吻合口漏风险较高的病例,需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术前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1-01至2016-12-31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行直肠癌根治术并作一期吻合的3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吻合口漏的术前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完成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能力。另收集2017-01-01至2018-12-31收治的行直肠癌根治术并作一期吻合的57例病人资料作为外部验证数据。结果 330例中有42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漏发生与术前营养支持、肿瘤距肛门距离、BMI、营养风险筛查评分(NRS200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NRS2002评分>3分、肿瘤距肛门距离≤10 cm、血红蛋白<120 g/L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74(95%CI 0.823-0.925)。内部验证显示,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869。外部验证采用时段验证,AUC为0.787(95%CI 0.632-0.942)。结论 BMI≥25、NRS2002评分>3分、肿瘤距肛门距离≤10 cm及血红蛋白<120 g/L是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变量的列线图可作为临床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肠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收治并行直肠前切除术的760例直肠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原因。 结果 111例(14.6%)病人发生吻合口狭窄。单因素分析中,性别(χ2=6.978,P=0.008)、术中保护性造口(χ2=4.015,P=0.045)、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t=3.239,P=0.001)和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χ2=9.721,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776,95%CI 1.128~2.796,P=0.013)、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OR=0.907,95%CI 0.855~0.961,P=0.001)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OR=2.255,95%CI 1.293~3.932,P=0.004)为发生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性别为男性、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较近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病人更易发生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分析影响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数据采用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采用x2检验和I2对异质性进行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结果 共纳入文献8篇,包括3 289例直肠癌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6.050%(199/3 289).男性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高于女性(OR =2.17,95% CI:1.54 ~ 3.06,P<0.05);新辅助化疗亦可能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1.53,95% CI:1.00~2.32,P<0.05);围手术期输血可能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4.80,95% CI:2.98 ~7.73,P<0.05);低位直肠癌较高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高(OR=1.60,95%CI:1.14~2.23,P<0.05);切割闭合器钉匣数目≥3个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 =0.46,95%CI:0.27 ~0.78,P<0.05).而ASA分级、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预防性肠造口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无关(OR=0.66,0.91,1.25,0.78,95%CI:0.36~1.20,0.55~1.51,0.75 ~2.09,0.50 ~1.23,P>0.05).结论 男性、新辅助化疗、围手术期输血、低位直肠癌、切割闭合器钉匣数目≥3个是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6年12月我科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568例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出现吻合口漏22例(3.9%),其中A级10例,B级8例,C级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肿瘤距肛缘距离、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与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是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54,95%CI 0.005~0.556,P=0.014),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OR=31.950,95%CI 2.804~364.056,P=0.005)。结论低位肿瘤是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低位直肠癌病人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行腹腔镜LAR的155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后肠道菌群失调和吻合口漏的发生情况。结果 155例病人中有34例(21.9%)术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20例(12.9%)术后发生吻合口漏,肠道菌群失调与吻合口漏同时发生者为18例(11.6%)。单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肠道菌群失调(c2=25.674,OR=90.398,P<0.05)、肿瘤直径增加(c2=6.644,OR=3.915,P<0.05)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保护性肠造口有助于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c2=4.040,OR=0.024,P<0.05)。肿瘤直径 、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 、新辅助治疗、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肠道准备用药量、保护性肠造口、术前癌胚抗原水平、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早期诊断更多依赖于病人的临床表现,术后肠道菌群失调、肿瘤直径增加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术中行保护性肠造口有助于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9篇,6454例患者,其中438例患者发生了吻合口瘘,发生率6.79%。男性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高于女性,OR=1.79(95%CI=1.44~2.23,P〈0.001);术前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肠梗阻都增加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OR分别为2.41(95%CI=1.78~3.26,P〈0.001)、1.74(95%CI=1.12~2.71,P=0.01)、3.18(95%CI=1.63~6.18,P〈0.001)、4.47(95%CI=2.69~7.45,P〈0.001);Duke's分期晚期(C、D)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高于早期(A、B),OR=1.63(95%CI=1.22~2.17,P〈0.001);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cm者与〈7cm者相比,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也增高,OR=3.09(95%CI=1.07~8.98,P=0.04)。而年龄、吻合方式、肿瘤大小和恶性程度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无关。结论性别、术前合并糖尿病、贫血、低白蛋白血症、肠梗阻,Duke's分期及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是我国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Dixon术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9年6月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7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3例(7.26%)。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与吻合口距肛门距离(<3 cm,P=0.043)、术前存在低蛋白血症(P=0.001)、不全性肠梗阻(P=0.004)、糖尿病(P=0.003)、术后使用解痉药物(P=0.003)及术后腹泻(P=0.002)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BMI,肿瘤Dukes分期,病理类型,吸烟、饮酒史,术前合并症(高血压、心脏病),术前是否存在贫血,手术方式,是否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是否肛管减压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低蛋白、不全性肠梗阻、糖尿病史、术后未使用解痉药物及腹泻是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针对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术前纠正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平稳,术后予解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施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66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临床资料的差异性。结果全组663例病人出现并发症76例(11.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的性别、肥胖、术前合并症、肿瘤位置、淋巴结清扫数目、TNM分期、手术时间与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并发症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120,95%CI:1.150~3.909)、术前合并症(OR=2.618,95%CI:1.483~4.621)、肿瘤位置(OR=10.338,95%CI:5.672~18.842)、TNM分期(OR=3.111,95%CI:1.774~5.457)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性别、术前合并症、肿瘤位置、TNM分期是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常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直肠癌前切除术的26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对资料中的31个变量与吻合口漏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探讨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结果 行直肠癌前切除术的262例病人中有41例(15.6%)发生吻合口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远端直肠切割闭合器触发数(P=0.040)、吻合方式(P=0.030)、围手术期输血(P<0.001)、术后腹泻(P<0.001)与术后吻合口漏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吻合方式(P=0.008)、围手术期输血(P<0.001)、术后腹泻(P<0.001)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建议尽量减少吻合器击发次数,避免不必要的围手术期输血,并重视术后早期腹泻,有利于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D)患者行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DBS)术后谵妄(POD)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择期行DBS的PD患者的术前资料、术中资料、术后资料及POD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52例)及非谵妄组(155例)。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组间比较, 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POD的危险因素。结果共207例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有52例(25.1%)患者发生POD。与非谵妄组比较, 谵妄组患者的年龄较大, 术前改良Hoehn-Yahr(H-Y)分级较高, 术后第1天数字分级评分法(NRS)疼痛评分明显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校正比值比(OR)1.09, 95%置信区间(CI)1.03~1.16, P=0.002]、术前改良H-Y分级(校正OR 2.67, 95%CI 1.42~5.00, P=0.002)以及术后第1天NRS疼痛评分(校正OR 1.44, 95%CI 1.22~1.70, P<0.001)是DBS 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D患者行DBS后谵妄的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DGE)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科收治的10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DGE分为病例组及正常组,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筛选影响DGE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肠吻合方式(OR=0.061,95%CI:0.006~0.647)、术前行PTCD(OR=6.837,95%CI:1.527~30.612),术前直接胆红素(OR=8.784,95%CI:1.562~49.385),术后输血(OR=10.238,95%CI:2.134~49.114)以及二次手术(OR=37.172,95%CI:1.224~1129.347)为影响术后DGE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以这5个变量构建了预测DGE的列线图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77(95%CI:0.803~0.951),Calibration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的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使用线形胃肠吻合能够降低DGE的发生率,而术前行PTCD、术前直接胆红素>100μmol/L、术后输血及二次手术均会增加DGE的发生率。利用这些变量构建的预后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术后DGE的发生,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筛选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D)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脊柱手术的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50~76岁.根据术后2d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非POD组和POD组,根据术后3d是否发生POCD,将患者分为非POCD组和POCD组.术前1d分别采用Stroop色词测验和Beck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执行功能和抑郁状态,记录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每周饮酒量、精神病史、ASA分级和Charlson合并症指数、麻醉方法和术中抗胆碱能药物使用情况、术后1d时VAS评分,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和POCD的危险因素.结果 11例患者发生POD,发生率9.2%;30例患者发生POCD,发生率25.0%.logistic同归分析结果显示:Stroop评分低、Beck抑郁评分高、Charlson合并症指数高和精神病史是POD的危险因素;Stroop评分低、Beck抑郁评分高、Charlson合并症指数高和每周饮酒量多是POCD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 术前执行功能降低、抑郁状态和合并症多是脊柱手术患者POD和POCD共同的危险因素,精神病史是POD的危险因素,饮酒量多是POC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所有在2011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因膝骨关节炎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骨三科接受初次TKA的1 462例患者一般资料。依据手术部位感染定义,纳入初次TKA手术患者,排除翻修术者,分为SSI组28例与非SSI组1 434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尿检结果、异体输血、住院天数及是否患有糖尿病、类风湿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下肢血管疾病、肝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等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分析SSI风险因素。结果 TKA术后患者SSI总发生率为1.9%。经初步筛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异体输血[OR=6.567,95%CI(2.558,16.858)]、术前长期类固醇使用史[OR=20.071,95%CI (2.678,150.404)]、术前住院时间≥14 d [OR=5.699,95%CI(1.615,20.111)]、术前无症状细菌尿[OR=3.572,95%CI(1.128,11.312)]、合并肺部感染性疾病[OR=11.705,95%CI(3.794,36.105)]及肝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OR=5.848,95%CI(2.034,16.814)]为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复杂,应针对感染危险因素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直肠癌保肛术后30d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接受直肠癌保肛手术的956例病人的临床病理及并发症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直肠癌保肛手术术后30d内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级)的危险因素。结果 956例病人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6.3%(60/956)。按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a级36例,Ⅲb级12例,Ⅳa级5例,Ⅳb级5例,Ⅴ级2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OR=1.781、95%CI为1.04~3.048、P=0.035),术前白蛋白(OR=6.979、95%CI为3.057~15.930、P0.001),术中估计出血量(OR=2.386、95%CI为1.375~4.138、P=0.002),术中输血(OR=2.698、95%CI为1.088~6.695、P=0.032)与直肠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存在合并症(OR=2.051、95%CI为1.160~3.627、P=0.014),术前白蛋白(≤35g/L)(OR=4.652、95%CI为1.776~12.182、P=0.002),术中估计出血量(150ml)(OR=2.131、95%CI为1.190~3.816、P=0.011)是直肠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存在合并症、低白蛋白血症及术中出血量大是直肠癌术后30d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TLTG)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吻合方式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TLTG的150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22.0完成数据统计处理,TNM分期及分化程度等级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其他单因素分析的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50例TLTG的胃癌患者中,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4例(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肺功能不全、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情况及吻合方式是TLTG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肺功能不全、术中输血及圆型吻合器吻合是TLTG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患者年龄≥60岁、肺功能不全、术中输血及圆型吻合器吻合与TLTG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TLTG术前应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术中操作严谨细致、选择合适吻合方式,以降低胃癌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后胃排空延迟(DGE)发生原因及处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器官移植肝胆外二科832例行LPD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DGE分为DGE组和无DGE组,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DGE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不同处理方式的效果。结果 共有194例(23.3%)术后发生DGE。与无DGE组比较,DGE组术前低白蛋白血症病例多,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行改进前胃空肠吻合和术中输血例数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其中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并发症,胆漏,B、C级胰瘘和腹腔感染发生率高于无DGE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低白蛋白血症、术中输血和腹腔感染是任意级别DG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术中输血、胰瘘、胆漏和腹腔感染是B、C级DG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B、C级DGE 62例,48例存在腹腔感染合并吻合口漏,其中42例接受腹腔穿刺引流,6例持续内冲洗负压引流,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结论 DGE多继发于术后吻合口漏及腹腔感染,术前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合理的胃空肠吻合、减少吻合口漏、通畅引流对预防及治疗DGE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