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的原始形态,是对现实中的物体或者景观的真实写照。以《营造法式》总释为蓝本,《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形式为例;以时代为顺序,利用建筑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等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之间的规律对应关系,提取了代表古建筑的古文字构件;汇总了建筑类词汇的取象规律;提出了“古文字形体分析法”;建立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的法则之内在科学启示。通过研究与古建筑有关的象形古文字,不仅可以反推早期的建筑物和建筑构件的形态,还能看到其所展现的社会、科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孟慧 《古建园林技术》2023,(167):107-110
汉字的原始形态,是对现实中的物体或者景观的真实写照。以《营造法式》总释为蓝本,《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形式为例;以时代为顺序,利用建筑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等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之间的规律对应关系,提取了代表古建筑的古文字构件;汇总了建筑类词汇的取象规律;提出了“古文字形体分析法”;建立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的法则之内在科学启示。通过研究与古建筑有关的象形古文字,不仅可以反推早期的建筑物和建筑构件的形态,还能看到其所展现的社会、科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孟慧 《古建园林技术》2023,(166):112-115
汉字的原始形态,是对现实中的物体或者景观的真实写照。以《营造法式》总释为蓝本,《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形式为例;以时代为顺序,利用建筑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等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之间的规律对应关系,提取了代表古建筑的古文字构件;汇总了建筑类词汇的取象规律;提出了“古文字形体分析法”;建立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的法则之内在科学启示。通过研究与古建筑有关的象形古文字,不仅可以反推早期的建筑物和建筑构件的形态,还能看到其所展现的社会、科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营造法式》是研究宋代建筑必不可少的参考书,书中对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及图样等方面都作以详细介绍。作者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读,总结了其对室内环境设计的一些启示,从古建筑营造的空间、形态及规则制度等方面感悟古建筑营造的美学价值,体会《营造法式》中的室内环境艺术。宋代及《营造法式》的渊源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在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很大  相似文献   

5.
龙非了 《华中建筑》1995,13(4):62-69
通过对《营造法原》、《清式营造算例》和《营造法式》的比较,研究了面阔及其递减率、柱径与柱高的关系、柱径与径的相关性等,指出中国古建筑构件的系统化、通用化、标准化便于设计规划、度材估料、施工管理及监督验收。  相似文献   

6.
费海玲 《建筑创作》2007,(4):140-146
2007年1月27日上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国谊宾馆举行了《营造法式》新刊印本专家座谈会和《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中国藏族建筑》新书首发式。到会的嘉宾有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文物研究所、《建筑创作》杂志社的领导和专家等,盛况空前。会议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恺主持。下面是座谈会的部分发言。  相似文献   

7.
孙毅华 《建筑史学刊》2020,1(1):125-135
敦煌石窟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建筑图像,将其与宋代《营造法式》结合对比,是研究敦煌石窟古代建筑图像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这一研究方法,对敦煌石窟古代建筑图像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脊头下端瓦作构件进行考证。由于时代变迁,这一构件仅唐一代就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在敦煌唐代壁画及敦煌周边的西夏石窟建筑图像中都曾经出现,人们依据其形象,称其为“翘头筒瓦”。另一种形式则在邻国日本得以保留。这两种形式的名称目前均不得而知,研究者引用其名称时多有差错。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今人所谓“翘头筒瓦”者,即为《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瓦头子”,这也是辽代小木作建筑上相似构件的名称。另一种形式是日本文献中的“鸟衾”,该形式在中唐时期出现,也是中国古建筑中曾经流传过的一种瓦作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斗栱的地位相当于西方柱式的地位。从唐代到清代,斗栱的发展经历了由成熟到僵化的阶段。它的形态由简到繁,从不可或缺的结构构件,发展成了繁琐、复杂的装饰构件。现存最古老的古建筑是唐代的南禅寺大殿,文章以现存的实例和《营造法式》为依据,探讨斗栱从鼎盛时期走向没落的发展过程,旨在研究斗栱的演变过程,以及斗栱文化在现代建筑文化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建筑与古文字符号都是中华民族传承上千年的宝贵历史遗产。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该文首先根据建筑与古文字的同源-图像记忆和近似的话语结构特点,对建筑的“象”与“形”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作者充分举例说明了古建筑与古文字符号在形式上呈现统一性的关系。最后,文章阐述了建筑不仅与古文字符号,与其他艺术形式在表现手法上也是一致的,并认为建筑与文字符号强烈地辩证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1919 年朱启钤先生在南京发现宋《营造法式》并刊印丁本《法式》,之后委托陶湘先生以《法式》诸版本勘核校对并出版陶本《营造法式》,接着朱先生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并延请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加盟,从此开启了中国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系统建构,与对宋《营造法式》这部古代建筑大书的深入探索。自梁思成于 1925 年由乃父处获得陶本《营造法式》 到其加入学社,开展紧锣密鼓的古代建筑考察与研究,直至发现唐代佛光寺大殿,接着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岁月,梁先生始终坚持以理解与研究宋《营造法式》为中心, 以建构中国建筑史与诠释中国古代营造制度为目标的艰难学术之旅。自 1919 年朱启钤先生发现《营造法式》至梁先生的学术大作《〈营造法式〉注释》全本以《梁思成全集》 第七卷的形式于 2001 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其间经历的大半个世纪,正是几代中国学人在探究中国古代建筑奥秘这一学术道路上筚路蓝缕的真实历程。  相似文献   

11.
刘克明 《华中建筑》2004,22(2):127-130,142
《营造法式》刊行已经整整900周年了,《营造法式》中的各种建筑图样反映了11-12世纪中国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是足以值得纪念的古代建筑学专著。以此为题讨论了《营造法式》中的图学思想、古代建筑制图的规范化、建筑图样的绘制技术及其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发展了几千年。这种传承主要是以从业者师徒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的。中国古建筑没有形成过系统的理论和经典著述。历史上留存至今的两部典籍: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并不是关于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总结,而是当时的政府主管部门为实施对建设工程的管理,规范房屋等级制度、建筑设计标准、材料标准、施工定额,严格用工用料,杜绝贪污盗窃等行为而编制的国家建筑法典。这些法典,总结了宋、清两朝的建筑制度,法式则例,客观上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3.
12世纪华北各地区的地方建筑逐渐融合《营造法式》作法,在风格、样式、技术上都趋近于《营造法式》规定。选取晋中为典型地区,分析法式化进程中地方建筑的演变特点、构件样式的具体变化,并讨论法式化进程的阶段和历史原因、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营造法式》研读的6则札记,分别是针对新旧两版《营造法式》的编撰过程与北宋末叶新旧党争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比较《木经》与《营造法式》这两部营造专著的差异;推测耍头3种别名的由来;以实物印证《营造法式》中记载的"椽头盘子"这一特殊构件;分析石作流杯渠的制作方式,并与宋代相关文献和实物相对照;考证"壁隐假山"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刘海瑞  张歆 《城市建筑》2013,(24):54-55
本文通过对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两部巨著中的屋面坡度设计方法比较,来寻找我国古建筑屋面的设计方法,从而探寻中国古建筑曲线形屋面形成的规律。首先给出两部巨著中的设计方法,然后把宋式的方法换算成清式的方法,对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窗是建筑物中重要的实体要素之一,它起到了采光、通风、观景的作用,也起到了遮风挡雨的防护作用。窗是伴随着建筑的起源而发明的。至于窗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则无从考证。现在我们只能从古籍和原始社会的遗址中了解到那些过去的信息。该文从象形古文字的角度出发,从与"窗"有关的古文字造型中窥视出中国古窗的形制、款式的历史信息。为古建筑的研究补充新的资料,也证实了从研究字形的形态推演与其相关的建筑元素外形是可行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统一"的艺术观,既强调主体,又与其它各部分元素通过一定规则的组合达到整体和谐,其在《营造法式》及诸多古建筑实例中多有体现。本文通过对《营造法式》的研究,提取分析了其中蕴含的"统一"的思想元素,并加以实例分析,探讨"统一观"在传统古建筑的立面构图规律上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王军 《建筑史学刊》2021,2(3):127-134
1955 年针对梁思成的建筑思想批判,剑指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复古主义与建筑中的“浪费现象”,却未对关涉建筑设计规律的“型范”“法式”“做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终不能令梁思成心悦诚服。梁思成主张传承并发展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模数化设计方法,藉以创造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他的这一探索在 1955 年遭遇了重创,他的学术思想却未因此改弦易张。  相似文献   

19.
以丽江木府恢复重建工程为例阐述了木结构设计中的结构计算、抗震措施等问题,结合《大木作营造法式》及《木结构设计规范》阐述了古建筑木结构设计中的一些事项.  相似文献   

20.
自1929年营造学社成立至今的近80年时间内,中国建筑史研究已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基于早期木构建筑遗存的匮乏,早期建筑和<营造法式>始终为建筑史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0世纪30年代,由梁思成、刘敦桢领衔的营造学社对以中原为主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古建筑测绘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