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目的:评价引导骨再生技术(GBR)在上颌前牙缺失伴重度骨缺损的种植修复效果.方法:选择30例上颌前牙缺失伴重度骨缺损患者,植入Xive种植体62枚,在骨缺损区植入Bio-iss骨粉,Bio-Gide膜覆盖,重建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3-6个月后二期手术,术后2周种植修复.结果:62枚种植的Xive种植体,观察最长48个月,最短12个月,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骨再生引导膜技术(GBR)在上颌前牙缺失伴重度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骨增量技术应用于种植修复上颌前牙缺失的早期临床评价.方法:对49例、种植修复上颌前牙缺失的患者共92枚种植体,应用骨挤压、骨劈开、引导骨再生、上颌鼻底提升植骨等骨增量技术,观察软组织瓣及骨缺损的愈合情况,对比种植体植入后6—9个月二期修复前、修复负载后12个月的X片,观察并初步一临床评价种植体与周围骨结合的情况。结果:修复负载6个月后种植体骨结合优良的共82枚,骨结合不满意的共10枚,骨结合优良率89.13%。结论:骨增量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修复上颌前牙缺失种植手术时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使种植体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且使上颌前牙修复后获得良好的覆He覆盖关系,保证种植修复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引导骨再生技术(GBR)在上颌前牙缺失伴重度骨缺损的种植修复效果。方法:选择30例上颌前牙缺失伴重度骨缺损患者,植入Xive种植体62枚,在骨缺损区植入Bio-Oss骨粉,Bio-Gide膜覆盖,重建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8-10个月后二期手术,术后6周种植修复。结果:62枚种植的Xive种植体,观察最长48个月,最短12个月,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骨再生引导膜技术(GBR)在上颌前牙缺失伴重度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稳定,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磷酸三钙 (Tricalciumphosphateceramics ,TPC)应用于即刻种植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采用TPC颗粒充填兔下颌前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 ,通过组织形态学检测 ,观察 1、2、3个月种植体周围缺损区骨修复情况 ,并与延迟种植对照比较。结果 :3个月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小梁形成及纤维组织增生相近。结论 :TPC颗粒充填于即刻种植体周围 ,可获得与延迟种植骨性愈合同样的效果 ,并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上颌后牙缺失后,分别经短种植体与上颌窦底提升术修复患者的临床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对临床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取不同的种植修复方式:短种植体或经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植入常规植体。分别于术前1个月及负重后3个月、1年、2年及3年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可视化量表进行满意度定量测量。调查内容包括:进食质量、进食习惯及情绪。比较2种种植修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0名患者植入短种植体16枚(长度6、8 mm),13名患者进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10 mm以上种植体15枚,2组患者修复负重后的满意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是患者自身对手术的感觉差异明显。结论:患者对两种不同方式修复上颌后牙缺失的满意度没有差异,但短种植体可以简化种植手术流程并减少术中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短种植体在后牙骨高度不足区行种植修复的5年临床效果。方法:为43名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患者,植入Bicon系统短种植体共54枚。种植体周围存在骨缺损者,同期植入种植体及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种植后3~6个月行二期手术,2~4周内完成固定永久修复,测量冠-种植体高度比。术后每年复查,行临床及X线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骨高度。结果:一期手术时上颌1例1枚种植体进入上颌窦腔;二期手术时上颌1例1枚种植体松动脱落,其余52枚Bicon短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二期修复后,经36~60个月(平均46个月)的随访观察,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经临床观察,种植成功率为96.3%。种植体的冠-种植体高度比平均值为(1.38±0.32)。种植体周围平均骨吸收约0.54±0.47mm。结论:在骨高度不足的后牙区,通过植入Bicon短种植体,可以简化手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达到较高的种植成功率。但在骨高度小于3mm的上颌后牙区,应慎用敲击就位的短种植体,以免种植体进入上颌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口腔种植修复技术在无牙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促进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方法:对49例全口无牙颌患者,根据患者的条件,在植入种植体后3-6个月,进行种植覆盖全口义齿或种植固定全口义齿修复,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3、6、12个月.之后每12个月复查1次,根据临床观察,X线检查和患者主诉,评价其效果.结果:种植覆盖全口义齿修复26例,82颗种植体(上颌11例,下颌15例);种植固定全口义齿修复23例.213颗种植体(上颌18例,下颌5例),经过12个月~108个月的临床观察(平均42.32月),其中种植覆盖全口义齿1例2颗种植体发生脱落,其余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累计存活率为97.56%;种植固定全口义齿除2例6颗种植体松动外,其余种植体临床效果良好,累计存活率为97.18%,两种修复方式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义齿功能优良,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对全口无牙颌患者,采用种植义齿进行修复,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完善的手术,能有效地恢复功能,达到美观效果,并能使种植体长期稳固于口腔内行使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上颌窦外提升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高度不足时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11年7月共完成52例、84枚种植体的上颌窦外提升种植修复病例.随访5年以上13例、3年以上24例、1年以上8例、1年以内7例.观察方法为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患者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之间剩余骨高度小于7mm,无法植入足够长度的种植体,因此采用上颌窦外提升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术中使用了Bio-Oss骨粉作为骨移植材料,采用非埋入式种植技术,6个月后进行修复.结果:总计52例患者,2例发生上颌窦黏骨膜破裂,但术后观察未发生上颌窦感染等并发症.84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已完成种植修复,至2011年12月为止,无种植体脱落,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窦外提升技术安全可行,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时种植修复难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窦底粘膜穿通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3只小型猪上颌后牙区,12个种植位点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A:上颌窦底黏膜穿通;实验组B:上颌窦底黏膜穿通并植入胶原膜;对照组:上颌窦底黏膜不穿通.均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影像学检查,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种植体骨结合率无明显区别;组A与组B间,骨结合率也无明显区别.讨论:修复后的远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窦底粘膜穿通不影响种植体骨结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上颌后牙区牙槽骨严重吸收的36例患者,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9±2.1)mm,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42枚种植体,其中瑞士Straumann种植体22枚、韩国奥齿泰SSⅡ种植体13枚、法国安多健种植体7枚.术后3~4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同时观察种植体的稳定性和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随访期(12.2±3.6)个月.结果:36例患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2.83±1.12)mnl,41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无不良自觉症状.1枚种植体术后5周脱落,脱落2个月后重新种植,成功负载.结论: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缺失,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2种修复膜材料用于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静安区牙病防治所2017年9月—2018年9月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治疗的患者139例,按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68例)和试验组(71例),对照组应用博特医用胶原修复膜引导骨再生,试验组应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术后6个月随访记录修复情况,分别比较2组修复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评价成骨厚度和高度、植骨厚度和高度,以及水平和垂直骨生长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对照组修复成功率为85.29%(58/68),试验组为95.77%(6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植骨厚度和植骨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成骨厚度、成骨高度、水平骨生长和垂直骨生长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显著高于试验组的12.67%(P<0.05)。结论: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的修复成功率优于博特医用胶原修复膜,可更好促进骨和植骨生长,疗效显著,安全性更高,更适合用于牙种植引导骨再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一种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植骨区域的成骨影响。方法 选取上颌前牙缺失伴牙槽嵴唇侧骨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植骨术后戴入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照组无佩戴。通过测量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时的CBCT数据,对比在采用或不采用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的情况下,在植骨术后6个月的成骨情况。结果 最终入选并观测17个植骨位点,其中试验组7个位点,对照组10个位点。试验组在嵴顶下2 mm和4 mm处的水平骨吸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观测水平处的水平骨吸收率(P=0.001)。各组牙槽嵴顶下2 mm处的水平骨吸收率均显著高于相应组别中嵴顶下4 mm处的骨吸收率(P=0.003)。结论 本研究所使用的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于维持空间稳定、减少骨吸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2种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在上颌窦内提升术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上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患者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放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实验组放置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比较2组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骨增量、骨密度等情况,统计2组术后种植体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24个月的种植体存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的牙槽骨骨吸收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种植体牙槽骨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12个月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放置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可改善术后骨代谢,增强种植体稳定性,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联冠桥修复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上颌后牙种植修复(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无法直接接受常规种植体植入)并采用上颌结节倾斜种植技术的40例患者(80颗种植体)纳入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组(A组),选取同期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的42例患者(84颗种植体)纳入上颌窦内提升组(B组)。比较2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种植手术所需时间及费用等。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访2年,A组种植体存留率为100%,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吸收(0.31±0.27)mm,上颌窦炎、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B组种植体存留率为96.43%,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吸收(0.28±0.26)mm,上颌窦炎、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9.5%、4.8%,2组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重度疼痛发生率分别为0%、7.5%,手术时间为(30.55±8.21)min,植入每颗种植体平均费用为(0.69±0.05)万元;B组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4.3%、28.6%,手术时间为(50.32±10.80)min,植入每颗种植体平均费用为(0.98±0.06)万元,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部分上颌后牙骨量不足的患者而言,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联冠桥修复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手术难度和痛苦,降低治疗费用,且疗效可靠,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轻度骨性偏颌患者与颌面对称患者之间牙及颌骨形态特点的比较,研究轻度骨性偏颌患者牙、颌骨形态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恒牙期轻度骨性偏颌患者(实验组)以及面部基本对称的患者(对照组)各30例,采用X线及锥形束CT(CBCT)对所有患者进行头颅扫描,并对扫描数据进行测量。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左、右侧下颌骨,上、下颌第一磨牙及其周围牙槽骨在冠状面出现不对称现象,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下颌牙列中线与面中线成角,前下颌平面倾斜角度,上、下颌第一磨牙倾斜角度,下颌第一磨牙区牙槽骨倾斜度、宽度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颏点偏斜的程度、第一磨牙倾斜度与其周围牙槽骨倾斜度和宽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 轻度骨性偏颌患者磨牙倾斜度、牙槽骨及颌骨在冠状面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轻度骨性偏颌患者颏点偏斜的程度、第一磨牙倾斜度与其周围牙槽骨倾斜度和宽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炎对患者上切牙区牙槽骨密度、高度及龈沟出血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行正畸治疗的中度牙周炎患者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1),实验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唇侧固定矫治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上切牙区牙槽骨骨高度和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2组上切牙区腭侧牙槽嵴顶处(L1)骨密度降低,实验组下降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上切牙区解剖根尖点冠方1 mm处(L3)骨密度显著减低,但实验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2组上切牙区牙槽骨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上切牙牙根吸收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上切牙压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均降低,且实验组变化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牙周炎,较常规唇侧固定矫正更有利于上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恢复,且两者对骨高度影响相同,两者均为安全有效的正畸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高速涡轮机微创技术与传统技术联合即刻种植对阻生牙术后镇痛、开口度及牙槽骨吸收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宿迁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阻生牙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患者采取高速涡轮机微创手术联合即刻种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联合即刻种植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牙槽骨吸收、疼痛、肿胀、开口受限、拔牙窝完整性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上颌前牙区、上颌磨牙区、下颌前牙区以及下颌磨牙区的种植体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 d,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VAS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拔牙窝完整性、肿胀度以及开口受限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牙根折断、邻牙松动、牙龈撕裂和舌侧骨板骨折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阻生牙拔除术中采用高速涡轮机微创治疗联合即刻种植,患者术后牙槽骨吸收、肿胀以及拔牙窝完整性显著改变,术后疼痛感降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拔牙位点保存对不同类型骨缺损患者骨增量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种植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实验组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对照组行常规拔牙;2组再分别按照拔牙窝骨缺损类型分为一壁组(术后牙槽窝剩余1个壁)、二壁组(剩余2个壁)、三壁组(剩余3个壁)、四壁组(剩余4个壁)4个亚组,记录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感染情况,分别于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做锥形束CT(CBCT)检查,检测各组牙槽骨骨高度、骨宽度、骨宽度恢复率等,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术后24 h疼痛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均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均未出现创面感染和骨感染情况。2组术前牙槽嵴颊侧骨高度(buccal volume,BV)、舌侧骨高度(lingual volume,LV)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BV、LV均增加,其中,一、二壁亚组增量高于三、四壁亚组,对照组BV、LV均降低,其亚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各亚组骨宽度均增加,对照组骨宽度均减少,实验组骨宽度增量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实验组中一、二壁亚组骨宽度增量高于三壁亚组,对照组一、二壁亚组骨宽度减少量较三、四壁亚组更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骨宽度平均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一、二壁亚组术后平均骨宽度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三、四壁亚组骨宽度恢复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同组相比,根长70%处骨宽度变化小于根长50%和根长30%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牙后进行拔牙位点保存较常规拔牙有助于缓解牙槽骨骨吸收和保持骨量,且骨缺损越小,骨量恢复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牙槽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106例单颗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种植体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生物膜引导骨再生,对照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生物膜引导骨再生。评价2组种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率、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骨缺损再生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种植体种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3%:88.68%,P>0.05)。种植后12个月,实验组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72±0.43) mm:(2.51±0.36) mm,P<0.05],不同位点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出血指数[(0.32±0.02):(0.42±0.03)]、探诊深度[(3.31±0.69) mm:(4.32±0.95) mm]、附着丧失[(3.06±0.52) mm:(5.24±1.35) m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植骨高度[(2.61±0.52) mm:(2.31±0.35) mm]、成骨高度[(2.59±0.32) mm:(2.01±0.16) mm] 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9%:5.66%, P>0.05)。结论: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减少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丢失,促进骨缺损再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5月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接受治疗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手术。对照组行非血管化髂骨移植修复,实验组行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比较2组患者移植效果、疼痛、生命质量、负性情绪及并发症。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近中牙龈乳头、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弧度、唇侧龈缘高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根表面牙龈质地及颜色得分、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患者VAS、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下降,但实验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2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及社会功能、生命质量均显著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对照组发生并发症3例(7.5%),肺炎、感染及伤口复发各1例,实验组2例(5%)出现并发症,伤口复发及肺炎各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可显著提高修复效果、缓解疼痛及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