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预成型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GF)膜修复前牙种植区骨量不足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2月就诊的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62例,依照电脑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2组均采用种植修复,对照组种植后将预成型钛网覆盖于骨缺损区,实验组种植后将预成型钛网与CGF膜覆盖于骨缺损区。随访12个月,统计2组种植成功率,比较2组牙槽嵴高度、骨增量、牙槽骨骨密度、骨厚度、红色美学指数(PES)以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12个月,2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无种植体松动、脱落等现象。2组术前牙槽嵴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牙槽嵴提升高度、骨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前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均显著低于术后12个月(P<0.05),术后6个月牙槽骨骨厚度均显著高于术后12个月(P<0.05),且实验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P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预成型钛网联合CGF膜用于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修复,疗效确切,可提升种植修复的美容效果,改善术后骨代谢,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自体牙本质颗粒与Bio-Oss骨粉植入引导骨再生治疗牙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引导骨再生治疗的牙周骨缺损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植入Bio-Oss骨粉,实验组植入自体牙本质颗粒。比较2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颊侧软组织剖面、颊侧软组织厚度,红色美学评分,修复成功率及并发症。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均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年,2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均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剖面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2组颊侧软组织剖面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剖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厚度显著高于术前。各时间点,2组患者颊侧软组织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2组患者红色美学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1年2组红色美学评分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红色美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实验组和对照组修复成功率分别为90.24%(37/41)和85.37%(35/41),2组修复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自体牙本质颗粒引导骨再生治疗牙周骨缺损患者,能够降低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提高颊侧软组织剖面和红色美学评分,且修复成功率与Bio-Oss骨粉植入相当,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拔牙后患者单牙种植体早期、延期和晚期植入颌骨后8年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数据,分析不同时机植入对种植体的影响,为选择拔牙后种植体合适植入时机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0年12月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行拔牙术后单牙种植体植入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植入时间不同分为A、B、C 3组,早期植入(拔牙后7 d内)25例为A组、延期植入(拔牙后平均3个月)24例为B组、晚期植入(拔牙后平均1.5年)19例为C组。术后随访8年,比较CBCT图像和前后位(PA)图像显示的周围骨水平及与颌骨缺损的关系。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植入162颗种植体,成功150颗,成功率92.5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组成功率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成功率>B组>A组(P<0.05)。共获取51例患者8年的CBCT图像(早期植入16例、延期植入20例,晚期植入15例);CBCT和PA图像邻间骨水平差异显著(P>0.05);3组旋入扭矩和旋出扭矩相比,差异显著(P>0.05);植入时机、旋入扭矩、旋出扭矩是影响种植体成功率的高危因素(P<0.05)。种植体植入后8年,各组骨水平相比差异显著(P>0.05);第2阶段手术中C组骨缺损少于A、B组(P<0.05);无缺损种植体平均颌骨水平(bBL)低于开裂种植体(P<0.05)。结论 拔牙后种植体放置时间对种植体周围颌骨水平无显著影响,但不同时机植入可影响种植体成功率,应严格把握即刻种植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拔牙术拔除阻生智牙的临床效果及对VAS评分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需要拔除阻生智牙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拔牙方式,实验组采用微创拔牙术,术后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2组手术效果、龈沟液中炎症介质(PTX3、ICAM1、MPO、PGE2)、应激介质(PPARr、GPx、T-AOC、ROS、MDA)水平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治疗后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开口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PTX3、ICAM1、MPO、PGE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PPARr、ROS、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GPx、T-AO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干槽症、开口受限、水肿、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拔牙术在阻生智牙拔除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减轻局部炎症应激反应,术后反应更加轻微,术后并发症减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和比较微创拔牙后延期种植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同仁医院2013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上、下颌单个前牙及前磨牙需要行微创拔牙后种植牙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6例)。对照组微创拔牙后进行延期种植,实验组微创拔牙后进行即刻种植。比较2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记录3个月和永久修复当天患者的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美学效果以及种植体边缘骨水平以及术后满意度。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和永久修复当天的ISQ值差异不显著 (P>0.05);实验组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80);实验组总满意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44);2组修复后1年,牙龈乳头指数均在1~3级,软组织外形良好,均达到了良好的牙龈美学效果,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对照组PES得分7.65±1.32,实验组为8.25±1.19,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的近中侧骨吸收量和远中侧骨吸收量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微创拔牙后2种植修复方式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种植体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即刻种植的满意度更高,美学效果更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2种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在上颌窦内提升术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上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患者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放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实验组放置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比较2组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骨增量、骨密度等情况,统计2组术后种植体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24个月的种植体存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的牙槽骨骨吸收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种植体牙槽骨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12个月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放置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可改善术后骨代谢,增强种植体稳定性,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去端肽胶原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的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均为水平中位阻生的患者32例,采用第二磨牙颊侧龈沟内结合远中颊侧切口、不去骨的方法拔除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后,随机选择一侧作为实验组,拔牙窝植入去端肽胶原;另一侧作为对照组,常规植入胶质银明胶海绵。拔牙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测量第二磨牙远中颊侧探诊深度,术后3个月、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测量第二磨牙远中成骨情况。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去端肽胶原组和自然愈合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较术前均有所降低,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去端肽胶原组第二磨牙远中新生骨高度和骨密度均显著大于自然愈合组(P<0.001);术后3个月,去端肽胶原组新生骨的体积显著大于自然愈合组(P<0.05),但术后6个月,2组间新生骨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端肽胶原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重建和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牙槽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106例单颗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种植体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生物膜引导骨再生,对照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生物膜引导骨再生。评价2组种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率、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骨缺损再生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种植体种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3%:88.68%,P>0.05)。种植后12个月,实验组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72±0.43) mm:(2.51±0.36) mm,P<0.05],不同位点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出血指数[(0.32±0.02):(0.42±0.03)]、探诊深度[(3.31±0.69) mm:(4.32±0.95) mm]、附着丧失[(3.06±0.52) mm:(5.24±1.35) m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植骨高度[(2.61±0.52) mm:(2.31±0.35) mm]、成骨高度[(2.59±0.32) mm:(2.01±0.16) mm] 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9%:5.66%, P>0.05)。结论: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减少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丢失,促进骨缺损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2~14岁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髁突位置及上气道结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作为实验组(n=27),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无错畸形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30)。实验组给予拔牙矫治,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锥形束CT(CBCT)图像采集,对照组于体检时进行CBCT拍摄,使用Mimics 20.0软件处理数据。观察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髁突位置相关指标关节前间隙(Sa)、关节上间隙(Su)、关节后间隙(Sp)与上气道结构相关指标气道总体积(V)、鼻咽体积(V)、腭咽体积(V)、舌咽体积(V)、喉咽体积(V)、口咽体积(V)、口咽段气道最小截面积(SMIN)、上气道于硬腭平面处矢状直径(APHP)、上气道于软腭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SP)以及上气道于会厌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TE)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Sa显著大于对照组,Sp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Su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关节间隙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实验组Sa大于本组治疗后(P<0.05);治疗前、后实验组Sp及Su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关节间隙指数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前V、V、V及SMIN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V、V、V、APTE、APHP及APSP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V、V、APHP及APTE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V、V、V、V、SMIN及APSP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拔牙治疗后,随着咬合关系、下颌平面及咬合平面变化,髁突前间隙减小,髁突位置由后退位恢复至中位,气道结构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大。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髁突位置前移,上气道体积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BCT)研究牙根发育对正畸牵引后埋伏前牙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需行上颌埋伏前牙正畸牵引治疗患者34例,共34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根据牙根发育情况,分为未完全发育组和完全发育组,每组各17例。所有患者均行正畸牵引治疗。比较2组患者牙根长度、根管壁厚度、牙髓活力、附着龈宽度、牙根周围骨密度、正畸牵引时间。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完全发育组牙根长度显著大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治疗后,未完全发育组牙根长度显著大于完全发育组(P<0.05)。治疗前,完全发育组根管壁厚度显著大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治疗后,2组根管壁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牙髓活力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组附着龈宽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组牙根周围骨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完全发育组显著低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完全发育组正畸牵引时间显著长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结论:对牙根发育未完全埋伏前牙行正畸牵引,牙根吸收程度较轻,牙周组织改建快,牵引时间短,且埋伏前牙牙根和根管壁正常发育,牙髓活力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骨碎补总黄酮对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及牙槽嵴顶宽度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实验组服用强骨胶囊,对照组服用阿仑膦酸钠片;于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时分别行锥形束CT(CBCT)检查,应用Anatomage invivo 5软件测量并观察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及牙槽嵴顶宽度的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的骨密度在药物治疗后1个月时较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在药物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牙槽嵴顶宽度和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厚度在药物治疗后3个月较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在药物治疗后6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基骨的颊(唇)侧皮质骨、松质骨、腭(舌)侧皮质骨的厚度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骨碎补总黄酮能显著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牙槽骨骨密度,在增加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的骨密度上较阿仑膦酸钠存在优势;骨碎补总黄酮能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厚度,对牙槽嵴顶宽度、牙槽骨高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去势时间大鼠牙槽骨微结构的改变,探讨去势时间对牙槽骨骨质疏松程度的影响。方法: 健康未孕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去势组(OVX)与假手术组(sham),每组各12只,分别在全麻下行双侧卵巢去势术与假手术。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2个不同时间点分别处死每组大鼠各6只,取右侧上颌骨标本行Micro-CT扫描;观察去势3个月及6个月后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区牙槽骨微结构的改变。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icro-CT水平面、矢状面二维图像及三维重建均显示,去势3个月及6个月大鼠牙槽骨骨髓腔面积增加、骨小梁变细、部分发生断裂。骨结构参数分析显示,去势3个月及6个月后,大鼠牙槽骨骨密度(BMD)及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宽度(Tb.Th)均显著低于相应时间假手术大鼠(P<0.05);去势6个月组较3个月组大鼠牙槽骨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宽度(Tb.Th)显著降低(P<0.05)。去势3个月及6个月大鼠骨小梁数目(Tb.N)及骨小梁分离度(Tb.Sp)显著高于相应假手术组(P<0.05),且去势6个月组骨小梁数目(Tb.N)显著高于去势3个月组(P<0.05)。结论: 随着去势时间延长,大鼠牙槽骨骨量降低、骨小梁微结构破坏加剧,骨质疏松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睾酮水平对牙周炎小鼠模型炎症性骨吸收的影响及机制。方法:48只SD小鼠随机分为未结扎组、假手术组、去势组、去势+睾酮组4组,每组各12只,分别进行空白处理、去势模型和牙周炎模型构建。于结扎术后6周采集小鼠内眦静脉血,测定血清睾酮水平。处死小鼠后,取左侧上颌骨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亚甲蓝染色,比较各组小鼠牙槽骨丧失量(alveolar bone loss,ABL)和牙槽骨吸收面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牙龈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同时对血清睾酮水平与ABL、牙槽骨吸收面积及细胞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假手术组、去势组和去势+睾酮组小鼠血清睾酮水平显著低于未结扎组(P<0.05);去势+睾酮组小鼠血清睾酮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去势组(P<0.05);去势组小鼠血清睾酮水平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去势+睾酮组小鼠ABL显著大于未结扎组、假手术组和去势组(P<0.05),去势组小鼠ABL显著小于假手术组(P<0.05);去势+睾酮组小鼠牙槽骨吸收面积显著大于未结扎组、假手术组和去势组(P<0.05),去势组小鼠牙槽骨吸收面积显著小于假手术组(P<0.05);假手术组、去势组和去势+睾酮组小鼠牙龈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mRNA、白介素6(IL-6)mRNA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水平显著高于未结扎组,白介素10(IL-10)mRNA水平显著低于未结扎组(P<0.05);假手术组和去势组小鼠牙龈组织中IL-1β mRNA水平显著低于去势+睾酮组,去势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血清睾酮水平与ABL、牙槽骨吸收面积、IL-1β呈正相关(P<0.05)。结论:牙周炎小鼠睾酮水平降低,睾酮长期耗竭状态可减少牙槽骨炎症性骨吸收,可能通过降低IL-1β水平而实现。合理降低睾酮水平,有可能成为减少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前牙美学区种植位点存在骨缺损的患者行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在种植术后能否获得无明显骨缺损患者相近的牙龈美学效果,评价引导骨再生术对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行前牙种植术的患者31例,术前测量种植位点牙槽骨宽度,宽度小于6.8 mm的患者为GBR组,宽度大于6.8 mm患者为非GBR组,比较2组二期修复时牙龈美学评分、探诊深度及牙槽骨吸收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GBR组牙龈美学评分显著高于非GBR组(P<0.01),GBR组与非GBR组探诊深度无显著差异(P>0.05),GBR组牙槽骨吸收显著小于非GBR组(P<0.01)。结论 使用GBR术可以减缓骨吸收速度,使存在局部牙槽骨缺损的患者达到无骨缺损患者牙种植术后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炎对患者上切牙区牙槽骨密度、高度及龈沟出血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行正畸治疗的中度牙周炎患者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1),实验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唇侧固定矫治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上切牙区牙槽骨骨高度和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2组上切牙区腭侧牙槽嵴顶处(L1)骨密度降低,实验组下降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上切牙区解剖根尖点冠方1 mm处(L3)骨密度显著减低,但实验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2组上切牙区牙槽骨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上切牙牙根吸收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上切牙压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均降低,且实验组变化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牙周炎,较常规唇侧固定矫正更有利于上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恢复,且两者对骨高度影响相同,两者均为安全有效的正畸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骨替代物矿物三氧化物骨料(MTA)与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用于上颌前牙拔牙患者牙槽骨再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杭州口腔医院收治的上颌前牙拔牙患者66例,根据填塞材料分为MTA组、PRF组、联合组(MTA+PRF),每组各22例。获取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的锥形束CT(CBCT)图像,比较3组患者损伤组织愈合、牙槽骨密度和牙槽骨体积。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6例患者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记录,随访率为92.42%,其中MTA组、PRF组、联合组分别为20例、20例、21例。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牙槽骨密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联合组术后6、12个月的牙槽骨密度显著高于MTA组和PRF组(P<0.05),MTA组术后6、12个月的牙槽骨密度显著高于PRF组(P<0.05)。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牙槽骨体积显著低于术前(P<0.05),联合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体积显著低于PRF组(P<0.05)。结论: MTA单独用于上颌前牙拔牙患者牙槽骨修复再生较单独使用PRF效果更好,而MTA与PRF联合应用具有更显著的牙槽骨修复再生效果,且长期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7.
谢勤  林珊  林立  李多 《上海口腔医学》2022,31(3):290-294
目的: 探讨青少年正畸上颌切牙不同内收方式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颌骨前突畸形82例患者的328颗上颌切牙,135颗切牙纳入倾斜内收组,193颗切牙纳入控根内收组。拍摄锥形束 CT(CBCT),测量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情况及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倾斜内收组治疗后上颌切牙切缘至腭中垂面长度(IE-MP)、上颌切牙长轴与腭平面后下角(LAI-PP)变化值显著大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上颌切牙根尖至腭中垂面长度(RA-MP)变化值显著小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后L1、L2、L3、P1、T1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2、P3、T2、T3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控根内收组治疗后L1、L2、L3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1、P2、P3、T1、T2、T3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前、治疗后的L2、L3、P3、T3变化量显著高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前、治疗后的L1、P1、P2、T1、T2变化量显著低于控根内收组(P<0.05)。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上、下颌牙槽骨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上颌切牙大范围内收时,倾斜内收组唇侧根尖区、腭侧牙槽嵴区及控根内收组腭侧牙根颈部均为牙槽骨吸收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