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中  史军 《电力学报》2004,19(4):336-338
分析了电力变压器负荷与损耗的关系 ,通过计算 ,寻求变压器运行中降低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和提高其运行效率以及提高变压器电源侧功率因数的方法。通过对负荷电流与临界负荷电流进行比较 ,合理选择 35kV终端站和 10kV配电变压器的运行方式 ,达到减少变压器损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轻载变压器运行效率低,易造成电力资源浪费,针对目前地区电网在春节轻负荷期间常常采用110 kV变电站主变压器运行方式的现状,对变压器损耗及其经济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110 kV变电站在不同主变压器运行方式下的变压器损耗特性,考虑到110 kV变电站在主变压器运行方式调整过程中变压器、断路器的投退成本和主变压器"N-1"故障停电的风险成本,以珠三角某地区电网110 kV变电站春节期间主变压器运行方式调整方案为例,得出通过调整主变压器运行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变压器损耗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电网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吉林省电网内部分 220 kV降压变电所变压器长年运行在低负荷下给系统带来的电能损耗问题,通过对该部分变电所进行负荷跟踪和计算分析,得出了吉林省内部分 220 kV降压变电所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降低了系统的电能损耗,达到了节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三圈变压器经济运行参数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绕组电力变压器总损耗的一般表达式的基础上,引入了三绕组电力变压器等效负载损耗的概念,使三圈变压器总损耗的表达式与双圈变压器总损耗的表达式形式上相同,并且推导出了三圈变压器经济负荷功率、经济负荷率、经济运行效率的计算公式.以一台容量比为100/100/50的110 kV三绕组电力变压器为实际算例说明了上述公式的实际用法.  相似文献   

5.
在三绕组电力变压器总损耗的一般表达式的基础上,引入了三绕组电力变压器等效负载损耗的概念,使三圈变压器总损耗的表达式与双圈变压器总损耗的表达式形式上相同,并且推导出了三圈变压器经济负荷功率、经济负荷率、经济运行效率的计算公式。以一台容量比为100/100/50的110 kV三绕组电力变压器为实际算例说明了上述公式的实际用法。  相似文献   

6.
10kV配电网的无功损耗占整个电力系统无功损耗的比重很大,实现10kV配电网的节能是输配电系统的一件大事。10kV配电网节能的关键是实现变压器的节能降耗,目前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合理调整运行电压、平衡三相负荷、推广节能变压器和开展无功补偿。在降低电线损耗方面,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和合理布局网络结构是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10kV配电网的无功损耗占整个电力系统无功损耗的比重很大,实现10kV配电网的节能是输配电系统的一件大事。10kV配电网节能的关键是实现变压器的节能降耗,目前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合理调整运行电压、平衡三相负荷、推广节能变压器和开展无功补偿。在降低电线损耗方面,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和合理布局网络结构是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由于10kV配电网的无功损耗在整个电力系统无功损耗中占的比重很大,故实现10kV配电网的节能对于输配电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10kV配电网节能的关键在于实现变压器的节能降耗,而合理地调整运行电压、平衡三相负荷、推广节能变压器和开展无功补偿则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另外,合理地选择导线截面和布局网络结构也是降低电线损耗所要考虑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35kV直配供电方式是以35kV高压深入负荷中心,电压由35kV降压为0.4kV,供油井电动机等负荷(额定电压为0.38kV)用电。它解决了油田某些边远地区开发供电问题。与传统的6kV配电方式相比,该供电方式具有建设速度快、投资省等优点外,还具有明显的节电效益。根据计算:35kV直配线路的损耗在同长度、同截面、同功率的条件下仅为6kV配电线路损耗的1/34,且其又少了一级变压器损耗,因此该供电方式自1991年在全国石油系统得到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刘开全 《四川电力技术》2008,31(1):54-56,94
对两台三绕组电力变压器的并列运行,单独运行时变压器有功功率损耗随负我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对电压的影响作了全面比较,得到两台电力变压器并列运行与单独运行的经济临界负荷S.并以乐山电业局城区供电局220 kV范坝变电站为实例进行了计算论证,针对性地提出不同负荷电压下该站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11.
IEEE Std C57.110中给出了计算电流畸变情况下变压器损耗的计算方法,其利用绕组涡流谐波损耗因子和杂散谐波损耗因子计算变压器的涡流损耗和杂散损耗,但忽略了绕组高频交流情况下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引起的附加损耗,计算精度受到一定影响。为了精确计算变压器谐波情况下的损耗,引入了绕组电阻谐波损耗因子,考虑了谐波情况下绕组集肤效应引起的损耗,并据此计算变压器最大负荷电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电流畸变率对干式变压器降容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谐波对干式变压器最大负荷电流及带负载能力有较大影响,当谐波畸变率达到60%时,变压器带负荷能力减小一半。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电力变压器的经济运行,从损耗基本概念出发,对变压器损耗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某220 kV变电站的2台变压器为例,对不同负载率下的有功损耗、无功损耗以及综合损耗进行了详细对比。结果表明,受制造工艺影响,2台同容量变压器即使处在同一运行条件下,其有功和无功损耗最低时的负载率仍可能存在一定差别,由此导致其综合功率损耗也会存在差异。最后从变压器自身降耗和技术管理2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实用降耗措施。  相似文献   

13.
孙强  王彦峰 《广东电力》2010,23(12):59-62
结合广东电网500kV枢纽变电站应用大容量变压器的实际需要,对大容量变压器短路阻抗与短路电流水平、无功功率补偿容量、变压器结构、损耗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提高变压器高-中阻抗电压虽可降低短路电流,但会增大变压器造价、电能损耗、无功功率损耗、电网运行费用等,因此建议广东电网500kV枢纽变电站1 500MVA大容量变压器高-中阻抗电压可选择于22%~24%之间,并兼顾制造工艺、变压器的电能损耗和无功损耗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变压器空载试验是诊断变压器铁芯故障的重要试验。文中通过对一台35 kV三相双绕组变压器空载试验以及在不同试验接线情况下空载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了小容量高电压等级变压器空载试验时试验电压从0升高至规定试验电压过程中空载电流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陡增的非线性变化现象。试验研究分析表明导致此类变压器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试验电压三相不平衡。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时,零序电流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而非传统文献认为的电容电流,研究结论对分析判断变压器空载电流变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容量变压器应用时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城市电网的建设和发展,使得在高负荷密度的大城市采用大容量变压器建设大容量变电站成为一种趋势。分析了采用1 500 MVA 大容量变压器建设500 kV 大容量变电站时引起的问题:(1)电气主接线复杂;(2)短路电流增大;(3)变电站220 kV 母线通流容量大;(4)变压器中压侧额定电流增大;(5)变压器中压侧断路器选择困难,并分别给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220 kV变电站主变中性点接地方式直接影响到主变的安全稳定运行,当220 kV变电站的110 kV侧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有可能造成主变遭受冲击而损坏。因此列举出了220 kV变电站中可能出现的主变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了110 kV侧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主变中性点接地方式对流入主变短路电流的影响,并计算了相应的短路电流,提出单相接地故障对主变的冲击最严重。可以通过改变主变中性点的接地方式来保护主变,最后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给出唐山供电公司的一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变压器谐波条件下的损耗及寿命损失进行了量化研究。首先建立了谐波条件下油浸式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的分解模型,得出了功率损耗相对谐波电流畸变率和变压器负载率的表达式,结合变压器最热点温升与有功功率损耗的关系以及变压器寿命损失与最热点温升的关系,建立了油浸式变压器寿命损失与谐波电流畸变率和变压器负载率关系的模型。分析了不同谐波畸变率和负载率下变压器谐波损耗和寿命损失的变化规律,以某型变压器为例进行了谐波条件下损耗和寿命损失的计算。本文对制定针对性措施以提高变压器谐波条件下的运行经济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配电网节能改造中因地制宜地更换高损耗配电变压器尤为重要,计算实际负荷条件下的配变损耗是变压器选型技术经济的关键之一。在低压三相四线制系统中,负荷不平衡往往造成了配变三相电流不对称。文中首先讨论了三相不平衡条件下变压器损耗计算模型,然后面向现有配变低压侧用采系统数据缺失电流相位的情况,提出了变压器低压侧电流相位估算方法,从而建立了三相不平衡条件下基于配变电流相位估算的损耗计算模型,解决了实际工程中因缺失相位数据而无法计算的难题。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分别对Yyn0和Dyn11这2种常用配变的电流相位估算和损耗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