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偏瘫肩痛(hemiplegia shoulder pain, HSP)是临床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约21%—72%,可发生在偏瘫的任何时期,严重影响上肢功能的恢复~([1—2])。HSP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目前针对不同的病因缓解HSP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如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3])、超短波、肌电生物反馈~([1])等,运动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如神经阻滞、关节腔内注射类固醇激素~([4])和肉毒毒素注射等~([5])。HSP既影响患者  相似文献   

2.
<正>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发病率报道不一,人群研究报道从16%~([2])到84%~([2—4])不等,其发病与年龄及性别无关~([4])。肩痛在卒中后1周即可发生,但最常见于2—3个月~([3,5]),在所有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中,约28%的患者会在卒中后2周内出现症状,87%发生于4个月内,经过标准化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于6个月后得到缓解,但仍有20%的患者表现为常规治疗无效的持续性肩痛~([1,3,6])。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是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随着临床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病死率大大下降,但患者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偏瘫后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HSP)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2]),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2周—2个月内,发生率为16%—84%~([3—5])。具体发生机制目前尚存在争议~([6—8])。Kalichman  相似文献   

4.
正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限制了肩关节活动度,从而影响上肢运动功能~([1])。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肩痛发生率高达70%,常表现为被动和主动活动肩关节时出现肩痛,或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甚至静息状态下自发性肩痛,这增加了患者痛苦,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延长了患者的恢复进程~([2])。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两种减少偏瘫肩痛、缓解上肢运动功能的干预措施。其区别是:NMES主要是刺激运动纤维,帮助肌肉收缩,防止废用性萎缩,缓解肌肉痉挛,  相似文献   

5.
正偏瘫后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HSP)是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常见的并发症。早年报道发病率不一,范围为5%—84%~([1—2])。近年报道HSP患者占到脑卒中幸存者总数的22%—23%,其住院康复期间的发病率为54%—55%~([3])。Bender等~([4])报道,HSP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12周内,起病第10周时发生率最高。而这个时间段,正是患侧上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后肩痛(post-stroke shoulder pain,PSSP)通常出现在脑卒中后2周至数月间,其发病率在16%—84%左右,是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常遇到的问题~([1—2])。肩痛可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及上肢功能,导致患者自主功能和自理能力下降。从长远来看,如果不能及时改善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及上肢功能,将会显著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康复结局~([3])。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  相似文献   

7.
<正>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致死类疾病之一~([1])。脑卒中患者即使在发病后存活,仍有大部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2])。运动功能障碍常导致患者日常活动受限与社会参与能力的下降。通过积极、规范的康复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3—4])。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已成为康复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Bohannon等~([5])的研究显示,偏瘫侧姿势控制相关肌群的肌力较非偏瘫侧相差约30%,在多个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肌肉无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1])。等速技术是目前安全、有效的肌力训练方法,研究证实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运动及平衡功能~([2])。但目前研究多集中在下肢单一关节开链模式训练~([3—4]),对于多个关节共同参与的下肢等速闭链模式训练鲜见报道。本研究拟应用BIODEX S4多关节等速肌力评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后偏瘫侧肩痛是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严重影响病人后期康复训练、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肩痛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2周至2个月内,发生率为30%~80%~([1,2])。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关节周围或局部压痛,被动活动甚至静止时疼痛增加和运动受限,尤其是肩关节外展和外旋时疼痛加重~([3,4])。有时表现为上肢的放射性痛、手腕背肿胀、指间关节挛缩畸形等,严重  相似文献   

10.
<正>偏瘫肩痛(hemiplegia shoulder pain,HSP)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2周—2个月,以30%至80%的高发病率引起临床关注~([1—2])。目前HSP的病因尚未明确,涉及电刺激的临床应用可能与肩关节半脱位、软组织损伤、肌张力异常、周围神经损伤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HSP阻碍了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延长了康复治疗住院时间,同时疼痛也会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甚至产生焦虑和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是目前造成肢体功能缺失的首要疾病,也是导致手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1—2])。人类手功能约占全身功能的54%~([3]),60%以上脑卒中患者直到平台期仍持续存在上肢活动障碍,特别是远端上肢运动功能和精细动作~([4])。由于手部位于大脑皮层的投射区域相对较大,手及手指的精细操作和协调配合极具复杂性,使得其恢复较身体其他部分更为困难~([5]),所以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目前仍是临床康复中的重点和难点~([6])。有研究显示,手及上肢功能的灵活性与上下肢一体的协调性康复效果直接影响患者手的实用性能力及回归家庭的日常生活能力~([7—9])。针对手及上肢功能的灵活性与上下肢一体协调性康复,本研究选择了多关节协作、眼  相似文献   

12.
<正>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功能恢复~([1])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关节半脱位往往在脑卒中早期即可出现。由于冈上肌、三角肌等肩部肌肉张力降低、关节囊松弛,无法抵抗坐或站立时上肢重力而引发肱骨头下滑而脱离关节盂,造成肩关节半脱位~([2—3])。研究报道,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在17%—81%且超过20%的患者伴有肩痛、肩手综合征以及废用肩等并发症,甚至继发腋神经损害~([4—5])。因此,脑卒中早期肩关节半脱位预防及康  相似文献   

13.
正脑卒中后1周即可出现偏瘫侧肢体痉挛,进而引起肌肉无力及运动控制低下~([1])。下肢痉挛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导致足下垂、足内翻,严重影响患者步行功能、站立及转移。其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是影响步行功能的重要因素~([2])。此外,因痉挛而增加的护理负担、劳动力的丧失及非直接费用均高于无痉挛患者~([3])。既往研究提示穴位针刺和温针灸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降低有一定疗效,但效果各异~([4—5])。研究证实,运动点作为神经肌肉接头最为丰富的部位,肉毒毒素运动点阻滞可有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已成为一类致死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1])。在我国第三次死因调查中,脑卒中已跃居首位~([2])。而在康复恢复期中出现的肌张力增高,不仅阻碍康复进程的进行,对患者身心也会有巨大影响~([3])。有研究显示,近半数脑卒中偏瘫患者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4])。我院康复医学科针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增高,采用中药熏药疗法结合艾炷灸法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上肢痉挛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下肢,且其康复难度高于下肢~([1—4])。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牵张反射兴奋增加引起的以速度依赖性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5])。痉挛是脑卒中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造成患者肌肉短缩、姿势异常、疼痛和关节挛缩,导致运动模式异常,从而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并制约了患者偏瘫肢体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现患和曾患脑卒中人数约1242万~([1])。此外,研究报道大约80%脑卒中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而且其中约65%的患者在后遗症期仍遗留手与上肢功能障碍~([2—3])。手与上肢功能改善将能最大限度促进脑卒中患者整体功能恢复,改善生存质量~([4])。因此,脑卒中后手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应是我国康复医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脑卒中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长期面临的临床问题之一,而平衡功能差可能会导致跌倒~([2]),严重时甚至引起骨折,还会直接导致患者参与社会活动障碍~([3])。目前,临床评估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多使用平衡检测仪~([4])和Berg平衡量表等~([5]),侧重于评估患者的平衡执行功能。但是,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与其躯干功能~([6])、感觉功能、下肢痉挛、肌力~([7]),甚至高级脑功能~([8])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出现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全球第二大、中国第一大致死性疾病,不仅死亡率高,致残率也高~([1—2])。在我国,85%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的开始就有上肢功能障碍~([3]),约30%—36%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遗留上肢功能障碍~([4])。在美国,40%的患者会留下轻度功能障碍,15%—30%的患者会留下重度残疾,脑卒中所致的肢体功能障碍成为首要的致残原因~([5])。早期的康复护理  相似文献   

19.
正据统计,我国现有40岁以上脑卒中患者已达到1036万人,每年新发病在200万人以上~([1])。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致残疾病之一,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以及中枢神经的损伤,其中70%—85%的患者会伴有偏瘫。脑卒中偏瘫患者可通过康复训练进行一定程度的功能恢复以及神经系统的重塑,在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手因其动作精细程度高、神经控制复杂等因素,导致了手功能康复治疗最为困难~([2])。传统的物理康复治疗有康复医师劳动量大、康复效率低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是导致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仅有不足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功能~([1])。虽然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依然是目前卒中后康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目前认为脑卒中发生后,两大脑半球间兴奋性平衡被打破,非损伤侧皮质可经胼胝体抑制损伤侧皮质兴奋性,阻碍运动功能的恢复~([3—4])。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