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血栓素A2(TXA2)、血浆内皮素(ET)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行LC患者90例,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单一组和复合组,每组45例,前者采用单一全身麻醉,后者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TXA2、ET及免疫功能等。结果复合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诸如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较单一组患者更为稳定,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单一组和复合组患者T_1时TXA_2及ET均较T0时降低,随后T_2~T_4时两组TXA2及ET逐渐升高,且单一组TXA2各时间点升高幅度及T_4时ET升高幅度均明显多于复合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5时单一组CD3~+、CD4~+、CD8~+水平均较T_0时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复合组CD4~+无明显变化(P0.05),且T_7时单一组患者CD3~+、CD4~+水平明显低于复合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_5和T_7时复合组患者CD4~+/CD8~+明显高于单一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比较,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有助于降低行LC患者的应激反应,诸如对患者的循环、呼吸、血浆TXA2、ET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减少了手术风险因素的发生,加快了患者术后的康复速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全麻方式对胸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全身麻醉下手术的胸部恶性肿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给予静吸复合麻醉的观察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的对照组各5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1 min(T2)、气管插管后1 min(T3)、手术结束时(T4)时检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结果]T1、T2、T3时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CD8+含量均小于对照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CD3+、CD4+、CD4+/ CD8+、自然杀伤细胞(NK)百分比均大于对照组.[结论]静吸复合麻醉能够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机体免疫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腔镜下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对肺癌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08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开放手术治疗的对照组以及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单肺通气结束时及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的CD4+、CD8+、CD4+/CD8+及NK细胞比例等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较传统开胸手术具有明显优势,在保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水平稳定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患者的免疫功能被过度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联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则选择硬膜外麻醉联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T1、T2时刻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和呼吸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T3时刻,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心率(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T4时刻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7847,P0.05);术后6 h、术后12 h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联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较单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疼痛程度减轻程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CEGA)对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期血流动力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人12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4例。观察组行CEGA,对照组行全身麻醉,检测麻醉前(t0)、手术结束前30 min(t1)、拔管时(t2)、拔管后10 min(t3)时血流动力学改变,观察t0、t1、t2、术后12 h(t4)时免疫功能变化,记录术后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1~3 d认知功能障碍和术后躁动情况。结果与本组t0时比较,对照组t2时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升高,血氧饱和度(Sp O2)降低,两组t1、t2、t4时CD3+、CD4+、CD8+、CD4+/CD8+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2时心率、MAP降低,Sp O2升高,且t2、t4时CD3+、CD4+、CD8+、CD4+/CD8+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本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2 d及对照组术后3 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3 d的MMSE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躁动发生率分别为3.13%、21.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EGA可稳定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期血流动力学,减少免疫功能抑制,对认知功能影响小,术后躁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腹横肌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卵巢囊肿患者腹腔镜手术术后血清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卵巢囊肿行腹腔镜手术患者8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41)。两组均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腹横肌阻滞;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对比两组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手术前后血清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CD4~+/CD8~+、CD4~+、CD4~+CD25~+(调节性T细胞)]。结果:术后2h、术后12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CD4~+/CD8~+、CD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4~+CD25~+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横肌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卵巢囊肿患者腹腔镜手术,可降低术后疼痛程度,调节血清T细胞亚群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I)能否准确反映麻醉过程中镇痛/伤害性刺激变化相关事件,尤其是心率(HR)和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纳入53例在该院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胆囊切除术且行全麻的成年患者。比较行全麻患者伤害性刺激时ANI、HR及心脏收缩压(SBP)。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多模式静脉麻醉工作站双通道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设定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Pro Cp)为2μg/ml,如发生血流动力学反应(Hemod React)则调整丙泊酚剂量,血流动力学反应是指HR或SBP升高20%以上。在预先设定的7个时间点,采集患者ANI和血流动力学数据。结果麻醉诱导时HR和SBP下降,而ANI值较高(81.6±11.2),提示副交感神经占优势。患者术前接受强直刺激,强直刺激5 min内,39例患者ANI值由(81.6±11.2)降至(58.6±11.7),而HR和SBP未改变。气腹建立后,ANI继续下降至(50.2±15.8),而HR及SBP明显增加。手术完成后,ANI恢复至(90.1±3.4),与术前无差异。结论接受异丙酚麻醉患者的ANI值对中等疼痛刺激的敏感性高于HR和SBP,ANI监测能够有效协助接受异丙酚-瑞芬太尼全身麻醉的成年患者行腹腔镜腹部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食管癌患者胸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4例老年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均采取胸腔镜手术,对照组给予全麻,观察组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后呼吸功能[分钟通气量(MV)、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麻醉恢复情况、麻醉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3+、CD4+/CD8+)水平。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后5 min MV、SpO2高于对照组,R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5 d的CD4+、CD3+、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5 d的CD4+、CD3+、CD4+/CD8+水平逐渐恢复,与麻醉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食管癌患者胸腔镜手术可显著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减少对呼吸与免疫功能的干扰,有利于加快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与分析单孔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40例肺癌根治术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孔组与三孔组,每组120例。单孔组给予单孔胸腔镜治疗,三孔组给予三孔胸腔镜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肺炎发生率、术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免疫功能变化。结果与三孔组相比,单孔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较短,术后VAS评分较低,术后肺炎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手术后血清CRP、PCT水平均升高,且三孔组较单孔组血清CRP、PCT水平升高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手术后CD3+、CD4+、CD4+/CD8+、IgA、IgG及IgM水平降低,且三孔组较单孔组CD3+、CD4+、CD4+/CD8+、IgA、IgG及IgM水平降低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操作相比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可改善围术期指标,降低对患者免疫功能造成的影响,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联合胸内吻合术对食管癌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8月~2018年9月行手术治疗的100例食管癌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开胸切除术,实验组给予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联合胸内吻合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指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D4+、CD4+/CD8+水平较术前升高,CD8+水平下降,且升高或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联合胸内吻合术治疗食管癌,可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维持患者免疫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90例择期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全麻+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组(G+R组)和全麻+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组(G+DR组),每组各30例。G+R组和G+DR组于麻醉诱导结束后行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G+R组和G+DR组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和0.375%罗哌卡因混合右美托咪定0.6μg/kg 20 ml。3组全麻诱导置入i-gel喉罩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以瑞芬太尼0.15μg/(kg·min)和异丙酚同时泵注,术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调节异丙酚的泵注速率,维持BIS值45~55。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喉罩拔除时间。记录术后1、4、8、12和24 h各时间点静息时、主动功能锻炼(AFE)状态下和持续被动功能锻炼(CPM)状态时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前、术后1、4、8、12和24 h各时间点股四头肌肌力;术后24 h内解救镇痛药用量。记录收肌管阻滞有关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镇静过度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和G+R组相比,G+DR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喉罩拔除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G组相比,G+R组术后1和4 h静息、AFE和CPM状态下的VAS评分以及术后24 h氟比洛芬酯用量,G+DR组术后1、4、8和12 h静息、AFE和CPM状态下的VAS评分以及术后24 h氟比洛芬酯用量明显降低(均P0.05);与G+R组相比,G+DR组术后8和12 h静息时、AFE状态下和CPM状态下VAS评分以及术后24 h氟比洛芬酯用量均明显降低(P0.01)。3组股四头肌肌力、地佐辛用量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6μg/kg右美托咪定混合0.375%罗哌卡因20 ml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麻醉恢复快,可有效改善术后镇痛的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预防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拟在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0~50岁,体重50~6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20):对照组(Ⅰ组)、术前TAPB组(Ⅱ组)和术后TAPB组(Ⅲ组)。Ⅰ组不实施神经阻滞,Ⅱ组和Ⅲ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或手术结束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术。术后3组患者均采用1μg/ml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患者自控镇痛(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持续至术后第2天,维持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3分,若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行镇痛补救。记录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单位时间内用量、镇痛补救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计算舒芬太尼节俭程度。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单位时间内用量、镇痛补救率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P0.05);与Ⅲ组比较,Ⅱ组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单位时间内用量、镇痛补救率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P0.05)。Ⅱ组较Ⅰ组舒芬太尼用量节俭35.0%,较Ⅲ组舒芬太尼用量节俭16.0%。结论超声引导下TAPB能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术前行神经阻滞效果优于术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在体外循环(CPB)胸腔镜心脏手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在CPB下的胸腔镜心脏手术的1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不给药,试验组给予参麦注射液(2 ml/kg心脏冷停搏液中添加入参麦注射液)。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心脏复跳后(T2)时间点测定样本中血清中以下指标的水平:肌钙蛋白T(c 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和肌红蛋白(Mb),并测定心脏左室射血分数(EF)。结果两组血清中c Tn T、CK-MB和Mb的浓度都是在心脏复跳后与麻醉诱导后相比有明显的增加(P0.05);在心脏复跳后时间点参麦注射液组的c Tn T、CK-MB和Mb明显低于对照组,而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以在CPB下胸腔镜心脏手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实施胸腔镜下辅行手术和传统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102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平分两组后实施不同疗法:5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51例观察组给予胸腔镜下辅行手术,统计临床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少于传统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给予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胸腔镜下辅行手术作用显著,可预防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腔气管插管全麻应用于二氧化碳CO2气胸下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麻醉临床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在单腔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及低体重和身高矮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和Ⅱ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Ⅰ和Ⅱ级,体重(40.52±3.97)kg,身高(148.57±10.95)cm]60例,在术侧胸腔中缓慢充CO2气体(6~8 L/min),维持胸内压6~8 mm Hg,分别采集人工气胸前5 min(T1)、人工气胸后5 min(T2)、人工气胸后15 min(T3)、人工气胸后30 min(T4)、人工气胸后60 min(T5)、人工气胸后100 min(T6)、胸腔手术结束10 min(T7)的心率(HR)、血压(B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合度(Sp O2)、气道压(Pa W)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指标和动脉血气指标。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胸腔镜手术,各时间点均未发现明显的心律失常和严重并发症;CO2气胸后,T2~T6时的HR、CVP、Pa W、PETC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较T1时明显升高(P0.05);T2~T6时BP、动脉血氧分压(Pa O2)和血气pH值较T1时明显下降(P0.05);Sp O2在T3、T4时比T1时明显降低(P0.05),T5、T6时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7后除CVP仍高外,其余大多数指标恢复至基础值水平。结论低体重和身高矮小患者实施单腔气管插管全麻应用于CO2气胸下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时,其血流动力学相对基本稳定,为这类患者享有胸腔镜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相对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可视化技术定位喉罩插管和气管插管应用于老年全身麻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老年全麻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气管插管组);B组40例(可视化定位喉罩组)。分别记录入室安静后5 min时(T0)、气管导管插入(喉罩)前即刻(T1)、插入后即刻(T2)、插入后3 min(T3)、拔除时(T4)、拔除后即刻(T5)、拔除后3 min(T6)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变化以及术后患者咽喉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期呛咳、术后早期呕吐恶心、咽痛和声嘶等并发症情况并比较。结果 A组和B组皆能安全的完成手术,B组术中置入和拔除喉罩前后的MAP和HR无明显变化(P0.05);A组拔除气管导管前后的MAP和HR有明显变化,较B组明显升高(P0.05)。B组拔除喉罩时患者的呛咳、呕吐恶心以及术后咽喉痛的发生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老年全麻患者使用超声联合纤支镜定位喉罩管理气道是安全可行的,与气管插管比较具有操作简单、血液动力学平稳和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老年人手术全麻气道管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胸腔镜下胸腔内清理治疗非结核性脓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非结核性脓胸患者4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24)与对照组(n=24),观察组患者给予胸腔镜下胸腔内清理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胸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肺总量(TL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VC、FEV1、TLC均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T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氧分压(P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及白细胞计数(WBC)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患者PO_2(80.30±9.26)mm Hg、PCO_2(45.53±4.27)mm Hg及WBC(8.85±3.62)g/L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PO_2(70.33±8.75)mm Hg、PCO_2(51.61±5.40)mm Hg及WBC(10.81±4.0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下行胸腔内清理治疗非结核性脓胸的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髁间窝微骨折术与髌下脂肪垫粉碎术在修复半月板损伤中的疗效。方法 (1)将微骨折术及脂肪垫粉碎术中释放的样本转移至实验室,培养并鉴定其中细胞的特性;(2)所取病例来自于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确诊为半月板损伤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75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病例分为A组(微骨折术)、B组(脂肪垫粉碎术)及C组(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及随访时采用Lyshol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不良事件(关节肿胀及膝前区疼痛)评估。结果 (1)基础实验中,微骨折术释放的细胞为成纤维状细胞状,生长迅速,旋涡辐射样生长;脂肪垫粉碎术释放的细胞大多类似成纤维细胞,含有少量杂质及坏死细胞,呈长梭状。干细胞试剂盒鉴定两种细胞均符合干细胞特性,考虑其分别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髌下脂肪垫来源干细胞(IPFPSCs);(2)临床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获平均10个月(8~11个月)随访,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术前,A、B、C组的Lysholm及VAS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大致相同。术后末次随访中,各组末次随访的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的Lysholm及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不良事件早期发生率高于A组及C组,末次随访时无明显差异。结论髁间窝微骨折术与髌下脂肪垫粉碎术均对半月板损伤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后者早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可能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下应用切割缝合器和缝扎术治疗自发性气胸(S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SP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9)和对照组(n=29),观察组采用VATS下切割缝合器治疗,对照组则采用VATS下缝扎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手术费用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和止疼药服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SP均安全、有效,并且预后良好,但VATS下缝合器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优于VATS下缝扎术,且术后复发率更低,而VATS下缝扎术手术费用低,在临床上可根据实际病情需要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肺保护通气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98例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两组患者术中均行单腔气管导管辅以二氧化碳CO2人工气胸,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通气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气管插管后10 min(T_1);单肺通气1 h(T_2);手术结束时(T_3);术后24 h(T_4)]的肺功能指标、炎症反应、血气分析。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复发肺部并发症分为复发组(n=24)和非复发组(n=74),分析肺部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T_1时刻的吸气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分压(PaO_2)和氧合指数(PaO_2/Fi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3之间对照组患者Pplat、Ppeak和Raw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之间对照组患者IL-6、IL-8和Sicam-1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之间对照组患者PaO_2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均有部分患者存在多个肺部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8.36%和30.61%患者合并各类肺部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吸烟、手术时间、根治程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管浸润、微血管浸润和术后辅助化疗与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有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肺保护通气能够缓解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手术中气道阻力、压力和炎症反应,增大氧饱和度,应加强对高危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监控,进行针对性预防,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