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 了解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儿童感染性疾病致病原及与病情危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该研究为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盛京医院PICU感染性疾病患儿95例,并根据病原体分为3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组30例,病毒感染组30例,细菌感染组35例);不同病原组依据简化小儿危重症评分分为3组(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将细菌感染组患儿分为革兰阳性菌组(20例)、革兰阴性菌组(15例);选择同期非感染性疾病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血清PCT在盛京医院检验科统一检测,应用VIDAS BRAHMS PCT法检测.结果 对照组、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的血清PCT浓度分别为(0.41±n 34) μg/L、(2.56±0.38) μg/L、(0.52±0.44) μg/L、(0.21 ±0.10) μg/L.PCT≥0.5 μg/L作为阳性界值.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8.05,P<0.05).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PCT浓度高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细菌感染组中,革兰阴性菌组血清PCT浓度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组(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病毒感染组血清PCT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血清PCT浓度与简化小儿危重症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79~-0.793,P<0.05).PCT浓度越高的患儿病情越重,相关并发症越多,住院时间越长.结论 PCT可作为鉴别细菌感染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的敏感指标.在感染的早期诊断中,PCT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临床与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的临床与死亡相关因素,以利进一步降低重症MAS的病死率.方法对1993~1996年间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等9家医院收治的81例重度MAS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应用SAS统计软件,对死亡因素进行秩和检验及χ2检验.结果81例患儿中死亡32例,病死率39.5%.胎龄、1分钟Apgar评分及多种并发症如持续肺动脉高压、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气胸的发生与死亡密切相关(P<0.05).结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症MAS的较高病死率(接近40%)提示,对常规分娩时的复苏吸引和单纯通气效果应进一步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儿童感染菌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病原菌谱及致病相关因素 ,对我院 2 0 0 0年各类送检的培养标本和 2 4例机械通气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院儿童感染菌的构成比中革兰阳性球菌占 4 5 .5 % ,革兰阴性杆菌占5 3% ,PICU病房感染菌分布 :革兰阴性杆菌明显增加 ,占88.3% ,革兰阳性球菌仅占 8.3% ,VAP感染菌分别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占前 3位。认为革兰阴性杆菌已成为ICU和VAP的优势菌群 ,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多重耐药现象儿童感染菌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谱分析$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PICU!400014@许峰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PICU!400014@罗雁红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PICU!400014@曾佑群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PICU!400014@金沙涛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PICU!400014@李静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PICU!400014@匡凤梧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PICU!400014@卢仲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因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的资料,以发病3d内是否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标准将患儿分为激素治疗组和非激素治疗组,以存活和死亡为终点统计两组患儿预后。对于存活患儿根据其出院时情况将预后进一步分为好转及合并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两种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预后的影响。结果共216例患儿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其中激素治疗组68例,非激素治疗组148例。两组患儿入院时年龄、性别、危重病例评分及合并症等情况无差异。激素治疗组患儿死亡15例(22.0%),虽略低于非激素治疗组41例(27.7%),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3,P>0.05)。在160例存活患儿中,激素治疗组患儿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率较非激素治疗组增高[28.3%(15/53例)vs.2.8%(3/10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80,P<0.005)。结论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降低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儿的病死率,但可能增加存活患儿发生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风险,因此在重症肺炎的早期治疗中应慎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近五年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内科死亡病例的主要特点及相关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PICU中330例内科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8至2012年PICU病死率由5.85%降至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死亡病例中婴儿136例(41.21%),幼儿73例(22.12%),学龄前儿童51例(15.45%),学龄及青春期患儿70例(21.21%)。随年份变化,不同年龄组病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6.90,P=0.009)。各年份均以婴儿组的病死率较高;随时间推移,婴儿及幼儿组的病死率有下降趋势,而学龄及青春期组的病死率有上升趋势。致死疾病中,心血管系统(33.94%)占首位,其次为血液肿瘤(31.52%);不同年龄组患儿的致死疾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婴儿组以心血管疾病为主,其余三组均以血液肿瘤为主。死亡病例入PICU24 h内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危重组占67.49%,极危重组占15.48%。住院时间与危重程度具有负相关性(r=–0.313,P0.001)。结论近五年我院PICU病死率逐年下降,婴儿期心血管系统疾病及非婴儿期血液肿瘤是主要的致死疾病。入院时处于危重或极危重状态是导致住院早期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我院儿内科住院患儿的病死率及病因,为我省儿童医疗保健工作提供研究依据,从而降低我省儿童病死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至2010年儿内科住院患儿中的死亡病例资料,6年来住院患儿共计15 768例,死亡患儿72例,总病死率为0.46%.结果 入院24 h内死亡26例(36.1%),其中婴儿组所占比例为17例(65.4%).住院24 ~ 48 h内死亡6例(8.3%),>7d死亡23例(31.9%).危重症评分最高84分,最低10分.其中2h内死亡者,危重病评分均小于50分,各组死亡疾病前4位分别是血液系统疾病、脓毒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感染性疾病28例(38.9%),非感染性疾病44例(61.1%),非感染性疾病所占比例高于感染性疾病,脓毒症仍然是我院儿内科患儿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 重视基层儿科医师对儿科重症病例的早期诊断和识别能力的培养,重视儿科重症病例救治的规范化培训,进一步普及危重症评分,以提高各级儿科医师重症疾病的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7.
感染性疾病仍是目前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感染性危重患儿是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1]确诊为危重患儿 ,再根据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的患儿 ,约占PICU住院患儿的88.16 %。在感染性危重患儿早期病原未明的情况下 ,治疗针对性不强 ,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致使有些患儿疗效欠佳 ,如何找到一个早期的生化指标来指导临床治疗 ,避免在病原未明确前临床治疗的盲目性 ,提高抢救成功率 ,显得非常重要。对象与方法一、对象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入住本院PICU的危重患儿152例 ,其中男103例 ,女49例。年龄最小30天 ,最大12岁。根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意外伤害患儿的病因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和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病死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PICU收治的意外伤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阶段共收治意外伤害患儿102例,占PICU收治患儿总数的3.30%(102/3087)。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居前三位分别为食物/药物中毒、溺水、气道/食道异物。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与性别和年龄密切相关,男孩意外伤害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女孩,年龄越小意外伤害发生占比越高(P < 0.05)。儿童意外伤害类型与年龄也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年龄组常见的意外伤害类型有差异。不同类型意外伤害的发生比例在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意外伤害后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数量,以及呼吸、心血管、神经、肾脏、血液五大器官功能障碍与患儿死亡的发生密切相关(P < 0.05),但不是导致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预防是降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关键,应根据性别、年龄特点和不同意外伤害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同时应该普及急救知识,完善急救转运系统,PICU医生应该重视意外伤害患儿器官功能的保护,以降低意外伤害患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方法总结2006年1月至2011年9月PICU中99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儿的资料,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感染部位进行分析,了解P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结果 PICU共收治危重患儿4 762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儿99例,发生率为2.08%(99/4762),死亡14例,病死率14.14%(14/99)。发生鲍曼不动杆菌的时间为入PICU后(12.4±9.3)d。主要为肺部感染93例(93.94%);伤口感染4例(4.04%);尿路感染2例(2.02%)。发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儿童危重病例评分低、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管。近三年(2009—2011年)耐药水平比前三年(2006—2008年)有明显上升趋势。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易引起院内感染,主要为肺部感染,且耐药性明显上升。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加强病区的管理和侵入性操作时的无菌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死亡风险因素。方法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中重度PARDS疗效分析"所建立的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病例总结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14家三甲医院PICU的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的死亡风险因素。根据患儿出PICU时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 比较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氧合指数、机械通气等临床资料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氧合指数预测病死率的准确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死亡风险因素。结果 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中男63例(62.4%)、女38例(37.6%), 年龄为(12±8)月龄。死亡组患儿23例, 存活组患儿78例。死亡组中合并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患儿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2%(12/23)比29.5%(23/78), 30.4%(7/23)比11.5%(9/78), χ2=4.04、4.76, P=0.045、0.029], 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低于存活组[8.7%(2/23...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