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分离自食物中毒事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型别,并对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及菌株分子分型进行分析。方法对分离自某起食物中毒的12株金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采用微孔板酶联免疫法(ELISA)、酶联荧光免疫法(ELFA)、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肠毒素型别和肠毒素基因检测,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应用Bio Numerics软件对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2株来源于患者和食物样本的菌株经ELFA、ELISA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其中1株来源于某患者呕吐物样本的菌株为肠毒素B型,其余11株来源于该患者的肛拭样本和其他样本的菌株均为肠毒素A型。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除1株未能检出肠毒素基因外,1株检出肠毒素基因seb,10株检出肠毒素基因sea,其中8株同时检出肠毒素基因see。PFGE分型结果显示,11株菌为1型,1株菌为2型。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对明确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十分重要,PFGE分型技术有助于食物中毒的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一起疑似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学及溯源分析。 方法 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所得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肠毒素胶体金法快速初判定, PCR法检测肠毒素基因,酶联免疫法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同时进行耐药监测,并对不同来源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对患者、食品及相关加工工具,从业人员共检出1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分离株肠毒素基因为sea+see;肠毒素为SEA+SEE混合型;PCR法和酶联免疫法结果一致,PFGE对不同来源分离株同源性准确锁定,显示13株分离株分子分型同源性为100%;药敏结果显示,13株菌均对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 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由产肠毒素SEA+SEE混合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物所致,PCR法与酶联免疫法同时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对食物中毒病因准确定位,PFGE分子分型对不同来源菌株溯源分析起到关键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起同地区发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分离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方法参照国家标准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用PCR方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析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检出1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病人生物标本检出6株,剩余食品中9株,烤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最高;葡萄球菌肠毒素均为SEA型,同一事件的菌株为同一克隆株;两起事件的菌株PFGE型别不一致,药敏结果也有差异。结论两起SEA型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由不同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所导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宁波市不同来源(食品、食物中毒、环境物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预防和控制由该菌引起的相关疾病。方法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7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mini-VIDAS检测肠毒素,同时用常规PCR方法扩增分析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sea、seb、sec、sed、see 5种肠毒素基因情况。结果 8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有26株检出肠毒素基因,检出率为29.2%,而来源于食物中毒、食品、环境物表菌株肠毒素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0%、22.9%、10.3%。食物中毒菌株肠毒素基因主要为seb。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对青霉素(83.1%)和红霉素(33.7%)耐药性较高,菌株存在多重耐药性。结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毒素能力较强,宁波地区食物中毒菌株肠毒素基因主要为seb。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药物耐药,提示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查明食物中毒的原因,运用分子分型技术对菌株进行溯源分析。方法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惠东县1起食物中毒事件中采集的剩余食物、患者呕吐物进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检测和鉴定;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菌株肠毒素,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采集剩余食物10份和患者呕吐物2份,从4份剩余食物和2份呕吐物中均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菌株经ELISA检测均产A型肠毒素(SEA);PFGE分型结果显示,6株菌株均为同一带型,属同一克隆株。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产SE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同一克隆株污染食物所引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一起疑似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幼儿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结合病原学分析,为明确食源性疾病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分离自某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6株金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采用微孔板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进行肠毒素型别检测,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4份样品检出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均为阳性,其中3株(分别来源于患者呕吐物、患儿粪便、切菜台)检出SEA、SEC、SEE等3种肠毒素,2株(分别来源于食物样本、生活老师粪便)检出SEE 1种肠毒素,1株(来源于食物样本)检出SEA、SEC等2种肠毒素。PFGE分型结果显示,1株来源于患者呕吐物的株菌和1株来源于切菜台的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96.8%)。结论 本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由具有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切菜台导致,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对明确食源性疾病的病因十分重要,PFGE分型技术有助于食源性疾病的溯源分析。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日常食品及食物中毒样本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肠毒素分型检测,比较两种分离菌株的肠毒素分布差异。方法实验所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2007-2012年海淀区日常食品和食物中毒样本中分离检出的菌株,依据GB 4789.10-2010采用ELISA方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A-SEE)。结果 12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有108株肠毒素阳性,产肠毒素阳性率为85.0%。日常食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93株,76株菌产肠毒素,产肠毒素阳性率为81.7%;食物中毒样本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4株,32株菌产肠毒素,产肠毒素阳性率为94.1%。产1种肠毒素和同时产3种肠毒素的菌株分别是47、37株,在产毒株中分别占43.5%和34.3%。食物中毒分离株产SEA和SED的比例(65.6%、65.6%)大于日常食品分离株(32.9%、30.3%).共有98株菌产SEE,在产毒株中占90.7%,肠毒素类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E、A、D、C、B。结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毒素能力较强,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日常食品分离株在肠毒素分布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的样本进行相关微生物学检验,确定该起疾病的致病菌。方法采集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和剩余食物样本,依据GB 4789和WS/T 9—1996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肠毒素检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进行检测分析,确定是否为同源菌株。结果在剩余食物和3位患者的粪便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ELISA结果表明剩余食物与所有患者的粪便样本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类型相同,为A型、D型、E型肠毒素。剩余食物与3号患者的粪便样本检出的奇异变形杆菌PFGE图谱相似,具有同源性,与另两位患者有差异。结论该起食源性疾病由金黄色葡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共同引起。PFGE方法可有效应用于食源性疾病的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
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进行实验室检测。[方法]依据WS/T80-1996.《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和GB/T4789-2003对患者食物、呕吐物以及肛拭子进行常规致病菌检测。[结果]患者食物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呕吐物检出1株,肛拭子检出1株,并检出肠毒素。[结论]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导致了这起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食物中毒及食品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肠毒素基因分型,比较两种分离株肠毒素基因分布及分型差异。方法用PCR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SEA-SEJ)。结果 129株食品分离株中75株检出肠毒素基因(58.14%),78株食物中毒分离株中73株检出肠毒素基因(93.59%),食物中毒分离株肠毒素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食品分离株(P0.01),食品分离株中主要流行肠毒素基因为SEI(21.71%),食物中毒分离株中主要流行肠毒素基因为SEA(41.03%)。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和食品分离株肠毒素基因的分型和分布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西市售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肠毒素基因分型情况。方法合成SEA-SEJ 9种肠毒素基因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扩增8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基因,并用毛细管仪进行电泳;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1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 51.2%的菌株携带肠毒素基因,主要流行的基因型是SEI(27.4%),其次为SEA(21.4%),未检出携带SEE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2种以上肠毒素基因菌株携带率为46.4%(39/84),3重以上耐药菌株占72.6%(61/84),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5.2%、79.8%、73.8%、63.1%,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广西市售鸡肉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多种类型的肠毒素基因,且大部分菌株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重耐药现象,应当限制抗生素在食源性动物饲养过程中的应用,确保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冰淇淋及其各种原料和生产线样本分离、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析分离株的分子分型和表型特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冰淇淋进行调查.方法 采集冰淇淋及其各种原料和生产线投料口、切片机出口、成品托盘等样本,用国标方法分离、培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VITEK32生化验证,Mini-Vidas检测分离株肠毒素(多克隆肠毒素SEA-SEE),PCR检测分离株肠毒素基因(肠毒素SEA-SE:J基因),VITEK32测定分离菌株抗生素的耐药性,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间的基因指纹图谱特征.结果 分别从冰淇淋和切片机出口分离到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它们都含有肠毒素(多克隆肠毒素SEA-SEE),都有SEC、SED、SEG、SEH、SEI和SEJ肠毒素基因,耐药谱相同,脉冲凝胶电泳(PFGE)的指纹图谱相同.结论 污染冰淇淋和切片机出口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同一克隆株,切片机出口的污染导致冰淇淋污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食品和食物中毒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肠毒素和耐药性情况。 方法 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文献对2010-2016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从食品和食物中毒样品中分离并保存的1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肠毒素和药敏试验。 结果 1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有70株产肠毒素,产毒率为59.32%,快餐类食品和食物中毒样品的产毒率偏高。以荧光PCR方法对70株肠毒素阳性的菌株进行肠毒素A-E分型,其中SEA检出率为29.20%、SEB 17.70%、SEC 11.50%、SED 15.93%、SEE 25.67%;携带两种或以上毒力基因的产毒菌株占41.42%。在受检的菌株中,有104株菌不同程度的对一种或多种的抗生素有抗性,占88.14%;青霉素G耐药率高达71.19%;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株,占4.24%,mecA耐药基因检测阳性。 结论 广州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产肠毒素菌株较多,且存在耐药株,甚至MRSA,应加强对广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温州市龙湾区6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及产肠毒素特性与耐药性,为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及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1—2010)对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分离出的菌株用PCR法分析肠毒素基因(SEA~SEE),同时用VITEK2 Compact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在540份食品样品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1株,检出率为5.74%,其中肉与肉制品和餐饮食品中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1.25%和6.88%。对3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肠毒素PCR基因检测,检出12株产肠毒素菌株,占38.71%;10株携带SEA,其中2株同时携带SEC,2株携带SEB。3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红霉素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90.32%、87.10%、48.39%和48.39%,并表现出多种耐药谱。结论食品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尤其在肉与肉制品和餐饮食品中较严重;检出产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药物耐药,临床治疗应选择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脉冲场电泳(PFGE)在不同角度和层次的研究和探讨,为明确食物中毒诊断提供依据,并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检测要求的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新的手段和思路。方法用各种采集样品进行PCR检测,并且用检测到的肠毒素进行同源性调查研究。结果 3例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中检测出肠毒素及其相应的编码基因,并用PFGE证实了3株菌属于同一克隆,但本次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比较与另一次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具有同源性。结论 PCR快速有效的鉴定病原菌,PFGE能准确地追溯其同源性,为食物中毒病原菌鉴定提供快速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4起食物中毒的10株菌株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及毒素分析。方法按照食品卫生检测标准GB 4789.10-94、《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 S/T 80-1996及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这10株菌均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并检出葡萄球菌A型肠毒素,且其中1株同时检出葡萄球菌C型肠毒素。结论应加强食品卫生的管理工作,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实验检测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方法依据GB/T 4789-2010、GB/T 4789-2012、GB/T 4789-2014、WS271-2007、《2017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患者肛拭子、呕吐物进行进行检测。结果在6名患者的2份呕吐物和6份肛拭子标本中,1份呕吐物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肠毒素为A、C,1份肛拭子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未检出肠毒素,另2份肛拭子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株,均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产毒素类型均是:uidA、astA。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判定是由产肠毒素A、C金黄色葡萄球菌株和EAEC引起食物中毒。建议各级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保障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18.
马鞍山市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特征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特征和耐药性,为追踪传染源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马鞍山市食物中毒来源、食品和腹泻患者等样本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用mini-VIDAS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菌株肠毒素,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菌株做分子分型,采用琼脂稀释法对菌株做药敏试验。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5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肠毒素阳性有40株(67.8%);PFGE分型结果,除4株不能分型外,55株菌株分为33个型别,两起食物中毒的11株菌分别属于同一型别;44散发菌株产生33个带型,表现为多样性。但某些分离自不同时间的菌株可有相同的带型;或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分离的菌株,其带型可表现不同。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对去甲万古霉素100%敏感,对其余11种则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结论应加强对食品和腹泻患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监测分析,以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和追踪传染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一起食物中毒中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肠毒素基因检测。方法: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对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并采用mini-VIDAS全自动荧光酶标免疫仪对菌株进行肠毒素检测,再采用PCR技术对产肠毒素的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总共分离到的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有分离株均对青霉素G耐药,均分泌β-内酰胺酶,肠毒素基因分型检测均为SEA与SEE。结论:19株分离株均携带肠毒素,经鉴定均为SEA与SEE肠毒素混合型,由此对食物中毒的原因有一个较圆满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特异、定量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A、D的方法并探讨肠毒素在食物中毒引起腹泻中的意义。方法:选择femB、SEA和SED基因分别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肠毒素A、肠毒素D的靶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探针;收集食物中毒导致腹泻患者粪便标本487份,并对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毒素A的灵敏度为1.0×102拷贝,而检测肠毒素D的灵敏度为1.0×103拷贝;487份粪便标本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femB基因72例(14.8%),检出产肠毒素A菌株为11例(15.3%,11/72),产肠毒素D菌株为9例(12.5%,9/72),同时产肠毒素A、D菌株1例(1.4%,1/72)。结论:应用Taqm 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适合于大样本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