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2cm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8月我院胸外科行2cm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1~75(58.5±10.1)岁。在腋前线第3肋间做2cm切口置入胸腔镜及手术器械行解剖性肺叶切除术。结果 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91.6±41.9)min,术中出血量(186.3±175.0)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4.5±1.7)d,术后住院时间(5.5±1.7)d。术后病理均为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结论 2cm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安全、可行,减小了胸腔镜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需更多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2月,160例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接受全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纵隔淋巴结清扫,采用不撑开肋骨三孔法,并与同期247例接受常规开放手术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比较。结果胸腔镜组淋巴结清扫组数(2.4±1.5)组与开胸组(2.6±1.6)组无显著差异(t=1.262,P=0.208),胸腔镜组清扫淋巴结(9.8±6.2)枚,与开胸组(9.9±5.9)枚无统计学差异(t=-0.160,P=0.873)。开胸组并发症发生率11.7%(29/247)和围手术期死亡率2.8%(7/247)与胸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9.4%(15/160)和围手术期死亡率0.6%(1/160)无显著差异(χ2=0.564,P=0.453;χ2=1.446,P=0.229)。胸腔镜组生存情况优于开胸组(χ2=5.373,P=0.020)。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其淋巴结清扫可达到开放手术的范围,远期疗效不亚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肺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9月192例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肺癌的临床资料。侧卧位,腋中线第5肋间3.5~5 cm切口,完成肺叶切除和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均痊愈出院,无围术期死亡,无二次手术,其中2例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中转开胸9例(4.7%),并发症11例(5.7%)。手术时间(112.4±37.2)min,术中出血量(103.4±53.8)ml,清扫淋巴结(13.8±6.3)枚,无肺漏气的186例胸管引流时间(1.9±1.3)d,住院时间(6.4±2.4)d。p TNM分期ⅠA期34例,ⅠB期51例,ⅡA期49例,ⅡB期34例,ⅢA期24例。192例随访1~35个月,平均10.3月,其中72例24个月。17例术后15~34个月复发或转移。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肺癌安全、有效,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电视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将60例拟行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22)。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行VATS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总个数、淋巴结清扫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总个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2±2.6)个和9.1%,观察组分别为(12.4±2.2)个和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扫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4.8)min vs(22.7±3.3)min,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1.6)d vs(8.4±2.8)d,P0.05]。结论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淋巴结的清扫可达到与开胸手术同样的效果,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一切口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1~12月对66例T1N0M0~T3N0M0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行单一切口胸腔镜肺叶切除,取腋前线和腋中线间第3或4肋间做3~5 cm单一操作孔,全胸腔镜下完成肺叶切除和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 63例顺利完成单一切口VATS,3例因止血困难而中转多孔胸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胸及围术期死亡。8例左肺上叶切除,12例左肺下叶切除,25例右肺上叶切除,6例右肺中叶切除,15例右肺下叶切除。手术时间(113. 2±23. 5) min,术中出血(145. 3±22. 8) ml,清扫淋巴结(11. 5±2. 2)枚,术后胸腔引流量(515. 8±45. 2) ml,术后(3. 3±0. 5) d拔管,术后住院时间(10. 6±1. 2) d,术后疼痛程度NRS评分(2. 3±0. 6)分。术后并发肺炎6例,漏气2例,乳糜胸1例,切口感染2例,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术后病理:鳞癌23例,腺癌38例,腺鳞癌5例;临床病理分期Ⅰa期28例,Ⅰb期20例,Ⅱa期10例,Ⅱb期8例。66例随访3~15个月,平均12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结论单一切口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NSCLC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12月,采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62例。经一个操作孔和一个观察孔手术,观察孔取腋中线第8肋间(左侧稍靠近腋后线),约1.5 cm,操作孔上肺叶切除取腋前线第4肋间,中、下肺叶切除取第5肋间,切口长3~5 cm,术后常规放置1根胸腔引流管。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中转开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加做副操作孔。手术时间(135.5±43.2)min,术中出血量(65.7±32.4)ml。术后胸腔引流(7.6±4.3)d,术后住院时间(10.5±3.8)d。清扫淋巴结(16.4±7.7)枚。结论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全肺切除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施行全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16例,年龄46~ 83岁,平均62.2岁.手术全部通过3个胸腔镜切口完成,不撑开肋间,完全在胸腔镜视野下使用腔镜器械进行解剖性全肺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结果 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病例.平均手术(174.6±52.7)min;无输血病例,术中平均出血(121.8±87.5) ml;每例清扫淋巴结平均(5.2±1.1)组,清扫淋巴结平均(16.0±3.2)个;术后平均胸腔闭式引流(4.2±1.8)天;术后平均住院(13.0±3.1)天.结论 全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安全可行,并未增加全肺切除术围手术期风险,值得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并且系统性清扫淋巴结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2例。手术在腋中线第7或者第8肋间作约1.5cm切口作为观察孔,在腋前线第4或者第5肋间胸大肌外侧缘作4.0—5.0cm切口作为操作孔。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在单操作孔胸腔镜下完成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无增加第2个操作孔或者中转开胸手术者。行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90~200min,术中出血量50~400ml,清扫淋巴结数量9~16枚,术后胸腔引流时间5—8d,术后住院6~10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传统的三孔电视胸腔镜手术基础上进~步减少了手术创伤,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可以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更微创化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早期肺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60例(全胸腔镜手术组,其中男83例,女77例;平均年龄60.8岁)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及生存数据,并与同期357例(开放手术组,其中男222例,女135例;平均年龄59.5岁)接受常规开放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全胸腔镜手术组患者中转开胸率为5.0%(8/160)。全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放手术组(113.0 min vs.125.0 min,P=0.039);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4.3)d vs.(9.1±4.6)d,P=0.425]。全胸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4%(15/160)和10.1%(36/357),围术期死亡率为0.6%(1/160)和2.0%(7/357)。两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组数[(2.4±1.5)组vs.(2.4±1.7)组,P=0.743]和平均淋巴结清扫数[(9.8±6.3)枚vs.(10.1±6.4)枚,P=0.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胸腔镜手术组总体5年生存率高于开放手术组(81.5%vs.67.8%,P=0.001)。进一步按不同病理分期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全胸腔镜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pⅠa期86.0%,pⅠb期84.5%,pⅢa期58.8%;开放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pⅠa期92.9%,pⅠb期76.4%,pⅢa期25.3%。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早期肺癌在技术上安全可行,其淋巴结清扫可达到开放手术的范围,远期疗效优于开放手术,但亟待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35,自引:11,他引:24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适应证.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共施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5岁.手术全部通过3个胸腔镜切口完成,肺叶解剖性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操作顺序与常规开胸手术基本相同.结果 全部手术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中转开胸1例.平均手术202.6 min,平均出血216.8 ml,无输血病例.术后平均带胸管7.4 d.术后病理:腺癌30例,鳞癌10例,肺泡细胞癌3例,肉瘤样癌1例.随访平均7.7个月,1例Ⅲa期腺癌病人术后3个月发生转移,其余无复发.结论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在有效性、彻底性方面可以达到开胸手术相同的效果,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孔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单孔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24例早期NSCLC的临床资料。在腋前线第5肋间做3 cm切口,置入胸腔镜及腔镜器械,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快速冰冻切片明确病理性质。结果均在单孔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无增加辅助腔镜切口,无中转开胸,无围术期死亡。并发症2例(8. 3%)(肺部感染1例,气胸1例),均治愈。手术时间(125. 8±46. 9) min,术中出血量(31. 9±20. 8) ml,胸腔引流时间(3. 2±1. 1) d。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 8±1. 6)分。每例淋巴结切除数(5. 4±2. 4)枚。术后住院时间(6. 6±1. 8) d。术后门诊随访3~13个月,中位数6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在有丰富腔镜手术经验的基础上,单孔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在技术上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施行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完成单向式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79例;3例因胸腔镜下难以控制出血,增加10 cm辅助小切口。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为7~22枚,手术时间80~210 min,术中出血量50~600 ml。术后胸管引流时间3~8 d,术后住院时间4~9 d10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淋巴结清扫彻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早期肺癌的可靠方法。尤其对初学者易操作、易掌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行肺癌切除138例Ⅰ/Ⅱ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50例,年龄44~76(57.4±8.8)岁。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胸腔镜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63例)和开胸组(传统开胸手术治疗,75例),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临床指标、手术并发症、肺功能变化。结果胸腔镜组和开胸组的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组数、清扫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镇痛时间、疼痛程度评分(NRS评分)、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胸组(P0.05);手术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l%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FVC%pred、FEV1%pred比术前显著降低(P0.05);胸腔镜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胸组(20.63%vs.32.00%,χ2=3.974,P=0.046)。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NSCLC患者手术效果可靠,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围术期效果。方法从前瞻性建设的数据库中搜集2014年1月到2021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行单孔或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数据。共纳入5817例行单孔或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单孔∶三孔=530∶5287)。通过倾向性评分共匹配(1∶3)到2112例患者,其中单孔组529例,男320例、女209例,中位年龄58(51,65)岁;三孔组1583例,男915例、女668例,中位年龄58(51,65)岁。结果相比三孔组,单孔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20 mL vs.30 mL,P<0.001)、手术时间更长(115 min vs.105 min,P<0.001);而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中转开胸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当天及术后1~3 d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单孔胸腔镜与三孔胸腔镜术中出血量表现出差异,但单孔和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围术期总体效果无显著差异。相比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胸腔镜肺叶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将50例行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清扫淋巴结数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明显,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5 cm的周围型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2年4月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肺癌145例,其中肿瘤最大直径>5 cm 21例。胸腔镜手术通过3个切口完成: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7或第8肋间;主操作切口位于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长3~4 cm;另一辅助操作孔位于肩胛下角线第8或第9肋间。镜下各肺叶切除操作顺序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基本相同,一般采用解剖性肺叶切除法,即分别处理肺动静脉和支气管。肺叶切除后常规行肺门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左侧清扫5~9组淋巴结,右侧清扫2、4、7~9组淋巴结。结果手术时间(145.0±35.5)min(90~200 min),术中出血量(250.0±80.4)ml(150~400 ml),术后胸引管留置时间(6.8±2.1)d(2~8 d),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5.3±1.2)分(2~7分)。共清扫淋巴结115组,共349枚,(16.6±4.3)枚,转移淋巴结26组,阳性率22.6%。术后声音嘶哑1例,未予特殊处理,术后6个月随访未见明显好转;乳糜胸1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开胸行胸导管结扎术后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21例随访1~24个月,平均13.5月,其中>12个月8例,1例术后4个月发生同侧肺内转移,1例术后6个月死亡,术后病理分期均为Ⅲb期,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余19例均健在,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直径>5 cm的周围型肺癌可行,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肺叶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对118例术前疑诊或诊断为Ⅰ~Ⅱ期的周围型肺癌(T_1N_0M_0~T_3N_0M_0)或良性病变的患者在全麻下行双腔气管插管后,于腋前线第5肋间作长约4cm的切口为操作孔,未用器械撑开肋骨,同一切口置入胸腔镜,行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结果 118例患者均经肋间入路成功完成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无中转开胸或小切口辅助切除,无手术死亡。其中23例左肺上叶切除,11例左肺下叶切除,49例右肺上叶切除,12例右肺中叶切除,23例右肺下叶切除。手术时间(224.8±6.3)min,术中出血量(93.2±5.8)ml,无术中输血。术后并发肺炎9例,漏气1例,肺气肿1例,乳糜胸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而好转。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I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06—2020-01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肺叶切除术的112例早期NSC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及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将2016-06—2017-12间行传统开胸术的52例患者作为传统组,2018-01—2020-01间行单孔胸腔镜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微创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引流管引流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采用模拟视觉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的切口疼痛程度。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无中转开胸病例。2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引流管引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短(低)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V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NSCIC均有确切效果。其中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患者恢复快,但对术者的操作水平及经验要求高。应结合患者病情及术者的技术水平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胸腔镜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意义。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9例,其中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31例,开胸手术58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胸腔镜组与开胸组手术时间[(185±52)min vs.(103±36)min]、引流管放置时间[(3.5±0.9)d vs.(4.7±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197±63)ml vs.(186±5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前白蛋白值胸腔镜组[(238.7±40.7)mg/L]明显高于开胸组[(156.3±51.8)mg/L](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具有患者术后创伤小,带管时间短,急性期反应较低等优点,可作为周围型肺癌的首选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与开胸肺叶切除对比,探讨全胸腔镜(VATS)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接受肺叶切除的165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VATS组41例,开胸组124例.对比两组术前、术中、术后近期情况.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分布、术前主要合并症、肺功能、手术切除的肺叶、术后病理类型、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与开胸组相比,手术时间(195±57)min对(224±54)min(P<0.05);术中出血(227±153)ml对(349±158)ml(P<0.05);淋巴结清扫组数4.1±1.3对4.5±1.5(P<0.05);术后胸引流总量(1595±1038)ml对(1828±1074)ml(P<0.05);术后肺炎发生率4.9%对12.1%(P<0.05);1年无瘤生存率Ⅰ A期均为100%,ⅠB期分别为90.0%和91.3%(P>0.05);住院费用(4.6±1.1)万元对(3.5±1.1)万元.结论 两种术式在治疗早期肺癌具有相似的完全性和彻底性,VATS肺叶切除术较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手术时间略短,术中出血略少,术后肺炎发生率略低,但平均住院费用略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