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龄是心脏介入治疗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年龄越高风险越大。因此我们对老年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术(PCI)后股动脉实施血管缝合和徒手压迫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了对比观察,探讨血管缝合器对老年患者CAG或PCI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方法:对73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主要并发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32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共发生并发症19例,占2.60%(19/732),其中冠状动脉类并发症5例,占0.68%(5/732),非冠状动脉类并发症14例,占1.91%(14/732),股动脉途径并发症17例,占3.10%(17/348),桡动脉途径2例占1.09%(2/184);无1例死亡、非致死性Q波心肌梗死发生.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经桡动脉途径造影是一条降低血管类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克  轩静静 《临床荟萃》2020,35(10):890-894
目的 探讨罪犯血管为右侧冠状动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为右侧冠状动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50例,依据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分组,分别为心力衰竭组(n=120)与非心力衰竭组(n=430)。分析两组基本资料、化验检查、病史、冠状动脉造影、治疗方案及并发症等情况,并予以对比,探索左心衰竭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肌钙蛋白1(cTn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最高值、急诊血运重建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左前降支(LAD)病变、是否为右优势型、冠状动脉病变数目、择期血运重建、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发生与否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罪犯血管为右侧冠状动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掌握患者一般资料,及时评估cTnI与CK MB最高值、急诊血运重建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LAD病变、是否为右优势型、冠状动脉病变数目、择期血运重建、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发生与否,必要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降低左心衰竭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06年10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患者287例。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吸烟、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饮酒和肥胖。按其危险因素多少将患者分为两组,即低危险因素组(≤3个),多危险因素组(≥4个)。将两组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多危险因素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发生3支病变、B型病变、C型病变的患者明显高于低危险因素组。结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多少相关。危险因素越多,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越重。受累及的血管数目越多。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对无复流现象预防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的高发因素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无复流现象的预防效果。方法 对618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情况判别无复流现象高发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无复流现象的预防作用和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是否伴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目前吸烟,术前PT、APTI'不影响无复流现象发生,但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右冠状动脉病变、病变血管直径〉4mm、血管病变呈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伴狭窄、罪犯血管处有血栓征象患者无复流现象明显增加。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介入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通过评价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可以发现预测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ESE)和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胃结合部(EGJ)黏膜下肿瘤(SMTs)的疗效,以及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EGJ SMTs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ESE组和STER组,按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为无并发症组和并发症组。观察各组患者切除病变时间、金属夹缝合创面时间、手术时间、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比较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分析有无残留病变和复发情况。收集各组患者年龄、2型糖尿病、慢性肺病、手术时间、肿瘤大小和肿瘤病理性质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ESE组切除病变时间短于STER组,金属夹缝合创面时间长于STE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肿瘤大小患者中,ESE组切除病变时间短于STER组,金属夹缝合创面时间长于STE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个月复查胃镜,患者手术创面愈合情况良好,未发现残留病变和复发情况。并发症组年龄明显大于无并发症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无并发症组,肿瘤大小明显大于无并发症组,2型糖尿病和慢性肺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2型糖尿病、慢性肺病、手术时间和肿瘤大小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ESE和STER治疗EGJ SMTs安全、有效。年龄、2型糖尿病、慢性肺病、手术时间和肿瘤大小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早期给予针对性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了447例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及临床资料,根据CAG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A组)57例和冠状动脉异常组(B组)390例。分析2组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比较2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年龄均小于B组,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家族史均低于B组(均P〈0.05);吸烟、大量饮酒者高于B组(P〈0.01)。Logistic多变量分析发现,吸烟、大量饮酒为CAG正常AMI患者独立危险因子。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LVEF值大于B组(均P〈0.05)。随访结果:再次AMI、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复合终点事件比较,A组均低于B组(均P〈0.05);2组心绞痛、心源性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AMI患者是高危人群;大量吸烟、饮酒是其危险因素或诱因之一;CAG正常者与CAG异常者总心血管事件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经皮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分析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26例患者,男139例,女87例,年龄39~86岁,手术均顺利完成。结果通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血肿、桡动脉搏动情况、肢端血运情况等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中无1例发生手部缺血性坏死或其他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不需严格卧床,舒适度好,护理方便,节省费用,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无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而无心肌梗死发生的23例患者(无心肌梗死组)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有明显临床心肌梗死证据的27例患者(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在高血压、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心肌梗死组在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心绞痛史等方面与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无心肌梗死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较心肌梗死组多,侧支循环建立较好。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要低于心肌梗死组。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中,部分患者可无心肌梗死表现。除年龄、性别等不可控制因素外,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可能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部分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而无心肌梗死的患者常有较长的心绞痛史,冠状动脉病变弥散,侧支循环建立较好,所以在某支冠状动脉病变发展到完全闭塞时可不表现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相对安全等特点。经股动脉冠脉造影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需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制动24h,这对年龄大,肥胖及不习惯于平卧排尿者多有不利。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无严格制动,改善患者舒适状态、减少住院时间等优点,目前已为临床采用。笔者于2008年6~1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进修,期间行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手术近500例,现将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苓  汪淼芹  方杰 《护理研究》2010,(5):1323-132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月—2009年12月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病人105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结果]有43例(0.41%)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局部渗血及皮下血肿31例(0.30%),前臂张力性血肿2例(0.02%),假性动脉瘤3例(0.03%),桡动脉血栓5例(0.05%),桡动脉痉挛2例(0.02%)。[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PCI安全有效,通过精心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5例,多支病变组37例,分析两组临床特点及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多支病变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入院时血糖,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且多支病变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单支病变组(P=0.001)。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多支病变组MACE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单因素分析得出,多支病变、糖尿病、入院时血糖、肌酐为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血糖为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OR=1.526,P=0.009)。结论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时,具有多重危险因素,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方法行PCI治疗、随访时间在1年以上的患者213例,比较入院与随访时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的改变;按照不同生活方式及规律用药情况对比各种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冠脉造影改变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年随访时,各危险因素均有所控制;生活方式不健康,或不规律用药的患者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明显降低,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显著增多,冠状动脉情况也有所恶化。结论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不够理想,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控制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对于减少不良事件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秀敏 《天津护理》2005,13(6):356-356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由于围手术期抗凝药物、各种大管径导管血管鞘管的应用,操作过程(导管插入难度、腹股沟部位操作次数)及临床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周围血管病变、高血压),穿刺部位发生出血、血肿是常见的并发症,其比例5%-20%。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5月780例介入治疗患者发生虹肿50例,时间为术后30min-48h不等。2004年4月我科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术(CAG+PTCA+STENT)患者,于术后第4天发生穿刺部位(左侧腹股沟)血肿,现将观察及护理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痛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8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42例,为冠心痛组;46例确诊为未合并冠心病患者,为非冠心痛组;根据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分为1支、2支、3支病变组,并测定空腹血糖(FBS)与餐后2h血糖(PBS)水平。结果FBS水平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PBS水平冠心病组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之间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BS水平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但预防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还应考虑其他危险因素,控制血糖仅仅是控制大血管病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中青年冠心病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玮  杨向军  赵欣  许海峰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260-1262
目的探讨中青年冠心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并且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方法对126例中青年组(≤50岁)和120例老年组(〉50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中青年组以突然发病者居多,高血压、酗酒、家族史、高胆固醇、高LDL及低HDL者均高于老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糖尿病和高尿酸者高于中青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抽烟、高甘油三酯多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青年人与老年人在冠心病发病特点、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大致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吸烟、高甘油三酯血症是青年冠心病患者突出的危险因素,可促使其提早发生冠心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维吾尔族与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损害程度存在差异,而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金标准”,故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比较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选择2004-01/2005-06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450例,其中,维吾尔族138例,汉族312例。①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心电图表现等,比较两组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②采用美国GE公司INNOVA 2000型数字减影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病变性质等方面的异同。 结果:45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维吾尔族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与汉族患者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均以男性为主;维吾尔族患者发病年龄低于汉族(P〈0.05);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纤维蛋白原增高者明显多于汉族患者(P=0.037)。两组临床特征比较无差异。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维吾尔族患者冠状动脉重度病变者多于汉族患者(P〈0.05);冠状动脉病变性质维吾尔族患者以复杂病变居多,显著多于汉族患者(P〈0.05),而汉族冠状动脉病变性质未见明显的特异性。 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冠心病危险因素有自己的特点,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小,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复杂性病变及多支病变相对多,平均受累血管多于汉族,冠心病较重于汉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及病变部位消化系统疾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方法 对该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120例ESD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时年龄分为老年组(≥ 60岁,52例)和非老年组( < 60岁,68例)。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和病变部位(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等信息。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热、术后穿孔、狭窄和出血),以及两组患者不同病变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病变部位总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有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模型,行量化赋值,明确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和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术后发热和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 < 0.05),术后穿孔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 > 0.05)。不同病变部位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老年和食管病变是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老年和病变部位在食管的消化系统疾病ESD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在对老年和有食管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及时进行干预,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研究不同步骤方法单支架治疗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并且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介入手术步骤分为球囊对吻扩张组(A组)和无球囊对吻扩张组(B组);A组又分为支架前球囊对吻扩张组(A1组)、支架后球囊对吻扩张组(A2组)。观察介入并发症发生率、X线暴露时间及造影剂用量、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术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 A2组比A1组术中并发症慢血流、心绞痛及术后1年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流不达TIMI3级发生率更低(P<0.05)。A组较B组术中并发症慢血流、心绞痛及术后1年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流不达TIMI3级发生率更低(P<0.05)。各组介入X线暴露时间及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支架治疗右冠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时采取球囊对吻扩张较无球囊对吻扩张治疗术后1年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更低;其中支架后球囊对吻扩张较支架前球囊对吻扩张的介入方法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20.
王瑶  杨丽超  文碧  贺泽霞  任玉英 《华西医学》2014,(11):2125-2127
目的讨论早期准确识别并处理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意义。方法纳入2012年6月-12月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操作的698例患者,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术后相关并发症护理。结果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发生穿刺点疼痛238例(34.0%),张力性水疱67例(9.6%);出血48例(6.9%)。经相关护理,大多并发症患者并发症得到控制,仅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骨筋膜室综合征,经外科手术治愈后出院。结论经桡动脉入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仍需密切的临床观察和及时的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