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九头狮子草对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及对发热大鼠下丘脑cAMP含量的影响,为开发新药源提供药效学依据。方法:复制大鼠酵母人工发热模型,测量大鼠体温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下丘脑cAMP的含量。结果:九头狮子草对发热大鼠有显著解热效应,明显降低发热大鼠下丘脑cAMP含量。结论:九头狮子草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热介质cAMP含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中枢发热介质的角度探讨野黄芩甙的解热机制。方法:本实验用内毒素(ET)复制家兔发热模型,观察野黄芩甙的解热作用及对家兔下丘脑和脑脊液中环磷腺苷(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静脉注射ET后80 min,野黄芩甙+ET组家兔的体温明显低于ET组(P<0.01),表明野黄芩甙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且野黄芩甙能抑制ET所致的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升高(P<0.01)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的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的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野黄芩甙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升高而发挥其解热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中枢发热介质的角度探讨野黄芩甙的解热机制。方法:本实验用内毒素(ET)复制家兔发热模型,观察野黄芩甙的解热作用及对家兔下丘脑和脑脊液中环磷腺甙(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静脉注射ET后80min,野黄芩甙 ET组家兔的体温明显低于ET组(P<0.01),表明野黄芩甙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且野黄芩甙能抑制ET所致的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升高(P<0.01)和脑存液中cAMP含量的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的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之间至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野黄芩甙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升高而发挥其解热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复方银黄微型灌肠剂(compound of Yinhuang micro-enema,YHCE)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COX-1)、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YHCE的解热作用机制.方法:用酵母混悬液复制发热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 plus二步法观察下丘脑中COX-1、COX-2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YHCE能明显抑制发热大鼠的体温上升,且能抑制下丘脑中COX-2蛋白表达,而对下丘脑中COX-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YHCE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发热大鼠下丘脑中COX-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脑热清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下丘脑IL-1β及cA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脑热清口服液的解热机制。方法 建立家兔内毒素性发热模型 ,观察脑热清对家兔体温的影响 ,并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及环磷酸腺苷 (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 脑热清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P <0 0 1) ,能够明显降低下丘脑中IL 1β及cAMP的含量 (P <0 0 1)。相关分析显示 ,4组家兔的体温变化分别与下丘脑IL 1β (r =0 96 2 ,P <0 0 1)及cAMP(r=0 899,P <0 0 1)含量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抑制下丘脑中IL 1β含量的增多 ,从而减少下丘脑cAMP的生成与释放 ,可能是脑热清的重要解热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清开灵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解热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清开灵注射液 (简称清开灵 )对内毒素性家兔发热的解热机制。方法 复制内毒素性家兔发热模型 ,以数字温度计测量结肠的温度 ,用放免法测定下丘脑中的IL 1β和cAMP、脑脊液中的cAMP、腹中隔区 (VSA)的精氨酸加压素 (AVP)的含量。结果 ①清开灵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有显著性的解热效应 (P <0 0 1) ;②明显抑制下丘脑IL 1β及cAMP的生成 (P <0 0 1) ;③显著降低脑脊液 (CSF)中cAMP及腹中隔区AVP的含量 (P <0 0 1)。结论 清开灵对内毒素性发热的重要解热机制可能与抑制内生致热原和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 ,促进解热物质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药柴胡解热的物质基础、药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药理实验探讨中药柴胡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解热效果、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测量各组大鼠基础体温,采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并且测量大鼠致热后体温。测量大鼠给药后体温,观察中药柴胡各组分的解热效果。取血浆、下丘脑及脑腹中隔区脑组织,分别检测分析环磷酸腺苷(cAMP)、精氨酸加压素(AVP)指标,分析中药柴胡各组分的解热机制.结果:中药柴胡各组分解热效果显著,柴胡挥发油组、柴胡皂苷组及柴胡水煎液组大鼠下丘脑中环磷酸腺苷(cAMP)和脑腹中隔区中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显著减少;血浆中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变化不明显,血浆中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显著增加。结论:中药柴胡各组分具有良好的解热效果,作用机制与调节cAMP及AVP的合成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热清口服液的解热机制.方法建立内生致热原(EP)性发热家兔模型,观察脑热清对家兔体温的影响,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及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的变化.结果 EP组的ΔT及TRI4变化、下丘脑及脑脊液中cAMP含量、腹中隔区AVP含量显著高于脑热清 EP组(P<0.01).4组的体温变化分别与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以及腹中隔区AVP的变化呈正相关(P<0.01).结论脑热清的解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cAMP的生成与释放,同时通过促进腹中隔AVP释放两种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清开灵注射液的解热机制 ,建立家兔内毒素 (ET)性发热模型 ,观察清开灵对发热家兔体温的影响和下丘脑、脑脊液cAMP及隔区AVP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 ,ET组的ΔT、TRI1、下丘脑cAMP含量、脑脊液cAMP含量、隔区AVP含量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及清开灵注射液 +ET组 ,下丘脑、脑脊液cAMP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 4组隔区AVP含量变化亦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说明清开灵能够抑制ET性发热家兔的体温升高 ,在降低下丘脑、脑脊液cAMP水平的同时促进隔区释放精氨酸加压素 (AVP)。这可能是清开灵解热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建立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模型,观察解热醒神注射液对发热动物的体温及下丘脑cAMP、IL-1β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解热醒神注射液组的体温变化曲线、最大体温上升高度(ΔT)、体温反应指数(TRI3)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别(P>0.05),表明解热醒神注射液对正常体温影响不大.而解热醒神注射液+内生致热原组的ΔT、TRI3及下丘脑cAMP、IL-1β含量明显低于内生致热原组(P<0.01),4组家兔的体温变化与cAMP及IL-1β含量变化呈正相关.说明解热醒神注射液不但抑制内生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而且抑制内生致热原引起的下丘脑cAMP及IL-1β含量的增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射干抗病毒口服液和射干抗病毒注射液对发热动物体温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射干抗病毒口服液及射干抗病毒注射液对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的解热作用。结果射干抗病毒口服液及射干抗病毒注射液高剂量组对酵母混悬液致大鼠体温升高有明显降温作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射干抗病毒口服液高剂量组动物体温在给药后4~8 h显著下降(P0.05),射干抗病毒注射液高剂量组动物体温在给药后2~6 h显著下降(P0.05)。但是射干抗病毒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与射干抗病毒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干抗病毒口服液与射干抗病毒注射液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且口服液与注射液的解热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嗽宁口服液的抗炎、解热作用。方法:采用植入脱脂棉球、皮下注射角叉菜胶制作大鼠炎症模型,皮下注射酵母菌制作大鼠发热模型,观察嗽宁口服液对炎症大鼠肉芽干重、足跖厚度及体温的影响。结果:嗽宁口服液能明显降低大鼠肉芽组织干重、足跖厚度及体温。结论:嗽宁口服液有一定的抗炎、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脂多糖(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评价牦牛角解热活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以期为牦牛角新资源药材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大鼠肛温变化值及体温反应指数评价牦牛角解热活性; 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下丘脑中PGE2、cAMP的含量及血清中TNF-α与IL-1β的含量, 并结合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Q-TOF-MS)检测发热大鼠血浆中内源性标志物, 探索牦牛角解热机制。  结果  牦牛角给药后1、2、3 h大鼠体温明显下降(P < 0.05), 低剂量组TNF-α及cAMP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1), 高剂量组cAMP水平显著降低(P < 0.01), 牦牛角给药组均能抑制IL-1β与PGE2水平。从空白组与模型组血浆样本中共鉴定出15个潜在差异代谢物, 牦牛角高剂量给药后可显著回调其中11个代谢物, 主要包括磷脂酰乙醇胺、鞘磷脂、腺嘌呤、琥珀酸、L-苏氨酸、4-羟脯氨酸、磷脂酰胆碱、溶血性磷脂酰乙醇胺等, 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通路。  结论  牦牛角解热活性确切,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源性致热源与中枢体温正性调节介质释放、调节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常用大鼠发热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干酵母、2,4-二硝基酚、脂多糖(LPS)、细菌内毒素引起SD大鼠实验性发热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浓度外致热原对大鼠发热过程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干酵母(2 g/kg、1 g/kg)、2,4-二硝基酚(30mg/kg、15 mg/kg)、LPS(100 μg/kg、20 μg/kg)、细菌内毒素(120 EU/kg、60 EU/kg)发热模型,记录不同时间点大鼠升温值,绘制各模型平均升温曲线,比较不同大鼠发热模型的发热特点.结果 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注射后2~3h开始升温,6~7h达峰值,升温持续20 h;皮下注射2,4-二硝基酚溶液,注射后20 min开始升温,1~1.5h达峰值,升温持续3~5h;腹腔注射LPS、细菌内毒素,注射后30 min开始升温,此后升温曲线表现为双相热或三相热,升温持续5~8h.结论 不同外致热原所致SD大鼠发热的过程和特点不同;外致热原浓度不同,所致大鼠发热过程和特点不同.解热试验中,应根据受试药物本身特点选用合适的大鼠发热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石膏、煅石膏和CaSO4.2H2O的解热、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蛋清诱导大鼠足趾肿胀,观察生石膏、煅石膏和CaSO4.2H2O对足趾肿胀大鼠的抗炎作用;应用干酵母诱导大鼠发热,观察生石膏、煅石膏和CaSO4.2H2O对致热大鼠体温及下丘脑PGE2的影响。结果生石膏、煅石膏可以减轻大鼠蛋清致足肿胀度,生石膏作用强于煅石膏,CaSO4.2H2O未见有抗炎作用。生石膏能明显降低干酵母所致大鼠温度,其次是CaSO4.2H2O,煅石膏,生石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显著降低。结论生石膏组具有抗炎、解热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下丘脑PGE2含量有关,其主成分煅石膏和CaSO4.2H2O抗炎、解热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