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诊静脉溶栓干预措施及效果,为脑卒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病人6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病人从就诊至收治卒中单元5个环节时间,包括就诊至CT检查时间(DIT)、就诊至CT报告时间(T1)、CT报告至静脉溶栓时间(INT)、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就诊至入卒中单元时间(T2);统计静脉溶栓前、入院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四肢肌力情况。[结果]6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病人DIT(18.84min±14.32min),T1(32.54min±16.20min)比NINDS国际标准建议时间短,而INT(44.32min±24.67min)、DNT(72.52min±32.47min)、T2(480.00min±480.92min)比NINDS国际标准建议时间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溶栓前NIHSS评分(9.66分±6.20分)与入院第7天NIHSS评分(5.00分±5.5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病人入院第7天神经功能治愈15例,显效25例,有效7例,病人肌力≤3级7例。[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实施急诊静脉溶栓干预措施缩短了院内抢救时间,提高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率及治疗效果,四肢肌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目标管理建立卒中应急救护团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2月8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溶栓;2020年3—12月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为观察组,基于目标管理建立卒中应急救护团队进行静脉溶栓。比较2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急诊评估—出急诊时间、到达CT室—CT完成时间、标本送检—报告结果时间、CT检查结束—药物首推时间、患者到达急诊—静脉溶栓用药时间以及溶栓前、出院后3个月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入急诊评估—出急诊时间、到达CT室—CT完成时间、标本送检—报告结果时间、CT检查结束—药物首推时间、患者到达急诊—静脉溶栓用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前,2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末,观察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目标管理建立卒中应急团队救护模式能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出血预警模型。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12月,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高级卒中中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出血相关指标、血液学检查结果等,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数据。结果纳入的92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溶栓治疗后36 h内未出血者566例(未出血组),出血者358例(出血组),两组住院天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6,P=0.009)。年龄、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使用抗栓药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是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预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682,95%CI为(0.571,0.793),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外周系统出血的发生率较高,高龄、溶栓前高收缩压、有跌倒史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静脉溶栓后出血的风险较大,提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出血并发症的预警与防治,出血预警模型可为出血并发症的护理观察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时间追踪联合流程优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病人时间追踪表,对每例病人从入院到溶栓的各时间节点追踪并进行流程优化。按护士参与的流程优化的病房护士溶栓、卒中护士前移CT室溶栓和急诊护士溶栓3个阶段,收集流程优化期间病人的资料,比较3个阶段发病4. 5 h内入院病人的溶栓率、入院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发病4. 5 h内入院病人的溶栓率、DNT、DNT≤60 min的病人比例,在病房护士溶栓阶段分别为44. 0%、101 min、18. 2%,在卒中护士前移CT室溶栓阶段分别为84. 9%、65 min、45. 8%,在急诊护士溶栓阶段分别为93. 9%、40 min、87. 0%,且病房护士溶栓阶段与其他两阶段相比,发病4. 5 h内到院AIS病人静脉溶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急诊护士溶栓阶段与其他两个阶段相比,DNT、DNT≤60 min的病人比例、溶栓后24 h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运用时间追踪、护士参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静脉溶栓流程优化,可有效减少院内时间延迟,提高溶栓率。  相似文献   

5.
朱海暴  李勇  张冠文  沈永玲  杜海松 《临床荟萃》2014,29(12):1348-1351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探索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24小时,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否安全,能否降低患者的卒中复发率并改善预后.方法 传统静脉溶栓组22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联合静脉溶栓组23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24小时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同时联合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2周,然后继续单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未溶栓组25例,发病时间小于24小时,未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轻型卒中患者,常规予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3个月时评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其中NIHSS评分0~1分、BI 95~100分、mRS为0~1分者定义为良好结局.评估3个月内脑出血率、病死率和脑梗死复发率.结果 3个月时,传统及联合静脉溶栓组良好结局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溶栓组(P<0.05,P<0.01),传统静脉溶栓组和联合静脉溶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溶栓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3组之间的脑出血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轻型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3个月内良好结局的比例、减少卒中的复发.轻型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24小时,短期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在时间窗内快速进行血管再通、实现血运重建、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AIS的关键, 主要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AIS血管再通治疗从静脉溶栓发展到血管内治疗, 经历了30多年的研究历程, 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探索静脉溶栓药物, 开创卒中的静脉溶栓时代; 第二阶段, 探索溶栓药物更安全、有效的剂量和更合理的时间窗; 第三阶段, 取栓治疗兴起并飞速发展, 使AIS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多样化、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严重程度及影像学改变等, 选择静脉溶栓治疗、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或单纯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而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脑小血管病的概念被提出后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预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特别是脑小血管病总负荷评分能够更好评估脑小血管病对大脑整体功能的影响情况,国内外已对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预后方面进行着各种层面的相关研究,旨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情进展进行预判并提前干预,以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本文着重对脑小血管病总负荷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预后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院外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得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院外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连续观察发病≤6小时的120例在院外给予静脉溶栓的AMI 患者,其中发病≤3小时内溶栓者91例,发病4~6小时溶栓者29例,对比两者的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率;同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120例AMI患者比较.结果:再通率:≤3小时溶栓者68.13%,4~6小时溶栓者58.3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5.确诊为AMI距接受溶栓时间:院外组为(0.54±0.58)小时, 院内组为(2.74±1.02)小时;2组比较P<0.000 1.院外AMI诊断准确率达98.4 %,无一例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院外静脉溶栓能减少不必要的耽搁时间,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院外溶栓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房颤及非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1例,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39例。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采用NIHSS及mRS量表评定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7 d、90 d的疗效。结果:房颤组男性人数、起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均低于非房颤组,首次收缩压高于非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溶栓后2 h、24 h、7 d NIHSS评分、7 d疗效、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治疗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疗效及安全性与非房颤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云浮市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院前、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1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基本资料为依据,以症状发生后3 h内是否入院治疗为标准,将其分为及时治疗组和延误治疗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304例符合研究要求,其中及时治疗组109例(35.9%),延误治疗组195例(64.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及时治疗组在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脑卒中的认识、溶栓治疗的知晓、发病时有旁观者,就医转运方式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延误治疗组(P0.01)。患者到院后,超早期接受rt-PA溶栓78例,平均到院至溶栓时间(DNT)109 min(最短47 min),存在有呼叫会诊、接受CT检查、检验报告发出等流程方面的延误。结论: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存在明显延误的情况,应结合延误原因,进行针对性强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中风科2010-04—2016-06收治确诊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常规时间窗(发病3 h以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行超时间窗(发病3~9 h)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14 d,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临床疗效、Bathel指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筛选患者情况下,通过适当延长静脉溶栓时间窗,运用rt-PA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试验中认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3~9 h静脉溶栓仍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美国每年有近 70万人发生脑卒中 〔1〕,神经科医师每日要诊治许多急性中枢缺血的病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在过去几年中发展很快 ,已有一些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公认方案 ,其他大有希望的方法正在实践中 ,负责治疗卒中的神经科医师在严格遵守现行诊疗标准的前提下正对其进行不断改进。1 标准治疗1.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静脉溶栓 :199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症状发生3h内并且达到相关标准〔2〕的患者中 ,静脉输入 TPA治疗该症 ,该批准基于美国神经疾病及卒中研究院 (NINDS)主持的试验 〔3〕及欧…  相似文献   

13.
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ld ischemic stroke,MIS)是临床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脑卒中70%,临床表现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其诊断标准为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的基线评分≤5分。阿替普酶(rt-PA),也称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发病3~4.5 h内急性脑梗死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目前国内外指南将急性MIS列为静脉溶栓的相对禁忌证[2,3],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rt-PA静脉溶栓可能改善急性MIS患者预后[4,5]。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急性MIS患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该药物提供参考依据,为增加急性MIS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快速时效管理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急诊卒中患者的院间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采用急诊快速时效管理体系的急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的急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入院开始至CT检查开始时间、卒中团队到场时间、静脉溶栓用药时间。结果观察组入院开始至CT检查开始时间、卒中团队到场时间、静脉溶栓用药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行急诊快速时效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改善急诊卒中患者的入院时效。  相似文献   

15.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发病12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方法将符合急性脑梗死(发病12小时内)入选标准的56例随机分为溶栓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溶栓组接受尿激酶75万单位,其他治疗原则两组相同.采用欧洲卒中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溶栓组溶栓后3小时、1日、7日的欧洲卒中量表分值增加明显,21日时为(73±16),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64±15),P<0.05.颅内出血和其他系统出血率相近,溶栓组为10%,对照组为7%.21日时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尿激酶75万单位用于急性脑梗死(发病12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有效,且相对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90 d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溶栓后1h NIHSS评分减少≥5分或NIHSS评分=0分,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评估90 d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90 d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纳入94例患者,在溶栓后1 h,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7例(28.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是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OR 6.79;95%CI 1.73~26.61,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则90 d后具有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卒中中心时间节点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16年1—12月收治的11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收治的16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救治模式,观察组采用时间节点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急诊救治各个环节所用时间、闭塞血管再通率、48 h内病死率、致残率。结果观察组到院评估时间、急诊CT检查时间、急诊CT报告出具时间、专科医师会诊时间、检验报告时间、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闭塞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 0. 05),48 h内病死率、致残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我院卒中中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时间节点管理,能有效缩短诊疗延误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溶栓治疗后是否出血分组,其中37例静脉溶栓后出血患者纳入出血组,87例静脉溶栓后未出血患者纳入未出血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发现,体温上升、纤维蛋白原阳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分、前循环梗死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影响因素较多,临床治疗应针对性给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发病24 h内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头部D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WI阳性组69例和DWI阴性组9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入院至溶栓时间(DNT)、症状性颅内出血、3个月预后良好(MRS2分)比例、死亡率、发病至DWI扫描时间、后循环梗死比例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低密度脂蛋白(LDL)、DNT、发病至扫描时间、后循环脑梗死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阴性组90 d MRS2分的比例较高(P0.05)。结论:与DWI阳性患者相比,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临床疗效更好,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90天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血清NT-proBNP水平与溶栓后90天预后情况的相关性,同时引入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入组患者106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27例,血清NT-proBNP水平与入院时NIHSS基线评分(rs=0.352,P=0.003)、年龄(rs=0.377,P=0.002)呈正相关;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在心源性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Z=40.38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水平[OR95%CI=(1.021,35.717)]、空腹血糖升高[OR 95%CI=(1.127,1.926)]和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 95%CI=(1.018,1.231)]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9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可能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发病90天内死亡率增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