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食管早期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 EMR 或 ESD 等内镜粘膜切除术的早期食管癌前病变的患者,均有术前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前活检诊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的75例食管患者采取 EMR 或 ESD,其术后病理结果并不一致,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9例,黏膜内及黏膜下癌16例,说明术前活检诊断与术后诊断不完全一致性。这受主观和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病理医生对术前活检结果的诊断标准、内镜医生钳去的组织完整性及深度、组织的处理步骤、癌变组织具有异质性或多态性。这些因素都会最终影响活检病理结果,从而导致不同的手术方式。结论EMR 和ESD 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创伤性轻、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适合广泛运用及推广,但是其治疗方式易受术前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于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共198例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内镜下判断是否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分为2组,分析其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有无差异。  结果  198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有119例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并与ESD术后切缘阳性有关(P=0.032)。ESD术后标本切缘阳性34例,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有白色苔藓样病变(P=0.036)、病变累计管周范围(>3/4 管周,P<0.001)、术后病理(黏膜内癌以下,P=0.002)、病变浸润深度(M3以下,P<0.001)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ESD术后切缘阳性风险性增加;病变累计管周范围>3/4 管周、病变浸润深度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分析术前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EGC或癌前病变患者57例,术前均予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给予ESD治疗。分析治疗的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对比术前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结果57例患者共切除病灶63个,病灶直径0.6~9.0 cm,整块切除率98.41%(62/63),完整切除率95.24%(60/63),治愈性切除率93.65%(59/63),平均手术时间(2.2±1.6)h,平均住院时间(9.3±2.9)d。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总符合率60.32%(38/63),完全一致率46.03%(24/63)。术后并发出血1例,于内镜下成功止血;发热4例,恶心伴腹痛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ESD治疗EGC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前活检病理不完全等同于术后病理结果,通过ESD可完整切除病灶并进一步行病理学评估,从而减少误诊、漏诊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食管癌高发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普查中发现的84例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行EMR治疗,并联合应用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2、6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2004~2008年间共有84例患者成功行EMR,治疗成功率为100%。并发症: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经内镜下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随访:84例中,5例早期食管癌,49例原位癌/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半年随访时对原切除部位行内镜下活检,病理诊断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中度不典型增生和19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均内镜下APC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透明帽法内镜下黏膜切除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是食管癌二级预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联合放疗治疗侵犯黏膜下层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9~2015年11例已侵犯黏膜下层但尚未远处转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进行了ESD术,术后均进行了放疗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肿瘤均被整块切除,平均肿瘤直径为28mm(12~53mm);侵及至sm1患者8例,sm2患者3例;切缘均为阴性,1例患者淋巴结有转移。放疗治疗结束后平均随访51个月(20~70个月)。无患者死于食管癌,无患者复发。[结论] ESD联合放疗治疗早期食管癌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10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0例共32个病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4例,外科手术67例共68个病灶。比较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内镜EMR术后病理:31个病灶完全切除,切除成功率为96.9%(31/32);内镜ESD术后病理:4个病灶均完全剥离,剥离成功率为100.0%。在随访期间内,内镜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8.8%(3/34),死亡2例,死亡率为5.9%(2/34),总生存率为94.1%(32/34),术后3、4、5年生存率分别是93.8%(15/16)、84.6%(11/13)和75.0%(6/8)。外科手术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3.0%(2/67),总生存率为97.0%(65/67),术后3、4、5年生存率分别是96.8%(30/31)、90.0%(18/20)和81.8%(9/11)。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及3、4、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gt;0.05)。[结论]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相似。对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内癌,内镜EMR、ESD治疗有效,可代替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黏膜切除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探讨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在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100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比较术前活检病理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及差异性,分析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对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42.06%(45/107),诊断不足(病情被低估)率为41.12%(44/107),诊断过度(病情被高估)率为16.82%(18/107)。轻度异型增生诊断符合率为10%(1/10),诊断不足率为90%(9/10);中度异型增生诊断符合率为17.65%(3/17),诊断不足率为23.53%(4/17),诊断过度率为58.82%(10/17);重度异型增生诊断符合率为38.98%(23/59),诊断不足率为90%(11/59),诊断过度率为18.64%(25/59);早期浸润癌诊断符合率为85.71%(18/21),诊断过度率为14.29%(3/21)。重度异型增生和早期浸润癌患者的平均最大病变直径分别高于轻度异型增生组,早期浸润癌患者的平均最大病变直径高于中度异型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病变性质的准确性更高,但鉴于食管癌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病理过程及形态的复杂性,在内镜活检结合术后病理诊断的同时,应参考内镜下表现来制定合理的临床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改善食管癌患者预后的最有效方法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可能存在早期癌变,处理方法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对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处理。方法:对我院1999-2006年间10例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术式、手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分析,结合文献报道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的处理方法,以探讨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病例的合适的处理措施。结果:10例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经食管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原位癌2例(20%),浸润性癌8例(80%),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零,手术后30d内死亡率为零,围手术期颈部吻合口漏1例,经处理后2周漏口愈合。1例术后因非肿瘤疾患死亡,其余患者均长期无瘤生存(术后存活时间3~66个月)。结论:根据我们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认为大部分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已经存在原位癌或浸润性癌,且相当部分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会转变成浸润性癌。外科切除食管目前是胸外科较成型术式,手术风险小,术后患者预后好,是食管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病变内镜下表现进行量化评分,并结合活检病理以期更能准确反映出病变真实程度,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有明确病理诊断的180例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内镜下表现,找寻其中规律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内镜下评分标准,再应用此评分标准,分析活检病理为食管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84例内镜下评分与术后病理的关系。结果84例活检病理为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活检病理诊断与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后病理诊断一致50例,活检病理诊断不足22例,EMR 术后病理不足诊断中度不典型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或炎症)12例。内镜下评分≥8分者36例(43%),EMR 术后中度不典型增生者18例(21%),EMR 术后重度不典型增生者18例(21%),重度不典型增生与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比值为1:1。结论活检病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整反映食管癌前病变的严重程度,内镜下评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且能指导内镜下治疗。内镜下评分≥8分可作为活检病理为中度不典型增生病变行 EMR 治疗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摘 要: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被证实为一种治疗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与以往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技术相比,ESD技术使大块食管黏膜病灶完整切除成为可能,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切除适应证再次得到扩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二者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达95%以上。该文就早期食管癌ESD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应用内镜下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普查的意义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Wang GQ  Wei WQ  Lu N  Hao CQ  Lin DM  Zhang HT  Sun YT  Qiao YL  Wang GQ  Dong ZW 《癌症》2003,22(2):175-177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其早诊率较低。为提高食管癌的早诊率,本研究探讨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进行普查提高食管癌早诊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对3164名高危人群进行3次普查,每个普查对象均在着色区取一块活检组织,且每例可疑病例也均在食管的不着色区取活检组织作病理检查,然后将食管鳞状上皮的着色情况与其对应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早期食管癌100%碘染色阳性,染色级别多为I级。早期食管癌检出率为1.6%-4.59%,中晚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为0.29%-1.09%,食管癌的早诊率均在75%以上。(2)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95.6碘染色阳性,其中91.3%病例碘染色级别为I和Ⅱ级。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4.49%-7.68%。(3)中度不典型增生96.6%碘染色阳性,73.3%病变染色级别为Ⅱ和Ⅲ级。(4)92.3%轻度不典型增生碘染色阳性,86.5%病变染色级别为Ⅱ和Ⅲ级。(5)而只有0.9%的炎症和0.4%的正常组织碘染色级别为I和Ⅱ级,正常组织大多数为阴性或Ⅲ级。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进行普查,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食管癌高发区中国山东省肥城市食管癌前病变自然转归情况,为食管癌前病变及食管鳞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山东省肥城市2006年至2016年期间进行内镜病理诊断且未治疗并进行二次内镜随访的受检者资料进行分析,描述癌前病变病例的具体复查结果,计算进展病例的累积进展率和进展时间,分析食管癌前病变病例的转归情况。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834例食管癌前病变病例,其中1 148例(62.6%)癌前病变发生逆转,148例(8.1%)发生进展。逆转为正常状态的病例共234例(12.8%),进展为食管癌共17例(0.9%)。各级别癌前病变进展为食管癌的病例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4.9%)、中度异型增生(1.3%)、轻度异型增生(0.2%);其发生癌变的中位进展时间由高至低依次为:轻度异型增生(5.62年)、中度异型增生(1.76年)和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1.61年)。轻度异型增生9年累积进展为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及以上的进展率远小于中度异型增生(1.81% vs.9.98%),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进展为食管癌的累积进展率始终高于中度和轻度异型增生。  结论  超过一半以上的癌前病变会逆转为较低级别病变或正常状态;食管癌前病变的累积癌变率随病变级别的增高而增大,中位进展时间随病变级别的增高而缩短。大多数癌前病变进展为食管癌的时间间隔基本与《癌症早诊早治上消化道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中的随访间隔相符,可适当对轻度异型增生患者的随访间隔缩短为每2年1次。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被广泛接受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大面积食管病变ESD术后往往会造成严重的食管狭窄,从而极大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有多种预防ESD术后食管狭窄的方法,包括药物预防、机械性扩张、组织屏蔽法和再生医学等,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存在狭窄容易复发、操作复杂等问题,更加有效且易于临床应用的预防狭窄的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目前食管早癌ESD术后狭窄的预防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食管内镜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多环黏膜切除器DT-6在食管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使用DT-6多环黏膜切除器完成了100例食管内镜下切除术。选取已有6个月以上随访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手术参数、围手术和术后随访情况作总结和分析,并比较食管切除术和内镜治疗在治疗食管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的围手术参数。结果:2011年6月—2012年1月,共有32例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内镜下切除术,术中均使用新型DT-6。32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9.0岁(25~83岁)。共进行了34次内镜下切除术,包括31例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3例内镜黏膜下病变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平均每次手术切取标本数为(3.4±1.0)块,标本平均直径为(11.8±2.7)mm,术中出血量为(5.45±1.47)mL。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3个月,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或食管狭窄。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行食管内镜下切除术相比食管切除术在手术用时、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多环黏膜切除器行食管内镜下切除术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内镜手术与食管切除术对早期食管癌(T1a之前)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远期治疗效果是否等同,还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食管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橡皮圈牵引辅助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01月至2022年05月本院收治的食管早癌患者86例,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牙线组(43例,牙线牵引辅助技术)、橡皮圈组(43例,橡皮圈牵引辅助技术)。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3 d两组应激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手术结果,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结果。结果:与牙线组比较,橡皮圈组手术时间缩短,进镜及退镜次数、补充注射次数减少,止血夹脱离率降低(P<0.05)。术后1、3 d,与牙线组比较,橡皮圈组血清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EG2)、P物质(SP)水平均降低(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行ESD手术,牙线组病变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一次性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100%、100%、97.67%,1例因黏膜下深浸润癌,未达到一次性根治性切除;橡皮圈组病变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一次性根治性切除率均为100%。所有患者术中均无大量出血、穿孔,术后无狭窄发生。随访至2022年11月,随访时间6~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牙线组有1...  相似文献   

16.
应用内镜普查研究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病情况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了解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病情况。制定更为有效的预防策略。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电子内镜直接碘染色检查法对高危人群共行3次内镜普查。结果:1)贲门癌的癌前病变即贲门腺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为0.62%-1.50%。2)早期贲门癌的检出率分别为0.44%,0.68%及0.64%。中晚期贲门癌检出率分别为0.22%,0.17%及0.21%。3)91.30%-95.00%贲门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贲门癌病变位于贲门时钟位(顺时针)10点位-2点位,大多数贲门癌前病变及早期贲门癌内镜下主要表现为贲门粘膜糜烂或浅溃疡。4)食管癌与贲门癌检出率之比为2.4-4.1:1。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应用内镜进行普查。除对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外。对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也有较高的检出率。因此在食管癌高发区也应重视贲门癌的防治及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Surgery has traditionally been the preferred treatment for early stage esophageal cancer. Recent advances in endoscopic treatments have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and safe.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an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allow endoscopists to remove small, superficial lesions, providing tumor specimen that can be examined for accurate pathologic tumor staging and assessment of adequacy of resection. Endoscopic ablation procedures, including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and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RFA), have also been shown to safely and effectively treat esophageal dysplasia and early stage neoplasia, with excellent long-term disease control. Both approaches are becoming more widely available around the world, and provide an alternative, safe, low risk strategy for treating early stage disease, making combined endoscopic therapy the recommended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early stage esophageal cancer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前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最常用的内镜下治疗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但近年来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逐渐被证实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方面效果显著,但两者效果的比较尚无明确定论。本篇Meta分析通过系统性比较ESTD与ESD在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医学库。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19-04-01。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评估文献质量并收集有效性指标(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和切除病灶面积)及安全性指标(出血率、穿孔率、狭窄率及局部复发率),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中英文文献,Meta分析研究显示,ESTD组整块切除率为99.23%(388/391),高于ESD组的94.43%(424/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8。ESTD组完整切除率为92.07%(360/391),高于ESD组的83.30%(374/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ESTD组切除病灶面积(WMD=2.39,95%CI:1.86~2.93,P<0.001)较ESD组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并发症方面,ESTD组的出血率为6.11%(19/311),低于ESD组的15.93%(58/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STD组的穿孔率为1.18%(4/338),低于ESD组的4.56%(20/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ESTD组的局部复发率为1.35%(2/148),低于ESD组的10.74%(16/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2组在手术时间(WMD=-8.19,95%CI:-16.4~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ESTD组术后狭窄率为17.08%(41/240),低于ESD组的15.09%(48/3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结论与ESD相比,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时,在部分有效性及安全性指标上存在优势,但仍需高质量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