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们对6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术前B超诊断,与开腹时情况、术后标本检查所见及病理切片对照,其结果是术前超声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1.18%、88.24%。而CT和ERCP的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8.09%、90.48%和79.07%、87.50%。B超是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B超,CT合用可提高确诊率。对梗阻性黄疸诊断有困难时,应配合ERCP等诊断方法,最后确诊仍需手术病理。  相似文献   

2.
ERCP及EST在胆胰疾病诊治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 )及EST(肝胰壶腹括约肌切开术 )在胆胰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现就 50例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男性 2 2例 ,女性 2 8例 ;年龄 3 2~90岁 ,平均 61岁。疾病分类 :不明原因阻塞性黄疸 1 0例 ,胆道残石伴化脓性胆管炎 5例 ,单纯胆总管结石 7例 ,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 1 5例 ,胆源性胰腺炎 1 0例 ,胆道蛔虫残骸 3例。所有病例均经过B超或CT检查。50例患者均行ERCP检查 ,1 0例不明原因黄疸经ERCP检查 ,诊断如下 :胰头癌 3例 (后经手术证实 ) ,胆管癌 1例 ,壶腹癌 2例 ,十二指肠大乳头炎性狭窄 2例 ,…  相似文献   

3.
影像学检查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85-1993年间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171例,所有病例均经B型超声、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影像学检查,并经手术证实,通过分析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及特点。指出:入院前即完成肝功、B-us检查。对肝内胆管扩张者,采用PTC检查,对不扩张者采用ERCP检查,若ERCP失败,也可改用PTC方法,对于低张十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胆道成像诊断阻塞性黄疸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4例临床拟诊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磁共振胆道成像(MRCP)检查,并与B超、CT、ERCP和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晃MRCP图像较好,对胆管梗阻的诊断定位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为85%(37/44)。说明MRCP是临床阻塞性黄疸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报告55例肝外胆管癌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病变位于肝外胆管上、中、下段者各为24例(43.64%);12例(21.82%);19例(34.54%).其中41例病理诊断为浸润型(24例)、结节型(6例)、乳头型(11例).直接胆道造影显示有狭窄型、阻塞型和息肉型.PTC、ERCP、CT、B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71.43%,66.67%;58.18%.以PTC检查的准确率最高.黄疸病人应首选B超检查,以了解胆管有无扩张,一旦发现胆管扩张,应作PTC查,并酌情选用ERCP、CT或选择性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6.
梗阻性黄疸临床比较常见 ,引起的原因较多 ,术前一般均依赖影像学提供诊断依据 ,因此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对影象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窥镜胆道造影 (ERCP)、B超及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 10 0 %、93.8%、95 .5 % ,而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 91%、78%、93% ,若三者结合定准诊断确率为 10 0 %。本文就CT在诊断阻塞性黄疸的胆管阻断平面、阻塞段征象、周围软组织形态、病变范围及良恶性的鉴别等方面作一阐述。1 胆系解剖胆道系统象一棵树 ,肝内胆管是树枝 ,左右肝管是主枝 ,肝总管和胆总管是树干 ,胆囊象个…  相似文献   

7.
对92例B超和CT检查不能定性的胆道疾病作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发现ERCP在诊断某些胆道疾病(胆道结石,慢性胆道炎和胆道狭窄等)优于B超或CT。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 R C P)与 C T、 U S及手术病理的对照研究,评价 M R C P 显示胆道梗阻部位、范围,确定梗阻原因的能力。方法:38例临床怀疑梗阻性黄疸的病人在 B U K E R0282 T 常导系统上进行了 M R C P 检查。结果: M R C P 对胰胆管梗阻的定位准确率为100% ,结合常规 T1 加权和 T2 加权 M R 影像,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72% 。结论: M R C P在胆管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中是一种安全、可靠、无损伤、无需造影的适应证广的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评价附属医院影像诊断科朱纪吾,陆健,王鸿帼本文对108例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其中98例X线造影检查(PTC或ERCP),97例B超检查,44例CT检查,29例在2周内作了上述3种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0.
壶腹周围癌是指包括胰头、壶腹、总胆管下端及十二指肠降部的恶性肿瘤,临床上以腹痛、黄疸、胆囊胀大为主要临床表现。钡餐及低张力十二指肠造影,ERCP、CT为主要诊断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手术的危险性及手术后的并发症均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吴耀初  吴华超  陈俏倩  陈珊红 《吉林医学》2013,34(18):3531-3534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和MSCT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临床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患者32例,对其在术前行消化道钡餐和多层螺旋CT检查,而后对这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32例患者中,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者19例,肠道间质瘤者12例,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经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胃间质瘤者10例,肠道间质瘤者6例,良性者12例,恶性4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为胃间质瘤者17例,肠道间质瘤者11例,良性18例,恶性10例。消化道钡餐诊断符合率为50.00%,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7.50%。显然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符合率较消化道钡餐检查高(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与多层螺旋CT诊断均存在明显特征,然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消化道钡餐检查高,能够对胃肠道间质瘤同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显像,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与PET/CT结合对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球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周围型肺癌38例和结核球22例,均行PET/CT显像和HRCT检查,HRCT根据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判断良恶性,PET/CT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法判断良恶性,统计单纯PET/CT诊断和HRCT与PET/CT结合诊断结果。结果单纯PET/CT正确诊断肺癌36例和结核球14例。2例肺癌PET/CT显像为阴性,其中1例经HRCT和PET/CT联合诊断为恶性;8例结核球PET/CT显像为阳性,其中7例经HRCT和PET/CT联合确诊。单纯PET/CT诊断和联合诊断对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球鉴别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4.74%、63.64%、83.33%和97.37%、95.45%、96.67%。结论HRCT与PET/CT结合能大大降低孤立性结核球诊断的假阳性率,明显提高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球鉴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在深部肿瘤术中快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上手术探查或手术治疗的116例深部肿瘤患者采用20-30ml空针,9号注射针头,对手术中暴露的肿瘤组织进行直视下抽吸,抽吸物涂片自然干燥后,进行瑞-姬氏和AgNOR染色,油镜下进行细胞学综合诊断。结果 116例肿瘤患者经术中单纯细胞学形态学诊断为恶性肿瘤65例(56.0%),良性肿瘤51例(44.0%)。与AgNOR染色结果结合后,其术中细胞学诊断为恶性肿瘤78例(67.2%),良性肿瘤38例(32.8%)。细胞学诊断良恶性肿瘤的准确性显著高于术中组织学快速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完全相符56例(48.3%),基本相符60例(51.7%),未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诊断结果,总阳性符合率为100%。结论 术中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准确率高(达100%),诊断时间短(0.5h左右),并且针吸创伤小,其并发症和假阴性均低于活检。针吸细胞学检查是用于深部器官、组织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为临床及时对深部器官、组织肿瘤的正确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几种常见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至2005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1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7例,单发结节51例,其中甲状腺瘤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甲状腺癌26例;多发结节76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69例,甲状腺癌7例。CT对恶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83.6%,对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75.8%。结论掌握各种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手术治疗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212例。根据B超(BUS)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研究,认为BUS对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与内科黄疸的鉴别诊断(正确率99%)、梗阻部位的定位(准确率95.3%),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仍不理想(阳性率59.4%)。因此BUS检查应列为常规或首选方法,对于确诊或定性有困难者,再选用ERCP或PTC。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超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的门诊疑诊为半月板损伤的患者435例.初步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体征,入院后常规先行膝关节B超检查,再行关节镜检查并把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435例中有410例经B超检查诊断为半月板损伤,25例无半月板损伤.该410例再经关节镜检查证实有404例半月板损伤,6例无半月板损伤,B超检查无半月板损伤的25例中,经关节镜检查证实5例半月板损伤,20例无半月板损伤.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B超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准确率为97.5%,灵敏度为98.8%,特异度为76.9%,假阳性率为23.1%,假阴性率为1.2%.结论B超为非侵入性诊断措施,准确率较高,费用低,较膝关节关节造影和磁共振(MRI)检查有一定优点,是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上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984年~1998年8月收治肾上腺囊肿1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肾上腺囊肿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多为腰痛、腹痛或查体偶然发现。B超和CT是诊断肾上腺囊肿的有效手段。术前囊肿的良、恶性鉴别比较困难。结论:肾上腺囊肿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人的症状、囊肿大小、是否有并发症和原发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109例黄疸原因待查(下称黄疸查因)患者中挑选105例有完整影像学(B超、彩超、CT、MRI、X线)检查报告的病例,对其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探讨其在黄疸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方法103例患者做了上腹部(肝、胆、胰、脾)超声检查,病情需要者再加做CT和/或MRI、个别患者加做了x线钡餐透视或胸片检查。单独做CT或MRI检查者各1例。结果B超检查16例(其中3例加做了MRI,2例加做了CT),由此查清黄疸主要病因(出院第1或唯一诊断,下同)7例和次要病因(出院第2或第3诊断,下同)5例。彩超检查87例(其中25例加做了CT,15例加做了MRI,3例先后做了CT和MRI,3例加做了x线钡餐透视或胸片),由此查清黄疸主要病因37例和次要病因38例。结论常用影像学检查对黄疸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肿瘤、结石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各种原因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而对于各型病毒性、药物性、酒精性肝病则不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结合部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及综合治疗措施.方法:应用X ray钡餐检查及内镜下碘染色活检确诊的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结合部癌患者71例,采用5-Fu及PPD化疗2周后行手术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 ray钡餐确诊14例(19.72%),内镜下碘染色活检确诊69例(97.2%).手术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5年生存率达56.3%.结论:对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结合部癌病人应用X ray钡餐检查及内镜下碘染色活检可提高诊断率,早期发现综合治疗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及根治性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