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云南汉族SLE患者与FcγRⅢA-158V/F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RFLP)对6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及64例正常对照的FcγRⅢA基因的多态性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各基因型的检出率,并进一步探讨狼疮肾炎与该基因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组中FcγRⅢA—F/F纯合子及FcγRⅢA—F等位基因的频率较对照可觅显著性升高;狼疮肾炎患者FcγRⅢA—F/F纯合子及FcγRⅢA—F等位基因的频率比对照也可见显著性升高。结论FcγRⅢA—F/F基因型和FcγRⅢA—F等位基因的频率在SLE患者及狼疮肾炎患者中都可见显著性升高,提示FcγRⅢA—F基因可能是SLE患者疾病易患性因素之一。FcγRⅢA基因的多态性导致细胞表面的FcγRⅢA的不同,而FcγRⅢA—F/F是一类低亲和力的受体,SLE患者单核巨噬细胞等细胞表面的该受体的表达增多可能导致细胞对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异常,对SLE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FcγR从功能上可分为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激活性FcγR介导吞噬作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以及细胞因子或促炎症介质的释放;而抑制性FcγR调节由激活性受体诱导的B细胞、树突细胞、固有免疫效应细胞的激活.激活性与抑制性FcγR的平衡决定效应细胞的功能,受体亲和力、Th1和Th2型细胞因子等因素可影响此平衡.FcγR参与部分皮肤血管炎的发病.未来的挑战是把有关FcγR的知识转变为合理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湖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FcγRⅢa—158V/F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国湖南汉族SLE患者与FcγRⅢa-158V/F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SLE患者65例,其中狼疮肾炎患者38例,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检测FcγRⅢa-158V/F基因型,并与6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SLE患者FcγRⅢa-158F/F纯合子基因型显着增高(OR=2.23,χ2=4.69,P=0.03).②与对照组相比,狼疮肾炎患者Fc-γRⅢa-158F/F纯合子基因型和FcγRⅢa-158F等位基因频率均显着增高(OR=2.67,χ2=5.36,P=0.02;OR=2.00,χ2=4.91,P=0.03).结论 SLE患者FcγRⅢa-158F/F纯合子基因型显着增高,狼疮肾炎患者FcγRⅢa-158F/F纯合子基因型和FcγRⅢa-158F等位基因频率均显着增高,提示FcγRⅢa多态性与SLE相关,FcγRⅢa-158F等位基因可能是狼疮肾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云南汉族FcγRⅡA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提取86例SLE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静脉血DNA,分别用PCR BSTUI酶切检测FcγRⅡA基因型,比较各基因型检出率的差别;并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在疾病活动期的临床表型。结果:患者组FcγRⅡA—R/R的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组;R/R组皮疹阳性率及血清IgG增高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H组。结论:FcγRⅡA—R/R基因型可能是SLE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常人表皮郎格罕细胞(LC)能特异性结合IgiJ,这种结合能被针对高亲和力IgE-Fc受体(FcERI)单克隆抗体(mAb)15-1完全阻断.然而,抗低亲和力IgE-Fc受体(FcsRII)mAb MHM、抗II型IgG-Fc受体(FcγRII)mAb IV3或乳精则不能阻断IgE结合至LC.这些观察结果提示IgE结合至LC是通过FcεRI,而不是FceRII,FcyRII或IgE结合蛋白(eBP)所介导.免疫标记研究进一步显示抗FcεRI mAb能特异性标记LC表面本研究首次证明表皮LC具有FcεRI.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塞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FcγRⅡA mRNA表达及其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集25例白塞综合征患者活动期及其中15例患者经治疗后的非活动期静脉血,分离中性粒细胞后,以RT-PCR检测其FcγRⅡA mRNA的表达。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MPO活性(代表中性粒细胞激活)。以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白塞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FcγRⅡA mRNA的表达在活动期为1.801 ± 0.829,非活动期为0.820 ± 0.625,血浆MPO活性分别为32 ± 5 U/L和27 ± 4 U/L,两者表达在活动期组均高于非活动期组(P < 0.01),非活动期组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白塞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FcγRⅡA 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浆MPO活性呈正相关(r = 0.39,P < 0.01)。结论 白塞综合征活动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FcγRⅡA mRNA表达升高。推测中性粒细胞的FcγRⅡA可能与白塞综合征中性粒细胞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SU患者中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表达,并分析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与CSU患者的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评分、风团数目、瘙痒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单一抗组胺药疗效的临床相关性。结果 CSU患者组抗FcεRⅠα抗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抗FcεRⅠα抗体水平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风团数目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一抗组胺药使用有效者其血清抗FcεRⅠα抗体滴度低于单一抗组胺药治疗无效者(P0.05)。结论抗FcεRⅠα抗体在CSU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抗FcεRⅠα抗体滴度较高的CSU患者可能对常规抗组胺药治疗抵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组胺释放活性与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关系。方法:以FcεRIα融合蛋白(rsFcεRⅠα)为抗原,用ELISA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抗FcεRIα自身抗体,并通过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对组胺释放活性的影响证实其功能。结果:6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检出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阳性者22例(35.5%),其血清引起的组胺释放率平均为26.26%±16.08%;将其血清与rsFcεRⅠα作用后组胺释放率下降为9.14%±5.79%,组胺释放活性明显受到抑制。结论: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的组胺释放活性因子与其血清中的抗FcεRIα自身抗体有关,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可能直接活化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具有功能性自身抗体,与肥大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1)结合后,可导致组胺释放。这提示自身免疫可能参与了部分荨麻疹的病理发生机制犤1犦。因此,检测该自身抗体对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决策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为了深入研究和建立检测抗FcεR1自身抗体的技术方法,我们进行了如下工作:①构建表达FcεR1α链(αt)蛋白的表达质粒;②诱导表达和纯化αt蛋白;③利用αt蛋白检测抗FcεR1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具有功能性自身抗体,与肥大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1)结合后,可导致组胺释放。这提示自身免疫可能参与了部分荨麻疹的病理发生机制犤1犦。因此,检测该自身抗体对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决策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为了深入研究和建立检测抗FcεR1自身抗体的技术方法,我们进行了如下工作:①构建表达FcεR1α链(αt)蛋白的表达质粒;②诱导表达和纯化αt蛋白;③利用αt蛋白检测抗FcεR1自身抗体。一、材料和方法(一)实验试剂和材料:载体pGEX-4T-1系Pharmacia产品;限制性…  相似文献   

11.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真菌,隐球菌病严重威胁着免疫缺陷人群.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聚糖是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分子结构多样的线性多糖,与新生隐球菌的免疫原性和毒力密切相关.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聚糖结合FcγRⅡB介导免疫抑制作用,并参与形成生物膜,从而抑制抗隐球菌感染免疫.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聚精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疗法等免疫疗法或许可以改善免疫抑制状态,为隐球菌病提供治疗思路,也使艾滋病等高危人群预防隐球菌病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941081 表皮郎格罕细胞表达高亲和力IgE-FC受体/王秉鹤…//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27(1)。-3~5 为进一步证实抗FcεRImAb特异地结合至郎格罕细胞(LC)表面,采用金标记技术进行免疫电镜检查,发现5nm金颗粒不连续性地分布于LC,从而证明LC是抗FcεRI反应性表皮细胞。为了了解LC的FcεRI基因表达与否,进行了PCR试验。结果显示在富集LC而非去除LC表皮细胞悬液中存在FcεRIα、β和γ链的转条物。总之,本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证明正常人表皮LC表达FcεRI。表1参8(原文摘要) 941082 高亲和力IgE-Fc受体介导IgE结合至郎格罕细胞/王秉鹤…/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26(6)。-354~356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Fc受体法检查了62例银屑病患者的Tγ细胞.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均非常显著降低.其中32例患者于治疗后30~60天进行了复查,与治疗前比洗显效患者Tγ细胞明显增高.无效患者仍显著低下.结果表明:Tγ细胞的升高或降低与银屑病患者的皮损消退和恶化有充可能反映了患里彗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因而测定Tγ细胞对于观察银屑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I(TGFβI)、转化生长因子β II受体(TGFβRII)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 E)蛋白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30例CA患者皮损,15名正常人皮肤(包皮)组织中TGFβI、TGFβRII及cyclin E的表达.结果:TGFβI和cyclin E在CA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TGFβRII在CA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TGFβI与cyclin E在CA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TGFβRII与cyclin E在CA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TGFβRII表达下调,使TGFβ信号传导通路受阻,降低了TGFβI对cyclin E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增殖的负性调节作用,使CA组织过度增殖,可能是CA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估自体全血注射(AWBI)联合抗组胺药治疗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阳性的难治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其对嗜碱性粒细胞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Ⅰ)以及CD63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AWBI治疗ASST阳性慢性荨麻疹的机制。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ASST阳性的慢性难治性荨麻疹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WBI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两组均常规口服氯雷他定和依巴斯汀治疗,AWBI组同时接受AWBI治疗每周1次,共12次。治疗前及12周后评估两组周荨麻疹活动程度评分(UAS7)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AWBI组30例在治疗前及第4、8、12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FcεRⅠ、CD63表达水平。采用GraphPad Prism7.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UAS7和DLQI比较采用t检验,FcεRⅠα表达水平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时点指标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s配对秩和检验,指标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AWBI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周UAS7分别为27.15 ± 4.53、14.25 ± 7.56,DLQI分别为16.88 ± 6.01、8.48 ± 4.15;对照组UAS7分别为26.90 ± 5.22、19.93 ± 6.32,DLQI分别为17.08 ± 6.79、13.93 ± 5.43。两组治疗前UAS7与DL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UAS7与DLQ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 0.01),且AWBI组UAS7及DL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1)。AWBI组患者治疗前和第4、8、12周时嗜碱性粒细胞FcεRⅠα荧光强度中位数(P25,P75)分别为22 532(16 740,29 220)、16 911(10 240,21 816)、13 282(7 600,16 848)与11 466(7 161,14 578),ASST阳性血清诱导的CD63阳性嗜碱性粒细胞比例中位数(P25,P75)分别为35.25%(26.75%,49.13%)、25.95%(19.37%,37.54%)、13.57%(7.79%,19.57%)与9.87%(6.43%,16.52%),治疗第4周时嗜碱性粒细胞FcεRⅠα与CD63表达水平均较基线显著降低,且第8周较第4周亦显著降低(均P < 0.01)。AWBI治疗前至第4周、第4 ~ 8周以及第8 ~ 12周FcεRⅠα的变化值与ASST阳性血清诱导的CD63变化值均呈不同程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4、0.422、0.455,均P < 0.05。结论 AWBI联合抗组胺药有助于改善ASST阳性难治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症状,并且可能通过影响嗜碱性粒细胞FcεRⅠ以及CD63表达水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紫外线(UV)照射对HaCaT细胞起源的IL-12、IFN-γ的影响,为进一步阐述光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UVA和UVB照射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打细胞),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UV照射后HaCaT细胞表面IL-12、IFN-γ受体的表达情况,并以阳性细胞百分比半定量IL-12、IFN-γ在HaCaT细胞中的表达;同时应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2、IFN-γ的含量。结果:静息状态下,HaCaT细胞低水平表达IL-12R、IFN-γR,上清液中IL-12、IFN-γ呈低水平表达或检测不出;UV照射HaCaT细胞后12h,细胞表面IL-12R、IFN-γR及上清液中的IL-12、IFN-γ与照射前无明显差异。结论:紫外线照射后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致T细胞亚群失衡与光敏性皮炎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干扰素-γ受体(IFN-γR)mRNA表达情况。方法收集45例CIU患者,3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采集PBMC提取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扩增(RT-PCR)法检测IFNR mRNA表达水平。结果CIU患者PBMC中Th1细胞因子受体IFN-γR mRNA表达水平(0.636±0.194),高于健康对照组(0.540±0.184)(t=2.315,P(0.05)。结论CIU患者PBMC中IFN-γR的mRNA表达增高,可能与该病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已证明IgG 的Fc 受体(FcR)在局部与HLA-DR 抗原密切相关。用培养的脐血管内皮细胞能激活T 淋巴细胞。这种激活受Ⅱ类HLA-DR 抗原限制。为了探讨银屑病皮肤免疫过程中内皮细胞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永生化株HaCaT细胞中IFN-γ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雷公藤内酯醇(10-10 ~ 10-7 mol/L)预处理HaCaT细胞2 h后,用重组人IFN-γ(rhIFN-γ,500 U/mL)刺激诱导细胞,在不同的时间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IFN-γ信号途径中IFN-γ受体α(IFN-γRα)、磷酸化Janus激酶2(pJAK2)、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表达情况。结果 10-8 mol/L及10-7 mol/L雷公藤内酯醇可明显抑制HaCaT细胞中IFN-γ诱导的IFN-γRα蛋白表达(P < 0.05,P < 0.05);10-9 mol/L及10-8 mol/L雷公藤内酯醇可明显抑制IFN-γ诱导的pJAK2蛋白表达(P < 0.05,P < 0.05)。雷公藤内酯醇对IFN-γRα表达及JAK2磷酸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37 × 10-8 mol/L和2.83 × 10-9 mol/L。10-10,10-9,10-8 mol/L的雷公藤内酯醇作用HaCaT细胞2 h后可明显上调IFN-γ诱导的SOCS1蛋白表达(P < 0.05,P < 0.01,P < 0.01),其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为3.32 × 10-11 mol/L。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可分别通过抑制HaCaT细胞中IFN-γRα表达、JAK2磷酸化以及上调SOCS1表达,从不同时相的3个环节,共同抑制HaCaT细胞中STAT-1磷酸化,从而抑制IFN-γ信号所诱导的多种炎症相关基因转录。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雷公藤治疗银屑病等IFN-γ依赖性炎症性皮肤病有效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1个家系及1例散发毛囊角化病患者ATP2A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提取家系中2例患者、5例正常人及1例散发患者的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其ATP2A2基因进行扩增,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检测该基因突变点。对照组为10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结果:发现1个新的错义突变(R603I)和1个已报道的错义突变(R131Q)。结论:该研究发现毛囊角化病患者存在ATP2A2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影响肌浆/内质网钙ATP酶(SERCA)2的结构和功能,使表皮细胞的连接和分化出现异常,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