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寒证组45例、热证组45例和118例平和质人群的红外热图,结合中医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方法观察HIV/AIDS寒证组、热证组和平和质人群(对照组)的督脉、任脉、神阙、肾、命门、三焦、五脏六腑的热差值数据,运用T-test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HIV/AIDS患者寒证组与热证组督脉、中焦、下焦区域的热态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均低于对照组。②寒证组还在任脉、神阙、肺等区域,热态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③寒证组还在肝、神阙区域,热态明显低于热证组。结论 HIV/AIDS患者与平和质人群比较属于元阳不足。寒证组表现为下焦元阳亏虚,小肠能量代谢下降;热证组肾与命门能量下降,说明其真阴真阳耗伤。热证组肝区热态高于寒证组,推测存在炎症病理改变,是中医邪热盛病机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中医文献中分析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病性及病位,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检索 1981年至2012年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有关中医艾滋病病因、病机、病性及病位的相关理论和临床研究文献资 料,并进行分析。结果:疫毒、湿、热、瘀血、痰饮是艾滋病的常见病因;正气虚弱,元气损伤,肺脾肾三脏亏虚为艾滋病的常见病 机;气虚、火热、湿、疫毒为常见的病理性质;艾滋病发病常侵袭五脏六腑,其中以肾、脾、肺最为多见。结论:艾滋病病因病机病 性病位尚未达成共识,有待统一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神阙穴 ,出《针灸甲乙经》 ,属任脉之穴 ,别名脐中、气舍、命蒂。神 ,指元神 ;阙 ,有缺空之义。本穴正当脐中 ,脐为脐带脱落处结疤后的陷窝。胎儿靠脐带转输母体之气而成长 ,故脐可谓先天元神出入之道 ,其处凹陷空缺 ,故名神阙。脐的中央是穴。故曰 :“脐者 ,肾间之动气也 ,气通百脉 ,布五脏六腑 ,内走脏腑经络 ,使百脉和畅 ,毛窍通达 ,上至泥丸 ,下至涌泉。”神阙穴 ,为任脉之要穴 ,任脉为阴脉之海 ,循行于胸腹正中 ,上连心脏 ,中经脾胃 ,下通肝肾 ,与督脉一源三歧 ,故有“脐通百脉”之说。  《医宗金鉴》谓神阙穴“主治百病 ,及老人虚人…  相似文献   

4.
上热下寒体质是阳虚体质的亚临床类型,是上热下寒型疾病发生的体质土壤。临床表现上热则心胸头面常见火热上炎之证,下寒则并见中焦、下焦阳虚寒盛之象。既有阳虚体质兼夹气虚、阴虚、痰湿、湿热、气郁、瘀血等复杂的体质因素,又有与阳虚体质不完全相同或一致的生理、病理、心理、情绪、性格等形神构成的特殊性。针灸应对策略应清上热、温下寒、调中焦脾胃,以温下寒和调中焦为主,兼以引火归元,使阳气归于本位。首选督脉、任脉等调阴补阳的经脉,配神阙、气海、关元、大椎、中枢、肾俞、命门等常用调理阳虚体质的基础穴位,以隔物灸、温针灸或麦粒灸等温灸为主行综合调治;上热下寒型疾病临床针灸干预需兼顾胆肺不降、脾胃不和、心肝火旺、气血虚弱等证型,同时,在上点刺放舌下络脉金津、玉液之郁热瘀血,在下灸涌泉引火归元。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分析寒凝与非寒凝因素所致的痛经人群的红外热图表达,以及与正常人群的红外热图差异。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其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各30例,设同年龄段的正常健康女性30例为对照组。采用红外热成像扫描,分别测定上肢、下肢、盆腔、神阙、督脉和任脉6个区域热值,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痛经组盆腔、神阙、上肢、下肢区域热值明显偏低,任脉区域热值略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热图表达仅上肢区域热值有明显差异,寒凝证候组低于非寒凝证候组。3寒凝证候组中病程越长的患者测温区的温值越低。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上肢、下肢、盆腔、神阙及任脉的红外热图热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且越接近肢体末端,差异越明显。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在热图表达上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与健康儿童的红外热图差异,为ITP儿童的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提供新的可视化指标。方法采集22例ITP患儿(ITP组)与11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红外热图,对躯干、四肢近段区域的非均一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躯干三焦、双手掌、头面区域与躯干部位相对热态差值(△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TP组的非均一性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32,P<0.01);ITP组的△t手掌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38,P<0.01);ITP组的△t脊柱区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9,P<0.05);健康组三焦△t排序呈现为:△t上焦<△t中焦<△t下焦,ITP组三焦△t排序为:△t上焦>△t中焦>△t下焦。结论 ITP儿童较健康儿童躯干及四肢近段部位"均一性"差,且手掌、脊柱区域温度存在明显差异,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为ITP儿童的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艾灸神阙和关元对阳虚体质者任脉及其旁开组织皮肤温度的影响,探讨艾灸对阳虚体质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1名阳虚体质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艾灸组(n=16),对照组进行健康宣教,艾灸组进行健康宣教和艾灸神阙、关元穴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运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任脉穴位、任脉(胸腹段)及其左右旁开1.5寸非经对照线的体表温度。结果 1. 与干预前比较,艾灸组受试者任脉及其左右旁开1.5寸非经对照线体表平均温度均升高,其中任脉及其左旁开呈明显升高(P<0.05,P<0.05),任脉线上体表平均温度高于其左右旁开非经对照线(P<0.05,P<0.01),左旁开对照线平均温度明显高于右旁开对照线(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异。2. 与干预前比较,艾灸组受试者任脉线上天突穴(P<0.05)、膻中穴(P<0.05)体表温度均明显升高,中脘穴和气海穴体表温度升高,但尚未达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干预前后任脉线上穴位体表温度均无统计学差异。3. 干预前两组受试者任脉线上穴位温度均呈自上而下逐渐降低趋势,干预后艾灸组各穴位温度均上升,胸段穴位升高较为显著,总体上仍呈上热下寒趋势。结论 艾灸神阙和关元可以升高任脉经穴及其旁开组织体表温度,对机体起整体性调节作用,但短期内尚未改变其上热下寒的温度趋势;艾灸神阙和关元对任脉经穴及其旁开部位的升温程度差异可能与各部位的相对阴阳属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阳虚质人群主观怕冷与客观体表温度的关系,及其与阳气有关的主要穴位温度的变化特点.方法 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受试者分为阳虚质组和平和质组,对受试者采用红外热像诊断系统进行全身共5幅热像图采集并记录61个区位的红外热值平均值,应用红外线温度计对24个与阳气相关的特定穴位进行体表温度测量,比较阳虚质与平和质两组间体表温度和主要穴位温度差异.结果 阳虚质组在左/右上臂前、左/右上臂后、右肩前、左/右肩后、左腋窝、右肘窝、左/右足跟、左脚趾部位温度数值显著小于平和质组(P<0.05),阳虚质组膻中、中脘、神阙、大椎、左膏肓、右膏肓和腰阳关穴位体表温度显著低于平和质组(P<0.05).结论 阳虚质人群有主观怕冷和局部体表温度降低的特点,并且膻中、中脘、神阙等穴位温度热值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健康正常人阳虚体质热代谢规律及TTM评价部位.方法 募集20~71岁健康志愿受试者,男12例,女48例,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制定健康调查表筛选平和体质和阳虚体质,分为健康阳虚质组(30例)和健康非阳虚质组(30例),应用贝亿公司生产红外热成像系统TTM(Thermal Texture Maps)对每位受试者采集全身10~11幅热像图,对49个区位161个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组间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健康阳虚质组和健康非阳虚质组TTM代谢热值表现具有如下相同特点:49个区位中,前额区位代谢热值最高,其次为面部、神阙和督脉区位,足和头后部两大区位代谢热值最低(均为P<0.05).健康阳虚质组较健康非阳虚质组面部、头后上部、头后下部、手前臂、股后区、膝部、胭窝、小腿后区8个热图区位代谢热值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健康正常阳虚体质者和健康正常非阳虚体质者具有相同的代谢热值规律;头面部和四肢区位是应用TTM评价阳虚的两敏感区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新生儿的体质分型,确定各类型体质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新生儿体质分型提供辨识依据。方法通过对在我院出生的93名健康新生儿的体质进行辨识,观察新生儿面色、唇色、舌质、肌肤弹性、肢端温度等条目,考察健康新生儿的体质分型。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三种体质类型的各个条目进行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再进行体质的两两组间比较。最终,确定各体质分型的典型表现,以期通过五脏的外在表现,推知五脏的偏盛与不足。结果通过辨识发现新生儿体质以阴阳平和质居多(76.34%),其次为阳盛质(20.43%),阴盛质最少(3.22%)。经统计分析发现阳盛质以面色潮红、唇色多深红或红润、头发浓密等为典型表现;阴盛质以唇色淡红略白、舌质淡白及头发较稀疏为典型表现;平和质以面色红润或淡红,唇色红润或略淡红,头发多且较密等为特点。结论不同体质的新生儿在脏腑的虚实和气血阴阳方面是有差别的。阳盛质新生儿心肝阳气相对较旺,脾阴相对不足,肾中精气充实;阴盛质新生儿的脾中气亏血少,心血不足,肾中先天之精欠充盛;阴阳平和质新生儿五脏发育相对完善,气血生化有源,肾中精气较为充实。  相似文献   

11.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s a chronic and progressive disorder with inflammation mainly involving the central axis joints. It mainly affects the cervical spine and the lumbosacral area, with the pathogenes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kidney and the Governor Vessel (GV). TCM holds that the syndrome is deficiency in origin and excess in superficiality, which is due to insufficiency of the kidney, deficiency of GV, and blocking of the channels with the invasion of exogenous evil, leading to poor circulation of qi and blood and malnutrition of the bones, muscles and joints. The TCM method of tonifying the kidney and strengthening GV to regulate circulation of qi and blood and check the arthralgia pain should be adopted, with the Kidney-Tonifying and GV Strengthening Decoction (益肾强督汤) prescribed.  相似文献   

12.
HIV/AIDS患者常见的口腔病变是临床较为棘手的病症之一。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将其分为湿热熏蒸证,毒火熏灼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分别采用甘露消毒丹、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归芍天地煎、养阴清肺汤、六味地黄汤、附子理中汤、桂附地黄汤加减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三焦升降学说治疗癃闭,补肺降气浚上焦,益脾升清启中焦,温肾化气畅下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描述HIV感染者的红外热像指征和变化趋势。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受试者按性别和年龄一对一匹配后,分别纳入HIV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进行基线比较后,对HIV感染组做进一步随访观察,采用热态自动分析系统(ATA)分别记录第3个月末、第6个月末、第9个月末的红外热像指征,并对变化趋势加以描述。结果 HIV感染组44例、正常对照组44例纳入分析,不同观测时点的HIV感染组肺、脾、小肠、左肾、右肾、右大肠等投影区的ATA温度测量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HIV感染组的肺热、脾凉、小肠凉、左肾凉、右肾凉和右大肠热的发生率在基线、第3个月末、第6个月末、第9个月末明显不同,且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线性增高趋势。结论 ATA红外热像技术作为HIV/AIDS病程及疗效监测的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320例经血感染的HIV/AIDS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中医证型分布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医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并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并比较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段、病毒载量分段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320例经血感染的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布与证型有相关性,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μL以下时,以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和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多见;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1~350/μL之间时,以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和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多见;CD+4T淋巴细胞计数大于350/μL,以气血两亏型和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多见。分析病毒载量与证型的关系发现,VL(HIV血浆病毒载量)500 copies/mL时,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最多;其次依次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和气血两亏型;500 copies/mLVL104copies/mL时,以气血两亏型最多,其次为痰热内扰型,以及肝郁气滞火旺型和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104copies/mLVL105copies/mL,以气血两亏型为主。结论经血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的规律,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中医辨证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的辨证可分为脾胃阳虚型、肝郁气滞型、痰湿中阻型、瘀血停滞型等 ,治疗上以通为补 ,以补为用 ,攻补兼施 ,标本同治 ,方药如黄芪建中汤、金铃子散、二陈汤加味、失笑散加味等  相似文献   

17.
从脾论治HIV/AIDS患者6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67例,在辨证的基础上,从脾论治,获效良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损,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即见临床诸多病症。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机体一旦感染发病,即正气受损、免疫功能缺陷,致使体质虚衰、免疫功能逐渐减退,中医认为:正气不足贯穿始终,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基本大法。观察表明,从脾论治可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长期服用无明显毒副作用,并对CD4值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矮小症的有效性已得到广泛验证,开始治疗时的骨龄,治疗的疗程、剂量等都可影响rhGH治疗的疗效,本文主要探讨rhGH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儿的疗效,观察开始治疗时的骨龄对rhGH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2年8月—2017年8月安徽省立医院儿科收治的青春期前GHD患儿共42例,分骨龄小于8岁组(<8岁组)23例,骨龄大于等于8岁组(≥8岁组)19例,均接受rhGH治疗6个月,剂量为0.1 IU/(kg·d)。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身高、生长速率(GV)、身高的标准差分值(HtSDS)等;比较治疗后2组间的△GV、△HtSDS。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变量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6个月后,2组的身高、GV、HtSDS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8岁组的△GV、△HtSDS分别为(6.17±1.44)cm/年、0.50±0.13,≥8岁组的△GV、△HtSDS分别为(5.28±0.69)cm/年、0.23±0.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6个月后的△GV、△HtSDS与开始治疗时的年龄、骨龄呈负相关(均P<0.01)。 结论 rhGH治疗GHD患儿疗效肯定,开始治疗时的骨龄越小,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收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病例,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和中医体质判定,观察分析不同证候类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收集263例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以脾虚痰湿证居多,83例,占31.6%,其次为肾虚肝郁证77例,占29.3%;痰瘀互结证70例,占26.6%、肾虚血瘀证33例,占12.5%。中医体质以气虚质(74例,28.1%)、血瘀质(53例,20.2%)、痰湿质(51例,19.4%)3种体质占主要比例。4种中医证候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虚痰湿证以气虚质和痰湿质为主要体质;肾虚肝郁证的体质以气虚质及气郁质为多;痰瘀互结证中以血瘀质和痰湿质占主要比例;肾虚血瘀证中血瘀质和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间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中医体质的特异性影响中医证候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