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内镜下经扩大鼻蝶入路显露斜坡区的可行性,为切除斜坡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在10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上,内镜下模拟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显露斜坡区,观察有关显微解剖标志。结果扩大经鼻蝶内镜入路可磨除从鞍后到斜坡、枕骨大孔前缘的骨性结构;可显露斜坡区腹侧硬膜下的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后交通动脉及其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动眼神经、脑干腹侧等结构。此入路的手术标志主要包括:蝶筛隐窝、蝶窦开口、视神经隆突、颈内动脉隆突与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充分显露鞍后-斜坡区的腹侧硬膜下结构,适用于此区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鞍区病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内镜下蝶窦和鞍区的解剖结构。方法对8例成人头颅标本在内镜下模拟经鼻蝶手术入路,解剖观察蝶窦后壁和鞍区。结果将蝶窦后壁“井”字线划分为九个区,中间从上到下分别为视交叉区、鞍区和斜坡区,两侧从上到下分别为视神经管区、鞍旁海绵窦区和斜坡旁海绵窦区。鞍型蝶窦后壁中常见的解剖标志有斜坡凹陷、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和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其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恒定的骨性解剖标志,毗邻视神经、海绵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眶尖;两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的连线是鞍结节的投影。鞍旁海绵窦区是骨缺损好发的位置。结论对蝶窦后壁的九分区法适用于骨质层、硬膜层和颅内层,使复杂的鞍区及附近结构相对简化,易于识别和定位;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解剖学研究,为海绵窦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3种扩大经鼻蝶入路即鼻中隔旁入路、中鼻甲切除入路、中鼻道入路,观察各手术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结果蝶窦开口、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翼管等为重要的手术标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双弯曲型18侧,不典型弯曲型2侧。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海绵窦病变的重要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的各种重要解剖标志,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特点。方法分别运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30°和45°硬质内镜(Karl Storz),在动脉灌注后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手术过程,神经导航的引导下经双侧鼻腔扩大入路对中颅底进行内镜解剖。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结果蝶窦后壁可分为鞍区、鞍上区、海绵窦区和斜坡区。在蝶窦后壁可见鞍底、后组筛房、蝶骨平台、鞍结节、斜坡、斜坡隐窝、海绵窦、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在蝶窦腔的外侧壁可见眶尖隆起、上颌神经隆起、下颌神经隆起和翼管神经,并分别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三角、V_1~V_2三角、V_2~V_3三角。两侧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内侧距离为(11.3±1.2)mm,两侧垂体前部距离为(12.2±2.1)mm,两侧垂体中部距离为(21.5±2.5)mm,两侧垂体后部距离为(17.6±3.4)mm,垂体前后径为(9.1±2.9)mm。硬膜内的鞍上区又可分为视交叉上部、视交叉下部、鞍背后部和脑室部。在剪开海绵窦和垂体之间的硬膜后,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可分为三叉神经段、后曲段、下水平段、前曲段和上水平段。结论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可清晰显示鞍区、鞍上区和海绵窦区的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病变提供一条有价值微侵袭的手术方法。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是该区域手术的关键性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比较内镜下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差异。方法对9例汉族成人灌注尸头采用经鼻-蝶窦入路进行解剖,其中4例行显微解剖,5例采用内镜下解剖,在内镜与显微镜下分别对入路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进行比较。结果在蝶窦内,内镜下可以观察到更多的解剖标志以确定鞍底、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的位置;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更易于向颅前窝底、鞍旁海绵窦和斜坡方向扩展。内镜与显微镜下的操作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内镜经鼻-蝶窦入路鞍区及其周围的显露范围较显微镜下更大。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蝶鞍周围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学,为临床内镜经蝶垂体病变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择10具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男8具,女2具;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内重要解剖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根据蝶窦后壁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以及外侧腔等5个部分。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可清晰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打开蝶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膈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蝶鞍周围结构与鞍底中线的距离分别为视神经管隆起(5.72±1.56)mm,颈内动脉管隆起(5.42±1.38)mm,鞍膈(10.01±1.46)mm,视交叉(14.96±1.42)mm,海绵窦内颈内动脉(11.02±2.06)mm,海绵窦内动眼神经(13.75±1.79)mm,海绵窦内滑车神经(15.14±1.53)mm,海绵窦内外展神经(12.68±1.52)mm。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可清晰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临床内镜经鼻蝶入路至岩尖区的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尸头10具,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高分辨率CT扫描,筛选出蝶窦为鞍型的标本9具。内镜下模拟经鼻蝶入路手术处理岩尖区,并对重要解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经鼻蝶入路处理岩尖区病变手术步骤分为3个阶段:鼻腔阶段、蝶窦阶段和岩尖阶段。处理好蝶窦的后外侧壁是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关键环节。经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和斜坡隐窝到达岩尖区是安全的。以鞍前段颈内动脉凸起中点和和斜坡隐窝中心连线的中点为圆心,做直径为10 mm的圆,在该圆内入路可以安全准确到达岩尖。结论经鼻蝶入路到达岩尖区相对安全的区域为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和斜坡隐窝,由该区域入路手术处理岩尖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骨性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100例干性颅底骨性标本的相关解剖数据;并分析2000年9月~2007年3月进行的172例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录像,评价中鼻甲、筛窦、蝶窦腔内骨性隆起、蝶骨翼突等作为骨性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结果骨性解剖数据:两侧翼突内侧板、枕髁前缘和破裂孔间距分别为26.47mm、16.92mm和19.98mm;视神经管与破裂孔、卵圆孔和下颌关节窝内缘距离约26mm、30mm和44mm。在172例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与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包括颈内动脉损伤1例,视神经损伤1例,其他并发症包括脑脊液鼻漏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膜炎致死1例;中鼻甲、筛窦、蝶窦腔内骨性隆起及蝶骨翼突是内镜经鼻前颅底、鞍区、斜坡、海绵窦、颞下窝和翼腭窝手术中指导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结论颅底骨性解剖标志对于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有指导作用,正确认识这些解剖标志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手术切除鞍上区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用10具灌注固定的正查尸头,模拟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内镜下观察鞍上区解剖结构,应用神经导航获取并分析解剖数据.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上区肿瘤12例,并以人工硬脑膜、明胶海绵和生物胶"三明治"式A结构重建颅底.结果 视神经一颈内动脉隐窝是丙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中恒定且关键的解剖标志.剪开硬脑膜后,可显露视交叉下间隙和上间隙,其中视交叉下间隙可见两侧颈内动脉、两侧垂体上动脉、垂体上部、垂体柄、视神经和视交叉,视交叉上间隙内可见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前交通动脉以及直回.12例鞍上区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随访12例,时间6~62个月,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1例,再次行内镜下修补术后恢复.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上区肿瘤是可行和安全的,熟练的内镜技术和可靠的颅底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至鞍上区的解剖与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至鞍区、鞍上区的显露范围,及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与其相互位置关系。结合该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应用体会,探讨内镜在此区域手术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方法选择10例灌注尸头标本,采用显微镜解剖2例,其中冠状位和矢状位切开各1例;另8例标本模拟经鼻蝶窦入路。在内镜和显微镜下扩展显露鞍前及鞍上区的主要解剖标志,并研究其相互位置关系。对2例女性鞍结节脑膜瘤病人,采用神经导航经鼻蝶窦入路手术,肿瘤切除过程中和切除后分别应用成角内镜观察肿瘤周围结构及切除情况,肿瘤切除后以脂肪、人工硬膜及明胶海绵重建鞍底。结果内镜下在颅前窝向外侧显露的主要限制是两侧的眶内侧壁和视神经管;选择三个平面测量向侧方的显露范围,分别为筛骨鸡冠后缘平面(19.1±2.65)mm,鞍结节前方10mm的蝶骨平台平面(23.2±2.35)mm,两侧视神经管内口平面(13.1±2.18)mm。内镜下可清晰显示双侧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等颅内结构。2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均达到肿瘤全切除,视力部分改善,术后均出现脑脊液漏,再次经原入路手术修补后痊愈。结论采用单纯内镜或内镜辅助的经鼻蝶窦入路可更直接达到鞍前及鞍上区病变,避免了经过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及对脑组织的牵拉。颅底骨质磨除位置和范围以及颅底的修补和重建是采用该入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扩大经鼻蝶入路的海绵窦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下的海绵窦显微解剖特点,制定大小范围合适的骨窗暴露海绵窦,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7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脑神经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结果 鞍结节、鞍底、斜坡、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骨性隆起是确定手术区域的重要标志.颈内动脉与上颌神经入圆孔处的平均距离为6.8 mm.扩大的骨窗平均宽度值为37.6 mm(范围28.7 mm~44.0 mm).结论 骨窗越过颈内动脉骨性隆起扩大至圆孔的内侧缘的扩大经鼻蝶入路可有效的暴露一侧海绵窦全景,是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内侵袭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内镜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扩大经鼻蝶窦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10具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测量海绵窦内重要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及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及视神经等结构.结论内镜下行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露海绵窦及其内的解剖结构,适用于鞍内病变侵犯海绵窦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蝶入路至鞍区及周围结构的内镜手术与显微手术显露范围的差异。方法选10具汉族成人灌注尸头,采用经蝶入路,5具进行内镜解剖,5具进行显微解剖。结果采用经蝶入路,在蝶窦内内镜下可观察到更多的周围结构,利于确定鞍底、海绵窦与鞍结节位置。在显露硬膜下结构时,内镜下侧方可显露海绵窦外侧壁,前方可显露双侧嗅神经和直回。结论同显微经蝶手术相比,内镜经鼻蝶手术在蝶鞍周围区域的显露范围更宽广。  相似文献   

14.
经鼻-蝶窦入路的内镜鞍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经鼻蝶窦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经蝶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10具已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内重要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 根据蝶窦后壁的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及外侧腔5部分。扩大经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结构;打开堞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隔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结论 内窥镜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可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及5具新鲜尸头捌本进行了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解剖观察。结果5例新鲜尸头标本中观察到蝶窦口8侧(80%),视神经管隆突5侧(50%),蚓内动脉隆突8侧(80%);15例经防腐处理的尸头标本中发现蝶窦1321侧(70%),视神经管隆突12侧(40%),颈内动脉隆突则蚓22侧(73%)。打开蝶窦外侧壁能对部分鞍区及海绵窦区的解剖有较直观的认识。结论熟悉蝶鞍区结构的内镜下解剖关系有助刊手术中准确定位,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构,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确定内镜下采用经鼻入路至颅底中线区的显露范围,确定相关手术标志.方法 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5具,在内镜下采用经鼻入路进行显露.结果 内镜下采用经鼻入路至颅底中线区,可显露从鸡冠至C2椎体上缘的广泛区域,显露双侧12对脑神经,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结论 内镜下采用经鼻入路显露颅底中线区是安全可行的.采用内镜经鼻入路,可处理颅底中线区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维螺旋CT在鼻-蝶鞍区影像解剖及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入路的鞍底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鼻-蝶鞍区螺旋CT扫描数据,以3D重建和剪切技术重建和观察鼻-蝶鞍区的3D解剖结构.分析鼻尖-耳轮上缘连线(鼻-耳轮线)与鞍底的关系.对14例垂体瘤患者术前、术后行螺旋CT扫描和重建,评估3D - CT和鼻-耳轮线在经鼻-蝶窦垂体瘤术前规划和术中鞍底定位中的可行性.结果 鼻-耳轮线在所有的研究对象中均与蝶窦相交,其中与鞍底相交者12例占42%.鞍底-斜坡交点至鼻-耳轮线的垂直距离是(3.6±1.8)mm.3D - CT能清晰地显示鼻-蝶鞍区的解剖结构,包括蝶窦及其分隔、颈动脉和视神经管隆起、鞍底等.为模拟手术入路和术中鞍底定位提供重要信息.结论 3D - CT技术可获得鼻-蝶鞍区高清晰度的三维空间解剖图像,有助于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蝶窦和鞍底的定位.鼻-耳轮线可作为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路径的体表定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中各解剖标志的辨认,探讨如何确认和根据不同的鞍区肿瘤生长方式扩大显露蝶窦前壁.方法 对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和新鲜成人尸头标本(5例)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颈内静脉灌注蓝色玻璃胶后,经单侧鼻孔人路导入内镜,再剖开一侧鼻腔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腭咽弓到蝶窦开口下缘距离为(15.13±1.99)mm.中鼻甲后部下缘到鞍底中心距离为(10.20±0.15)mm,去除蝶窦内分隔后蝶窦容量为(8.73±2.90)mL,鞍底厚度为(3.68±1.96)mm;鼻中隔和蝶窦前壁之间在不同平面的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难以找到蝶窦开口者,可根据蝶窦前壁特有的橄榄状隆起、蝶窦前壁和中鼻甲位置关系及蝶窦开口和腭咽弓距离确定蝶窦前壁;犁骨居中可为鞍底中线的定位标志;扩大入路适用于往鞍区各个不同方向生长的肿瘤手术.  相似文献   

19.
经鼻入路显露斜坡区的内镜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内镜下经鼻入路显露斜坡区的可行性,确定相关技术与显露范围。方法选择30具成人颅底标本测量相关解剖数据,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5具,灌注后进行解剖,模拟内镜经鼻入路显露斜坡。结果在颅骨标本上测量以下数据:内耳门间距,颈静脉结节间距,颈静脉孔间距以及舌下神经管间距。在尸头标本上测量鼻小柱到咽结节的距离,鼻小柱到枕大孔前缘的距离。采用内镜经鼻入路,可显露后床突至枕大孔前缘,侧方至翼腭窝的广阔区域。结论内镜下经鼻入路显露斜坡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前方经斜坡入路提供斜坡显微解剖参数,并探讨斜坡硬膜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0具成人头颅标本,仿Janecka的标准面部移位入路(左侧)切口行斜坡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并初步探讨颞肌瓣转移重建斜坡硬膜的可行性。结果上斜坡蝶窦大小变化较大,侧壁重要结构有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中下斜坡构成梯形相对安全区,颈内动脉和颈静脉孔内结构位于此区侧方;自寰枕关节内侧向外可显露椎动脉硬膜外段。颞肌瓣转移可有助于斜坡硬膜重建。结论熟悉斜坡显微解剖有助于前方经斜坡入路的实施;颞肌瓣转移重建斜坡硬膜具有可行性,可作为前方经斜坡入路处理硬膜内病变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