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晓林 《中外医疗》2013,32(20):25-26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固定术对骶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月,经治疗有完整资料及获得随访骶骨骨折患者32例。均采用骨盆前环开放复位内固定,骶骨后路脊柱骨盆固定术。结果 2例出现前侧切口脂肪液化,1例出现后侧切口部分浅表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72个月,按M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21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脊柱骨盆固定术能有效复位、固定骶骨骨折;骨盆前后环联合固定能提高骨折复位、固定的质量;若发现腰骶神经根损伤,宜早期手术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2.
段超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1):1465-1467, 1472
目的探讨骶管减压联合腰椎-骨盆固定术治疗创伤性骶骨骨折合并脊柱-骨盆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创伤性骶骨骨折合并脊柱-骨盆分离病人16例,骨折分型Denis Ⅲ型,采用骶管减压联合腰椎-骨盆固定术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记录病人手术前后相关指标,比较术前、末次随访神经功能Gibbons评分,参照Majeed功能评分评价综合疗效,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耗时(172.34±43.23)min,出血量(670.98±98.34)mL,住院时间(25.76±6.45)d,骨折愈合时间(4.21±0.43)个月。病人末次随访时Gibbon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1),Majeed评分明显升高(P < 0.01);末次随访Majeed评分综合疗效优7例,良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68.75%(11/16);术后切口感染2例,压疮1例,均无钢板、连接杆断裂、骨折再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骶管减压联合腰椎-骨盆固定术能重建创伤性骶骨骨折合并脊柱-骨盆分离病人骨盆环及脊柱稳定性,改善术后神经功能及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内置外架(INFIX)联合髂腰固定术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Tile C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INFIX联合髂腰固定术治疗的5例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为23~65(42.3±14.8)岁。所有病例均为Tile C型骨折,其中C1.1型3例,C1.2型2例。采用常规后路术式,复位骨盆垂直移位后,伤侧L4、5椎体及髂后上棘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前环双侧髂前下棘处髂骨使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椎弓根螺钉通过经下腹部皮下固定连接杆治疗骨盆前环损伤。分别采用Matta评分和Majeed评分来评价骨盆复位质量和临床疗效,同时对术后骨折愈合、神经功能、临床功能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10个月,末次随访X线片均提示骨盆骨折复位良好,后环形态满意;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3例,良2例。随访结束时Majeed评分标准:优1例,良3例,中1例。所有患者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随访结束行走及屈髋屈膝功能恢复满意。结论:INFIX联合髂腰固定术可重建Tile C型骨盆骨折的垂直不稳和旋转不稳,疗效满意,同时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骶骨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暴力造成的创伤,虽然占不到所有脊柱骨折的1%,约占骨盆骨折的20%~30%[1],但其22%~60%合并有神经损伤[2],作为骨盆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骶骨骨折可能对骨盆的稳定性产生损害,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骨盆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25例骶骨骨折患者的64层CT三维影像和临床资料,探讨64层CT后处理技术对骶骨骨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经骶骨骨折脱位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3月共收治16例经骶骨骨折脱位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16例,Tile分类:C211例,C35例,均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应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均获得11~18个月随访,平均14.8个月,定期摄骨盆正位X线片,随访复查未发现螺丝钉和接骨板松动、断裂等现象,无骨盆环明显畸形、骨折不愈合、双下肢不等长.其中外固定钉钉道处表浅感染3例,术后骶神经症状部分恢复.根据Matta评分标准,对术后骨盆X线片进行测量,优12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3.7%.结论 椎弓根螺钉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是治疗经骶骨骨折脱位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盆骨折5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骨盆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方法 52例骨盆骨折,稳定型16例按骨折早、中、晚三期配合中医辨证用药保守治疗;21例严重骨盆骨折,及时休克治疗,处理合并伤,急诊行骨盆外固定架固定术,4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52例患者中49例治愈,3例死于失血性休克.随访3~36个月,所有骨折愈合,无骨盆畸形、尿道狭窄等后遗症.结论 及时补充血容量、多科协作、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环,能有效提高救治率,同时中药的应用对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髂腰固定系统治疗合并骶骨骨折的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合并骶骨骨折的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髂腰固定手术治疗。采用后路下腰椎后正中切口入路,垂直移位复位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双侧L5椎体,髂骨钉固定髂后上棘;前路采用stoppa入路钢板螺钉固定6例,髂腹股沟入路钢板螺钉固定4例,双侧髂前上棘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3例。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得4~36个月随访,平均20.3个月。术后X线片均示骨盆骨折复位满意,后环形态恢复良好;根据Matta骨盆骨折复位评定标准,优8例,良5例。术后5例患者骶丛损伤压迫症状解除,未出现医原性神经、血管损伤。所有下肢行走及屈、伸髋功能恢复满意。术后12个月Majeed评分:优9例,良4例。结论髂腰固定系统治疗合并骶骨骨折的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疗效满意,且具有利于解除神经压迫,操作不复杂、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红卫 《中原医刊》2009,(10):26-27
目的探讨骨盆外固定器在严重骨盆骨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1月急诊骨盆外固定架床边骨盆骨折外固定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27例均在入院1.5~6.5h控制休克,20例经床旁外固定术或床旁外固定加骨牵引术达到骨折间接复位至临床愈合,2例C2型及4例C3型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例死于重度颅脑损伤,抢救成功率96.3%。随访6~24个月,优良率92.3%。结论复杂骨盆骨折急诊床旁外固定术可迅速复位、固定,减少骨折端及盆腔出血,有利于早期纠治休克及进一步治疗,明显降低死亡率,多数病例可作为终末治疗手段直至愈合。  相似文献   

9.
韦建勋  梁斌  丘德赞  韦敏克 《广西医学》2012,34(8):1034-1035
目的 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螺钉治疗C型骨盆骨折中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1例C型骨盆骨折中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及髂骨螺钉内固定术、前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1个月.11例病人骨折复位效果满意,固定牢固,骨盆形态基本恢复,下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髂骨螺钉结合椎弓根螺钉治疗C型骨盆骨折中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坚强的复位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光林  裴福兴  林卫  杨天府  池雷霆  方跃 《上海医学》2005,28(7):549-551,F0005
目的 回顾性研究评价复合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间应用内固定和外固定复合固定技术手术治疗的41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Tile分类方法对骨折进行分类,应用Tornetta和Matta复位情况评价表评估复位情况,应用Majeed功能恢复评价表评价治疗的功能效果。结果 本组41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清创等治疗后愈合;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经抗凝治疗后治愈。3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个月~4年,平均23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优28例、良7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功能恢复优17例、良12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5.3%。结论 稳定和重建骨盆环能显著减少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并发症,应用复合固定技术治疗后骨折的复位和功能恢复均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2003年6月至2008年3月38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B1型5例,B2型7例,B3型4例,C1型8例,C2型9例,C3型5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B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固定,C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骶骨棒和骶髂关节螺钉固定. 结果 3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29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功能评分:优占83.4%;良占8.9%,可6.7%,优良率达到占93.3%.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和早期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MIPO)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骨盆前环、后环骨折均采用MIPO内固定技术,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术后复位质量、术后5~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7例骨盆骨折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平均出血量前环分别为:(55.65±10.50)min、(110.50±50.41)mL,后环分别为:(45.83±6.62)min、(135.50±45.10)mL,术中透视时间平均为(1.25±0.81)min,术后第3天复查骨盆X线片及CT三维重建,优良率为88.94%;术后有1例患者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经过2次清洗、负压封闭引流(VSD)覆盖,1个月后痊愈;其余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且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经5~12个月随访,27例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双下肢及骨盆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良率为100.00%。结论 MIPO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固定牢靠等优势,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toppa入路手术Ⅰ期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的可行性和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采用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患者16例。均急诊Ⅰ期行尿道会师牵引、尿道会师吻合或部分吻合,骨盆骨折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36个月,应用Tometta评估和Majeed评分评价骨折复位和术后功能情况。根据临床检查及患者的主观感受评价尿道修复效果。 结果 手术部位平均切口长度12 cm,手术平均时间136 min。骨折复位Tometta评估:优11例,良3例,可2例。术后功能Majeed评分:优12例,良3例,可1例。尿管拔除后,12例排尿通畅,最大尿流率平均18.5 mL/s;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道狭窄,6例阴茎勃起困难,2例尿失禁发生。 结论 Stoppa入路手术视野清晰,操作安全,可Ⅰ期直视下实现对尿道断裂修复并骨盆前环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稳定性骨盆环骨折微创与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手术完成不稳定性骨盆环骨折58例,按Tile分型:B型32例,C型26例.微创内固定组40例,用空心螺钉内固定骨盆环;开放复位内固定组18例,用钢板固定骨盆环.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按Majeed功能恢复评价表评价,优良:微创内固定组92.5%;开放复位组88.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采用微创或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不稳定性骨盆环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45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光乔 《当代医学》2010,16(36):33-34
目的探讨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 45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B17例,B212例,C118例,C28例,采用骨盆复位内固定术,对骨盆以及髋臼骨折复位固定,恢复稳定骨盆前后环的解剖结构。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2.6个月。按Mears术后影像评定标准:解剖复位34例,复位满意9例,复位不满意2例。根据Majeed的疗效分级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3.34%。结论内固定手术可以有效恢复骨盆的稳定性,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根据骨折类型选择相适应的入路及方式,对提高疗效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外固定支架在非稳定性骨盆骨折合并休克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索一种急救治疗非稳定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理想方法。方法 :应用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非稳定骨盆骨折合并休克患者 2 9例。结果 :无 1例死亡 ,术后随访 6~ 2 1个月 (平均 15个月 ) ,骨折全部愈合。结合Matta( 1 ) 评定标准进行综合评价 ,优良率为 86.2 1%。结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非稳定骨盆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 ,减少骨盆出血 ,具抗休克 ,固定可靠 ,复位较理想 ,病人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骨盆前后环外固定器多发伤C型骨盆骨折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从2005年11月至2007 年8月16例多发伤合并C型骨盆骨折患者,平均ISS评分29(19~58)分,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19~52岁,平均36.5岁.骨盆Tile分型:C1型11例,C2型3例,C3型2例.均合并休克,急症应用髋臼上缘前环外固定器和后环骨盆钳外固定治疗.分析手术时间、复位情况、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和Majeed骨盆骨折评价标准.结果 外固定器手术平均时间45~90 min,平均63.5 min,术后4例死亡,1例脑外伤,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12例获得2~23个月随访,平均9.1个月.4例出现针道感染,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大腿外侧麻木,无骨不连及骨折移位, Majeed记分,优6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3.3%.结论 应用骨盆前后环外固定器可恢复C型骨盆骨折稳定性,减少出血,从而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适用于多发伤C型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60例,闭合性损伤46例,开放性损伤14 例.其中B型49例,C型11例,合并休克16例,神经损伤8例,颅脑损伤5例,尿路损伤3例,内脏损伤6例,髋关节脱位8例,肢体骨折14例.入院后,优先处理外科合并伤,摄骨盆前后及入口,出口位片,并行CT扫描,确定骨折类型、手术入路以及固定方式,耻骨联合分离应该采用上弧形切口,用重建钢板进行固定.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采用重建钢板或螺钉内固定.前环复位固定后,用骨盆钢板在上下平面同时内固定.手术后对患者给予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结果 本组6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优50例(83.3%),良7 例(11.7%),可2例(3.3%),差1例(1.7%),优良率为95%.随访1~24个月,平均10个月,53例切口一期愈合,7例切口二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所以患者均6个月内达骨性愈合,能正常行走,肢体长度正常,无跛行,并恢复原来的工作.结论 手术治疗可以获得骨盆外形恢复好、功能恢复快的效果,能有效防治并发症,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6年9月对不稳定骨盆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病例18例,骨折类型按Tile分型:B1型2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4例,C2型5例,C3型2例。结果本组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3.6个月,骨折均愈合,其中5例遗留轻度至中度疼痛,1例变换工作,16例步态恢复正常,2例遗留轻度跛行,根据Majeed骨盆骨折评价标准,本组疗效优9例,良7例,可2例。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同时行前后骨盆复位固定是治疗上的更高要求,髂腹股沟入路作为骨盆前方入路,可同时满足前后骨盆环固定的显露要求,骨折复位更直观,术中无须变换体位,方便手术操作,同时避免严重医源性损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3月38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B1型5例,B2型7例,B3型4例,C1型8例,C2型9例,C3型5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B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固定,C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骶骨棒和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结果3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29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功能评分:优占83.4%;良占8.9%,可6.7%,优良率达到占93.3%。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和早期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