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试验对不同茶树品种茶叶籽油及不同工艺条件提取的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茶叶籽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约为1.0∶2.4∶1.3,其中棕榈酸质量分数为14.11%~16.99%、油酸为46.33%~55.48%、亚油酸为23.17%~29.40%,3种脂肪酸质量分数在90%以上,且品种对其质量分数影响较小;28个品种茶叶籽油中均检测到17种脂肪酸,主成分分析显示硬脂酸、异油酸、十七碳酸、棕榈油酸为特征脂肪酸,其质量分数可用于品种鉴别;茶叶籽油4种提取工艺对质量分数1%以上的棕榈酸、油酸、异油酸、亚油酸无明显差异,变异系数均小于10%,对质量分数低于1%的脂肪酸肉豆蔻酸、棕榈油酸、亚麻酸、花生酸、二十二碳一烯酸、二十二碳二烯酸、山嵛酸、二十四碳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相对质量分数影响较大,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文冠果种子特性及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方法 从全国11个省(区)收集21份文冠果材料, 对其形态特征和种仁含油率等指标进行测定, 进一步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文冠果籽油,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检测其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 不同产地文冠果种子的横径和纵径差异不大, 但千粒重、种仁重和种仁出油率有显著差异。其中, 山东省临沂市所产的文冠果种仁含油量为最高, 达50.49%。文冠果籽油中共检测出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碳一烯酸、芥酸和神经酸等7种脂肪酸。不同产地籽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35.06%~55.96%之间,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32.60%~64.64%之间,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结论 文冠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还含有少见的功能性神经酸, 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木本油料作物。综合分析种子形态和脂肪酸组成, 发现内蒙古赤峰和山东临沂地区的文冠果种子千粒重、种仁出油率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其他地区, 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资源油脂——茶叶籽油的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籽油是以山茶科植物茶树成熟种子——茶叶籽为原料制备的食用植物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独特的生理功能,是一种新开发的可食用植物油.茶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高于油茶籽油及橄榄油,且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在高级食用油、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茶叶籽油的提取工艺、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活性成分及保健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茶叶籽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以期促进我国茶叶籽油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香薷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开发利用香薷籽资源 ,对香薷籽油物理化学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香薷籽含油率为 4 2 .38% ,香薷籽油脂肪酸组成中α -亚麻酸的含量为 5 8.0 6 % ,亚油酸为 2 0 .70 % ,油酸为 11.70 % ,棕榈酸为 6 .93% ,硬脂酸为 2 .6 0 %。香薷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90 .4 6 % ,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的植物油之一。  相似文献   

5.
全国十三省茶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集到的全国十三个省的茶叶籽油样品作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含油率中等,仁干基含油率可达30%以上,且茶叶籽油是一种低酸价、低过氧化值和高稳定性、高营养价值的油种。经测定,其酸价低于1.0mg KOH/g,过氧化值为0.2~1.6meq/kg左右,且氧化稳定性良好。茶叶籽油样品中脂肪酸种类较稳定,棕榈酸含量均值15.53%,硬脂酸均值2.92%,油酸均值57.28%,亚油酸均值22.30%,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3:1,较为接近人体所需脂肪酸的比例要求。  相似文献   

6.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茶叶籽及油茶籽的外观、含仁率、含油率等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对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及油茶籽外观相差较大,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在折光指数、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等理化性质上较接近。脂肪酸组成上,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中含量最多的三种脂肪酸,油酸含量分别为52.13%和73.67%,亚油酸24.32%和11.09%,棕榈酸17.36%和10.63%。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12%和75.7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4.55%和11.39%。茶叶籽含油率为19.88%,茶叶籽油潜在年产量可达15余万t。其必需脂肪酸含量是油茶籽油的2.15倍;不皂化物含量为0.77%,比油茶籽油高出22%;茶叶籽油脂肪酸比例均衡,适于人体的吸收,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区茶叶籽油活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云南、四川、江苏、湖南、湖北、福建、河南、贵州9个地区的茶叶籽油活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油中总酚含量以四川、贵州和云南最为突出,在900 mg/kg以上,其他地区差异不显著(400~660 mg/kg);VE含量以四川茶叶籽油最高,可达68.55 mg/100 g,而江苏茶叶籽油中生理活性最强的α-VE含量(31.94 mg/100 g)最多;角鲨烯、三萜类物质羽扇豆醇与4种甾醇类物质(菜油甾醇、豆甾醇、羊毛甾醇和谷甾醇)在所有地区茶叶籽油中均被检出;除湖南、湖北、福建外,其他几个地区茶叶籽油中都含有β-香树脂醇;此外,在所有地区的茶叶籽油中都检出1种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四川和贵州的茶叶籽油中总甾醇含量最多,分别为5 710.4 mg/kg和5 539.3 mg/kg。综合分析,四川、贵州的茶叶籽油中活性成分含量最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46份芝麻籽样品进行脂肪酸组成测定,并分析了不同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亚油酸和油酸是芝麻籽中的主要脂肪酸,平均含量分别为45.40%和39.56%。芝麻籽中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达到85.45%。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分别为41.72%~48.51%,35.49%~43.60%、7.44%~10.39%和4.52%~6.00%。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油酸、亚麻酸含量和花生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冷榨茶叶籽毛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臭油的脂肪酸组成、基本指标、脂肪伴随物、反式脂肪酸和苯并(a)芘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茶叶籽油在精炼过程中,肉豆蔻酸和花生酸大量损失;甾醇和多酚类物质含量逐渐下降,损失率分别为43.30%和58.40%,脱臭工序的生育酚和角鲨烯损失最大;苯并(a)芘含量降低了85.87%;在脱色和脱臭过程中,茶叶籽油的反式脂肪酸大幅上升至1.20%和1.77%,但均未超过欧盟(5%)和美国(2%)的标准。研究为进一步提升茶叶籽油的品质,制定茶叶籽油品质指标和开发新的茶叶籽油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索氏提取法从两种新疆胡萝卜籽中提取油脂,并通过GC-MS对两种胡萝卜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胡萝卜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油酸含量超过75%.  相似文献   

11.
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生产茶叶籽油及淀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籽油贮藏在茶叶籽油脂体内,茶叶籽油脂体具有明显的边界膜,因此将茶叶籽油脂体从茶叶籽仁水浆中分离出来是完全可能的,利用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现象可以实现茶叶籽油脂体的有效分离。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现象表现为:茶叶籽仁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充分自然发酵后,发酵液自然分离为3层;上层为茶叶籽油脂体、中层为茶皂甙溶液、底层为茶叶籽淀粉;经过两次发酵,上层茶叶籽油脂体的纯度可达到95%。将纯化的茶叶籽油脂体进行加热处理,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茶叶籽毛油。利用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现象可使茶叶籽毛油产率达16%、淀粉产率达8%;并且有效避免了茶叶籽中其他成分对茶叶籽油的污染与吸附作用,大幅度简化了茶叶籽毛油的后续精炼工作。  相似文献   

12.
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过程及其间总重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好地完善茶叶籽油发酵生产工艺,对茶叶籽水桨的发酵分层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如下。茶叶籽水桨发酵开始时上下是浑然一体的,呈乳白色,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分层逐渐由模糊变为清晰,发酵进行到4.5h左右,发酵液明显分为3层,乳白色顶层、淡棕色中层及纯白色底层;此后,各层逐渐变得坚实,到16h左右,发酵液各层厚度已经稳定,顶层、中层及底层的相对厚度分别为: 25%、49%、26%。茶叶籽水桨的发酵分层效果以茶叶籽水桨原液效果最好。茶叶籽水浆总重量在发酵分层过程中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前期发酵液总重量的降低量明显高于清水对照,最大降低量比清水对照高出48%;中期发酵液总重量的降低量与清水对照持平,后期发酵液总重量的降低量明显低于清水对照,发酵16h时,降低量比对照减少18.3%。茶叶籽内种皮能使茶叶籽水桨发酵液颜色变深,但对发酵液顶层厚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New Process for Extracting Oil and Starch from Tea See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ew process for extracting oil and starch from tea seed was introduced. The new process included one special link compared with all of the processes used now for tea seed oil and starch production. The link was static fermentation by which oil bodies and starch were separated naturally from tea seeds. By the process, tea seed oil and starch which were in conformity with government standards about edible oil and starch were successfully produced with 16% and 8% of production rate, respectively. The new process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more simple equipments, lower production cost and whole natural products, etc..  相似文献   

14.
茶叶籽制油及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曾益坤 《中国油脂》2006,31(1):69-71
介绍了茶叶籽及茶叶籽油的品质特点,阐明了茶叶籽制油的方法和技术关键,探讨了茶叶籽综合开发利用的途径,为茶叶籽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茶叶籽毛油为原料,通过水化脱胶、化学脱酸、吸附脱色和汽提脱臭实验,确定精炼工艺操作参数,制备得到茶叶籽精炼油。  相似文献   

16.
甲醇-6号溶剂-水混合溶剂浸提油茶籽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混合溶剂(Methanol-H2O-Hexane)浸提油茶籽油的浸出工艺,得出最佳操作条件为:粉碎脱壳油茶籽至颗粒过40目筛子为宜,浸提时间15 min,浸提温度为50℃,6号溶剂与料比为4(V/W),甲醇溶料比4,水料比为0.4时,油茶籽油得率为84.97%,茶皂素得率为86.79%;在得到粗油茶籽油的同时,也得到纯度较高的茶皂素,从而为油茶籽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工艺.  相似文献   

17.
薏米奶茶固体饮料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薏米和茶叶为主要原料,研究了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提取液经浓缩,再配以其它辅料,加工制成有特殊风味的薏米奶茶固体饮料。  相似文献   

18.
采用含水正丁醇同步提取茶叶籽油和茶皂素;通过旋转蒸发技术对它们进行分离。以茶叶籽油和茶皂素提取得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探讨各因素对提取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茶叶籽油提取得率作评价指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提取参数。结果发现在液料比1.79∶1 mL/g和提取温度75 ℃条件下作用90 min,提取3 次,茶叶籽油提取得率(11.63±0.03)%,茶皂素提取得率(5.09±0.02)%,纯度(47.15±0.28)%。该工艺操作简单,适用于茶叶籽油和茶皂素的同步提取及分离。  相似文献   

19.
添加茶多酚对茶籽油酸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是茶叶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抗氧剂,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本实验以茶多酚为添加剂,考察了紫外光、温度、CuCl2和KClO3对茶籽油酸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别用紫外光辐射和90℃加热7h,添加茶多酚茶籽油的酸值比不加茶多酚分别低22.8%和12.06%;用0.08mol/LCuCl2和KClO3氧化7h,添加茶多酚茶籽油的酸值比不加茶多酚分别低3.63%和7.63%。  相似文献   

20.
茶叶籽饼粕中茶皂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研究了茶叶籽饼粕中茶皂素的浸出工艺。在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溶剂提取能力的基础上,选择95%乙醇为浸出溶剂,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液料比和茶叶籽饼粕粉碎粒度等因素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茶皂素提取的较优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2h、液料比13:1、粒度40目,此时茶皂素得率为8.85%,粗产品茶皂素纯度为5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