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鲜有针对我国邻避运动抗争逻辑的解释框架,而已有的立足于农民抗争问题提出的解释框架普遍解释力不足,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依势抗争框架可以深入解释我国邻避运动的抗争逻辑。所谓依势抗争是指民众依据情势进行抗争,具体来讲包括三方面内容:整体抗争形势解释了"为什么邻避运动中街头抗议已然成为常态",政府维稳态势解释了"为什么理性抗争成为民众的抗争策略",抗议过后局势以及政府与民众维稳共识的存在解释了"为什么存在抗争失败的情况,同时抗争失败与抗争成功的案例在抗争周期和抗争强度上差别不大"。上述三个方面恰恰是邻避运动抗争过程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邻避设施因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兴建,其选址又因毗邻民众反对抗争事件的发生而受阻.邻避设施选址体现了空间规划属性,因此可在空间理论中探讨.从空间正义视角来看,邻避选址困境是因未平衡和兼顾各主体利益而造成空间分配正义失衡、未保证利益相关者参与而造成空间过程正义失衡所致.所以,空间正义视角下的邻避设施选址要从对相关利益群体进行多样化的补偿来实现空间利益分配正义,从具体规定公众对邻避设施选址决策的参与程度、参与阶段、参与方式等操作性内容来实现空间过程正义这两个层面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3.
以2009—2018年中国典型以闹取胜式邻避冲突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及多案例研究方法,建立邻避抗争归因模型。研究表明:心理—偏好逻辑是诱致以闹取胜式抗争的内在驱动力,制度—选择逻辑是导致以闹取胜式抗争的外在推力,资源—工具逻辑赋予了以闹取胜式抗争的决胜条件。由此,破解以闹取胜式邻避抗争需要破除引致邻避问题的心理性障碍,消解内因积弊;破除加剧邻避问题的制度性障碍,排除外因故障;构建良性对话机制,多元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4.
陈恒  卢巍  杜蕾 《中国管理科学》2020,28(4):131-141
随着中国现代城市管理社区制的推行,由公共设施引发的社区冲突逐步凸显,其中,风险集聚类邻避设施成为引发社区冲突的主要诱因。邻避冲突事件演化过程的复杂性和随机扰动要求现有研究不应局限于确定环境下事件的分析,而应在更加真实的不确定环境下对冲突本身展开探讨。鉴于此,本文以演化博弈论为理论基础,引入高斯白噪声随机干扰项,构建风险集聚类邻避冲突事件中营建企业与周边民众两类群体的随机演化博弈模型,对比分析在无政府监管与政府监管情景下群体策略选择行为的随机演化过程,并利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发现:(1)无政府监管情景下,当营建企业采取强硬策略收益小于成本,且周边民众采取抗争策略成本大于收益时,(合作,妥协)是其演化均衡策略组合;营建企业与周边民众策略选择演化速度与初始策略选择概率密切相关。(2)政府监管情景下,当政府监管力度大于营建企业采取强硬策略收益与采取合作策略收益之差,且政府监管力度大于周边民众采取抗争策略收益与采取妥协策略收益之差时,(合作,妥协)是其唯一策略演化均衡点;政府监管力度对营建企业策略选择有显着影响,而对周边民众策略选择无显着影响。(3)随机因素对风险集聚类邻避冲突中营建企业与周边民众策略选择行为产生干扰,但随机模型演化趋势与确定性模型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完善监管机制,赋予公民参与权利,企业建立"柔性"冲突协调机制,民众合法表达利益诉求,推动风险集聚类邻避冲突治理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政府积极与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找到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方可实现“双赢”。“邻避冲突”的内涵与特征“邻避”(Not In My Backyard,NIMBY)一词起源于西方,是美国学者O’Hare在1977年最先提出的。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害怕核电站、垃圾处理站等产生的环境风险,反对设置这类公共设施,称之为“邻避设施”(李永展《邻避症候群之解析》,《都市与计划》,1997年第1期)。而因这类设施引发的抗争就演变为“邻避冲突”、“邻避  相似文献   

6.
邻避风险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新难题。邻避冲突的根源在于邻避设施所致的风险分配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反映出传统的单向度管制型行政模式的失灵。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面对多元的利益诉求,政府垄断决策、压制抗争的治理方式已呈现应对无力的困局,亟须转变治理模式,革新治理手段,以回应失衡的利益结构。协商民主理论主张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协商和参与,达成共识,实现利益平衡,为邻避冲突治理提供一个理想图景。赋予协商过程以规范性,使平等协商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程序,优化行政决策模式,完善利益平衡机制,由单维管制治理模式迈向多元协商共治模式,是缓解邻避矛盾、缓释邻避冲突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7.
邻避风险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新难题。邻避冲突的根源在于邻避设施所致的风险分配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反映出传统的单向度管制型行政模式的失灵。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面对多元的利益诉求,政府垄断决策、压制抗争的治理方式已呈现应对无力的困局,亟须转变治理模式,革新治理手段,以回应失衡的利益结构。协商民主理论主张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协商和参与,达成共识,实现利益平衡,为邻避冲突治理提供一个理想图景。赋予协商过程以规范性,使平等协商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程序,优化行政决策模式,完善利益平衡机制,由单维管制治理模式迈向多元协商共治模式,是缓解邻避矛盾、缓释邻避冲突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8.
邻避冲突除了民众与政府二元主体,还存在着地方政府之间、领导干部之间的冲突。领导干部之间的邻避冲突从本质上来说是领导干部避责的表现,是针对收益与责任不对等的一种对抗。在以领导干部为主体的邻避冲突情境下,冲突时间往往是在邻避项目决策与建设之前,非激进的温和拖延手段是领导干部常用的冲突方式。应积极化解领导干部之间的邻避冲突,促进各方利益平衡。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共项目选址要兼顾各方,避免产生冲突;领导干部应提升责任意识,积极解决矛盾;上级政府要完善政治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利益补偿。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邻避设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品而不断兴建,但其负外部性和成本效益的不对称性引发了公众抵抗甚至激烈的邻避冲突。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邻避设施的概念、分类,采取文献计量法分析了2007—2015年邻避设施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发现污染型邻避设施更易引起邻避冲突,并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在该类设施中公众参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机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发展方向,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背景衍生出多元化的个体理性,公共理性和普遍共识的缺乏内生于政府的合法性危机,这造成了社会个体之间仅靠利益维系的脆弱关系。邻避冲突反映了社会个体缺乏运用公共理性参与公共生活的问题,暴露出兼顾个人利益维护和公共利益分享的个体理性算计逻辑,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强烈的溢出损害效应,强化了社会整体性疏离。应针对个体理性的脆弱性做出正面反馈和回应,以公意为基础重塑公共理性,加强公众在公共领域的参与、批判、争辩、讨论,在私利与公利的均衡与共融中探求解决邻避事件更广阔的行动空间。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文明形态,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所以生态文明建设难免遭遇工业文明的冲击,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地区.基于代际优势造成的“吉登斯悖论”和工具理性思维带来的邻避效应是生态文明建设遇到的最大挑战,而破解生态文明建设困局的核心首先是生态型政府的构建,其次是在政策层面建立政府、社区、企业、非政府组织四大利益主体共融的倡议联盟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邻避运动的视角下,我们会发现当前社区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现实条件已发生巨大变化,社区共同体在转型和重构的过程中,其形态和行动机制呈现出新的特征,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基于对新的社区共同体的认识,更新社区治理理念、革新社区治理体制,进而更为有效地应对邻避运动,化解邻避冲突。  相似文献   

13.
公众对邻避风险的认知受其知识状况、邻避风险特性、伪科学谣言、媒体传播状况、政府信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众对邻避风险的认知与实际风险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及对应的风险行为选择是邻避冲突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重构风险认知的途径,从强化科普教育宣传、提升政府公信力、完善邻避决策的公众参与、发挥媒体积极作用等方面综合施策,以消减公众风险认知偏差,有助于更好治理邻避冲突事件。  相似文献   

14.
邻避冲突是民众与政府认知分歧和行为不合作的一种外化表现。主体差异、价值冲突、认知模式、利益分配等因素对民众与政府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分歧—对立—共识"体现了主体认知变化和双重建构的过程。摆脱邻避冲突的困境,推动主体从认知分歧向共识转变,需要推动主体价值观念变化、政府与民众之间双向信息沟通以及决策过程改变。  相似文献   

15.
何轩  张信勇 《管理评论》2015,(3):113-121
家族企业是典型的企业家控制型企业,企业家的决策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因此家族企业主集权的负面效应一直是家族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障碍。文章以与委托代理活动共存于企业中的另一种交易活动——影响活动作为切入点,研究发现在家族企业中影响活动并不像现有研究认为的那样只存在负面影响,反而是显著提高了企业绩效,而组织文化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调节作用。影响活动正面效应的发现对于决策机制尚未正式化的家族企业很有意义,研究结论对影响成本理论的发展和家族企业研究都具拓展性作用,同时也是一次本土化研究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公众邻避设施环境和健康风险感知引发的焦虑和恐慌诱发邻避维权行为的产生;公众对设施风险的揣测与交流加剧负面情绪的衍生和相互感染,相对剥夺感的激化最终导致维权开始;理性维权受挫,挫折感知加深,集体愤怒彻底爆发,引发激烈的非理性抗争行为;可行能力缺失的感知诱发绝望、无力感,诱发怨恨心理,积累更深层次社会风险。规避邻避维权中的负面情绪演化的对策:一是从负面情绪产生的源头入手,科学合理选址,重视设施环境影响评估;二是在设施运行过程中,提升技术手段,加强对设施风险运行监管,降低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三是优化当前的公众诉求沟通机制;四是转变理念,转变当前以GDP为主的官员考核机制;五是健全邻避设施补偿机制,让公众能够理解和认可赔偿方式,避免强化相对剥夺感。  相似文献   

17.
有效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各级政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促使抗议群体产生分化进而部分成员接受处置方案成为有效化解事件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Moran过程的随机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抗议群体选择"退出抗议"策略成为均衡解的成立条件,揭示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生化解机制。研究发现,系统的随机性越小,冲突双方争夺的经济资源越小,政府补偿额和冲突成本越大,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抗议群体退出抗议的固定概率越大,事态趋于平息。抗议群众规模存在着一个能够成功化解的临界值。比较随机性干扰占据主导地位的弱选择过程和排除了随机性因素的强选择过程,后者具有更小的临界抗议群众规模。本文研究为揭示群体性事件的化解机制提供了一种基于随机演化博弈的新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3,(18):16-17
重化工项目的环境风险不断掀起舆论波澜,"一式多份"的问题拷问着公众的环境焦虑。面对公众"散步"抗议不断重演,如何走出"一闹就停"和"迁址复出"的拉锯不断,进而修复中国社会已经存在的"共识断裂"的危险。曾在厦门、大连等地广受争议的PX项目,最近再次在彭州、昆明掀起波澜。5月4日,昆明部分民众走上街头,抗议PX项目在该市下辖的安宁市落户。几乎同时,成都下辖的彭州也有部分人在互联网上再次呼吁反对石  相似文献   

19.
以M市P垃圾焚烧项目事件为例,在把握事件发展动态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探讨邻避事件中的风险演化问题。研究发现,邻避事件各风险要素之间并不是环环相扣的链式反应,而是形成了风险叠加效应。在演进前期,主要表现为敏感群体的环境风险放大;在演进中期,主要表现为媒体的风险传播和社会动员;在演进末期,主要表现为风险人群与政府的博弈。其中,演进末期是决定邻避冲突是否爆发的关键。风险人群的组织化程度、行为是否保持理性和克制、政府能否恰当应对,均决定着事件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要求企业对其联盟活动进行变革,通过采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顾客友好与员工安全等一系列绿色行为来确保联盟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社会责任视角与交易成本理论,首先引入联盟绿色变革概念,探讨环境(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对联盟绿色变革的影响,然后分析企业家导向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并对联盟绿色变革能否促进企业的联盟绩效进行探讨。来自205家联盟企业的分析结果表明,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均会促使企业对其联盟活动进行绿色变革;企业家导向有助于联盟企业应对两类环境不确定性的不利影响,从而进行更广泛的联盟绿色变革;但联盟绿色变革并不总能促进联盟绩效,过度的绿色变革会对企业的联盟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