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与系统功能及物质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哲学的气论,并使之系统化.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构成万物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通过对系统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医的"气"应归到系统论中的"功能"范畴内,以有利于对"气"本质的研究和现代中医系统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50余年来,人们对气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对气基本属性的探索、对气实质的探索、对次级层次气的相关研究等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对"气"实质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如概念众说纷纭、研究思路局限、研究方法单一等。故针对中医气学研究提出3方面建议:科学评价中国古代哲学之气与中医"气"理论的关系;中医"气"理论应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现代科研方法相结合,并纳入现代科学研究的序列;对"气"实质的研究宜方法多样、思路多途。  相似文献   

3.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的交换是在肺进行的.中医也认为肺是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机能是统全身之气.从中医对"肺"的功能认识上来看,确系以"肺"代表整个呼吸系统的功能,然而,从中医对"肺"的解剖位置及形态的描述上来看,中医之"肺",实际上就是指现代解剖学的肺脏器官而言.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中医认为肺为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功能是统帅全身之气,中医的"肺"更代表呼吸系统.本文从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中摘录了较多对肺的位置、形态和生理功能的论述,结合现代人体解剖及生理所见,两者基本相符,从而认为中医所论之"肺",即指现代解剖所见之"肺".当然,中医所谓之"肺"较之现代解剖所见的"肺"器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几乎代表了整个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相似文献   

4.
从"气"的源流、<内经>论气、气实质的探索、气功之气、气与神经精神概念的汇通、气的临床运用、气与人类生命科学相辅相成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以及中医气学的五项研究方法和措施等方面论述了中医气学说具有系统的理论性、相对的独立性和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等特点,从而具备了中医气学构建的基础和新学科的雏型,并为近现代人类生命科学所印证.  相似文献   

5.
张文杰  韩金凤 《光明中医》2022,37(3):405-408
现龙砂学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指出,运气理论是中医学在"六气六律""五气更立"的周期变化理论基础上,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机体健康、疾病的影响,并基于此进行治病、养生(治未病)的一门学问,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临床运用方面的最高体现.本文阐述顾老运用五运六气理论,灵活运用"三因司天方"及运气思维指导下其他方...  相似文献   

6.
中医郁证学说发展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郁证学说肇端于<内经>,发展并完善于后世医家.自<内经>阐发五运之郁的病变及治疗后,历代医家不断充实与丰富中医郁证学说的学术内涵,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如王冰对五郁之治的发挥、陈无择首论情志致郁、张从正的"气血通流"理论、朱震亨的六郁之说、王履对五郁之治的拓展、戴思恭的"升降失常".说、王纶的气血痰郁关系说、赵献可的"凡郁皆肝病"说、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说、王士雄的"人身气贵流行"说等,均逐渐将中医郁证学说的研究引向深入.本文试对中医郁证学说的发展过程做一择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正>"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它是自然界中正常的"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有其气所产生的病邪[1]。"六淫"是中医病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致病因素[2]。加强"六淫"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更能帮助我们应用中医药理论防治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动物模型是现代医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以及评价药物疗效与机制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动  相似文献   

8.
"气"是中医学中常用的基本名词之一,其概念复杂多样,因而往往含混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中医理论及思维方式的阐述和理解.从气的概念、气的生成、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几个方面,就中医学中气的实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气"是中医对人体机能的称谓,"气"是能量的代名词,气的实质应该是能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六气大司天"的中医学术流派创新规律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威  于峥  刘寨华 《北京中医药》2009,28(3):198-200
"六气大司天"缘于<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丰富了中医的时间周期规律.历代百家争鸣的中医学术流派与医家见解变迁,或主动契合或客观暗合于"六气大司天"规律,存在着中医发展一致性的理论思维内核.继承前人经验不可拘泥,宜"和其运,调其化,不失其宜",以开启中医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气"与中国传统医学须臾不离。气的理念,是中国传统医学最重要或者说核心的理论之一。但在现今的中医界对"气"重视不够。气的理念在中医学术界频遭轻视、歧视或曲解,这一趋势加剧了中医远离传统、趋于西化的倾向。结合古代以及近视代有关文献的论述,对气的理念展开几点思考,以期对中医的气有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也是医学界重点研究的方向。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理论大都关注于血瘀、痰浊,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早已成为共识,而中医"气"理论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气论作为中医学的根基,中国传统医学中总离不开"气"这一概念,在中医学天人关系、生命规律、疾病机理、防治理论方面可带来前瞻的视角,是中国古代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范畴和自然科学思想,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因此,对"气"的理解与重视将直接关系到中医学哲学思维的把握和运用,进而可影响中医学科研思路及学术发展的指向。基于此,该文将结合古籍和近现代有关文献,以"气"理论为基础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探讨,为从中医"气"论治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以期对心病治疗有所启发,并且在中医"气"理论能有更加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释艾滋病不等同于任何一种中医病证的观点.方法 回顾以往中医文献中辨析艾滋病与"伏气温病"、"瘟毒"、"虚劳"等类似中医病证存在本质性差异的论文,分析艾滋病与上述各种中医病证的差异.结果 多位学者对上述说法作出详细的考证、比较和分析,得出艾滋病不等同于任何中医病证的否定结论.结论 艾滋病不同于其他中医病证,但艾滋病的治疗可参考传统中医学的某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对<温疫论>中的"杂气"病因进行了归纳整理,探讨杂气病因说对中医外感病因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肝肺"气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气交理论秉承了<周易>的"气交"概念,用以说明生命系统与自然界及生命系统自身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阴阳二气相互感应交合在人体内的过程引申,创立了人体气机升降学说.<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即中医的气机升降出入指的是"气交",升降出入运动是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的保证,是维持人体机能正常的生命活动.肝肺"气交"是体内子系统之间"气交"之一,对维持人体机能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基于中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等气血相关理论,近年来多数医家达成共识:气虚血瘀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特定阶段的共同中医学病理基础,认为AMI病机为气虚血瘀,属本虚标实之证.因此益气活血法成为治疗AMI的重要治法,应用日趋广泛.  相似文献   

16.
气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关于气的实质一直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通常认为气是一种类似于光子、能量、磁场的无形物质。也有学者试图用量子的波粒二象性来描述气的微观运动模式。各种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气的实质,但也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近年来,生物学领域中发现了很多特殊属性的蛋白质复合体,如磁感应蛋白MagR、能量感应蛋白mTOR等。这些蛋白复合体的发现使蛋白质系统可以更好阐释气"物质"性与"功能"性的辩证关系。因此,本课题组尝试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对"气"实质与蛋白质系统的潜在关系作进一步探析,也为气功防治疾病、延缓衰老的研究提供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肖冲  由风鸣  祝捷  严然 《新中医》2016,48(11):1-2
中医学理论当中的"精气血津液理论"为癌精癌气癌血癌津癌液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中医提出的"癌毒学说"及"癌气学说"为该理论提供了研究思路。作者立足于中医,从肿瘤角度出发,提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新的癌精癌气癌血癌津癌液理论,包括其基本内容与临床意义,为恶性肿瘤的中医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剖析中医之气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比中医之气与量子概念的系统结构和内涵,利用命题思维和演绎推理等逻辑学方法,推定中医之气与量子具有同构性。同时总结六十多年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中医之气与电磁波(量子)的密切相关性,论证两者可能具有相同的物质形态。为"量子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周宝宽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41-2142
中医学中虽无亚健康一词,但却有类似于亚健康的描速.欲从中医角度研究亚健康,必须首先从中医文献中寻找出相当于亚健康的中医描述.《素问·调经论》在论述神、气、血、形、志有余与不足的临床表现和治法时,提出了"微病"的概念,如在"气血未并,五脏安定"的情况下,出现的"神之微"、"白气微泄"、"微风"等应属亚健康的范畴,而"未病"中的先兆、"萌芽"、"欲病"等也属亚健康范畴,上述内容可为中医研究亚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方剂学中蕴涵着深邃的中华医药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方剂学的翻译质量对中华医药文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气"是中医方剂学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方剂学中的"气"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在特定语境下可以指运行于体内的人体机能的原动力、某种症象、脏腑等器官的功能、与疾病相关的某种气候等,"气"的含义确定依赖于语境。译者在翻译中医方剂学中的"气"时,应当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