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血痹阴阳俱微,寸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该方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益气通阳行痹功效。笔者运用此方加味治疗周身麻木证、腰腹下肢灼热证,疗效甚佳。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套兰 《新疆中医药》2013,(5):121-122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五药组成。其证载于《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的第二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原专为“血痹”所设,是指主治以营卫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症见肢体局部麻木的各种病证。但儿科临床使用诚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所言:  相似文献   

3.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篇,是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于治疗血痹证,“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笔者用此方加味治疗阳气痹阻、血行不畅之末梢神经炎、产后虚汗、椎管狭窄、昏厥肢麻证,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益气温经、和营通脉之功,原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并治第六·二》谓:"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病篇第1条谓:"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指出"尊荣人"是血痹的易发人群,"骨弱肌肤盛"为其体质特点。《素问·五脏生成篇》  相似文献   

5.
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临床用于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屡获良效。黄芪桂枝五物汤概论1.基础概论。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芍药、桂枝、  相似文献   

6.
韩增 《陕西中医》1993,14(8):372-377
<正>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原方:“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  相似文献   

7.
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老年痹证多属虚痹或血痹范畴,乃本虚或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以“虚则补之”之法。笔者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治疗本病,屡获良效。兹报道如下: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汉张仲景所创,主治血痹身体不仁、肢体疼痛等症,功能益气温经,和营通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篇》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方中黄芪温阳益气,桂枝温经通络,芍药和营缓痛,为三味主药。笔者治老年痹证,常  相似文献   

9.
沈金花  陈正平 《光明中医》2012,27(6):1087-1088
陈正平主任中医师,崇尚中医经典,承袭"朱氏伤寒派",深知临证须重视验体辨证,治疗上以温阳扶正为主要治疗方法,临证擅用经方取效,擅长应用桂枝、肉桂类经方以温阳救逆,平冲降逆.他用药轻灵,擅用经方,屡起沉疴.黄芪桂枝五物汤原载于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入黄芪为主药.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倍生姜助桂枝以通阳行痹,芍药和营理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奏益气通阳、和营行痹之效.后世医家将此方应用范围扩而广之.  相似文献   

10.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有益气温经、活血通脉之功效,主要治疗血痹。书中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笔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肩周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尿毒症皮肤瘙痒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由黄芪三两、白芍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组成,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为纯阳之品,补在表之卫气;生姜辛温,疏散风邪,倍用助桂枝之力;取芍药和营以"除血痹"(《本经》);生姜、大枣  相似文献   

12.
<正> 黄芪桂枝五物汤虚劳血痹肝家方肝寒痛痹加温药阴火乌麻芪藿尝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的首方,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组成,治疗因虚而致气血痹阻,呈现身体麻木不仁,身微痛者。其证属肝阳虚。而肝脏体阴用阳,肝阳虚常兼肝阴虚,所以说“阴阳俱微”。不过,从脉象来辨,仍重在阳虚,清阳不升,故“寸口关上微”;阳虚则寒,寒在内在下,故“尺中小紧”。治疗大法,是“针引阳气”,即助肝家阳气升发之意。方中黄芪升补肝阳,正如张锡纯所说:“黄芪性温而升,以之补肝”。配桂枝温阳散寒,加姜枣调脾  相似文献   

13.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仲景的《金匮要略》,该方由黄芪、白芍、桂枝、生姜、大枣组成。其功效为益气温经、和经通痹,主要用以治疗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之血痹证。《素问·痹论》载:"营气虚,则不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合桂枝益气通阳,芍药养血合营,姜、枣调和营卫,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后血痹自通。  相似文献   

14.
黄芪桂枝五物汤乃仲景方.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方中黄芪补气固卫,桂枝通阳散寒为主,辅以芍药和营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其具温阳行痹,益气固表之功。用于治疗卫阳不固,汗出当风,风邪因袭,血行不畅之“血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指出:“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挂枝五物汤主之。”笔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胃出血后中虚胃脘痛、产后气血不足自汗身痛等病  相似文献   

15.
1 引阳行血法 本法适用于正虚邪微之瘀血轻症,用药多属甘温,意在引阳以行血。《血痹虚劳病》篇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因血痹病机在于阴阳气血俱不足,复感邪风,致阳气痹阻,阴血凝滞,即《内经》所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故取黄芪、桂技以通阳气,活血脉,芍药行血破滞。血痹病位在表,故重用生姜以宣散走表,配大枣以补中和营,使气行血畅而痹除。  相似文献   

16.
黄芪桂枝五物汤乃仲景治“血痹”之主方.《金匮》曰:“血痹阴阳俱虚,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笔者认为:此乃营阴不足,阳气亦虚,外邪侵袭,搏于阴分,致局部肌肤络脉滞涩而发病,以局部肌肉麻木为其主要特征,若受邪较重亦有疼痛感.其病机以营卫气血俱虚,感受外邪而发病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周围神经损伤从血痹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中指出:“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说明血痹是营卫气血俱不足,邪伤血分致肌肤麻木不仁之病证。并创立益气温经、和营通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治方。临诊中常遇到周围神经损伤,致肌肤麻木不...  相似文献   

18.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原为治疗血痹而设。近几年笔者用其治疗外科术后某些并发症,收效满意,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以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本病颇与中医学的“血痹”相吻合。关于“血痹”的记载论述,首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痨病脉并证治》:“血痹,阴阳俱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相似文献   

20.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益气温经和营通脉之功,原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谓:"血痹阴阳俱徽,寸口关上徽,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