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智能配电网中通信业务需求进行分析,对多种配电通信网技术进行分析比较,通过配电通信试验网的建设、运行,结合配电网结构,提出利用EPON和McWiLL、公网GPRS技术混合组建配电通信网.方案充分考虑到了有线通信的高可靠、高安全性以及无线通信的广覆盖、灵活接入等特点,为构建高效经济的智能配电通信网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2.
针对配电网通信网络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智能配电网通信网业务需求,结合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提出智能配电通信网络建设原则,为智能配电通信网络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配电自动化和用电信息采集的应用程度不高,主要原因是落后的配电网通信制约其发展.低性能、低可靠性的通信系统限制了配电网功能的发展.智能电网下的配用电业务极大增加,大部分业务需求高速实时可靠的通信作为支撑.文章通过对配电通信业务的研究,对以往配电通信网架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智能配电网的新型通信网架构.  相似文献   

4.
对智能配电网、配电自动化和高级配电自动化的概念、内涵和技术特征进行了阐述.随着配电网中接入的各种类型的分布式电源越来越多,有序接入分布式电源并使其安全运行,与配电网实现友好的双向互动,是配电网智能化面临的重要任务.分析了国内几个典型的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提出智能配电网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看得见、管得了、控得好”,提高配电网智能化应用水平必须坚持“三个注重”.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我国配电自动化和用电信息采集的应用程度不高,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落后的配电网通信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低性能、低可靠性的通信系统限制了配电网功能的发展.智能电网下的配用电业务极大增加,大部分业务需求高速实时可靠的通信作为支撑.本文通过对配电通信业务的研究,对过去配电通信网架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智能配电...  相似文献   

6.
智能配电网可以有效地提高配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实现分布式电源的并网优化运行与配电设备的高效运转、完成与用户之间的有效互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具有建设成本低、快速自组网等特点,在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总结智能配电终端在配电网的分布特征以及WSN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WSN的网络结构及其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特点,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智能配电网WSN的设计原则。根据该原则设计了智能配电网WSN的分层体系结构,包括终端采集网、汇聚网和信息接入网。智能配电网的通信系统通常由多种通信方式组成,该文给出了与其他通信方式联合组网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构建业务终端层、接入层、骨干层和配电主站层,可以有效地扩展智能配电通信网的通信范围,提高智能配电网的网络数据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通信信息平台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持系统,配、用电通信网一直以来缺乏适用的通信解决方案,成为制约智能电网在配、用电侧应用的瓶颈。分析了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特点及业务发展需求,对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和电力线载波(power line carrier, PLC)等适用通信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配、用电通信网中的应用进行了经济技术比较,最后提出了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系统架构和组网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配电通信网是电力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由于缺乏适用的组网解决方案,成为电力通信网薄弱环节和制约智能电网在配用电侧应用的瓶颈。文章分析了智能配电通信网现状和业务特点,对PON、WiMAX和PLC等几种适用通信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经济技术比较,提出了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架构和组网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我国智能配电技术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当前国际上以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解决分布式能源分散化小容量多数量接入为目的的智能配电网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从而提出了规划和发展智能电网的迫切需求。鉴此,从智能配电网的优化规划和自愈结构设计、智能配用电的量测和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的信息系统、智能配电网的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智能配用电新技术与新装备等几个方面,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配用电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常规能源的逐渐衰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大规模发展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已是必然趋势。分布式能源主要通过微电网接入配电网。配电终端是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基本的底层控制单元,传统配电终端已不能满足含微电网的新型配电网的监控需求。为了适应微电网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需要将传统配电终端升级改造为基于IEC 61850的分布式能源智能监控终端。分析了微电网分层监控架构在通信系统方面对分布式能源智能监控终端提出的新需求,在传统配电终端的IEC 61850信息模型中引入了IEC 61850-7-420中定义的分布式能源控制领域的相关逻辑设备和逻辑节点,给出了基于IEC 61850的分布式能源智能监控终端的信息模型及信息交互模型。在信息快速有效交互的基础上,基于IEC 61850的分布式能源智能监控终端能够实现包括微电网模式平滑切换在内的多种微电网高级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全面和实时的监控,分布广泛的公用因特网将在智能电网通信系统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智能配电网的开放性为电力系统中公用网络接入了大量的恶意攻击入口。为了阻止恶意的终端接入到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在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层次化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多级信息安全过滤模型和综合加密技术实现对智能配电网的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综合加密通信编程实例表明,该方案增强电力网敏感信息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西安地区智能电网通信传输网架建设规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西安地区主、配网通信网络现状,结合智能电网需求,提出采用智能光设备组建MESH网络的主网架优化方案。分析了配用电网对通信系统的要求,对配用电网通信方式、电力线通信、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原理及组网特点进行探讨,结合地区配电网接入需求,提出面向用户侧的通信采用电力线载波宽带和窄带技术融合的一体化方案,配电网接入层采用基于EPON技术的分层组网方案,满足了智能电网对通信传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未来坚强智能电网的电力通信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和研究了中国智能电网的主要环节,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之间的通信需求.而后调查了中国电力通信网络的目前情况.文章也提出了未来光纤主干通信网的结构、电力区域通信网以及中国智能电网用户端的接入网络.最后介绍了使用先进的通信技术来应对未来的国家电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4.
3G和4G无线通信技术在ICT网络模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介绍了ICT对电力通信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在分析3G/4G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应用的基础上,介绍了3G/4G移动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的应急通信、配电自动化、无线视频接入和智能电网等几种重要场景中的应用,论述了无线通信技术在ICT网络中应用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低压配电通信网是电力通信网络的薄弱环节,制约了智能电网的实施和发展。本文在分析比较智能电网中各种不同宽带通信接入技术的基础上,提出面向智能配用电环节的多网融合技术的全方位通信体系。该体系以xPON光纤接入网为核心,以宽带无线、PLC等通信方式作为必要补充,实现智能配用电网"一体化、全覆盖"。最后结合配用电应用场景,提出了主要通信技术的实现模式,并给出一个多介质融合的整体通信应用方案,满足智能配电网发展各阶段对电力通信网络的需求,为智能配用电环节的深入发展和实施提供网络基础。  相似文献   

16.
面向智能电网的配用电通信网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智能电力通信网建设理论,研究了配用电通信网建设的具体规划和设计实现。首先分析了智能配用电网的相关业务、业务之间的关系、业务通信需求等,构建出对应各类业务的基础业务网络模型。然后从多业务融合网络发展角度,分析了构建4种业务融合通信网络涉及的关键技术要素(如可用的通信技术、通信协议结构、综合网管技术、网络安...  相似文献   

17.
饶威  丁坚勇  陶文伟 《广东电力》2011,(7):54-57,69
针对智能电网中基于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的数据业务量日益剧增,传统的电力通信网已不能满足其接入需求的问题,提出用基于IP业务的分组传送网(packet transport network,PTN)技术来解决的观点,并阐述了PTN关键技术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并分析了PTN技术在智...  相似文献   

18.
利用无线宽带技术构建智能配网通信接入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智能化电网通信传输平台能实现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和配电管理,已成为智能化配网调度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绍兴电力局利用无线宽带技术,完美解决了配网通信“最后一千米”的接入问题.文章介绍了绍兴电力局建设的无线宽带接入网工程,成功实现了智能化配网通信的无线接入,满足了更加快速、便捷、安全的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