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ULMCA行PCI与CABG术后长期随访的对比研究,研究的相关临床终点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11 332例患者,3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PCI组与CABG组全因死亡率(OR=1.02,95%CI:0.73~1.42,P=0.92)、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59,95%CI:0.33~1.07,P=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CI组心肌梗死率(OR=1.74,95%CI:1.43~2.11,P0.000 01)、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60,95%CI:1.81~3.72,P0.000 01)显著增高。亚组分析结果显示:5年随访,与CABG组相比,PCI组全因死亡率(OR=0.91,95%CI:0.64~1.28,P=0.59)轻微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64,95%CI:0.28~1.48,P=0.29)无明显差异,但心肌梗死率(OR=2.08,95%CI:1.62~2.69,P0.000 01)、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70,95%CI:1.80~4.03,P0.000 01)仍显著增高。7年随访,与CABG组相比,PCI组全因死亡率(OR=0.61,95%CI:0.46~0.80,P=0.000 4)、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23,95%CI:0.16~0.32,P0.000 01)均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率(OR=2.00,95%CI:1.39~2.86,P=0.000 2)、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37,95%CI:1.65~3.41,P0.000 01)仍显著增高。结论:PCI与CABG治疗ULMCA患者3年随访全因死亡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当,但PCI心肌梗死率与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分层分析后7年随访,与CABG相比,PCI全因死亡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率、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仍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高龄(≥65岁)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的高龄(≥65岁)ULMCA患者427例(210例行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17例行CABG),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以计算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CI),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时间7.0(5.2,8.1)年,校正前结果显示,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发生率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HR=1.544,95%CI:1.003~2.375,P=0.048)。卒中发生率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HR=3.089,95%CI:1.332~7.162,P=0.009)。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PCI组显著高于CABG组(HR=0.278,95%CI:0.159~0.486,P0.001)。全因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545,95%CI:0.951~2.510,P=0.079)。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619,95%CI:0.314~1.222,P=0.167)。MACCE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770,95%CI:0.550~1.079;P=0.129)。经Cox多因素分析校正后,CABG组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发生率仍显著高于PCI组(P=0.048),CABG组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P=0.011),PCI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P=0.027),主要由于PCI组较CABG组显著升高的再次血运重建率(P0.001),死亡、心肌梗死经校正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BG较PCI治疗高龄ULMCA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发生率显著升高,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一病房,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CTO病变,并PCI试行开通CTO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情况、手术并发症及PCI结果,根据手术是否成功分为PCI成功组(n=583)和PCI失败组(n=101)。院外随访入选患者,随访截止至2015年1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事件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总MACE发生率,比较PCI成功组与失败组长期预后的差别。结果:研究共入选CTO患者684例,583例经PCI成功开通并置入药物涂层支架,开通率(85.2%)。随访时间4.6(3,5)年,其中成功开通CTO组失访60例(失访率10.3%),失败组失访10例(失访率9.9%)。校正前PCI成功组总MACE(23.3%vs.48.5%,P0.05)、全因死亡率(5.2%vs.17.8%,P0.05)、TVR率(11.2%vs.21.8%,P0.05)低于失败组,非致死性MI发生率与失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vs.8.9%,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PCI成功组总MACE发生率(HR:1.421,95%CI:1.079~1.870)、全因死亡率(HR:0.324,95%CI:0.165~0.637)、TVR率(HR:2.077,95%CI:1.459~2.761)仍明显低于失败组(P0.05)。结论:对慢性闭塞病变行成功的PCI术,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降低MA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间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14176例AMI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患者分为AMI合并CTO病变组(n=1235)和AMI不合并CTO病变组(n=12941)。随访2年,比较两组的临床预后,主要研究终点为死亡率,次要研究终点为包括心原性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再入院、再次血运重建等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占8.7%(1235/14176)。随访2年,AMI合并CTO病变组的患者全因死亡率(9.9%vs.5.4%)和心原性死亡率(5.0%vs.2.6%)明显高于AMI不合并CTO病变组患者(P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CTO病变增加AMI患者死亡(HR=1.44,95%CI:1.02~2.03,P=0.04)和再次血运重建(HR=2.14,95%CI:1.55~2.96,P<0.01)风险。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R=1.07,95%CI:1.05~1.09)和就诊时存在心力衰竭(HR=2.05,95%CI:1.36~3.09)与患者2年死亡的不良预后明显相关(P均<0.01),而CTO病变不是2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3,95%CI:0.93~1.90,P=0.11)。结论: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和心原性死亡率明显高于不合并CTO病变的患者。高龄和就诊时存在心力衰竭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TO病变并不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择期干预非靶血管的治疗(Staged-PCI)策略与急诊仅开通靶血管的PCI(Culprit-only PCI)策略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病变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年龄≥70岁且发病在12 h内的老年STEMI合并多支病变患者389例。根据血运重建策略分为Culprit-only PCI组(79.18%, 308例)和Staged-PCI组(20.82%, 81例)。采用Kaplan-Meier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 评估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MACCE和全因死亡的影响, 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经平均56个月的临床随访, 131例患者发生MACCE, 死亡96例。与Culprit-only PCI组比较, Staged-PCI组患者发生MACCE(HR:0.404, 95%CI:0.227~0.716, P=0.002)、全因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完全血运重建与仅罪犯血管介入治疗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数据库,纳入有关完全血运重建和仅罪犯血管介入治疗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随机对照研究,共计3697例患者,其中完全血运重建组1675例,仅罪犯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20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仅罪犯血管PCI组相比,完全血运重建组在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RR=0.53,95%CI:0.42~0.69,P0.001)、心血管死亡率(RR=0.46,95%CI:0.30~0.71,P0.001)、全因死亡率(RR=0.68,95%CI:0.50~0.92,P=0.01)、再次血运重建(RR=0.38,95%CI:0.31~0.47,P0.001)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率无统计学差异(RR=0.74,95%CI:0.54~1.01,P=0.06)。结论在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介入治疗中,与仅罪犯血管介入治疗相比,完全血运重建治疗策略是安全有效的,可降低患者的MACE发生率、心血管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及再次血运重建,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短期(≤6个月)与长期(≥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收集有关新一代药物洗脱植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疗程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0年1月。结局指标包括: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非心源性死亡率、心肌梗死、确定或可能支架内血栓形成、卒中、靶血管血运重建、主要出血事件及总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共11篇随机对照试验纳入Meta分析,共19 920例患者。与长期组相比,短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降低了总出血事件发生率(RR=0.77,95%CI:0.63~0.96,P=0.02),在全因死亡率(RR=0.87,95%CI:0.71~1.08,P=0.20)、心源性死亡率(RR=0.87,95%CI:0.66~1.15,P=0.32)、非心源性死亡率(RR=0.88,95%CI:0.64~1.21,P=0.43)、心肌梗死(RR=1.24,95%CI:1.00~1.54,P=0.05)、确定或可能支架内血栓形成(RR=1.21,95%CI:0.83~1.77,P=0.32)、卒中(RR=0.90,95%CI:0.63~1.28,P=0.55)、靶血管血运重建(RR=1.21,95%CI:0.95~1.54,P=0.12)、主要出血事件(RR=0.77,95%CI:0.53~1.10,P=0.15)的发生率上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短期双抗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不劣于长期双抗治疗,短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降低了总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且未增加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非心源性死亡率、心肌梗死、确定或可能支架内血栓形成、卒中、靶血管血运重建、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研究局限性,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行PCI的STEMI患者90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n=703)和女性组(n=20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近期和远期的预后情况。近期终点事件为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远期终点事件包括PCI后30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与男性组患者相比,女性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介入干预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5.3%vs 1.4%,P=0.001),但女性并非PCI后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95%CI:0.64~9.10,P=0.192)。多因素校正后,女性患者PCI后30个月内MACE (HR=0.91,95%CI:0.52~1.60,P=0.762)、全因死亡(HR=0.65,95%CI:0.29~1.45,P=0.300)、心原性死亡(HR=0.62,95%CI:0.27~1.45,P=0.27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0.48,95%CI:0.17~1.36,P=0.172)以及血运重建(HR=1.28,95%CI:0.51~3.22,P=0.598)的发生风险均与男性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STEMI患者在PCI后近期预后较差,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但远期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的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治疗、年龄≥60岁的ACS患者,根据ACS类型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n=540)组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n=2314)组。术后随访2年,记录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两组间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采用Cox回归方法比较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是否三支病变等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两组的基本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差异显著。与NSTEACS组相比,STEMI组患者1年、2年的全因死亡,MACCE风险显著升高(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TEMI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高,而第二年死亡风险升高不明显,NSTEACS患者1年和2年全因死亡风险差异不显著。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TEMI是全因死亡(HR=2.68,95%CI:1.55-4.63,P0.001)、心源性死亡(HR=3.08,95%CI:1.52-6.25,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的MACCE无显著差异,STEMI也不再是MACCE的预测因素;而年龄增加、LVEF40%是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STEMI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男性患者(交互检验P值=0.023),而高龄、心功能减低、三支病变及肾功能减低的老年患者,ACS类型不影响全因死亡风险。结论 STEMI患者1年、2年全因死亡和MACCE风险高于NSTEACS患者。STEMI是全因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后,STEMI不再是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女性STEMI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男性。高龄增加老年患者的死亡风险,但其作用与ACS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随访和常规随访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7月1日,搜集有关PCI术后造影随访(AF)和常规随访(CF)对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按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6篇,患者7065例,其中AF组3492例,CF组411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F组相比,AF组患者总的再次血运重建率(RR=1.62,95%CI:1.32~2.00,P0.00001)升高,靶血管血运重建(TVR)(RR=1.68,95%CI:1.18~2.38,P=0.004)和靶病变血运重建(TLR)(RR=1.64,95%CI:1.39~1.95,P0.00001)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全因死亡率(RR=0.66,95%CI:0.50~0.87,P=0.004)下降;心肌梗死(MI)率(RR=0.80,95%CI:0.52~1.23,P=0.31)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作为PCI的随访手段之一,增加再次血运重建的机率,可能减少患者远期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肌梗死率。对高缺血风险患者的价值还需大样本完全随机方法的研究结果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BM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EBM、BIOSIS等数据库.以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出现24 h内成功实施再灌注治疗者为研究对象;试验设计体现随机对照原则;经冠状动脉移植细胞类型为非动员自体BMSC.结果 5项研究入选总病例数620例,随访4~18个月.死亡、再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等临床不良事件及其联合终点的发生均显示出BMSC移植的有益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显示,BMSC移植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1年后死亡、血运重建、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或再次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发生率(OR=0.45,95%CI 0.28~0.74,P=0.002);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4~7 d行干细胞移植可降低血运重建发生率(OR=0.60,95%CI 0.37~0.97,P=0.04)及死亡、血运重建或再次心肌梗死联合发生率(OR=0.58,95%CI 0.37~0.91,P=0.02),而术后24 h内移植可显著增加血运重建和再次心肌梗死的联合发生率(OR=2.56,95%CI 1.03~6.34,P=0.04).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BMSC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的,而且急诊PCI术后4~7 d移植较术后24 h内移植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分析45岁以下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C-反应蛋白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及C-反应蛋白对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00年1月-2010年6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的45岁以下女性患者31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检测C-反应蛋白、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尿酸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与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关联性.结果 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较同龄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心源性休克、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支血管病病变为主,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变约32.3%.完全血运重建率及PCI术后TIMI 3级血流所占比例也较少,与男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出院30天死亡率(OR=1.23,95%CI为0.81-1.89)差异无显著性,但青年女性院内死亡率(OR=1.15,95%CI为1.04-1.37)高,男性患者1年死亡率更高(OR=1.21,95%CI为1.07-1.47).接受介入治疗年青女性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率(OR=0.96,95%CI为0.74-1.26)及出院30天死亡率(OR=1.07,95%CI为0.90-1.29)差异无显著性,但1年死亡率更高(OR=1.13,95%CI为1.01-1.29).结论 45岁以下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家族史、心源性休克、多支血管病和C-反应蛋白的比例较高,但完全血运重建率低,PCI术后1年死亡率高.因而有必要对年青女性人群最佳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策略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合并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MVD)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目前最佳的血运重建策略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对不同的血运重建策略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和CBM,灰色数据库Opengrey和ProQuest(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10月)中合并MVD的STEMI患者的不同血运重建策略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包括早期完全血运重建(CR)策略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IR)策略。分析的结局指标包括: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结果纳入7项RCT研究,共1908例患者。早期CR组与IR组比较,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OR=0.75,95%CI:0.50~1.13;P=0.17);早期CR组与IR组比较,两组再次血运重建率(OR=0.30,95%CI:0.23~0.40;P0.01);再次心肌梗死率(OR=0.53,95%CI:0.35~0.79;P0.01)及MACE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OR=0.36,95%CI:0.29~0.46;P0.01)。结论 STEMI患者中早期完全血运重建相比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再次血运重建率、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及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C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状动脉(冠脉)小血管病变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截止至2019年5月1日正式发表的文献。纳入比较冠脉小血管病变患者使用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差异的研究。运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包括203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12个月,结果表明,与DES相比,DCB可显著降低术后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OR=0.58,95%CI:0.35~0.97,P=0.04),且在术后管腔狭窄百分比中,DCB也优于DES(MD=6.96,95%CI:3.59~10.32,P0.0001)。而在靶病变血运重建(OR=1.02,95%CI:0.65~1.59,P=0.93)、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1.01,95%CI:0.72~1.41,P=0.94)、全因死亡(OR=0.56,95%CI:0.25~1.23,P=0.15)、心源性死亡(OR=2.01,95%CI:0.87~4.65,P=0.10)、靶血管血运重建(OR=0.91,95%CI:0.56~1.47,P=0.70)的发生方面,两种策略无显著差异。结论 DCB在治疗冠脉小血管病变中不劣于DES,在再发心肌梗死及术后管腔狭窄程度方面优于D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与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间于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监护室住院且起病时间在12 h内的STEMI多支病变患者326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MVD)定义为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存在2支或以上主要血管(直径≥2 mm)狭窄≥70%。发病12 h内对所有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其中131例患者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之后,同台或者择期(首次PCI后1~60 d)行PCI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完全血运重建),余195例仅干预梗死相关血管(不完全血运重建)。主要研究终点为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为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经过3年随访观察,完全血运重建组MACE (17.6%vs. 30.8%,P=0.005)、心源性死亡(1.5%vs. 7.7%,P=0.029)、心力衰竭(1.5%vs. 7.2%,P=0.031)及全因死亡(2.3%vs. 9.2%,P=0.022)发生率显著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而两组再发心肌梗死(3.8%vs. 2.6%,P=0.622)、缺血驱动血运重建(14.5%vs. 17.9%,P=0.246)、顽固性心绞痛(24.4%vs. 27.2%,P=0.332)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3.8%vs. 3.1%,P=0.793)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STEMI多支病变患者,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完全血运重建能够显著减少PCI术后3年MACE发生风险,且这一风险的降低可能主要由完全血运重建组有更低的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事件驱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住院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部分血运重建(IRA-only)和完全血运重建(CR)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发病12 h内到达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并接受急诊PCI的592例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择期干预非罪犯血管为CR组(n=341),择期PCI平均延迟(5.2±2.2)天;未干预非罪犯病变的患者为IRA-only组(n=251)。所有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比较两组患者远期预后,其中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结果:两组临床基线特征相似,具备可比性。随访7~10年,平均随访(105.0±13.6)个月期间,CR组MACCE发生率与IRA-only组无显著差异(21.2%vs 26.0%,P=0.26),两组死亡、脑卒中及再发心肌梗死无显著差异,IRAonly组仅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高于CR组(21.5%vs 14.8%,OR=1.48,95%CI:1.01~2.18,P=0.04),主要表现在非罪犯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14.6%vs 5.7%, OR=2.69,95%CI:1.54~4.69,P0.001)。结论:对于已经接受急诊PC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择期干预非罪犯病变血管未降低远期MACC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慢性肾脏疾病是影响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既往研究较少关注轻度慢性肾脏疾病(eGFR:60~89 ml/min/1.73m2)的患者。本研究旨在研究大样本患者中轻度慢性肾脏疾病与冠心病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入选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10270例在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轻度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以及肾功能基本正常(eGFR≥90 ml/min/1.73m2)的患者。研究中选择针对中国人群校准的简化MDRD公式计算患者的eGFR。对研究人群进行平均30个月的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成的复合终点事件。结果轻度慢性肾脏疾病是PCI术后长期死亡(HR=1.552,95%CI:1.019-2.362,P=0.041),心源性死亡(HR=1.933,95%CI:1.113-3.356,P=0.019),急性心肌梗死(HR=1.983,95%CI:1.236-3.183,P=0.005),支架内血栓(HR=1.962,95%CI:1.156-3.331,P=0.013)以及全因死亡与急性心肌梗死复合事件(HR=1.562,95%CI:1.104-2.210,P=0.01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肾功能正常患者相比,轻度慢性肾脏疾病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的长期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短期与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全文数据库,收集2001年1月至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有关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和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手检已获文献的参考文献、会议摘要及相关网站。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后,对符合要求的RCTs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RCTs,Meta分析显示:短期和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全因死亡率(OR=0.87,95%CI:0.65~1.17,P=0.36)、心肌梗死发生率(OR=1.04,95%CI:0.73~1.48,P=0.84)、支架内血栓发生率(OR=1.23,95%CI:0.70~2.17,P=0.47)、再血管化发生率(OR=0.94,95%CI:0.71~1.25,P=0.68)、心源性死亡(OR=0.96,95%CI:0.62~1.48,P=0.84)、脑卒中发生率(OR=0.66,95%CI:0.40~1.07,P=0.09)均无统计学意义;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大出血发生率(OR=0.48,95%CI:0.25~0.93,P=0.03)低于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结论 在冠心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短期和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再血管化发生率、心源性死亡、脑卒中发生率二者相似,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有更低的大出血发生率,,初步显示了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亚洲人群中贫血对于PCI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04年1月—2017年12月在韩国高丽大学九老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4855例。比较贫血组与非贫血组患者PCI治疗后3年预后的差异。研究的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靶病变血运重建和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结果:排除628例无血红蛋白数值的研究对象后,共入选4227例患者,其中贫血组764例,非贫血组3463例。贫血组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病史等疾病的患者比例较高。随访3年,贫血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非贫血组(HR=2.15,95%CI:1.74~2.67,P<0.001),并有较高的全因死亡(HR=3.53,95%CI:2.71~4.60,P<0.001)和靶病变血运重建(HR=1.69,95%CI:1.28~2.45,P<0.001)风险。倾向性评分匹配、逆概率加权以及多因素Cox回归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果。结论:贫血明显增加了PCI术后3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既往PCI和非既往PCI两组,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远期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6194例行PCI的ACS患者。既往PCI组共1256例,既往非PCI组共4938例。既往PCI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既往PCI组全因死亡率(2.3%vs.1.1%,p=0.001)、心原性死亡(1.7%vs.0.5%,p0.001)、急性心肌梗死(2.7%vs.1.8%,p=0.040)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13.9%vs.11.8%,p=0.039)显著高于既往非PCI组,而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既往PCI、年龄、左室射血分数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介入治疗不成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糖尿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既往PCI不再是全因死亡(HR=1.81,95%CI:0.99–3.28,p=0.051)和心原性死亡(HR=1.09,95%CI:1.04–1.14,p=0.06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单中心大样本人群,对于有相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既往PCI不是再发ACS介入治疗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