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云南省2015—2020年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进行分析;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21年每月野生蕈中毒事件数进行预测。结果云南省2015-2020年共报告野生蕈中毒事件3428起,中毒13931人,死亡180人;6-8月为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的高峰期,报告起数占总数的85.0%;报告起数前三位的州市为:文山、玉溪和楚雄,报告起数占总数的48.7%;家庭是野生蕈中毒高发的场所,事件报告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91.7%、85.2%和93.9%。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21年野生蕈中毒事件趋势进行预测,野生蕈中毒事件继续呈上升趋势,中毒高峰为6-8月。结论 野生蕈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其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高发场所,提前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广泛开展预防野生蕈中毒知识宣传教育,有效地降低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生。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预测。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2004-2010年野生蕈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省野生蕈食物中毒发生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野生蕈中毒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4—2010年云南省各县(区)野生蕈中毒网络直报数据,分析野生蕈食物中毒的时间趋势、季节分布及场所分布特征。结果中毒事件报告数最多的是2004年,占7年总报告数的26.3%,中毒人数最多的是2005年,占7年总报告人数的21.7%。二、三季度野生蕈食物中毒的事件数、中毒人数占很高比例,事件数分别占39.5%和50.2%,中毒人数分别占39.3%和52.4%。农村及家庭发生野生蕈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90.9%。结论野生蕈食物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1—2015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野生蕈中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5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食用野生蕈中毒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1—2015年云南省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共报告野生蕈中毒事件868起,中毒3 789人,死亡126人,病死率为3.3%,分别占同期云南省食物中毒事件相应统计项总数的57.9%(868/1 498)、25.1%(3 789/15 093)、57.3%(126/220)。其中2015年中毒事件报告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均为最多,分别占5年总报告数的43.0%(373/868)、41.4%(1 570/3 789)和26.2%(33/126);6~8月为报告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的高峰,分别占总报告数的87.8%(762/868)、86.1%(3 262/3 789)和87.3%(110/126);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居前三位的州市为楚雄、文山和玉溪,报告死亡人数居前三位的州市为文山、临沧和昭通;农村野生蕈中毒危害水平高于城镇,中毒起数占67.7%(588/868),中毒人数占64.1%(2 429/3 789),死亡人数占85.7%(108/126);家庭是野生蕈中毒高发的场所,中毒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5年总报告数的92.1%(799/868)、86.0%(3 258/3 789)和93.6%(118/126);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是引发野生蕈中毒的主要因素,由于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引发中毒的事件分别占53.6%(465/868)和45.3%(393/868)、中毒人数分别占54.7%(2 074/3 789)和44.4%(1 681/3 789)、死亡人数分别占82.5%(104/126)和16.7%(21/126)。结论野生蕈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高发场所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加强野生蕈中毒的相关研究和事件调查处置,做好野生蕈相关科普宣传等,是预防和控制野生蕈中毒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s)指标分析云南省2017—2021年野生蕈中毒的疾病负担情况,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云南省野生蕈中毒死亡数据根据性别、年龄、年份进行整理,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疾病负担Excel计算模板进行YLLs的计算,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性别、年份等YLLs比较后,结合人力资本法估计云南省野生蕈中毒间接造成的经济负担。结果 2017—2021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累计死亡139例,死亡率为0.29/10万,其中男性和女性死亡率分别是0.34/10万和0.23/10万,YLLs为2 760人年,其中30~59岁人群的YLLs是最高的;全人群YLLs强度为5.70人年/10万,以5岁以下儿童YLLs强度最高,男性YLLs和YLLs强度均高于女性;云南省139例野生蕈中毒死亡病例总体间接经济负担为7 079.42万元,人均50.93万元。结论 野生蕈中毒是云南省食源性疾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强化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加强野生蕈中毒预防知识的宣传,有效减少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时空扫描统计量在野生蕈中毒聚集性探测及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时空扫描统计量建立模型,以区/县作为基本地理单位,对云南省2011—2012年野生蕈中毒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分别与三间分布描述结果及实际监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基于回顾性时空聚集性分析:2011年,野生蕈中毒聚集性最强的为7月12日至7月18日文山州丘北县,理论发病人数0.051人,LLR=149.330,P=0.001;2012年,野生蕈中毒聚集性最强的为6月5日至6月18日文山州麻栗坡县和西畴县,理论发病人数0.057人,LLR=91.767,P=0.001。基于前瞻性时空聚集性分析,对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6月31日的预警结果分析,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7月1日均发出预警信号,昭通市盐津县在7 d内实际发病数为6例,预期发病例数为0.039例,LLR=24.234,P=0.001。结论回顾性时空聚集分析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信息,使得探测结果更为精确,能准确有效的探测出野生蕈中毒的发病模式;前瞻性时空聚集性分析可以较为准确的进行前瞻性预警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云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及空间相关分布,为制定云南省蘑菇中毒事件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5-2019年云南省报告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相关信息,描述和分析时间、发生场所、空间相关性和毒蘑菇种类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5-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毒...  相似文献   

7.
<正>野生菌上市旺季将至,云南省加强食用野生菌中毒防控,明确严禁集中用餐单位等重点场所自采、加工野生菌,提醒广大群众切勿食用不熟悉、难以识别的野生菌。云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介绍,2018年,云南省共发生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20起,中毒人数112人,中毒后死亡人数15人。全省中毒事件总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与2017年相比均明显下降。今年,云南将着力构建食用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网络,特别是对于农村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我国乌头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空间聚集性,为制定精确预警和防控措施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的乌头中毒事件,并作描述性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2010—2020年共收集到乌头中毒暴发事件380起,涉及发病1 889例,死亡75例,病死率为3.97%(75/1 889)。10~12月的发病人数最多,累计发病787例,占41.66%(787/1 889)。云南省发生事件占所有乌头中毒暴发事件的86.84%(330/380),发生场所为家庭的事件占所有发生事件的90.26%(343/380)。加工不当是主要的引发环节,导致暴发事件171起,占所有发生事件的45.00%(171/380)。时空扫描结果显示,聚集性区域有5个,一类聚集区为云南省的昆明市,聚集时间为2015年6月至2020年11月,二类聚集区有4个,涵盖20个市。结论 应在乌头中毒事件聚集地区重点防控,在高发月份来临前,对高危人群、高危食用方法进行宣传普及以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描述性分析;利用ArcGIS 10.2软件制作江西省县域矢量地图和累计病例分布图;同时运用geoda 1.12软件将病例数据与地理属性数据合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全省累计报告毒蕈中毒病例938例,年均发病率为0.402 2/10万;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病例数存在空间聚集性(Moran’s I=0.107 0,P=0.032<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鄱阳县、峡江县、余干县为高-高区域;德安县、靖安县、上栗县、龙南市为低-低区域;新建区、樟树市、彭泽县、湖口县为低-高区域;南康区、东湖区为高-低区域。结论 2016—2020年江西省毒蕈中毒病例数具有空间聚集性,局部地区为重点区域,相关部门应加强建立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并精准开展科普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湖北省毒蘑菇中毒流行特征,为预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湖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湖北省共计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163起,发病487人,死亡17人,病死率为3.49%(17/487)。事件数最多的是2020年,占总事件数的34.36%(56/163);毒蘑菇中毒主要发生在6-10月份;恩施州和宜昌市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主要发生场所,占事件总数的93.87%(153/163);农村毒蘑菇中毒事件远高于城市;误采误食是毒蘑菇中毒的原因。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湖北省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在高发季节对重点区域、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教育群众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2004—2013年贵州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毒蕈中毒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和"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查询2004—2013年期间贵州省上报的毒蕈中毒事件,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贵州省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118起,中毒698人,死亡85人,病死率为12.18%。事件类别以"未分级"事件居多,占62.71%;"较大"事件占35.59%。夏秋季是毒蕈中毒多发季节,发生场所以农村家庭为主。结论误采误食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医生的诊治培训,提早预警通报,防止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4—2013年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和规律,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对2004—2013年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2004—2013年吉林省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1起,中毒1 622人,死亡25人,病死率1.54%,高发季节是第三季度,致病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植物类(31起)、不明原因(15起)、化学物质类(9起)、细菌类(5起)、动物类(1起)。植物性中毒事件中城市豆角中毒发生率高于农村,而农村毒蘑菇中毒发生率高于城市(P0.05)。结论吉林省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是食物中毒事件中引起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湖南省毒蕈中毒的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为毒蕈中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6年湖南省122个区(县)的毒蕈中毒监测数据,利用ArcGIS 10.2软件建立病例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 2014—2016年湖南省122个区(县)共报告毒蕈中毒4 08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1/10万,病死率为0.61%(25/4 081),多数病例集中发生在6~9月。2014—2016年湖南省各区县毒蕈中毒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全局Moran''s I为0.327,P<0.01。毒蕈中毒发病情况与空间回归分析显示,毒蕈中毒发病情况与年平均温度、人均卫生机构数、中学生人数呈正相关,与中学教职工人数呈负相关。结论 湖南省是我国毒蕈中毒高发地区。湖南省毒蕈中毒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年平均温度、中学生人数、人均卫生机构数在空间层面上对毒蕈中毒发病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作用。中学教职工人数对发病呈现负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云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5—2019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家庭食源性疾病3 159起,发病12 402人,死亡229人,病死率为1.85%(229/12 402)。2015—2019年云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数呈上升趋势,发生在6—8月事件数、发病数和死亡数最多。从致病因素和原因食品分析,野生菌引起的事件数、发病数和死亡数最多,其次是乌头类植物。结论 加强野生菌和乌头类植物中毒的防控力度,提高群众预防野生菌和乌头类植物中毒的意识和能力,是有效预防和控制云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2019年9月4日发生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起误食光硬皮马勃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中毒原因,总结中毒特点及救治方法,为该蘑菇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中毒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例患者各进食了约50 g购买于市场的马勃后,出现了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及低血压的症状,潜伏期0.5~1 h,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蘑菇标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光硬皮马勃。结论 此次事件是因误食光硬皮马勃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光硬皮马勃与可食用的云南硬皮马勃外形相似,常因误食而中毒。鉴于很多毒蘑菇与一些食用菌形态上极为相似而导致误采误食,建议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秦皇岛市一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鉴定毒蘑菇种类,总结调查处置经验,提出防控措施,为野生蘑菇中毒患者的救治和预防提供借鉴。方法 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鉴定和蘑菇毒素检测方法对中毒事件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结果 秦皇岛市4名村民食用自采野生蘑菇后全部出现恶心、腹痛、腹泻、多汗、寒颤等症状。在医院接受催吐、洗胃、给予阿托品及其他对症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经形态学鉴定和毒素检测后判定为一起由食用丝盖伞属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 这是河北省首次报道由丝盖伞属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中毒原因系受网络误导,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差导致的误食。因此应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升民众防范意识,预防采食野生蘑菇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