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建立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9月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症患者896例次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转运;2017年10月—2018年1月危重症患者970例次作为观察组,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进行院内转运。比较2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气胸加重、管道脱落、管道堵塞、窒息、供氧中断、仪器意外故障、病情变化、抢救延时等)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应用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可以降低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在急诊监护室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12月急诊监护室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217例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月至12月急诊监护室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228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及流程进行院内转运;试验组运用标准化分级转运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安排对应转运医护人员及物资,确定转运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转运至CT室、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以及普通病房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对转运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能有效缩短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确保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在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院内转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集束化干预。比较2组的平均转运时间、转运成功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2组转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的转运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5),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通过集束化干预可提高重症患者的转运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标准在急诊气管插管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3-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科气管插管院内转运到重症监护室的79例患儿设为对照组,按常规转运方式进行转运;2013年3-8月的83例患儿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进行院内转运,比较两组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转运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患儿,转运成功率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JCI标准的应用能缩短急诊气管插管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儿及其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院内分级转运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214例在急诊抢救室通过转运完成手术、介入治疗、CT与MRI检查的急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转运方法,观察组采用分级转运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至手术室、CT室、介入室、重症监护室所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院内分级转运模式可有效缩短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时间,减少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刘美娟  胡婷  梁敏丽 《全科护理》2016,(34):3629-3630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儿科急诊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急诊院内转运的98例儿科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交接方式,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沟通模式。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沟通模式能有效缩短儿科急诊院内转运患儿的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6~12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270例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转运;选取2017年1~6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27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实施分级转运模式。选择院内转运时间和发生并发症等不良事件作为评价指标,并从人员、病情、药品及仪器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转运至CT室、重症监护病房、介入室和手术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分级转运模式降低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保证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整体理念护理程序对提高接诊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120例急诊接诊重症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选择2016年1~9月120例急诊接诊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整体理念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理念护理程序可提高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医学编制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单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2018年10月—2019年9月收治的20例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前),选取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20例危重症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后)。成立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调研编制小组,通过循证医学,制定ECMO危重症患者转运核查单,在2轮的循环下发现临床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修正与完善核查单项目,对比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所需时间与转运前评估时间。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大幅下降,转运前评估时间与转运所需时间大幅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循证医学编制的ECMO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单,可完善转运前所需的物资,避免转运途中紧急情况急救,避免单纯经验性记忆造成的准备不完善和大量耗时等问题,降低转运途中风险,保证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准化转运流程在胸心外科危重症患者术后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将该院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采用常规转运流程的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采用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的患者54例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的院内转运时间、抢救成功率,统计两组与药物、仪器、人员、病情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评测其家属满意度评分。结果试验组的院内转运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成功率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组与药物、仪器、人员、病情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转运流程顺畅评分、转运人员安置患者评分、转运人员服务专业评分、家属参与转运过程评分、转运人员主动讲解相关事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有助于缩短胸心外科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时间,减少患者的转运不良事件,以及提升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按传统方法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 731例纳入对照组;2013年6月至2014年l2月转运的危重患者2 052例纳入观察组,采用HFMEA对院内转运评估准备、途中监护及应急处理、交接3个流程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查找失效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优化转运流程。对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时间、接收科室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时间缩短,接收科室满意度从75%提高到98%,患者满意度从63%提高到96%。结论采用HFMEA方法优化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增加转运的安全性,提高接收科室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本院5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实施常规院内转运;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本院5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以往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再针对性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对比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0%,相对于对照组的33.33%有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院内转运过程中死亡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分别为4.00%、0.00%,与对照组的16.00%、10.00%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及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可有效减少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转运器具联合信息管理转运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以减少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以期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方法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院内转运的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0-12月采用院内常规转运方式转运的423例患者为对照组,将2020年1-3月采用新型转运器具(转运床用仪器放置架)联合信息管理方案(电子转运核查单、电子转运交接单、时间腕带等)进行转运的445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院内转运所需时间、转运患者及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总时间为(15.77±4.76)min,对照组总时间为(17.14±5.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62%,低于对照组的17.49%。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98%,对照组为9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度为92.3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中新型转运器具联合信息管理转运模式能够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尤其是转运准备时间,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患者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转运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潘寿玲 《全科护理》2021,19(6):810-812
目的:探讨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对急诊介入手术病人安全转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6月行急诊介入手术院内转运的8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转运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观察组采用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比较两组病人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及接收护士对院内转运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转运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收护士对院内转运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介入手术病人实施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能有效提升转运交接安全性,缩短交接时间,改善医护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为原则的分级转运方案对急诊科急性卒中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质量的影响结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近三年来院内转运交接的急性卒中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32例急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56例急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执行常规转运,观察组执行“降阶梯预案、充分评估、优化分级、最佳路径、动态评估”为原则的分级转运方案。对比两组患者院内转运安全和质量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安全、快速的转运,经过积极有效的救护,患者病情均有明显好转。观察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接受急救治疗时间及院内转运交接平均耗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转运质控考核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急诊护理服务满意度及交接科室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卒中患者院内转运流程规范并优化后,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和转运质量明显提高,患者得到了安全、快速的转运和积极有效的救护,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及相关科室对急诊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与优化护理流程在降低急诊患者转运风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需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6),对照组实施标准化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优化护理流程,比较2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优化护理流程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并实施危重症患者分级转运模式,评价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为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提供安全的转运模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3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358例危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2015年7-9月的360例危重症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实验组实施分级转运模式,转运前通过转运评估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分为Ⅰ、Ⅱ、Ⅲ级,转运人员、转运仪器设备和药品根据病情进行分级准备。结果: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后,实验组转运至CT室、重症监护病房、介入室和手术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至普通病房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其中,与病情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2.8%(χ2=6.19,P0.05);与转运人员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7.2%(χ2=4.94,P0.05);与仪器设备和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3.9%(χ2=5.27,P0.05)。结论: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减少了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了转运时间,保证了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早期预警评分构建急诊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标准,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结合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是否机械通气、医务人员配备及设备配备标准构建急诊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标准。将该标准用于患者院内转运中,并与以往常规转运方法进行比较,观察转运过程中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观察各风险等级患者数及各等级患者转运前后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明确该转运分级标准的使用效果。结果应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标准共转运患者4 279例,无一例发生窒息、导管滑脱等严重不良事件;转运分级标准实施前转运患者3 896例,转运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0.13%。4 279例患者中高风险患者480例、中风险患者1 060例、低风险患者2 739例,有643例患者转运后发生疾病危重度分级的变化;生命体征单项分值变化最多的是呼吸、血氧饱和度,其次为血压;风险级别越高,转运后病情加重的可能性越大。结论基于早期预警评分构建的转运分级标准有利于指导急诊患者转运分级,减少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应用标准分级管理指导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降低急诊危重病人转运临床不良事件,保证危重病人转运安全。方法:本研究将2016年6月至9月在本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病人20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转运方法;2017年6月至9月收治的危重病人209例为观察组,观察组通过实施标准分级管理转运方案,对危重患者病情进行标准分级管理,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为各级患者制定转运人员及物品管理,优化转运流程。评价实施危重病人转运方案后,两组转运平均时间、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转运平均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标准分级管理转运方案可以降低转运时间,减少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急诊危重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诊重症监护室(ICU)院内转运病人血氧饱和度(SpO_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10月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ICU的68例院内转运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顺序将2017年9月的34例转运病人设为对照组,2017年10月的34例转运病人设为干预组。比较两组病人在院内转运时SpO_2降低的发生率和转运时间。[结果]干预组病人转运时间为(14.15±4.34)min,对照组为(17.21±5.51)min,两组病人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病人SpO_2降低的发生率为11.8%,对照组为55.9%,两组SpO_2降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标准化分级转运模式的实施,可有效降低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途中SpO_2降低的发生率,缩短院内转运时间,提高转运安全和转运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