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豫西南和苏北地区的蓝品石矿床的含矿岩系、矿石类型、矿物的共生组合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测试了石英、白云母矿物成分;石英、蓝晶石的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计算出蓝晶石成矿温度和压力。并结合包体测温结果,阐明了豫西南、苏北地区蓝晶石矿形成温压条件的不均一性。苏北地区的成矿温度为370~520℃,压力为大于500Pa;豫西南地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成因的成矿温度为500~600℃,压力为200~400Pa。而热液作用成因的成矿温度变化较大,一般为283~401℃。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电站发电效率,在炉烟气再循环条件下实现再热汽温特性方法的创新,从而为发电能源的节约提供现实依据。根据锅炉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现状,分析当下普遍运用的再热汽温的控制方式,提出使用再热汽温过程中的烟气挡板控制技术,结合再热汽温特性控制的理论基础,提出再热汽温的数学模型,并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以X电厂一期工程建设2台发电机组的相应数据为基础,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50%、60%和80%三个稳定工况下,再热汽温烟气挡板控制的模型输出与实际输出数据的差距很小。系统在稳定工况条件下,模型可以进行快速跟踪,3条响应曲线的波动较小,在可控制范围内。而在变工条件下模型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控制效果较好,验证了再热汽温控制系统有效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陈义林  秦勇 《煤炭学报》2017,42(7):1811-1817
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组分和水体中溶解无机碳构成碳酸平衡体系及碳同位素分馏平衡体系。通过开展无机成因二氧化碳气体的气-水交换实验,揭示了二氧化碳气体在溶解过程中组分体积分数和碳同位素的精细变化。研究发现:在101 325 Pa和30℃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经13 h与瓶中水体达到组分体积分数和碳同位素的分馏平衡;初始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2.0%,平衡后为1.1%;初始δ~(13)CCO_2值为-2.5‰,平衡后为-14.6‰,碳同位素分馏幅度高达12.1‰。经气-水界面交换反应,无机成因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分数和碳同位素值随时间变化均可表征为负指数函数。黄河水样δ13CDIC值为-8.2‰,表明水体中大部分DIC来源于土壤有机质分解释放的CO2;富重碳同位素二氧化碳气体与水体DIC反应平衡后,二氧化碳气体由无机成因经混染改造为有机成因。  相似文献   

4.
为彻底查清磨子潭—晓天火山岩盆地内产于南破碎蚀变破碎带金矿资源及资源量的分布情况、赋存层位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类型及内在关联性,基于区内大量地质勘查资料,并结合地质填图、剖面测量、系统取样、同位素样品采集与研究、包裹体测温等技术方法,对汪家冲—郎岭湾地区矿体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温压条件以及成矿模式进行了详细探讨,结果表明:1黄铁矿w(34S)-1.8‰~+2‰,具有下地壳或上地幔深源硫的特点,Pb同位素组成特征说明大部分铅属于深源的正常铅;成矿流体以岩浆水混入大量天水为特征;石英包裹体主要均一温度100~150℃,爆裂温度300~350℃;区内金矿床属中—低温火山热液型金矿。2区内金成矿模式为初始原生矿源层的形成,早期金预富集,中生代燕山期伴随深成岩浆侵入与爆发,金的再活化、迁移与富集,最终形成了不同成矿类型的金矿床。上述分析结果对于进一步厘清区内成矿条件及矿床成因、建立成矿预测模型以及开展深部金矿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浮选机大型化发展,其控制系统已成为一项关键技术。本文设计了一套包含液位控制、充气量控制以及轴温检测功能的大型浮选机控制系统。通过选择合理的控制策略、检测装置和执行机构,控制系统在现场成功应用。数据表明,该系统达到了较理想的控制效果,稳定了生产流程,并提高了选矿厂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查明雄村Ⅲ#矿体成矿流体特征以及成矿机制,通过详细的地质特征分析,结合主成矿阶段脉石英的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的测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主要为170~310℃(峰值220℃),盐度变化范围为1.20%~30.1%;成矿流体的氢同位素含量为-134.3‰~-118.5‰,氧同位素含量为-0.8‰~-0.2‰,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具有中温、中低盐度的特征。雄村Ⅲ#矿体成矿物质的沉淀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以及钾硅酸盐化蚀变过程中磁铁矿的结晶有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制备粘结钕铁硼磁体的温压成型工艺.结果表明,在粘结钕铁硼的制备中,常温压制采用磁场混料方式,可使磁体性能提高10%,而在温压工艺中磁场混料的作用不明显.不同的粘结剂体系的最佳粘结温度不同,温压温度范围的选择是以粘结剂与固化剂反应温度以及粘结剂本身的软化温度为依据的,环氧树脂体系粘结剂最佳压制温度高于软化温度20℃且低于固化反应温度20℃的范围内.自制粘结剂最佳温压温度在低于固化反应温度60℃范围内.自制的粘结剂比两种环氧树脂体系更适合用于温压工艺,最佳用量为2.O%,在相同工艺条件下,磁体性能分别高出为11.7%和6.2%.  相似文献   

8.
"两硬"条件下的综放工作面顶板控制难度较大,掌握其矿压显现规律对于指导"两硬"综放工作面开采至关重要。以山西忻州窑矿891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测掌握了该工作面来压步距、来压强度、动载系数等矿压显现规律,建议适当提高支架初撑力。  相似文献   

9.
锅盔山石墨矿床为一典型区域变质型石墨矿床,石墨片度多在0.3~1.2mm之间,+50目(0.287mm)占86%,为大鳞片晶质石墨矿。根据变质岩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温压条件、岩浆结晶温压条件、石墨生成热力学条件等讨论,认为锅盔山石墨矿床形成温压条件为T=650℃~850℃、P=0.55~0.60GPa。矿床围岩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中见有片径达8mm大鳞片石墨晶体,反映了在一定温压条件下可生成大鳞片晶质石墨,为实验室在还原环境下由有机质制备大鳞片石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300MW燃煤锅炉SCR脱硝系统导流装置的设计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优化某300 MW亚临界燃煤锅炉SCR脱硝系统,基于FLUENT6.3软件,对系统烟道及反应器区域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无导流装置下因烟道截面变化及弯头的偏转,反应器前烟道烟气流速不均,反应器入口烟气流速标准偏差Cv高达47.1%,氨氮混合较差,氨氮比最高值可达4.08;加装设计导流装置后,流场得到显著改善,系统内烟气流速和氨氮比标准偏差均下降到15%以内,各区域内氨氮比均控制在1左右,脱硝效率由66.48%提高至89.62%,系统压降由1 155.8 Pa降低到549.2 Pa,这使得SCR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得以显著提高。此外,优化后系统在不同负荷下压降及速度偏差均满足运行要求,因而该方案适用于机组的变负荷运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中碳酸盐矿物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研究,其同位素组成为δ13CPDB=-3.20‰~-11.72‰,δ18OPDB=-2.70‰~-10.23‰。表明凹凸棒石粘土是在富镁的咸化湖盆环境下所形成,有些地区凹凸棒石粘土的形成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水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生物成因煤层气机理,选取低阶煤作为煤制生物气的母质,采用携带产甲烷菌的煤层矿井水为菌源,在高纯氮气环境中向500 mL产气瓶(反应瓶)中加入40 g煤样、20 mL富集后的菌种液、380 mL培养基完成接种,之后将产气瓶置于37℃下的振动培养箱中开展为期90 d的厌氧产气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厌氧封闭条件下,气体产出方式以乙酸发酵为主,产气效率较慢,产气过程受环境pH值的影响较大,进入产气稳定期后(30 d),pH值与校正后的产气量随产气时间延续总体呈现同步变化规律,产酸菌与产甲烷菌的数量、丰度和活性直接影响了产气环境的pH值和产气量。产出气组分以CH_4和CO_2为主,存在极少量的氢气,气体组成偏干,CH_4和CO_2含量随稳定产气时间的延长呈现明显的同步变化规律。90 d的产气过程中,δ~(13)C_1值均小于-55‰;δ~(13)C(CO_2)值介于-20.8‰~-10.7‰,平均为-16.38‰;δD1值介于-361‰~-332‰,平均为-348‰,可以判定产出气中CH_4和CO_2均为有机生物成因气;煤制生物气中CH_4和CO_2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次重要的继承性同位素分馏效应造成的,第1次分馏作用发生在生成乙酸过程中,由于有机母质本身脂族甲基碳同位素组成偏轻,而羧基碳同位素组成偏重,这种碳同位素组成特点在生成乙酸过程中得以继承;第2次分馏作用发生在乙酸发酵生成CH_4和CO_2过程中,乙酸中的甲基通过加氢形成CH_4,而羧基通过去氢形成CO_2,造成甲基本身的轻碳同位素被分馏到CH_4中,而羧基的重碳同位素被分馏到CO_2中。因此总体表现出产出生物气的轻碳同位素被分馏到CH_4中,而重碳同位素被分馏到CO_2中,δ~(13)C_1越轻,δ~(13)C(CO_2)越重,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 90 d的产气时间里,微生物作用时间越长,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越轻,具有明显的富集轻碳同位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索拉克萨依铜金矿大地构造位置属塔里木板块塔里木古陆缘地块红柳沟—拉配泉奥陶纪裂谷带西段[1],矿床位于阿尔金北缘断裂与红柳泉断裂夹持地段,矿体产于蚀变中基性熔岩夹石英闪长岩脉中,对铜、金矿石进行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矿石δ34S主要介于2.5‰~6.2‰之间,最高达10.8‰,较为集中,说明硫的来源较为均一,矿床环境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稳定,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反映成矿流体为中—弱酸性环境,通过硫同位素结果及与自然界硫同位素变化对比,初步确定矿区硫同位素主要来源于上地幔,成矿环境属于中低温中—弱酸性环境,成矿物质主要来源地层岩石及岩浆岩。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流变实验和红外光谱检测的高煤级煤流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沁水盆地高煤级原生结构煤(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2.571%)样品进行不同温压和不同应变速率流变实验,并对实验前后样品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深入研究了高煤级煤的流变特征,同时探讨了其流变条件。结果表明:不同温压和应变速率下,煤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流变。当温度在300 ℃时,样品开始表现出脆性流变向脆韧性流变转换的特征;温度接近400 ℃,煤岩可见韧性流变特征;高煤级煤脆性向韧性转化能够提高其煤化程度;通过红外光谱测试,高煤级原生结构煤随着流变程度的不断增强,其脂肪族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芳香族结构有所增加,韧性流变煤结构有序度大为提高。将流变煤结果与同类型的天然流变特征对比发现:实验流变煤的显微构造和大分子结构与天然条件下是一致的;300~400 ℃是实验室高煤级煤岩发生脆韧性转换的条件,而地质演化过程中高煤级煤在较低应变速率下脆韧性转换的温度可能为50~150 ℃,在较高应变速率下脆韧性转换的温度可能为100~250 ℃。  相似文献   

15.
矿山工程用压载荷(力)测量装置YLH系列压载荷(力)传感器、KS-2型测力计均采用载荷作用下的钢弦振动测频原理。其突出优点是可靠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不受测量距离影响,特别适合于矿井恶劣条件下(包括淋水严重及人员不能接近区域,如采空区等)应用。适用于矿...  相似文献   

16.
贵州西部地区煤层气井产出气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贵州西部17口煤层气井不同排采时间的产出气,通过对气体组分、甲烷碳氢同位素测试以及产能数据的收集,结合研究区水动力条件以及地质特征,研究了该区域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地质控制因素及与煤层气产能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煤层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属于干气~特别干的气体,甲烷组分体积分数介于91.504%~99.508%,其次为N2和CO2,不同地方煤层气井重烃含量变化大。甲烷稳定碳同位素δ13C1值介于-44.1‰^-27.8‰,δD值介于-196.5‰^-120.8‰,属于热成因气,松河GP井组和大河边Z-1井接近于原生煤层气的特征,研究区东北部织金ZJ井组及其余各井明显受到运移-扩散次生作用的影响。贵州西部煤层气井产出气的甲烷碳氢同位素值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趋势,煤变质程度对产出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主要的控制作用,其中甲烷氢同位素值的分布亦受到沉积环境的变化控制。在同一煤层气井组内部,甲烷的碳氢同位素值大小受井组内水动力条件的变化以及开发煤层埋深的影响较大。甲烷碳氢同位素值与日产气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其本质在于甲烷的碳氢同位素受控于埋深及埋深主导的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而埋深的差异性很好的控制了产气能力。煤层气井产出气随着排采时间的变化,煤层气气体组分和甲烷碳氢同位素值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其中碳氢同位素值随着排采时间变化总体有波动性增大变重趋势,这与组分分馏和同位素分馏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银厂铅锌矿开展野外勘查和进行室内C—O—S同位素及包裹体测温等工作,测得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5~275℃;成矿期硫化矿硫同位素δ34S值在8.4‰~17.24‰,重晶石在26.8‰~29.3‰;成矿期方解石δ13C变化范围在-3.6‰~-2‰,δ18O为17‰~18.6‰,围岩δ13C为-3.6‰~-0.7‰,δ18O为19.1‰~23.1‰。成矿物质与古老基底或碳酸盐围岩等有关,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地层水。当矿源层降于地下还原带时,激发了成矿元素的活性,在中、偏碱性的还原环境下溶解成络合离子而迁移,随着成矿流体温度的逐渐下降便在有利的岩性空间、构造条件下聚集沉淀。矿体的控矿空间主要为临近矿源层的各类逆断层附近的次级断裂或层间破碎带等,黄铁矿化、重晶石化是主要的蚀变矿物,地表铁帽是原矿风化产物。  相似文献   

18.
负温条件下梅林庙矿红砂岩强度特性及变形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冻三轴试验机研究了负温条件下梅林庙矿红砂岩的力学特性与变形规律。在-15℃低温条件下对红砂岩施加4种围压,分析了围压对岩石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冻结条件下红砂岩轴向抗压强度与围压、弹性模量与围压均呈线性关系,红砂岩仍然遵循库仑强度准则。经回归分析得到红砂岩黏聚力为12.7 MPa,内摩擦角为30.4°。岩石破坏形式与围压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9.
华海洋 《煤炭工程》2020,52(12):76-79
为了解决深井高地压开采条件下,工作面密闭采空区易形成微漏风,出现自然发火的问题,以朱集西煤矿11501封闭采空区为例,监测分析了密闭采空区气体成分、压力分布及温度的变化,分析认为:作用于采空区密闭的风压差形成了微漏风效应,是导致采空区遗煤出现氧化自燃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应用调节通风系统与均压气室抽采调压相联合的均压防灭火技术。现场实践表明:联合均压后,密闭采空区内CO浓度降至2×10-6以下,O2浓度降至4%,两巷密闭墙均压气室内相对正压均稳定在180Pa上下波动,且两巷密闭压差值基本稳定在10Pa。该措施能有效地防控采空区漏风的系统问题,达到抑制采空区遗煤自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铀矿冶》2020,(3)
10 kA中温电解槽运行稳定的关键是温度、酸度控制。目前温度控制实现了远程自动化;而酸度控制主要依靠液位测量、HF补加、取样分析,采用人工手动操作实现。针对以上情况,通过对取样装置、HF补加装置、液位测量装置的研究,实现了电解槽模块化全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