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双低菜籽油饱和脂肪酸含量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含有相当数量的α-亚麻酸;玉米油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和亚麻酸;茶籽油含有丰富的油酸;核桃油是亚麻酸和亚油酸的良好来源.根据营养学研究原理,以双低菜籽油为基质,加入玉米油、茶籽油、核桃油等经科学配方优化设计,研制成营养平衡调和油,其n-6PUFA:n-3PUFA为(4~6):1,其SFA:MUFA:PUFA为10:45:45.营养平衡调和油的研制,可以推动企业不断向油菜产业纵深领域拓展,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健康选择.  相似文献   

2.
左青  孙勤  甘光生  左晖  张伟春  杨伟峰 《中国油脂》2019,44(10):124-128
利用双低油菜籽生产冷榨双低菜籽油和热榨浓香型菜籽油,引入加拿大高油酸油菜籽生产高油酸菜籽油,不仅提升菜籽油的营养价值,还可提升菜籽油的市场价格。从双低油菜籽加工工艺、脱皮双低菜籽粕的利用、双低菜籽蛋白及双低油菜籽皮的利用方面对提高双低油菜籽的利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雷红  蔡亮亮  操丽丽  姜绍通 《食品科学》2010,31(19):321-324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双低冷榨菜籽油和普通菜籽油的芥酸含量;运用掺食法喂饲小鼠含两种菜籽油的饲料(含油量2%),连续饲养5 周,观察小鼠、体质量、摄食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脏器( 心、肝、脾、肺、双肾、睾丸、卵巢) 质量的变化;研究菜籽油中芥酸含量对小鼠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低冷榨菜籽油芥酸含量为4.744%,普通菜籽油芥酸含量为 32.595%,双低冷榨菜籽油芥酸含量明显低于普通菜籽油。喂饲双低冷榨菜籽油饲料组小鼠血清TC、TG 水平低于普通菜籽油饲料组;血清HDL-C 水平略高于普通菜籽油饲料组;与普通菜籽油饲料组相比,喂饲双低冷榨菜籽油饲料对小鼠血脂水平有良好影响。与正常对照组和双低冷榨菜籽油组相比,普通菜籽油组小鼠心脏质量和肝脏质量明显升高,可能与芥酸使脂肪沉积于心脏和肝脏有关。喂饲两种菜籽油对小鼠体质量、摄食、其他脏器质量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选取健康25周龄农大三号粉壳蛋鸡180只,按体重一致的原则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其他几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亚麻籽+1%鱼油(2组),10%亚麻籽+5%去皮双低菜籽(3组),5%亚麻籽+10%未去皮双低菜籽(4组),5%亚麻籽+10%去皮双低菜籽(5组),旨在研究每组中的两种不同原料的配比对鸡蛋中n-3PUFA含量和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饲料和鸡蛋中脂肪酸采用气相色谱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0%亚麻籽+1%鱼油组n-3PU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P<0.01),10%亚麻籽+5%去皮双低菜籽n-3PUFA富集量低于鱼油组(P<0.01),但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两组(P<0.01);10%亚麻籽+1%鱼油组鸡蛋中DH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几组(P<0.01),其他3个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各处理组中添加的两种混合n-3PUFA原料对蛋鸡生产性能无显著性影响(P>0.05);感官评分结果表明:10%亚麻籽+1%鱼油可使鸡蛋产生鱼腥味,降低鸡蛋的感官评分.综合考虑蛋中n-3PUFA富集量和人们对鸡蛋的可接受性,本试验认为日粮中添加10%亚麻籽+5%去皮双低菜籽可用于高富集量n-3PUFA鸡蛋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以氨基磺酸为催化剂,油酸及菜籽油与正丁醇分别进行酯化反应与酯交换反应制备脂肪酸丁酯。并利用气相色谱及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分析及结构表征。考察了醇(正丁醇)油(油酸及菜籽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油酸及菜籽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酸酯化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3∶1,催化剂用量为油酸质量的0.8%,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1.5 h,此时油酸转化率达到88.6%,产品收率为83.5%;菜籽油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10∶1,催化剂用量为菜籽油质量的1.0%,反应温度115℃,反应时间2.0 h,此时菜籽油转化率达到85.6%,产品收率为80.1%。  相似文献   

6.
双低菜籽营养保健油的生产及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超过全部油菜籽的一半以上,由于双低菜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优越的营养和保健功能,故被列为一种天然的营养食品。介绍了双低油菜籽的脂肪酸组成及营养保健功能,双低菜籽油的冷榨和热榨两种制备工艺,提出了冷榨天然双低菜籽油和双低菜籽营养保健油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双低油菜籽及传统油菜籽为原料,在相同条件下制取浓香菜籽油,采用溶剂辅助蒸发装置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两种菜籽油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导致两种菜籽油感官风味差异的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结合感官评价、脂肪酸组成、氨基酸组成、营养成分等指标分析比较两种菜籽油综合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双低菜籽油及传统菜籽油中分别检出12 类82 种和11 类90 种挥发性成分,总量分别为22 377.88、157 512.98 μg/kg,其中硫苷降解产物总量分别为3 311.07、146 492.82 μg/kg,酚类物质总量分别为12 125.47、4 613.03 μg/kg。利用PLS-DA结合OAV最终确定了13 种最重要的特征风味物质,分别为6-甲基硫基己腈、5-甲硫基戊腈、苯代丙腈、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苯乙腈、反-2-癸烯醛、正己醇、芳樟醇、乙基苯、苯乙醇、椰子醛、4-乙烯基-2,6-二甲氧基苯酚、3-甲基巴豆腈,其中6-甲基硫基己腈、苯乙腈、芳樟醇、5-甲硫基戊腈、苯代丙腈、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6 种成分均对菜籽油独特的辛辣味具有贡献,且苯乙腈、芳樟醇仅在传统菜籽油中检出;正己醇、苯乙醇、椰子醛则在双低菜籽油中含量更高,对菜籽油的甜味具有重要影响;感官评价表明双低菜籽油的甜味优于传统菜籽油,而传统菜籽油辛辣味更强。双低菜籽油中未检出芥酸,而传统菜籽油中芥酸含量高达30.25%;双低菜籽油中VE和甾醇总含量均高于传统菜籽油。研究结果为不同香型浓香菜籽油的生产提供了原料选择和气味标识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从婴儿配方乳粉在用的7种植物油(大豆油、玉米油、核桃油、葵花籽油、高油酸葵花籽油、棕榈油和椰子油)入手,通过检测植物油的脂肪酸含量,对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等几个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进而与3种新型植物油(双低菜籽油、米糠油和红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对新型植物油在婴儿配方乳粉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研究开发以精炼高油酸菜籽油为基油的煎炸专用油,设计合理的煎炸油配方。根据棕榈油、棉籽油、高油酸菜籽油等常用煎炸油的煎炸特性、脂肪酸组成及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得到了油酸含量高于45%、亚麻酸含量低于4%、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30%的配方油,并通过方程运算和预实验,得到最佳配方为高油酸菜籽油、24度棕榈油、棉籽油质量比范围50%~64%∶0%~36%∶0%~24%。通过计算机筛选出5种配方油,其中配方油5 (高油酸菜籽油与24度棕榈油质量比为64∶36)煎炸稳定性好,煎炸寿命长,油炸食品感官效果好,因而是煎炸配方油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三种食用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市售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常见食用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0个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三种食用植物油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不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规定的样品分别占相应品种调查数量的6.38%、7.14%和47.37%,部分食用植物油中存在掺杂现象。在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67个食用植物油样品中,含量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为大豆油中的亚油酸,花生油中的油酸和菜籽油中的油酸,平均含量分别为51.54%、42.20%、38.87%。  相似文献   

11.
常用食用油的营养特点和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用食用油有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茶油、芝麻油等。不同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不同,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近相同。橄榄油和茶油的油酸含量高达70%以上;花生油中油酸约占40%;大豆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主要为亚麻酸;芝麻油中亚油酸含量占到40%以上。食用油除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外,还有脂溶性维生素和一些植物化合物,一些食用油对控制脂代谢异常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吕孝飞 《中国油脂》2022,47(1):28-35
以甘肃省陇南市油橄榄研究所种质资源基因库的‘城固32号’和‘莱星’油橄榄果为原料提取橄榄油,运用GC-MS、HPLC和E-Nose对不同品种与不同成熟度指数的橄榄油脂肪酸、酚类化合物及风味属性进行检测分析,以探究成熟度指数与不同品种橄榄油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指数的增大,‘城固32号’橄榄油中的硬脂酸、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MUFA/PUFA)和油酸/亚油酸值呈下降趋势,亚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呈上升趋势,‘莱星’橄榄油中油酸和UFA含量及MUFA/PUFA和油酸/亚油酸值呈上升趋势,而亚油酸、亚麻酸和SFA含量呈下降趋势;油酸/亚油酸和MUFA/PUFA值在2个品种间存在差异,可作为鉴别‘城固32号’和‘莱星’橄榄油的依据;2个品种橄榄油中酪醇和总酚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香草酸和木犀草素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羟基酪醇含量在‘城固32号’中总体逐渐减少,在‘莱星’中总体逐渐增加,木犀草苷含量在2个品种中保持稳定;风味物质的E-Nose信号响应值在2个品种中均显著减小。利用橄榄油中脂肪酸和酚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以及风味属性的信号响应值差异结合主成分(PCA)分析可有效鉴别和区分不同成熟度指数的‘城固32号’和‘莱星’橄榄油。  相似文献   

13.
蔡达  刘红芝  刘丽 《中国油脂》2014,39(3):81-85
对溶剂提取、低温压榨两种方法提取的核桃油感官品质(色泽)、理化营养品质(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脂肪酸组成、VE异构体含量、植物甾醇各组分含量)及加工品质(诱导时间、过氧化值、酸值、脂肪酸比例模式)进行测定并对其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压榨核桃油的加工品质较好,其诱导时间(1.92 h)较长,过氧化值(1.44 mmol/kg)和酸值(KOH)(0.69 mg/g)较低,且O/L(0.33)较高;其油酸含量(19.97%)及UFA含量(90.96%)较高,营养品质相对较好。色泽与诱导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4);油酸、亚油酸、MUFA、PUFA、O/L与诱导时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油脂煎炸过程中,脂肪酸会氧化形成具有高吸收率和潜在毒性的单环氧脂肪酸。通过对薯条间歇式煎炸,研究煎炸油的油酸与亚油酸比例对单环氧硬脂酸含量、单环氧油酸含量以及顺、反式单环氧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环氧脂肪酸含量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呈现增长趋势;油酸含量高的煎炸油倾向于生成更多的单环氧硬脂酸,亚油酸含量高的煎炸油倾向于生成更多的单环氧油酸;煎炸过程逐渐积累更多的反式单环氧脂肪酸,顺式单环氧脂肪酸可能会转化为反式单环氧脂肪酸。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常见市售植物油中特征性脂肪酸构成及含量范围,并探讨在此基础上如何综合利用上述指标对常见植物油进行定性鉴别。方法从6个城市采集9个品种125份样品,每种两个批次。按照GB/T 22223—2008方法测定46种脂肪酸,分析植物油中的特征脂肪酸及其构成。结果菜籽油中的特征脂肪酸为芥酸;花生油中为C20∶0、C24∶0和C22∶0脂肪酸;茶油中的油酸含量高达75.45 g/100 g,是其特征脂肪酸;亚麻籽油的特征脂肪酸为α-亚麻酸;葵花籽油的特征脂肪酸为亚油酸;稻米油中棕榈酸含量范围为15.13~16.37 g/100 g,可以此作为其特征进行鉴别;大豆油中n6/n3比值最接近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比值;芝麻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的总含量及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的组成特征比较稳定,可以此作为芝麻油的鉴别依据;玉米油中脂肪酸特征不明显。结论结合单体特征脂肪酸、脂肪酸构成以及n6/n3比值分析可达到常见植物油定性检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李羽翡 《中国酿造》2014,(5):150-152
对甘肃产亚麻籽油与其它6种小品种食用油脂肪酸的组成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亚麻籽油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平均值为54.1%),其次是油酸(平均值为24.25%);紫苏油、牡丹籽油、松子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其中松子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紫苏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南瓜籽油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平均含量0.106%,御米油二十碳五烯酸(EPA)平均含量0.242%。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是构成甘肃地产亚麻籽油的特征脂肪酸。甘肃产亚麻籽油的ω-3系脂肪酸与ω-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是1.6∶0.4,仅次于紫苏油,是健康饮食的高品质油脂。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供植物油在微波和射频等介电加热技术和通电加热技术中的应用基础数据,考察脂肪酸含量对植物油介电特性的影响,分别利用LCR阻抗测试仪和网络分析仪(同轴探针法)测量了4种植物油(橄榄油、自制橄榄油、橄榄调和油、大豆油)和5种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在低频段(1 000 Hz~2 MHz)和高频段(300~10 000 MHz)的介电特性。结果表明:低频下,植物油的介电常数比较稳定,其均值为(1.56±0.02),介电损耗随着频率的增加而下降,其中0.7 MHz时橄榄油具有最大的介电常数(1.67±0.00)和介电损耗(7.31±0.02);高频下,植物油的介电特性随着频率的上升而缓慢下降,4种植物油之间的介电特性的差异不显著(p0.05);低频下,在植物油中加入油酸后,植物油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添加亚油酸呈现相反的趋势。添加脂肪酸会加快油脂的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8.
The structure of triacylglycerols in vegetable oil blends was enzymatically modified, and the blend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skim caprine milk to produce goat milk-based infant formula analogs, homologous to human milk. A modified lipid containing palmitic, oleic, and linoleic acids, resembling the composition of human milk fat, was synthesized by enzymatic interesterification reactions between tripalmitin and a vegetable oil blend containing a 2.5:1.1:0.8 ratio of coconut, safflower, and soybean oils. A commercial sn-1,3-specific lipase obtained from Rhyzomucor miehei, Lipozyme RM IM, was used as the biocatalyst. The effects of substrate molar ratio and reaction time on the incorporation of palmitic, oleic, and linoleic acids at the sn-2 position of the triacylglycerols were investigated.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sn-2 posi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formulas were analyz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incorporation of palmitic acid was obtained at 12 h of incubation at 55°C with a substrate molar ratio of 1:0.4 of tripalmitin to vegetable oil blend. However, the modified milk interesterified for 12 h at a 1:1 molar ratio had a greater resemblance to human milk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formulas. The level of oleic acid incorporation at the sn-2 position increased with the molar ratio of tripalmitin to vegetable oil ble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unlike the original goat milk and other formulas, the formulated caprine milk with a molar ratio of 1:1 and a 12-h incubation was similar to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human milk.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DHA藻油调和油的开发和合理烹饪提供相关指导,将DHA藻油分别按菜籽油质量的2%、3%、5%、10%、15%与菜籽油复配制成菜籽油-DHA藻油调和油,并以蒸、炒、烧三种不同方式烹饪鸡肉,测定烹饪前后油样的脂肪酸组成、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变化,分析探讨DHA藻油比例及烹饪方式对调和油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烹饪后,调和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三种主要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随DHA藻油比例增加呈不规律波动变化;除DHA藻油比例为2%的调和油外,其余调和油的酸值均在烹饪后增加,其中,DHA比例为3%、5%和10%的调和油炒鸡肉后酸值增加最大,蒸和烧这两种烹饪方式对酸值的影响相对较小;纯菜籽油、DHA藻油比例为15%的调和油的过氧化值增加量明显大于其他的调和油,总体上炒较另外两种烹饪方式更易导致过氧化值增加。综上,建议蒸鸡肉或烧鸡肉宜采用DHA藻油比例为2%、3%、5%的调和油,炒鸡肉则不宜采用DHA藻油调和油。  相似文献   

20.
采用微波-超声协同提取法,通过正交优化制备八角金盘籽油和果油,并比较两种油脂的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提取时间90 s、微波功率250 W、液料比10 mL/g 时,籽油出油率为34.43%;提取时间150 s、微波功率250 W、液料比10 mL·g-1 时,果油出油率为11.32%。籽油出油率明显比果油高。两种油脂除碘值外,其他理化指标差异不明显,其理化指标均达到GB / T 2716-2018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为十五碳一烯酸(3.08%)、亚油酸(7.04%)、油酸(87.42%),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98.64%;果油的主要脂肪酸为花生酸(0.96%)、亚麻酸(1.71%)、硬脂酸(3.25%)、棕榈酸(5.08%)、油酸(25.96%)、亚油酸(61.6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9.52%。本研究为八角金盘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