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的松质骨、皮质骨及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混合的兔同种异体骨在拔牙位点保存中的效果。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A、B、C、D 4组,随机拔除一侧下颌切牙。A组为对照组,拔牙后自然愈合,B、C、D组分别用兔同种异体骨1(松质骨∶皮质骨∶DBM质量比为0∶9∶1)、兔同种异体骨2(松质骨∶皮质骨∶DBM质量比为3∶6∶1)以及去蛋白牛骨矿物质(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DBBM)骨粉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后1、3个月检测拔牙窝高度与宽度的变化、Micro?CT扫描评价拔牙窝成骨情况。比较不同骨材料对牙槽嵴形态保存效果以及新骨形成情况。结果:拔牙后1、3个月,牙槽嵴顶高度降低的量为D组相似文献   

2.
李新春  杜靖远  毛宾尧 《浙江医学》2007,29(10):1035-1037
目的对微波加热后脱钙骨基质异位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进行研究,探讨微波加热对脱钙骨基质诱导成骨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为阳性对照组,不加热;B组为实验组,60℃微波加热15min;C组为阴性对照组,100℃水浴加热30min。A、B、C三组均取大鼠左胫骨约0.5cm作为实验材料,将B、C二组骨块分别加热,然后A、B、C三组骨块均制成脱钙骨基质后自体植入大鼠的腹内斜肌,分别于术后6d,12d取材,用原位杂交法对新生骨组织中的I、II型胶原mRNA进行检测,定量分析ALP的活性,观察微波加热脱钙骨基质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结果(1)术后6d,A、B组随着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出现,II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而C组II型胶原mRNA表达阴性。(2)术后12d,随着成骨细胞出现及骨组织的形成,A、B组I型胶原mRNA出现高表达现象,ALP较术后6d明显增高(P<0.05)。而C组未发现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仅形成纤维结缔组织。结论B组I、II型胶原mRNA及ALP在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内表达,与A组相似,而C组I、II型胶原mRNA及ALP在上述细胞内无表达,表明微波加热后仍可保存骨的诱导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力松驰接骨板对局部皮质骨结构紊乱和修复的影响。方法在传统坚硬接骨板(RP)螺孔内加一具有蠕变性能的聚乙烯垫圈,构成应力松弛接骨板(SRP),对48只兔胫骨干截骨后,分别以SRP和RP固定,术后2~36周,采用偏光镜、胶原mRNA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两种接骨板固定板下骨质疏松的发生,以及对修复过程中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作比较。结果12周前板下骨结构紊乱相仿,但SRP组骨结构紊乱发生较迟,程度轻,12周开始出现修复;8~12周,SRP组吸收腔表面可见成骨细胞表达Ⅰ型胶原mRNA和分泌Ⅰ型胶原蛋白;12~24周,上述变化逐渐增加;至36周,吸收腔基本修复。RP组各期胶原基因表达和合成均少见。结论应力松弛接骨板可减轻板下骨骨质疏松的发生,通过吸收腔表面成骨细胞高效表达和合成Ⅰ型胶原,使疏松骨结构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力松驰接骨板对局部皮质骨结构紊乱和修复的影响。方法 在传统坚硬接骨板(RP)螺孔内加一具有蠕变性能的聚乙烯垫圈,构成应力松弛接骨板(SRP),对48只兔胫骨干截骨后,分别以SRP和RP固定,术后2~36周,采用偏光镜、胶原mRNA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两种接骨板固定板下骨质疏松的发生,以及对修复过程中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作比较。 结果12周前板下骨结构紊乱相仿,但SRP组骨结构紊乱发生较迟,程度轻,12周开始出现修复;8~12周,SRP组吸收腔表面可见成骨细胞表达Ⅰ型胶原mRNA和分泌Ⅰ型胶原蛋白;12~24周,上述变化逐渐增加;至36周,吸收腔基本修复。RP组各期胶原基因表达和合成均少见。结论 应力松弛接骨板可减轻板下骨骨质疏松的发生,通过吸收腔表面成骨细胞高效表达和合成Ⅰ型胶原,使疏松骨结构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经超低温冻存后在体内的成骨能力及其免疫反应。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颅骨成骨细胞,提纯并传代至第3代时一部分作为对照组用;另一部分采用-196℃超低温冻存,24h后复苏。将该两种第3代细胞分别与脱细胞并去抗原性的猪脱钙型松质骨(decalcmed bone,DB)复合,将两种复合体和单纯DB分别植入SD大鼠背部肌袋内,各24只,4周后取标本,应用组织学、碱性磷酸酶测定、体视学及免疫学测定,观察成骨现象及免疫反应。结果:经超低温冻存的同种异体成骨细胞异体异位植入后,成骨量、成熟度明显优于未冻存成骨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亦低于未冻存细胞。结论: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经超低温冻存、复苏后,抗原性明显降低,未引起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仍具有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NOS选择性抑制剂L-精氨酸甲酯对兔桡骨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制备同种异体松质骨和cNOS选择性抑制剂L-精氨酸甲酯复合。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左侧前肢植入同种异体松质骨,右侧前肢植入cNOS选择性抑制剂和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物。术后2、4、8、12周,行肉眼观察、X线拍片、骨密度检查和组织学切片检查。术后12周,行三点弯曲试验。并与正常桡骨比较。结果单纯同种异体松质骨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成骨量,成骨速度,时间均优于cNOS选择性抑制剂和同种异体松质骨复合物。结论cNOS选择性抑制剂L-精氨酸甲酯(L-NAME)可抑制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7.
rhBMP-2在体内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及碱性磷酸酶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rhBMP-2在诱导成骨中CollagenI,II及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进行研究,方法:将含rhBMP-20.5mg的松质骨载体植入55只BALB/c小鼠的右侧股部股袋内,分别术后3-21d共8个时间点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新生骨组织中的I,II型胶原进行检测,对AL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观察rhBMP-2在诱导成骨中CollagenI,II及ALP的表达情况,结果:(1)II型胶原的出现是和成软骨,软骨细胞的出现相伴随的,但是,肥大,变性的软骨细胞并不表达II型胶原,(2)作为成骨细胞成熟标志物的I型胶原,ALP在软骨形成期即有表达,但是随着成骨细胞的出现,骨组织的形成I型胶原仍表现为高表达,而ALP的表达则呈下降趋势,结论:在诱导成骨中rhBMP-2促进了CollagenI,IIey ALP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手术及随访,评价深冻辐照同种异体骨螺钉在骨折治疗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 1999年8月-2005年10月我们采用同种异体骨螺钉57枚治疗骨折38例。结果 随访6—36个月,平均12个月,除1例I型开放性骨折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半个月愈合外,其余切口均I期愈合,无术后局部积液发生。结论 同种异体骨螺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由于骨螺钉的强度不足,只适用于松质骨及非承重骨骨折固定,禁用于粉碎性骨折及在承重骨作为主要内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大量同种异体应用于大块骨缺损后小剂量短疗程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效果。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64例因骨肿瘤或骨囊肿等病灶清除后造成大块骨缺损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植骨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激素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20~58岁,平均34.8岁。术后小剂量应用激素5~7天。非激素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1~60岁,平均35.2岁;术后不应用激素。所有病例均为同种异体松质骨或三面皮质同种异体骨段加自体髋骨骨髓移植后钢板内固定。同种异体松质骨应用量2~4包(平均3.1包)。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血沉、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激素组术后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血沉和切口深部引流量较非激素组迅速下降。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切口红肿发生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虽然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大块骨缺损行大量异体骨(段)移植术后,小剂量短疗程应用激素可以使患者迅速地安全渡过同种异体骨移植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大量同种异体应用于大块骨缺损后小剂量短疗程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效果。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64例因骨肿瘤或骨囊肿等病灶清除后造成大块骨缺损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植骨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激素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20~58岁,平均34.8岁。术后小剂量应用激素5~7天。非激素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1~60岁,平均35.2岁;术后不应用激素。所有病例均为同种异体松质骨或三面皮质同种异体骨段加自体髋骨骨髓移植后钢板内固定。同种异体松质骨应用量2~4包(平均3.1包)。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血沉、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激素组术后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血沉和切口深部引流量较非激素组迅速下降。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切口红肿发生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虽然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大块骨缺损行大量异体骨(段)移植术后,小剂量短疗程应用激素可以使患者迅速地安全渡过同种异体骨移植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同种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 0例接受同种骨移植的骨缺损患者平均随访 37个月 ,观察术后植骨部位的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除 1例因感染而失败外 ,其余均达到骨性愈合或基本愈合。结论 同种松质骨移植后的骨愈合优于皮质骨 ,插入植骨、紧密对位、坚强内固定有利于植入骨的愈合。同种骨移植是临床治疗骨缺损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stress adaptability of freeze-dried bone allograft.Methods Cortical and cancellous allograft were transplanted to each side of the midshaft diaphyseal ulna in two groups of 28 animals. The left transplanted allograft w as free from fixation and bore a normal physiological load, while the right tran splanted allograft was protected from loading by a simple external fixator and b ore less load.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t the 2nd, 4th, 8th, 16th week after tr ansplantation and specimens were taken out for bone histomorphometry studies an d analysis of collagen gene expression by in situ cDNA-mRNA hybridization.Results Labeled surface(LS) and bone mineral apposition rate(MAR) of the normally loaded graft-host bone interfac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ess load ed side at the 4th,8th,16th week after transplantation. Parameters reflecting t he internal repair process of the allograft, such as LS in cortical and cancello us bone or MAR in cortical bone of the normally loaded side were significantly h igher than those of the less loaded side at the 16th week after transplantation . The result of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dicated that more osteoblast-like cell s expressing the type Ⅰ collagen gene were found in the interface or interior o f normally loaded grafts. Conclusion The stimulus of physiologic load can accelerate the early union of allograft-ho st bone interface and later new bone creep substitution to the necrotic allograf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皮质骨修复兔大段负重骨缺损的组织计量学效果 ,为临床大段负重骨缺损的重建提供新方法。方法 :4 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5组 ,造成左侧股骨中上段缺损 2cm的模型 ,分别采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hBMP 2 )和Ⅰ型可吸收胶原海绵 (ACS)对各组移植骨进行处理 ,其中A组植入异体骨 +rhBMP 2 +ACS ,B组植入异体骨 +rhBMP 2 ,C组植入异体骨 +ACS ,D组单纯植入异体骨 ,E组植入自体骨。术后 1 2周处死动物 ,移植骨和宿主骨远、近结合部及移植骨中段分别取材 ,做不脱钙磨片 ,在荧光显微镜和普通光镜下测量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骨单位半径和哈佛氏管直径。结果 :A组在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骨单位半径和哈佛氏管直径等方面均优于B、C、D组 ,与E组相仿。结论 :同种异体皮质骨、rhBMP 2和ACS复合移植具有高效持续的骨诱导作用 ,能平衡骨吸收 /骨形成活动 ,移植骨愈合质量好 ,是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直接法与统计法测试松质骨孔隙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松质骨孔隙率的测试方法。方法 对15根猪胫骨分别采用“直接法”与“统计法”测试松质骨孔隙率或其表观密度和材料密度。结果 (1)孔隙率与表观密度呈非常显著负相关,而与材料密度相关不显著;(2)孔隙率沿轴向靠近密质量骨逐渐减小,而沿横向基本不变;(3)统计法可测出松质骨各个层面的孔隙率大小。结论 直接法和统计法均能检测松质骨孔隙率,但统计法较直接法更能反映孔隙率的分布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骨肿瘤性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段深冻同种异体骨及异体半关节移植在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中的疗效。方法1993年6月~2003年12月应用大段深冻同种异体骨及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患者53例,年龄13~58岁,平均36,5岁,其中大段骨移植45例,异体半关节移植8例,异体骨移植长度9~25cm,平均13cm。钢板固定23例,动力髋(或动力髁)固定12例,交锁髓内钉固定12例,普通髓内钉固定6例。结果随访资料完整者48例,术后随访6~132个月,平均38个月,异体骨愈合45例,不愈合3例。主要并发症:复发3例,骨不连3例,感染2例(后治愈),骨折2例,内固定失败1例。关节功能按Mankin标准评定;优18例,良15例,中9例,差6例。结论大段深冻同种异体骨及异体半关节是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较为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7例55个股骨头的临床效果。方法在X线透视下,用1枚3.0 mm骨圆针经皮肤由股骨大粗隆的外侧沿股骨颈至股骨头钻3-5个骨性通道,分别对股骨粗隆、股骨颈、股骨头负重区减压后,于骼前上棘后2.0 cm用自2.0 mm带有侧孔的骨髓穿刺针刺入骨内3.0-5.0 cm,缓慢不间断地抽吸骨髓液10 mL左右,退针或改变方向继续抽吸5.0-10 mL,共抽吸约20-30 mL。用16号腰穿针经皮肤经骨性通道将骨髓液准确注射到股骨头颈钻孔减压部位,在术后2周、4周各取自体骨髓在透视下注入股骨头。结果根据术后疼痛、髋关节功能和X线表现进行疗效评价,术后有效率为91.3%。结论自体骨髓移植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肌肉瓣与骨髓加松质骨颗粒联合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及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的表达及修复机理 .[方法 ]在健康中国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 2 0mm的长骨缺损模型 ,实验组行肌肉瓣与骨髓加松质骨颗粒联合移植 ,对照组单纯植入肌肉瓣 .不同时期进行各组家兔的组织学观察以及bFGF与TGF β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行移植术后 2 ,4 ,6 ,8周时实验组家兔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的bFGF及TGF β呈强阳性染色 .对照组家兔在移植修复 4周时肌肉组织间形成的软骨细胞中有少量软骨细胞呈阳性染色 ,6周及 8周骨缺损两端新生骨痂中部分骨细胞的bFGF及TGF β呈阳性染色 ,但阳性染色细胞数与实验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肌肉瓣与骨髓加松质骨颗粒联合移植早期在骨缺损局部中bFGF与TGF β的表达与分泌旺盛 ,促进诱导成骨 ,较快地修复长段骨的缺损 .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兔股骨髁间截骨后松质骨骨折愈合方式。方法采用成年新西兰兔30只。在兔股骨髁间作完全性截骨后,分别采用皮质骨和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术后3d,1、2、3和6周截取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和核酸原位杂交分析。结果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时,其愈合方式主要通过编织骨修复骨小梁。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其愈合方式主要通过板层骨重建骨小梁。结论兔股骨髁间截骨后,松质骨骨折愈合存在着直接骨形成和间接骨形成两种愈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