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能力的关键。《伤寒论》是培养中医学生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课程。中医八年制较传统的中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而言,培养时间大大缩短、教学要求高。为进一步提高中医八年制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分别在理论授课、临床实践中采用了PBL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现介绍自己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体会,以供同行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2.
赵鸣芳 《中医教育》2000,19(6):35-36
在倡导中医现代化的今天,《伤寒论》的教学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容易将经典著作的学习与实现中医现代化、“探求新知“对立起来,对《伤寒论》的学习有抵触情绪;二是在校生缺乏临床体验,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枯燥,学生更难于掌握《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是目前《伤寒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对《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的例举、阐述 ,提出在《伤寒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的例举、阐述,提出在《伤寒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对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中医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强化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一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学的主干课程。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辨证论治思维、临床疾病处置能力的培养成为《伤寒论》教学最薄弱的环节。基于CBL教学法,构建课堂教学、网络辅学、临床实践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将《伤寒论》的教学始终置于临床氛围之中,不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经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经典理论教学的深化和优化。  相似文献   

7.
耿建国 《北京中医》2006,25(7):440-441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对临床各科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其所载方药在临床上有着卓越的疗效。千百年来《伤寒论》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时至今日,《伤寒论》仍然是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骨干课程。学习《伤寒论》,学好《伤寒论》,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不仅是培养中医本科生、研究生成为中医高级人才和临床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医成人教育(以下简称:成教)中完善成教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提高成教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作为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是奠定学生中医药扎实功底的必修书籍。如何让学生从零散的方证知识和条文的死记硬背过渡到对知识连贯性、系统性的掌握,即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革。笔者从自身多年《伤寒论》教学体会和临床实践出发,在强化学生解析、背诵原文的基础上,以《伤寒论》方证为抓手,以思维导图为联络工具,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知识和《伤寒论》条文通过思维导图的发散连图有机联系起来,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记忆,更能将各门课程知识有机连贯起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的中医临证思维模式,真正体现出《伤寒论》中医临床基础桥梁课程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临床诊疗思维的培养,提高了《伤寒论》的课堂教学质量,值得教学中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9.
中医经典课程的临床属性,决定了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应"注重经典,突出临床"。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认为研究生阶段《伤寒论》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临证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原文记诵,深入理解原文内涵,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六经辨证诊疗思路、经方类方的临床应用、《伤寒论》治法及组方规律等内容,并通过名医医案选读、跟师随诊等方式,提高研究生阶段《伤寒论》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辅助教学软件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开发《伤寒论》教学软件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建库工具与实施结果。该软件的开发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自勇 《中医教育》2000,19(2):31-32
<伤寒论>作为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蕴涵着丰富的辨证思想和方法,其原著的写法反映了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有着特殊的价值,所以一直被列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组成之一,是一门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是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临证思维能力、提高其临床疾病处置水平的关键环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病案讨论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培养了临证思辨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黄疸是《中医内科学》中重要一节,也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通过从病因病机、证治分型、治疗原则等方面比较《中医内科学》《伤寒论》在治疗黄疸上的异同点,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将《伤寒论》身黄辨治条文引入黄疸教学,扩展和加深学生对黄疸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中医临证思维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提出要培养一年级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师应从明确《中医诊断学》应成为培养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先导基础课程,分析学生思维现状、培养中医思维模式;优化整合教材内容、精选提炼学习要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强化实作训练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生在学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课程时存在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尚未接受中医临床课程的辨治思维训练,而对于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比较完善,已经对现代西医诊治思维有了深入了解的客观学情。基于此,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教学过程中融入西医诊治思维(疾病诊断、重症判断、生理病理、病程发展等)可以促进中医学生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内容的理解,增强中医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西医诊治思维能够加强中医学生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专业知识的掌握,以促进学生中医辨治思维的建立;能够加强对西医临床资料的运用,以提升中医学生的临床胜任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教研组将实践教学引入中医本科生《伤寒论》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伤寒论》理论授课以原文讲解为中心,阐发《伤寒论》的重点、难点;以六经辨证为纲,选择历代医家或授课教师的典型医案、疑难病证(患者照片或临床实时录像),师生互动,培养和煅炼学生的辨证思维方法和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跟随授课教师到临床诊治疾病,参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全过程;以小组为单位,以课堂所举案例和临床所见病例为对象,查阅文献资料,联系《伤寒论》方证和条文,得出诊断和治疗结果,并由学生以幻灯片形式在课堂展示和讲解。通过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和要求学生撰写跟诊体会,评估教学效果。《伤寒论》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培养过程中提前介入临床实践的环节,是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理论脱离实际这一不足的最好途径,是经典理论教学的深化和优化。  相似文献   

17.
提出要培养一年级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师应从明确《中医诊断学》应成为培养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先导基础课程,分析学生思维现状、培养中医思维模式;优化整合教材内容、精选提炼学习要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强化实作训练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鉴于《伤寒论》及相关中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对我校中医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伤寒论》及相关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兴趣及需求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校中医专业学生多数喜欢自己的专业,热爱中医,普遍认为《伤寒论》非常重要,但是约20~30%的学生对中医经典热情不高。从学生的建议来看,临床见习、严格要求、教学方法改革为学生所期望。本调查为《伤寒论》及相关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工作改进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伤寒论》案例实训选修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全面介绍,认为开设"《伤寒论》案例实训"课,强化并延伸《伤寒论》课程学习,同时把探究式学习法运用于经典教学中,在学生的分析讨论思考—老师的点评解答—学生的再思考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拓展经典方药灵活运用,促进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卫爱武 《国医论坛》2011,26(3):49-50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必修的临床课程,基于其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中医妇科学》的教学不仅必须让学生正确掌握常见妇科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论治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于尚未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在初学《中医妇科学》时,接触临床机会有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创造环境,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是值得任课教师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