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83-3884
观察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预后的影响。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6月我院老年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78例,按入院顺序分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表评估两组单侧股骨颈骨折预后情况,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两组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26%(4/39)低于对照组30.77%(1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显著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使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镇痛的效果以及麻醉不良反应。方法在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选择7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患者编号后随机平均分为两组,39例采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为对照组,39例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为研究组,分析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麻醉前、中、后MAP和HR、SpO2变化,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P<0.05)。麻醉前两组患者的MAP和HR、SpO2没有差异(P>0.05);麻醉中、后研究组患者的MAP和HR、SpO2比对照组更为稳定(P<0.05)。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镇痛效果更显著,VAS评分较低,MAP和HR、SpO2更为稳定,麻醉不良反应较少,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0):1597-159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医院诊治的60例老年股骨头置换术患者予以临床分析,依据随机双盲法分组,试验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方法,对照组采取L3~4硬膜外穿刺方法,对比两组麻醉阻滞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阻滞完成用时、感觉阻滞起效、运动阻滞起效显著短于对照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阻滞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为稳定,各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术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阻滞完成时间短,起效快,持续时间长,且患者血流动力相关指标较为稳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95~98岁股骨骨折及股骨颈骨折患者行腰丛(后路)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骶旁入路)麻醉后股骨切开内固定或全髋置换术。结果在腰丛(后路)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骶旁入路)麻醉下,术中患者均无明显疼痛,肌松效果满意,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结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局部麻醉在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具有麻醉风险小、术后功能锻炼早、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股骨上段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老年股骨上段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进行术前麻醉,对照组患者使用硬膜外术前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在麻醉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SBP、DBP在麻醉后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低于研究组;两组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达最高层面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448.4±112.3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224.5±102.4 min),且其运动阻滞维持时间(197.4±70.2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254.6±90.6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老年患者股骨上段骨折手术麻醉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神经刺激仪定位腰神经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危重老年人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对38例合并多种严重内科疾病行单侧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神经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术中辅助镇静,常规管理呼吸和循环,并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38例ASA Ⅲ~Ⅳ级老年髋部手术患者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无神经阻滞不全、局麻药中毒、恶心、呕吐、尿潴留、术后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危重老年髋部手术患者采用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神经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44-3245
分析腰丛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选择我院收治的6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做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均有31例。对照组运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研究组运用腰丛阻滞的麻醉方式,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研究组高,研究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对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采用腰丛阻滞,能促进心脑肾血供的稳定,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选择性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丛联合第一骶后孔电针刺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A组行腰丛加坐骨神经电针刺阻滞;B组行腰丛联合第一骶后孔电针刺阻滞.比较两组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阻滞成功率、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各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组在手术开始后10 min、20 min时患者SBP与阻滞前相比有所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时间点HR、DBP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注药后30 min,A组腰骶丛神经支配皮区针刺感觉阻滞成功率为98%~100%,B组为92%~100%.A组麻醉优良率为100%,高于B组93.3%,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局麻药中毒.[结论]相较于腰丛联合第一骶后孔电针刺阻滞麻醉,选择性腰丛加坐骨神经电针刺阻滞麻醉其患者的HR、SBP和DBP均较为稳定,各水平面阻滞成功率较高,神经麻醉效果较好,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麻醉(1)组(75例,全身麻醉)和麻醉(2)组(75例,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麻醉前,两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手术结束时,两组的MAP、HR低于麻醉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手术结束时,麻醉(2)组的MAP、HR高于麻醉(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2)组的麻醉后30 min 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术后24 h简明-麦-吉疼痛问卷(SF-MPQ)评分低于麻醉(1)组,麻醉起效时间、意识恢复时间短于麻醉(1)组,痛觉恢复时间长于麻醉(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术后24 h,两组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0):3658-3659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危重症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老年危重症下肢骨折患者70例,按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于B超引导下行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时间、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运动、感觉神经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运动、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时DBP、SB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危重症患者下肢手术中采用B超引导下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可提高神经阻滞效果,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12月于我院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手术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观察两组阻滞效果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阻滞完成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感觉、运动)更短,阻滞持续时间(感觉、运动)更长(P0.05);研究组术后24 h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下肢手术老年患者中,效果显著,且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髂筋膜间隙、骶丛神经联合阻滞方案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接诊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腰麻方案,观察组行髂筋膜间隙、骶丛神经联合阻滞方案,术中管理复合浅全麻,观察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成功时间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成功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阻滞30 min、切皮、扩髓腔等时点MAP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筋膜间隙、骶丛神经联合阻滞方案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干预中具有非常显著的阻滞效果和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在唐山市第二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共9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麻醉方法将其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腰硬联合麻醉组与全身麻醉组,每组32例。分别观察三组患者麻药起效时间、麻醉阻滞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评分、临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结果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腰硬联合麻醉组的麻药起效时间[(5. 25±2. 98) min、(5. 73±3. 43) min]、麻醉阻滞时间[(8. 07±3. 07)min、(8. 32±3. 71) min]均少于全身麻醉组[(10. 42±2. 73) min、(13. 22±2. 47) min];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腰硬联合麻醉组VAS评分[(3. 21±0. 13)分、(4. 33±0. 15)分]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5. 32±0. 32)分],Ramsay评分分数评分[(4. 98±0. 64)分、(4. 52±0. 87)分]显著高于全身麻醉组[(2. 22±0. 16)分],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 38%、6. 25%)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28. 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腰硬联合麻醉能够缩短麻药起效时间、麻醉阻滞时间,减少患者疼痛感,改善镇静度,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更为理想,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2月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疼痛评分。结果:两组麻醉前、术后1 h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心率和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12、24 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可在确保镇痛效果的前提下,有效减小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PNS)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侧膝关节部位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行单侧膝关节部位手术的老年患者,ASAⅡ~Ⅲ级,分为A组(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B组(硬膜外麻醉组)各20例,观察并纪录两组麻醉前及麻醉后5、10、20、30、60分钟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完善及维持时间,以及局麻药和辅助药物用量、术中输液量、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术中所有患者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A组患者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快于B组(P0.05),维持时间也长于B组(P0.05),整个麻醉过程中的MAP、HR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B组患者注药后5分钟的MAP与麻醉前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20、30、60分钟的MAP较麻醉前及注药后5分钟均显著降低(P0.05),整个麻醉过程中HR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B组术中输液量、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使用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较,PNS定位下行单侧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安全有效,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术后不良反应少,镇痛时间长,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更适用于老年患者的单侧膝关节部位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70岁以上的择期行单侧髋部手术的高龄患者60例,ASAⅡ~Ⅲ级,分为神经阻滞组(试验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并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阻滞完善,麻醉效果满意。麻醉前两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麻醉后对照组血压明显低于试验组及麻醉前(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于老年患者是安全、有效、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阻滞麻醉在高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78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均行髋关节置换术,依据麻醉方案不同分组,每组39例。观察组予以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照组予以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麻醉前、麻醉5、15、20、30 min、术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结果两组麻醉前、术毕MAP、HR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5、15、20、30 min,观察组MAP、H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3/39)低于对照组(25.64%,10/39,P0.05)。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采用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阻滞麻醉,可显著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减轻术中应激反应程度,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姜红梅  王海涛 《医学临床研究》2020,37(2):223-225,229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外周神经刺激器(PNS)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收治的160例拟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联合PNS引导下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PNS引导定位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麻醉相关指标。【结果】阻滞前(T0)~阻滞后60min(T3)时,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SBP、DBP、HR监测值随着时间的变化,均较本组T。时刻发生了显著地波动,且差异具有选择性(P<0.05);麻醉前、麻醉后12h、24h、72h,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麻醉后12h和24h,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随着时间的变化,均较本组麻醉前时刻发生了先降低后升高的显著改变(P<0.05);观察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中采用超声联合外PNS引导有利于提高定位的快速准确性,神经阻滞时间更长,但是对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与单独应用PNS定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韩娅玲 《护理研究》2006,20(11):2884-2885
神经刺激仪的使用为外剧冲经阻滞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判断指标,极火地提高了阻滞的成功率。神经刺激仪通过产生刺激波刺激周围神经干,诱发该神经所含的运动神经分支所支配的目标肌肉纤维收缩,通过这一特征性的靶肌肉(target muscle)颤搞,使操作者识别出对应的神经与刺激针邻近,并通过与刺激针相连的绝缘针直接注入局麻药,以完全阻滞相应的神经。而神经刺激仪引导卜的腰骶丛联合后路坐骨神经阻滞可取得下肢单侧肢体的完全麻醉,避免了全身麻醉、惟管麻醉对循环、呼吸的影响,适用于单侧下肢手术,尤其适用于合并严霞系统性疾病的病人。我院于2005年4月开始实施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腰骶丛联合后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浓度、不同容量的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各30例:0.3%罗哌卡因60 ml组(A组)、0.4%罗哌卡因45 ml组(B组)、0.4%罗哌卡因60 ml组(C组)。各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均按2∶1分配腰丛和坐骨神经的局部麻醉药容量,观察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阻滞范围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C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快于A、B组(P<0.05),持续时间长于A、B组(P<0.05)。A组和C组的阻滞范围明显大于B组(P<0.05),A、C组之间无明显差别。A、C组患者在神经阻滞下均能完成手术,B组有5例患者由于镇痛不全或肌松效果较差,需辅助静脉麻醉或改为全身麻醉才能完成手术。结论低浓度高容量(0.3%、60 ml)的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能为老年患者下肢手术提供较好的麻醉效果,同时可减少局部麻醉药用量并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