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视力预后以及相关的全身疾病.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收集近4年间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诊治的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葡萄膜炎患者106例(165只眼),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眼部或全身检查,确定葡萄膜炎类型;分析其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视力预后.结果 在106例患者中,男45例,女61例(1:1.4);平均发病年龄为(10.9±3.3)岁.急性发病18例(17.0%),慢性发病37例(34.9%),反复发作者51例(48.1%).单眼发病47例,双眼发病59例.其中前葡萄膜炎52例(49.1%),中间葡萄膜炎31例(29.2%)、全葡萄膜炎15例(14.2%)和后匍萄膜炎8例(7.5%).感染性葡萄膜炎15例(14.2%),特发性或免疫相关性炎症91例(85.8%).根据病因分类,特发性前葡萄膜炎36例(34.0%),特发性中间葡萄膜炎31例(29.2%),特发性全葡萄膜炎13例(12.3%),合并幼年型关节炎10例(9.4%)和病毒性前葡萄膜炎5例(4.7%).42例患儿58只跟(35.2%)出现眼部并发症,主要有虹膜后粘连(21.8%)、并发白内障(17.0%)、继发青光眼(9.7%)、角膜带状变性(9.7%)和黄斑囊样水肿(8.5%).末次随访矫正视力低于0.5者45只眼(27.3%),低于0.1者16只眼(9.7%).结论 前葡萄膜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其次为中间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后部葡萄膜炎较少见.多数患者表现为慢性特发性炎症,感染性葡萄膜炎较少见.儿童葡萄膜炎引发的各类并发症是致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诊断为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28例(32只眼),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评估术后患眼的视力以及眼部并发症。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0.2个月。结果大多数患眼(87.5%)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24只眼(75%)矫正视力≥0.5。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7只眼、葡萄膜炎复发3只眼及黄斑水肿2只眼。患者术后视力欠佳与术前黄斑病变存在相关性。结论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可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黄斑病变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葡萄膜炎致盲目特点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我国常见类型葡萄膜炎的致盲特点与主要致盲原因。 方法 回顾分析1 214例各种类型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各种葡萄膜炎中常见的致盲类型及致盲原因。 结果 1214例患者1892只患眼中,355只患眼致盲,占18.76%。致盲时平均年龄34.38岁,男女比例为1.52∶1。全葡萄膜炎致盲248只眼,占此类患眼的26.27%,其中,Behcet病和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致盲者分别占51.61%和29.44%。全葡萄膜炎致盲者中,主要原因为并发性白内障,共89只眼,占35.89%;玻璃体混浊53只眼,占21.37%;继发性青光眼30只眼,占12.10%。前葡萄膜炎致盲79只眼,占此类患眼的10.73%,主要致盲原因为并发性白内障,共56只眼,占70.89%;继发性青光眼16只眼,占20.25%。后葡萄膜炎致盲15只眼,占此类患眼的15.63%,主要致盲原因为玻璃体混浊,共9只眼,占此类患眼的60.00%;黄斑病变3只眼,占此类患眼的20.00%。中间葡萄膜炎致盲13只眼,占此类患眼的11.21%,主要致盲原因为玻璃体混浊,共8只眼,占61.54%;并发性白内障5只眼,占38.46%。 结论 葡萄膜炎具有致盲率高及盲目主要发生于青壮年等特点;全葡萄膜炎,特别是Behcet病和VKH综合征是我国葡萄膜炎中最重要的致盲类型;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是葡萄膜炎致盲的主要原因。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5, 21: 350-35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分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葡萄膜炎专科并确诊为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患者343例(630眼)病历资料。记录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诊断及分型参照2005年葡萄膜炎命名标准化工作组提出的相关标准。总结343例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分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结果 343例(630眼)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中,56例单眼受累,287例双眼受累;男女比例为1.4∶1.0;发病年龄为21~50(36.3±12.4)岁。无明确病因的特发性患者122例,已明确病因患者221例,以Behcet病(30.3%)和VKH综合征(20.7%)最常见。343例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按照炎症发生或累及的解剖部位分类,全葡萄膜炎(177/343,51.6%)占比最多,其他依次为中间葡萄膜炎(72/343,21.0%)、后葡萄膜炎(53/343,15.4%)、前葡萄膜炎(41/343,12.0%)。104例Behcet病性葡萄膜炎患者中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91例、结节性红斑37例。71例VKH综合征性葡萄膜炎患者出现耳鸣39例、皮肤及毛发异常11例、头皮痛或感觉异常9例。343例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眼部并发症以白内障(228例)最为常见,其次分别是视神经萎缩(39例)、黄斑萎缩(38例)和继发性青光眼(36例)。结论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中,全葡萄膜炎的发生率高于前葡萄膜炎;Behcet病性葡萄膜炎和VKH综合征性葡萄膜炎仍是我国最常见的全葡萄膜炎类型。  相似文献   

5.
高丰 《眼科新进展》2017,(7):674-676
目的 探讨儿童及成人中间型葡萄膜炎临床过程及预后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1例中间型葡萄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眼受累67例、双眼受累54例;儿童59例、成人62例;依据病情严重程度予以个性化用药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不同眼部受累患者以及儿童与成人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 单眼受累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双眼受累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6%;儿童治疗总有效率93.2%,成人治疗总有效率91.9%,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不同眼部受累患者及儿童与成人治疗前急性时相蛋白、视力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各指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各组治疗后急性时相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视力明显提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给予中间型葡萄膜炎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将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控制炎症以及提高视力水平,但其疗效与年龄、眼部受累程度并无明显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梅毒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经临床及检验确诊为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29例,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29例患者中15例为双眼发病,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41岁.以眼红痛视力下降等为主诉,诊断35只眼梅毒性脉络膜炎,其中29只眼同时诊断梅毒性视网膜血管炎,12只眼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继发视网膜色素变性;2只眼继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2只眼梅毒性前葡萄膜炎;5只眼梅毒性全葡萄膜炎.30只眼发病1个月内来就诊,治疗后3个月内视力明显提高,眼底病变完全消退.12只眼距发病3个月内来就诊,之前均被外院误诊,并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后眼底病变消退6个月到2年不等.结论 梅毒性葡萄膜炎以性脉络膜炎最常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葡萄膜炎患者的致病原因。
  方法:选取2012-06/2015-06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葡萄膜炎患者60例120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葡萄膜炎专科医生,按照统一诊疗规范进行检查。依据国际葡萄膜炎研究定制的标准,将其分为:前葡萄膜炎、中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全葡萄膜炎。观察患者的年龄、性别、葡萄膜炎类型及患病原因。
  结果:通过对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类型分析,所选葡萄膜炎患者主要特发性26眼(21.7%)、VKH 综合征18眼(15.0%)、HLA-B27相关性14眼(11.7%)、病毒性12眼(10.0%)、Fuchs 综合征8眼(6.7%)、Behcet 病8眼(6.7%)、糖尿病6眼(5.0%)、梅毒6眼(5.0%)、青光眼睫状体综合症6眼(5.0%)、幼年型慢性关节炎4眼(3.3%)、交感性眼炎4眼(3.3%)、外伤性2眼(1.7%)、类肉瘤2眼(1.7%)、眼内炎2眼(1.7%)、其他2眼(1.7%);通过对不同葡萄膜炎的病因观察,前葡萄膜炎病因主要有特发性病例,其次是HLA-B27相关性、病毒性;全葡萄膜炎的治病原因中以VKH综合征、特发性病例和Behcet病为主;后葡萄膜炎主要是特发性病例,其次是病毒性感染;中间葡萄膜炎以特发性病例为主。
  结论:通过对临床患者观察分析,葡萄膜炎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特发性、VKH 综合征、病毒性伴发的葡萄膜炎和Behcet病是其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的临床类型、病因和目前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1年11月我院眼科治疗门诊及病房收集的各类葡萄膜炎病例166例(236只眼),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66例葡萄膜炎患者中,前葡萄膜炎90例,占54.22%;中间葡萄膜炎15例,占9.04%;后葡萄膜炎10例,占6.02%;全葡萄膜炎51例,占30.72%。能够确定病因99例,占59.64%,其余为特发性患者67例,占40.36%。出现并发症及合并症的有105例(63.25%)。采用糖皮质激素、散瞳、非甾体类消炎药及免疫抑制剂等综合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其并发症和合并症,患者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结论由于葡萄膜炎病因复杂,病程长,易复发,易致盲,易出现并发症,目前治疗仍较困难,视力康复不容乐观,若诊治及时葡萄膜炎所致的盲和低视力大多可防可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我院眼科诊断为全葡萄膜炎并接受住院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26例(32只眼)全葡萄膜炎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为1.89:1,平均年龄为(40.1±12.1)岁.其中特发性10例(42.1%),小柳原田综合征4例(15.4%),交感性眼炎3例(11.5%),病毒性3例(11.5%),Behcet病2例(7.7%),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2例(7.7%),强直性脊柱炎1例(3.85%)和尘肺伴肺结核1例(3.85%).经局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药物、睫状肌麻痹剂,全身糖皮质激素甚至免疫抑制剂,以及抗病毒及抗结核,多数全葡萄膜炎患者视力得到改善.结论 全葡萄膜炎对视力损害严重,治疗周期较长,不及时、合理的治疗常常导致盲目的 发生,短期的住院治疗仅使患者炎症得以部分控制,炎症的彻底控制仍需较长时间的药物维持;同时全葡萄膜炎的病因复杂,给眼科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0.
陈超  杨星林  刘筠  王玲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206-120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特发性全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7例69眼特发性全葡萄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24例33眼用全身及局部糖皮质激素和局部散瞳药物治疗; 治疗组23例36眼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随访12~36mo,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激素副作用的发生。

结果:两组治疗后视力均有提高,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有效率及治愈率明显提高; 治疗组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治疗组较对照组中枢兴奋症状、高血压、向心性肥胖的激素副作用明显改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特发性全葡萄膜炎比单纯西医治疗有更好的疗效,并且能更好的减轻激素长期应用的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常熟市眼外伤发生特点、致伤原因、治疗、结果。方法对150例(157眼)眼外伤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并发症及治疗前后视力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结果150例眼外伤中,男女比例为3.55:1。各年龄段均有眼外伤。开放性眼外伤80例(80眼),眼球挫伤70例(77眼)。致伤原因以木块弹伤、金属丝刺伤、金属碎屑溅伤、混凝土块击伤常见。并发症中以前房积血、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玻璃体积血多见。治疗前盲目率为64.3%,治疗后为22.3%,明显下降。结论眼外伤多发生在户外建筑施工或工厂机械制造工作中,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及时有效的诊治、加强生产生活安全教育和工作防护是预防眼外伤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Cases of ocular inflammation following penetration by urticating hairs from caterpillars and tarantulas have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and although rare, the condition is increasingly being recognised as a cause of chronic panuveitis. The long-term outcomes and prognosis of this condition are not well know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case of chronic panuveitis as a result of ocular penetration by tarantula setae, and its challenging management that ultimately required pars plana vitrectomy. Interventional case report: A 29-year-old male presented with chronic panuveitis secondary to tarantula-hair penetration. Initial management with mechanical removal of hairs from the cornea and intensive topical steroid therapy for 18 months did not adequately control his symptoms. Pars plana vitrectomy was carried out and at 6-month follow-up the patient was symptom-free without any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We propose early pars plana vitrectomy as a management optio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panuveitis in cases of ophthalmia nodosa secondary to setae-related injury.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羽毛球运动致眼外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预防措施.方法 对4年来因羽毛球运动致眼外伤在我院住院的56例(61只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受伤情况、临床表现、伴随症状、治疗方法及随诊情况.结果 羽毛球运动致眼外伤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25 ~ 35岁者居多.闭合性眼外伤占主导比例(88.52%),羽毛球致伤者占59.02%,拍子致伤者占40.98%.就诊时眼部损伤以眼前段为主,其中前三位是前房积血(73.77%)、眼压升高(49.18%)、外伤性瞳孔散大(44.26%).治疗后视力提高明显,致盲率就诊时为29.51%,治疗后为11.48%.随诊12 ~ 36个月,远期并发症主要有:眼压升高、瞳孔散大、角膜白斑等.结论 羽毛球运动致眼部外伤以知识分子常见,中青年男性患者为主,受伤情况较一般机械性眼外伤轻,及时诊治可获得较好的视力;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此类眼外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Five patients, age 35 to 77, with histologically proven malignent ocular non-Hodgkin's lymphoma (previously known as reticulum cell sarkoma) are presented. The clinical ocular findings (vitreous infiltrates, retinal infiltrates, anterior uveitis) were initially misinterpreted as "panuveitis". The usual antiinflammatory therapie a temporary diminution of the "uveitis" could be observed. Four cases showed a histologically proven CNS involvement. All the patients (except the one in whom the correct diagnosis was made post mortem) received cerebral radiation therapie, including the eyes. Under the radiation therapy the ocular findings disappeared within a few weeks. The longtime prognosis for the eye and quoad vitam is unfortunately not promissing.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山东半岛东端沿海地区眼外伤进行调查分析。方法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8年间,我院收治眼外伤1524例,对其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致伤原因、损伤部位、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4例(1732眼)眼外伤中,男1380例,占90.55%,女144例,占9.45%。拳头和钝器击伤854例占56.04%,异物崩伤,锐器刺伤350例占22.97%。眼挫伤860眼,占49.65%,治疗前后致盲率分别为22.79%和2.79%。216眼开放性损伤治疗前后致盲率分别为68.52%和44.45%。结论山东半岛东端沿海地区眼外伤多为青壮年男性,拳头和钝器击伤居多。应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减少眼外伤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16~2020年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眼外伤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为儿童眼外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20-12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门急诊及住院治疗的眼外伤患儿2298例2332眼的临床资料,对患儿性别、年龄、受伤眼别、就诊时间、致伤月份、致伤原因、受伤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开放性眼外伤的特点。方法对住院治疗的87例(88眼)开放性眼外伤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开放性眼外伤致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视力预后。结果87例(88眼)开放性眼外伤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达14.4:1);平均年龄(40.45±4.06)岁。右眼:左眼=1.2:1。开放性眼外伤以眼球穿孔伤最多,计54例(54眼,占60.07%),其他依次为眼球破裂、眼内异物。所有患者中未发现眼球贯通伤。开放性眼外伤并发症以外伤性白内障、眼内容物嵌顿或脱出、瞳孔变形、前房积血、眼内异物及晶状体脱位较常见。最终行眼球摘除者3眼(3.41%)。结论工作意外是开放性眼外伤主要原因,一旦发生则致盲率较高,应当加强工人眼外伤防护知识的普及,降低眼外伤致盲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