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四肢与骨盆骨肿瘤切除后定制人工骨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重建的方法和意义。方法自2011-05—2017-10收治四肢与骨盆骨肿瘤46例(47侧),其中20例(21侧)选择定制人工骨关节置换保肢术,肿瘤采取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使用定制型假体置换保肢,术中进行个性化的软组织修复与重建,记录各型患者的手术重建方式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6.0±21.1)个月。所有原发性骨肿瘤患者均存活,骨盆骨肉瘤1例于术后9个月复发,4例转移瘤患者出现复发或再转移,最终死亡。2例左全髋+股骨近中段置换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和5周出现髋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成功,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人工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和断裂。术后MSTS93评分优良率达95.2%。结论四肢与骨盆骨肿瘤切除后,选择合适假体修复骨缺损的同时,对相关软组织进行个性化的解剖修复与功能重建,将有利于获得术后患肢良好功能以及置入假体的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2.
Guo W  Yang Y  Tang XD  Ji T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0):657-660
目的探讨肿瘤广泛切除后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股骨上段恶性肿瘤的疗效,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1998年7月至2005年7月,对81例股骨上段骨肿瘤的患者行广泛切除后人工假体置换,肿瘤类型包括股骨近端转移癌30例,股骨近端原发恶性骨肿瘤39例,股骨上段周围原发恶性软组织肿瘤4例,股骨上段纤维异常增殖症3例,其他5例。9例患者使用了灭活肿瘤骨结合人工假体复合重建缺损,5例患者行异体骨人工关节复合体重建,其余67例患者均使用金属假体。术后功能评价采用MSTS93评分。结果30例骨转移癌患者中,因术后均转往相关肿瘤科室行放、化疗,随访率较低,局部复发率不详,但术后短期关节功能良好。76例(93.8%)患者术后半年MSTS93评分平均在25分以上。51例原发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5~7.0年,平均3.5年。1例患者出现髋脱位;2例患者出现假体迟发感染;2例患者出现假体松动;2例患者发生移植物与宿主骨接合处不愈合;2例患者出现髋臼磨损;3例患者出现髋部疼痛,行走困难;1例患者出现假体的下沉。5例患者在术后0.5~2.0年内发生了局部复发。结论股骨上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应用人工假体重建骨缺损,并发症较少,可以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术后髋关节功能良好,可作为股骨上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的首选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根据健侧X线片骨骼长度,定制人工关节假体,对13例膝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人工假体置换.结果 13例均获随访,时间4~36(16±3)个月,术后3个月HSS评分73~92分;关节功能优8例,良5例;无一例复发.结论 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巨细胞瘤能减少复发,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以往行肱骨上段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手术的病例,评价术后功能及并发症.方法 36例肱骨骨肉瘤病例实施保肢治疗,其中33例患者接受关节内肿瘤切除(Malawer Ⅰ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3例患者接受关节外肿瘤切除(Malawer Ⅴ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结果 36例患者术后的中位随访期限为3年半(1~9年).并发症:2例非骨水泥固定的患者于术后2~3年出现了假体的松动、旋转,由于功能尚可而没有进行翻修手术;1名患者于假体柄部出现骨折,经外固定后愈合.肿瘤的局部控制:4例(10.8%)在术后半年~2年内因局部复发而接受肩胛带离断手术,1例术后1年发生骨转移,6例出现肺转移.7例(19.4%)出现转移的患者中6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33例实施关节内肿瘤切除(Malawer Ⅰ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3个月后肩外展30°~60°,MSTS功能评分平均约23分.3例肱骨近端肿瘤关节外切除(Malawer Ⅴ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MSTS功能评分平均在20分左右.结论 肱骨近端肿瘤切除后人工假体置换可以保留完好的肘关节和手部的功能,并发症较少.肱骨近端高度恶性肿瘤行关节内肿瘤切除后局部复发率并没有明显增高,提示对多数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可以进行关节内切除.  相似文献   

5.
非限制性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肩关节和肱骨近端严重病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评估非限制性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肩关节及肱骨近端严重病损的疗效。方法自1999~2004年共进行11例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为65岁;肱骨近端复杂四部分骨折6例,陈旧性肱骨解剖颈骨折并脱位3例,肩关节骨关节炎2例。其中对2例肩关节骨关节炎采用非限制性假体全肩关节置换术,对9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非限制性假体半肩置换术。所有11个肱骨头假体和2个肩盂假体均使用骨水泥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2.3年。2例复杂骨折患者存在肩关节外旋部分受限和轻度疼痛,其余病例均无疼痛,假体无松动。采用Neer评分和美国矫形外科学会评定标准,术后Neer评分平均为88.7分,评定为满意,肩关节功能满意。结论非限制性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严重病损疗效可靠、安全,精确的假体安置、软组织修复及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是关节功能恢复及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对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42例行瘤段切除、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其中37例行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3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2例行加长柄双动性股骨头置换。结果 4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96个月,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术后6个月MSTS评分为16~28(24.0±2.34)分,肢体功能优31例,良8例,中3例,优良率为92.8%。结论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是治疗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能减少局部复发,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人工补片肩关节囊重建防治肿瘤型人工肱骨头假体脱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肿瘤型肱骨头假体置换采用人工补片行肩关节囊重建的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例肱骨近端肿瘤患者中,初次置换4例,假体脱位翻修2例,置换时将Prolene网状补片一端固定在肩胛盂边缘关节囊上,包绕肱骨头后,另一端固定在肿瘤假体为重建肩袖预制的槽孔内,重建肩关节囊,稳定肩关节.结果 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21 2±64)个月,假体无脱位.肩关节疼痛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分±0 8分降至术后平均3 1分±1 1分.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平均68 9°±14 7°,后伸平均27 5°±8°,外展平均72 7°±16 6°,肱骨旋转活动度平均22 5°±94°.结论 人工补片肩关节囊重建能帮助稳定肩关节,其网状结构还便于术中肩袖及肱骨驱动肌肉的重建,并使肿瘤型肱骨头假体保留良好活动度.  相似文献   

8.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肩袖功能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人工肩关节置换术中肩袖功能的保护和重建的方法与意义.方法 本组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为36~75岁,平均(57.3±4.8)岁.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5例,行单极人工肩关节置换术3例,双极人工肩关节1例,全肩关节1例.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5例,骨肉瘤4例,转移癌1例.9例行定制假体置换,1例行双极人工关节.结果 术后随访2个月~9年,平均4.6年.肩袖完好、得到保护或修复者均优于肩袖损伤而未得到良好修复者.结论 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取决于患者的病损状况、手术方式和术后功能锻炼,尤其是对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保存和修复,以及肱骨大结节的处理.术中更坚强的肩袖固定和术后更积极的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肩胛带骨肿瘤的手术切除方式、重建方法,观察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71例肩胛骨周围骨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恶性肿瘤61例,骨巨细胞瘤10例.15例恶性肿瘤起源于肩胛骨,56例起源于肱骨近端.男42例,女29例;年龄11~62岁,平均36.5岁.手术方法:肩胛带离断术10例,单纯肩胛骨切除3例,肩胛骨切除、人工肩胛骨置换3例,部分肩胛骨及肱骨近端切除、假体置换8例,肱骨近端切除、假体置换47例.结果 1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肩周肌肉保留较好,术后MSTS功能评分平均28分.起源于肱骨近端的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三角肌止点处均予以切除,术后肩外展30°~60°,MSTS功能评分平均23分.37例肱骨骨肉瘤患者中4例(10.8%)局部复发,2例骨转移,5例肺转移.7例转移患者均死亡.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患者出现肺转移死亡.3例尤文肉瘤患者出现肺转移死亡.5例肱骨及5例肩胛骨软骨肉瘤患者术后未见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 肩胛带骨肿瘤切除、人工肱骨近端假体重建能保留完整肘部及手部功能、并发症少,是肩部恶性肿瘤的首选术式;肱骨近端骨肉瘤和下肢骨肉瘤比较预后较好;肱骨近端恶性肿瘤行关节内肿瘤切除和关节外肿瘤切除肿瘤的局部复发率接近,提示对多数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可以采用关节内切除.  相似文献   

10.
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髋部恶性骨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髋部恶性骨肿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髋关节部位恶性肿瘤14例.其中股骨上端假体置换12例.半骨盆假体置换2例。结果 获随访11例,随访时间14~86个月,平均44个月。股骨假体置换12例中失访3例,术后肿瘤局部复发1例,无假体松动、术后感染病例;前骨盆置换2例中.术后发生松动.髋关节脱位1例,术后感染1例。术后1年内死亡2例,2年内死亡3例.3年内死亡2例;余4例髋关节功能良好.其中3例能不借助拐杖行走,1例需扶拐行走。结论股骨近端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瘤并发骨折.人工假体置换术可立刻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及关节功能,效果良好;髋臼部恶性肿瘤切除后人工假体置换并发症较多,临床应用需慎重。  相似文献   

11.
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的疗效。方法对股骨近端骨肿瘤30例行瘤段切除、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其中21例行加长柄双动性股骨头置换,9例行加长柄全髋置换。术后6个月功能评价采用MSTS 93评分。结果 30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MSTS 93评分平均为(26.0±2.14)分;肢体功能:优15例,良12例,中3例,优良率为90%。2例于术后13、15个月死亡。结论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是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的有效方法,术后髋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肿瘤切除后人工假体重建肩关节的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肱骨近端骨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型肱骨近端假体重建肩关节,肿瘤类型:骨肉瘤6例,软骨肉瘤4例,浆细胞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4例,转移癌3例。骨肉瘤、浆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均接受化疗。术后6个月采用MSTS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结果 1例失访,17例获随访,时间10~96(52.8±8.4)个月。死亡4例,复发1例,肩关节半脱位2例。肩关节MSTS功能评分为9~27(18.6±3.5)分,其中优8例,良5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13/17。结论应用肿瘤型肱骨近端假体治疗肱骨上段肿瘤能降低术后并发症,需注意肩袖和外展装置的修复,大多数保肢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后肿瘤型人工假体重建中,应用补片修复关节囊及重建肌肉止点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7年4月应用补片重建关节囊及肌肉附着点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4~78岁。肿瘤部位:髋臼肿瘤3例,股骨近端11例,胫骨近端3例,肱骨近端4例;其中骨肉瘤7例,软骨肉瘤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尤文肉瘤1例,转移癌5例(肾癌3例,乳腺癌1例,宫颈癌1例)。将恶性骨肿瘤广泛切除后进行肿瘤型人工假体重建,应用补片修复关节囊及重建肌肉止点。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54个月,平均32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关节脱位,无假体松动断裂。肩关节功能外展40°~60°,内旋30°,外旋20°;髋关节屈曲90°,伸直180°,外展10°~20°;膝关节屈曲80°~100°,伸直160°~180°。结论恶性骨肿瘤切除假体重建后应用补片修复关节囊及肌肉附着点,能够预防肿瘤型人工关节脱位,改善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及联合人工假体置换修复骨肿瘤切除后长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999年8月~2003年12月对28例四肢恶性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进行了长段同种异体骨段移植重建。其中骨肉瘤16例,骨旁骨肉瘤4例,尤文肉瘤5例,软组织肉瘤骨侵犯3例。均经术前活检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Enneking分期,IB期5例,ⅡB期23例。所有骨肉瘤及尤文肉瘤患者均接受规范术前及术后化疗。18例采用异体骨人工关节复合物重建,10例采用长段异体骨干移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采用MST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5~48个月,平均24个月。1例术后半年出现局部复发,行截肢术;3例出现异体骨与宿主骨接合处的不愈合和严重的骨吸收;2例深部感染。术后未发生移植骨骨折。其中23例术后功能恢复良好,MSTS评分15~27分,平均23.4分。结论异体骨移植及联合人工关节置换是重建四肢恶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行坚强内固定,保证异体骨与宿主骨稳定接触,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人工肿瘤假体置换治疗近关节部位软骨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39例邻近关节部位组织恶性程度为低度和中度的软骨肉瘤患者行瘤段广泛切除和人工肿瘤假体置换重建治疗,其中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置换8例、肱骨头假体置换9例、髋关节假体置换13例、半骨盆假体置换6例、全股骨置换3例。结果 3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5个月(平均22.5个月),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末次随访时美国骨肿瘤学会(MSTS)评分为(23.2±3.1)分(15~27分),肢体功能优27例、良4例、中3例、差5例,优良率为79%。结论人工肿瘤假体置换是治疗邻近关节部位低度和中度恶性软骨肉瘤的有效保肢疗法,可尽量保留关节功能,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Friendly骨水泥股骨假体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科因股骨颈骨折使用Friendly股骨假体行髋关节假体置换的老年患者(68~85岁)共31例,股骨假体固定采用第四代骨水泥技术,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髋关节X线片,评价骨水泥质量A级29例、B级2例、无C、D级。所有患者均无髋关节脱位发生。所有患侧髋关节Trende-lenburg试验均为阴性。双下肢长度差异为(3.4±1.8)mm。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5±10。结论Friendly骨水泥股骨假体通过其在假体设计和假体固定上的改进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所遇到的软组织平衡困难和假体固定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水泥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经髋关节外侧切口前方入路骨水泥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 30例获得随访,时间18~36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0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无人工关节脱位、假体关节感染、假体松动、下沉、钢丝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骨水泥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本组共随访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32例32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3岁。本组患者全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所有假体均采用生物型假体。采用Harris、UCLA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拍摄标准双髋正位片对假体状态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2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42.5分增加到术后93.6分,UCLA评分由术前3.2分增加到术后8.1分,改变有统计学差异。影像学评估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感染及明显假体周围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术中尽量采用生物型假体,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异体骨段复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端骨转移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股骨近端骨转移癌患者行异体骨段复合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效果。方法:1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1.5个月。结果: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手术优良率为84.6%;术后骨不连、假体松动、围手术期死亡各发生1例。结论:异体骨段复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利于软组织修复重建和肢体功能康复,术前需综合评价患者的全身条件及局部转移灶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肿瘤保肢术中使用人工补片重建盂肱关节囊的手术方法及其对稳定肩关节、预防术后肱骨头脱位的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09年1月,回顾性分析接受定制型肱骨近端假体结合聚丙烯非降解性人工补片重建肩关节的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1~55岁,平均38岁.肿瘤类型:骨巨细胞瘤9例,骨肉瘤1例,软骨肉瘤2例.9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中3例为Campanacci Ⅱ期,6例为Campanacci Ⅲ期;1例骨肉瘤患者为Enneking ⅡB期;2例软骨肉瘤患者均为Enneking Ⅱ A期.采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功能评估标准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52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出血量150~500 ml,平均254 ml;手术时间150~200 min,平均172 min.术后患者肩关节前屈20°~60°,平均41°;外展20°~70°,平均42°.MSTS评分为53%~77%,平均66%.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臂丛损伤、切口感染及假体脱位;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结论 使用聚丙烯非降解性人工补片重建盂肱关节囊可显著减少肱骨近端骨肿瘤保肢术后肱骨头假体脱位的发生,便于周围软组织的附着和长入.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technique,postoperative function and dislocation incidence of proximal humerus reconstruction with metallic endoprostheses and polypropylene knitted nonabsorbable mesh after proximal humeral tumor resection.Methods Twenty patients with proximal humeral tumor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They were performed proximal humerus reconstruction with proximal humeral prosthesis and polypropylene knitted non-absorbable mesh from February 2006 to January 2009.There were 5 women and 7 men with a mean age of 38 years(range,21-55 years)at the time of surgery,and giant cell tumor in 9 patients(including Campanacci Ⅱ for 3,Campanacci Ⅲ for 6),osteosarcoma in 1(Enneking ⅡB).and chondrosarcoma in 2 (Enneking ⅡA).The operative time,blood loss,and shoulder movement postoperation were analysed.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 system by MSTS,the function of limb after surgery was assessed.Results Patients were followed clinically and radiographically for a minimum of 24 months (mean,35 months;range,24-52 months).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172 min(range,150-200min).The mean blood loss was 254 ml (range,150-500 ml).There were no shoulder dislocations at final follow-up.The mean shoulder flexion was 41°(range,20°-60°)and mean shoulder abduction was 42°(range,20°-70°).The mean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assessment score of the limb was 66%(range,53%-77%).None of the Datients had a wound infection,traction neuropraxia or died after the surgical procedure.Conclnsion The data suggests that the use of a polypropylene knitted non-absorbable mesh for proximal humerus reconstruction may reduce dislocations and facilitate soft tissue attachment after tumor res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