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颅脑MRI证实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胼胝体梗死占所有脑梗死患者的1.04%(7/671),其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典型表现包括观念运动性失用(42.9%)、额叶步态(28.6%)和异己手综合征(14.3%),可伴有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和认知损害等症状.MRI共检出胼胝体病灶8个,以体部多见(62.5%),其次为压部(25.0%)和膝部(1/8,12.5%).额叶(57.1%)、基底节区(42.9%)和枕叶(42.9%)常同时被累及.弥散张量成像显示,l例患者胼胝体体部和膝部纤维连接中断.6例患者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以椎动脉狭窄最多见(66.7%),其次为大脑前动脉(50.0%),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较少见(均为33.3%).结论 胼胝体梗死发生率低,动脉粥样硬化是致病关键,其临床表现多样,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双侧脑干梗死患者梗死灶的形态以及分们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双侧脑干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血管病变部位分为椎动脉病变组(17例)和基底动脉病变组(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灶的形态以及分布情况。结果①17例椎动脉病变患者均存在双侧椎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狭窄率为70%~99%),其中8例为双侧椎动脉闭塞,9例为一侧椎动脉闭塞合并对侧椎动脉重度狭窄,病变部位多位于颅内;基底动脉病变组8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闭塞3例,狭窄5例,其中3例为重度狭窄,2例狭窄率为50%~69%。②椎动脉病变组和基底动脉病变组双侧脑干多发性小梗死灶(〈1cm)分别为15例(15/17)和3例(3/8),P〈0.05;单个大梗死灶(≥1cm)累及双侧脑十分别为3例(3/17)和6例(6/8),P〈0.05;合并小脑梗死分别为13例(13/17)和2例(2/8),P〈0.05。,结论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双侧脑干梗死梗死灶的形态以及分布有所不同,前者双侧脑干多发小梗死灶较多见,后者累及双侧脑干的大梗死灶多见。  相似文献   

3.
李华伟 《山东医药》2014,(37):59-60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22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检查资料,分析其主要临床特点及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胼胝体梗死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认知功能下降、语言障碍、情感障碍、面舌瘫痪、感觉障碍、偏侧肢体失用。磁共振影像显示,胼胝体体部和膝部梗死患者的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高于胼胝体压部梗死患者(χ2分别为4.996、4.337,P均〈0.05),胼胝体压部梗死患者的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高于胼胝体体部和膝部梗死患者(χ2分别为4.337、4.996,P均〈0.05)。结论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颅脑磁共振检查是确诊胼胝体梗死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MCA不同供血区脑梗死的对比研究,为相关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由MCA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和闭塞所致的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狭窄组(27例)和闭塞组(34例)。根据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结果,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并进行对比。结果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5例(55.6%)和8例(23.5%),多发性梗死分别为12例(44.4%)和26例(76.5%),P〈0.05。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中,小穿支动脉脑梗死为11例(11/15)和2例(2/8),P=0.039;多发性梗死中,穿支动脉脑梗死(PAI)合并皮质梗死(PI)为7/12和3/26(11.5%),P=0.005;多发性梗死中,PAI+PI+分水岭梗死为1例(1/12)和16例(61.5%),P=0.004;分水岭梗死分别为5例和23例,P〈0.001。结论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的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前者多引起单发性脑梗死,后者多引起多发性脑梗死。提示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头颅MRI证实为胼胝体梗死患者23例,8例患者符合进展性脑卒中病程经过,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发生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占所有胼胝体梗死患者的34.8%。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8例患者分别于发病后756h内出现进展,其中24h内进展4例,发病后56h进展1例,其余3例于发病后2456h内出现进展,其中24h内进展4例,发病后56h进展1例,其余3例于发病后2448h内进展,病情恶化突出的表现为偏侧肢体瘫痪加重,以下肢为主。8例患者均合并相邻部位梗死,累及扣带回6例,额叶及顶叶各4例,枕叶1例,侧脑室旁1例。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大脑前动脉狭窄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其中6例合并其他部位的血管病变。结论临床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患者病情恶化多出现于发病后24h内,主要为偏侧肢体瘫痪加重,头颅MRI检查能及时明确梗死部位及相应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脑分水岭梗死(CWI)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资料完整的68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行MRI平扫、头部及颈部MRA.结果 MRI显示皮质前型18例,皮质后型15例,皮质下型26例,小脑型9例;MR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3处,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6处.结论 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磁共振成像对脑分水岭梗死能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中度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病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NCA主于的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狭窄率51%~69%,19例)和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99%,32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病灶的分布情况。结果①MCA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发生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7例(89.5%)和10例(31.3%),多发性梗死分别为2例(10.5%)和22例(68.8%),P〈0.001。②MCA中、重度狭窄组的单发性梗死中,小的穿支动脉梗死(SPAI)分别为10例(10/17)和1例(1/10),P=0.018;皮质梗死(CI)分别为1例(1/17)和4例(4/10),P=0.047;分水岭梗死(BZI)分别为0例和3例(3/10),P=0.041。③重度狭窄组多发性梗死中以穿支动脉梗死(PAI)+CI、CI+BZI和PAI+BZI多见,分别为9例、7例和5例。④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穿支动脉供血区分别为18例(18/19)和18例(18/32),P=0.041;其中表现为SPAI的分别为为11/18和4/18,P=0.041。⑤MCA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皮质供血区分别有3例(3/19)和21例(21/32),P:0.001;梗死累及分水岭区分别为0例和16例(16/32),P〈0.001。结论MCA主干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梗死病灶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为穿支动脉供血区单发性梗死,后者以多发性梗死为主,提示两者致脑梗死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老年胼胝体脑梗死患者40例,对其一般情况、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高危因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位置以胼胝体膝部、体部和压部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其中运动障碍18/40(45.0%)、高级智能障碍15/40(37.5%)、感觉障碍9/40(22.5%)、言语障碍8/40(20.0%)、精神情绪障碍6/40(15.0%),伴异己手综合症2例、一过性小便失禁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结论 胼胝体梗死高危因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临床表现复杂,MRI是最佳诊断手段,早期发现、积极治疗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皮质下分水岭梗死(SWI)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提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2009年1月-2010年4月,经MRI弥散加权像证实为SWI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些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梗死灶的形态,将SWI分为融合型和部分型,分析两种类型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结果 ①25例中,单发SWI有17例(68%);合并同侧皮质型分水岭梗死有8例(32%).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者14例(56%).其中闭塞性病变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率≥50%者12例(48%).12例中,闭塞性病变4例.大脑后动脉狭窄率≥50%者3例(12%).②25例中,融合型16例(64%),部分型9例(36%),两组患者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狭窄率≥15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狭窄合并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狭窄率≥50%)在部分型SWI中,发生比例(3/9)高于融合型SWI(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 SWI与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狭窄密切相关,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狭窄合并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可能与部分型SWI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方法收集178例小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按DWI上病灶部位分为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根据MRA/CTA检查结果将椎一基底动脉狭窄部位分为四种类型:颅内段、颅外段、混合性和未发现狭窄,比较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178例患者中42例符合小脑分水岭梗死;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起病时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但血管狭窄发生率为90.5%,高于小脑非分水岭梗死(74.3%);颅内段、颅外段、混合性、未发现狭窄4种血管病变类型在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中分别占14.3%,52.4%,23.8%,9.5%,在小脑非分水岭梗死中则分别为33.8%,16.2%,24.3%,25.7%。结论尽管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有着更为良性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但大血管狭窄,尤其是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高,应早期进行血管内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连续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694例脑梗死患者中,经MRI确诊的16例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卒中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等,并记录患者胼胝体梗死的部位、胼胝体供血动脉有无狭窄以及颅内外狭窄血管的数量等,评价治疗前与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出院后6个月完成门诊病情评估.16例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6~82岁,平均(69.4±2.3)岁;高血压病14例,2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11例,冠心病5例(含心房颤动1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例,脑梗死6例,脑出血1例;吸烟史8例,饮酒史4例.结果 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占同期脑梗死的发生率为0.6%(16/2694),均伴有多个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最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16例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中,病变血管以大脑前动脉狭窄(14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0例)和颈内动脉狭窄(8例)多见;病变部位以胼胝体膝部和体部多见(12例),且以单侧受损为主(累及单侧胼胝体15例);临床以肢体瘫痪(13例)、认知障碍(10例)和精神行为异常(8例)为主要表现,偏身感觉异常(2例)、偏盲(1例)及共济失调(3例)较少见;经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病情可明显改善.治疗前NIHSS评分为(4.3±1.5)分,出院时NIHSS评分为(2.9±1.2)分,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4,P=0.023).出院6个月门诊随访结果显示,2例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1例无变化,无死亡患者.结论 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发生率较低,其发病与颅内多支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前循环血管可能更易受累.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尤其应关注患者肢体肌力、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表现,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预后。方法纳入胼胝体梗死患者11例,对其临床特征及头颅CT、MRI表现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胼胝体梗死患者中,梗死范围局限于胼胝体的局限病灶患者占27.3%,合并胼胝体外梗死的弥散性病灶患者占72.7%。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可表现为失语、肌力减退、智能障碍、小便失禁、感觉障碍、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情感障碍等症状,病变除累及胼胝体外还多合并基底节区、额叶、顶叶、颞叶等部位梗死。随访1年,患者痊愈或症状改善为10例(90.9%),恶化1例(9.1%)。结论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头颅MRI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对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状况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将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62例(6例闭塞)分为有症状组(41例)和无症状组(21例),根据头部MRI上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和形状,将梗死灶分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大面积梗死及分水岭区梗死。通过观察Willis环的完整性及其他次级侧支循环途径,分析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①有症状组患者在MRI上均有脑梗死灶,表现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8例、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6例、分水岭区梗死10例,大、小穿支动脉供血区同时梗死9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合并分水岭区梗死4例、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2例、大面积梗死2例;在无症状组,有分水岭区梗死1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合并分水岭区梗死7例,其余13例无梗死灶。②有症状组中,Willis环前、后循环均完整5例、前半循环完整12例、后半循环完整8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16例;无症状组中,Willis环前、后循环均完整14例、前半循环完整4例、后半循环完整2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1例。症状组Willis环的开放程度均低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症状组次级侧支代偿——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皮质支侧支代偿分别为3、8和5例,无症状组分别为1、6和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是否出现脑梗死与Willis环开放的程度有关,可能与次级侧支代偿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符合脑梗死诊断的4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经过MRI证实为胼胝体梗死.结果 胼胝体梗死占全部脑梗死患者的1.9%.7例CT扫描未显示胼胝体梗死,经非增强MRI检查显示病灶,另1例经增强MRI检查显示病灶.梗死灶可仅累及胼胝体(膝部、体部或压部),也可合并额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发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45岁)65例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依据新版治疗急性卒中试验(NEW—TOAS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的脑梗死病因分型。经统计学分析其分型构成比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结果①65例青年脑梗死病因呈多样化,根据NEW—TOAST分型构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占33.8%(22/65),其中颅内动脉狭窄占72.7%(16/22)、颅外动脉狭窄占27.3%(6/22);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占30.8%(20/65),心源性脑栓塞型占1.5%(1/65),其他原因型卒中占12.3%(8/65),原因不明缺血性卒中占21.5%(14/65)。②危险因素的暴露率最高的为血脂异常,占58.5%(38/65);其次为吸烟,占56.9%(37/65);以下依次为高血压(52.3%,34/65)、糖尿病(35.4%,23/65)及饮酒(30.8%,20/65)。卒中分型的组问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脂异常(90.9%,χ^2=37.276,P〈0.01)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中增高最显著。③NEW—TOAST分型各组预后较差的是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组(37.5%疗效差)以及小动脉闭塞型组(35%疗效差)。结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所占比例较高,颅内动脉狭窄较颅外动脉狭窄更为常见,以血脂异常和吸烟的暴露率为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04例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发病因素,为预防梗死发生提供依据。方法10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CTA或MRI\MRA、经颅多普勒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大面积脑梗死的部位、闭塞血管及其病因。结果心源性脑栓塞69例(占66.3%),其中冠心病3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6例,风心病7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甲亢性心脏病2例,肥厚性心肌病1例,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104例中并发心房纤颤63例(60.6%),并发高血压病75例(72.1%)。结论心房纤颤、心源性脑栓塞是大面积脑梗死的重要病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动脉.动脉栓塞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另一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李玉文  王松  张全忠 《山东医药》2011,51(26):11-13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82例患者行全脑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基动脉系统的颅内、颅外段血管情况。结果 82例TIA患者中有血管狭窄或闭塞69例(84.1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7例(20.73%),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4例(29.27%),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8例(34.15%)。完全闭塞14例(17.7%),狭窄≥70%者22例(26.83%)、30%~69%者22例(26.83%)、〈30%者11例(13.04%),正常13例(18.85%)。狭窄部位可见粥样硬化斑块者54例(占狭窄动脉的78.26%)。按受累血管病变部位发生频率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椎动脉V1~3段、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V4段、锁骨下动脉、大脑前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结论 DSA对TIA病因诊断有重要作用。TIA患者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狭窄及动脉斑块,DSA可以确定TIA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程度。  相似文献   

18.
刘迪  涂明义  郭宏伟  皇甫留杰  郑明 《内科》2014,(2):158-159,14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脑动脉颅内段、颅外段病变分布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13例(10.83%),动脉硬化性改变24例(20%),血管狭窄或闭塞78例(65%),非动脉硬化性改变5例(4.17%),其中烟雾病3例,动脉夹层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TIA以颅内段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以颅外段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结论颅内段血管狭窄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段血管狭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建议TIA患者早期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伴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A)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部CT或MRI表现,将其分为伴LA组(43例)和不伴LA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大小、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病变(OR=7.165;95%CI:3.072~16.714)、高血压(OR:3.135;95%CI:1.090—9.013)、高龄(OR=1.119;95%CI:1.067—1.174)是伴LA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43例伴LA组患者中,梗死部位在基底核或皮质下白质的有27例(62.8%),腔隙性脑梗死为18例(41.9%);173例不伴LA组中,以上两种梗死分别为46例(26.6%)和18例(1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伴LA组前循环病变的有27例,不伴LA组为41例(Х^2=7.890,P〈0.05)。伴LA组有6例(22.2%)发生大脑前动脉病变,血管闭塞12例(44.4%);不伴LA组无大脑前动脉病变(P=0.003),血管闭塞的有37例(90.2%),两组比较P〈0.01。两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小血管及前循环病变是伴LA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