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载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纳米管对种植体界面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纯钛种植体制备纳米管结构,加载NGF。选择健康成年比格犬6只,在拔牙即刻植入种植体(实验组植入载NGF纳米管种植体,对照组植入纳米管种植体,空白组植入未处理实验用种植体),随后于种植体近中制备骨缺损。术后4周和8周观察种植体情况,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检测、组织学观察和骨计量学分析。结果 种植体植入术后4周,ALP活性明显高于术后8周,其中以实验组数值稍低。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ALP均降低,3组降幅相近。组织学观察发现术后4周和8周实验组的种植体界面可见更多的新生骨质,且骨质矿化程度更高。对照组和空白组的新生骨量略少,矿化略低。术后4周各组种植体骨结合率分别为63.105%±5.236%、43.219%±3.305%和32.312%±3.024%;术后8周分别为89.453%±6.315%、82.207%±5.183%和85.367%±6.148%。结论 载NGF纳米管能够在种植体界面骨愈合早期有效改善新骨的质量,加速其沉积矿化,进而提高种植体骨结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成年和青少年Beagle犬下颌骨植入的微种植体不同愈合时间的组织学差异,为青少年患者应用微植体支抗提供指导.方法 6只成年Beagle犬和6只青少年Beagle犬,选择下颌第四前磨牙(P4)和第一磨牙(M1)牙根间间隙,M1近远中牙根间间隙为植人部位,共植入48颗微种植体.愈合3周和12周后,对含微种植体的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并进行骨整合率计算.结果 微种植体在观察期无松动、脱落.微种植体与周围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周围骨组织中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功能活跃,骨整合率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而增高.青少年Beagle犬微种植体-骨整合率术后3周低于成年Beagle犬的微种植体-骨整合率;但术后12周却高于成年Beagle犬的微种植体-骨整合率.结论 青少年Beagle犬的骨质量低,但生长发育快,经过12周愈合,能弥补青少年Beagle犬早期骨结合率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BG)联合钛膜应用于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成骨效果。【方法】实验共采用8只健康杂种犬,每只犬均在拔除双侧下前磨牙后即刻于每侧拔牙创区制造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每侧即刻植入3颗即刻种植体后编号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植入BG组,植入BG并以钛膜覆盖组及空白对照组。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行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结果】所有植入种植体区牙龈均愈合良好,未见种植体周围炎发生。BG+钛膜组形成新骨的时间最早,骨结合最理想,且新骨形成质量较另外两组明显较好。【结论】新型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钛膜能较好的解决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粗糙钛表面纳米掺锶羟基磷灰石涂层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 SCs)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化学沉积技术在粗糙钛表面沉积薄层纳米掺锶羟基磷灰石、纳米羟基磷灰石,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征,分析锶元素修饰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对大鼠BM SCs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结节形成和成骨相关蛋白骨钙素分泌的影响。结果纳米掺锶羟基磷灰石涂层和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不影响细胞增殖,与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金属钛种植体粗糙表面一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相较于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和粗糙组,纳米掺锶羟基磷灰石涂层可增强BMSCs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矿化结节形成,提高细胞骨钙素的分泌。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亦表现了比粗糙组更好的生物活性。结论应用电化学沉积技术进行纳米掺锶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制备,可以促进BMSCs成骨分化、种植体周围新骨早期形成,提高种植体骨组织结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评估钛种植体表面不同的抗菌涂层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方法 30 枚 纯钛棒随机分为3 组并进行相应处理:银电沉积处理(Ti-Ag),硅烷化处理(Ti-Si),未进行处理(Ti)。将30 颗种植体随机植入5 只比格犬下颌前磨牙区(每只6 颗种植体),并进行种植体颈部结扎并引入牙周致病菌, 诱导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诱导2 个月后,对比格犬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包括临床指标检 测(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牙龈指数、种植体松动度)、X 射线检查、组织学分析,并进行 定量分析。结果 种植体周围炎诱导2 个月后,Ti-Ag 和Ti-Si 组种植体周围黏膜有轻到中度水肿,叩诊声音 清脆,无松动;Ti 组种植体周围黏膜明显水肿,甚至出现破溃、脓液溢出,叩诊声音浑浊,个别种植体临床可 见松动。Ti-Ag 和Ti-Si 组各临床检查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Ti-Ag 和Ti-Si 组 各检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X 射线结果显示,Ti-Ag 和Ti-Si 组种植体周围骨无吸收,骨密度均 匀致密;对照组周围牙槽骨呈垂直吸收,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可见透射状影像,其骨吸收量小于Ti-Ag 和Ti-Si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织学染色见Ti-Ag 和Ti-Si 组较对照组具有更好的骨结合,骨- 种植体接触 率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 Ti-Ag 和Ti-Si 抗菌涂层表面处理可以减少种植体周围炎引起的骨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BG)联合钛膜应用于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成骨效果。【方法】 实验共采用8只健康杂种犬,每只犬均在拔除双侧下前磨牙后即刻于每侧拔牙创区制造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每侧即刻植入3颗即刻种植体后编号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植入BG组,植入BG并以钛膜覆盖组及空白对照组。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行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结果】 所有植入种植体区牙龈均愈合良好,未见种植体周围炎发生。BG + 钛膜组形成新骨的时间最早,骨结合最理想,且新骨形成质量较另外两组明显较好。【结论】 新型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钛膜能较好的解决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酸蚀喷砂处理对微种植体周围骨整合过程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 36枚微种植体随机分为2组,种植体表面进行SLA(酸蚀喷砂)处理为SLA组(n=18),种植体表面未进行处理为对照组(n=18)。选取6只Beagle犬下颌骨为植入区,每只犬一侧植入3枚SLA种植体(实验组),对侧植入3枚未经SLA处理的微种植体(对照组)。在实验初始、4周、6周时分别于下颌骨左右侧各植入1枚,实验8周时处死动物,获得愈合时间8周组、4周组、2周组的微种植体骨标本,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NGF平均光密度值测定。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2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NGF的染色强度最强,4周、8周时实验组染色强度减弱。而对照组4周时染色强度仍较高,8周减弱。2周时实验组NGF平均光密度值高于对照组(P<0.05),4周时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8周时NGF平均光密度值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除对照组2周与4周组无显著差异外(P>0.05),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微种植体表面进行SLA处理,可以促进骨整合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可以进行早期负载。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内评估用酸蚀法构建的纳米钛合金种植体的旋转扭力和骨功能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钛合金Ti6Al4V种植体分为对照组(机械切割钛合金种植体)和纳米钛组(酸蚀纳米钛合金种植体)。常规将钛合金种植体植入新西兰兔子的胫骨,植入后4周,采用数字扭力仪测试钛合金种植体的旋转扭力值,采用钙黄素染色观测种植体周围的新骨生长情况,并且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骨功能基因核心结合因子(Runx2)、I型胶原(Col-1)和骨钙素(OCN)的表达水平。结果:纳米钛合金种植体的旋转扭力显著大于机械切割钛合金种植体(P<0.05),荧光染色显示纳米钛合金种植体周围有更多的骨组织长入,并且纳米种植体可以提高Runx2、Col-I和OCN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酸蚀法在钛合金表面形成的纳米结构有利于种植体的早期骨整合,在种植材料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钛网联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GBR)在不同植体即刻种植周围骨缺损骨再生过程中的实际成骨效果.方法 6只成年健康比格犬,拔除双侧下颌2、3、4前磨牙,一侧植入韩国DIO植体4枚,另一侧植入ITI植体4枚.每颗植体周围制作垂直-水平联合型骨缺损,48枚植体按照处理方法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GBR组、钛网+骨粉组、钛网+GBR组.6个月后处死实验犬,通过直观测量、硬组织切片和新生骨形成率比较各组骨再生效果.结果 酸蚀喷砂(SLA)表面的植体周围骨再生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可吸收研磨介质(RBM)表面;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网+GBR组骨再生效果最佳,GBR组和钛网+骨粉组次之,对照组最差,其中GBR组和钛网+骨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LA表面处理方法有利于即刻种植周围骨缺损的骨整合;钛网联合GBR技术作为一种即刻种植周围骨缺损骨再生的新方法,效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肽-75(钛铝钼锆)合金的组织相容性。方法:成年杂种犬6只,于其双侧后腿股骨内侧手术植入种植体,一侧为纯钛,另一侧为钛-75合金。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处死动物,并于处死前14d及3d给动物肌注四环素各一次。取与种植体接触的皮质骨制成磨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种植体界面,并摄取照片,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四环素荧光标记区占全视野骨面积的百分比。结果:五四素-荧光标记区所占骨面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加载时间及加载力值对微钛螺纹钉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的影响。方法选取5只Beagle犬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分别在左、右两侧上颌牙槽骨内植入微钛螺纹钉种植体各9枚。采用恒定力值为100 g及300 g的镍钛螺旋拉簧,分别在即刻、第2、4、8周对两侧种植体加载,对照组不加力。于第20周处死动物,取含微钛螺纹钉及其周围2 mm组织块,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骨结合的状态。结果分别对不同加载力值及加载时间各组的扫描电镜图片进行对比观察,各组种植体-骨结合界面在形态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均表现为:种植体与周围骨质结合良好,表面有大量骨质覆盖。种植体与其周围骨质间存在微小间隙,间隙均小于0.85 mm。结论微钛螺纹钉种植体即刻加载300 g以内的水平力不影响支抗种植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牙种植术将36颗牙种植体植于6只杂种犬双侧下颌缺牙区,同时在种植体近中造3.5 mm×3.5 mm×3.5mm的骨缺损,然后填入β-TCP/PRF混合物、β-TCP,另设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各骨缺损区,分别于种植术后4、8、12周各处死2只犬,行大体、X线及组织学观察各个时期各组骨缺损区的成骨情况。植入的36颗种植体无脱落,无明显不良并发症发生。β-TCP/PRF混合物是一种良好的骨修复材料,具有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有利于骨组织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考察钛膜引导牙种植体HA颗粒周围骨组织再生的作用。方法 在狗的下颌骨区制备种植窝及人工骨缺损区后,植入HA涂层钛种植体,用钛片将骨缺损区平均隔离成两部分,一部分植入HA颗粒,另一部分作为空白对照,于缺损区上覆盖钛膜,种植后第4,8,12周分别作组织学切片,观察种植体周围形态学。结果 在第4周,种植体周围有明显的骨生长,第12周时骨量生成增多,骨的结构与周围的板状骨相似。结论 钛膜可维持膜下间隙的存在,可作为膜引导的材料,HA颗粒对骨的再生有引导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膜引导技术在即刻种植牙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骨修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浙江省台州市温岭第三人民医院即刻种植牙患者38例(种植牙体52枚)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不同方法测量计算成骨率进行比较.结果 52颗牙钛膜平均保留时间为3.2个月,种植体稳定,所有切口均为甲级愈合,随访两年,患者种植体周围骨的吸收高度平均为(1.31±0.17)mm,未出现松动情况;平均骨厚度测量结果:直接测量法为(2.20±0.27) mm,CT二维测量法为(2.27±0.30)mm,两种方法经相关性分析呈显著正相关(r=0.9994,P< 0.01);直接测量方法计算成骨率为(89.01±1.26)%,采用CT二维测量法计算成骨率为(88.82±1.97)%,采用CT三维容积法计算成骨率为(86.37±2.15)%,CT三维容积法显著低于直接测量法和CT二维测量法(P<0.05),而直接测量法与二维测量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膜引导技术运用于即刻种植中,能够获得良好的骨修复,CT三维重建能够对种植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还能够为术前的方案设计提供参考,值得在牙种植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观察并比较了两种可吸收膜和一种不可吸收膜作为引导组织再生(GTR)膜应用于牙种植体即刻种植的引导成骨能力。结果表明:防止术后创口感染和膜暴露是GTR应用于即刻种植取得成功的关键;e-PTFE膜和胶原膜具有较好的引导成骨能力,并能促进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间骨性结合的形成;由于胶原膜不引起明显炎症反应,并具有可吸收性而无需在植入后作二次手术取出,其可取代目前普遍使用的e-PTFE膜应用于临床,而polyglactin910膜因其具有较高的水后感染率和较低的引导成骨能力,似不宜作为GTR膜应用于牙种植体的即刻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在Beagle犬下颌前磨牙区行自体骨环植骨同期种植,评价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及延期加载对骨环植骨技术的影响。方法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6只Beagle犬下颌双侧第二前磨牙位(P2)和第四前磨牙位(P4)进行术前牙槽骨量测量后,制造双侧下颌P2、P4缺失模型,在每只动物的4个缺牙位点中随机选3个作为实验组并制造颊侧骨壁缺损,剩余1个缺牙位点作为对照组不做骨壁缺损处理。愈合3个月后,从每只动物的3个实验组位点随机选取2个作为GBR组,行GBR结合骨环植骨同期种植,另外一个作为不做GBR(nGBR)组,行骨环植骨同期种植,对照组仅做常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记录临床观察结果,并对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量进行测量。术后3个月利用基台进行咬合加载,加载3个月后对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量和种植体周龈沟深度进行测量。结果 术后3个月,骨环植骨成功率为 83.3%,种植体成活率为 100%。GBR组延迟愈合的例数多于未行GBR组,延迟愈合可导致垂直骨吸收量增加。术后3个月安放基台,与对照组相比,延期加载对骨环植骨垂直骨吸收和牙龈组织的健康均无影响。结论 GBR并非骨环植骨的必要操作,且其可能会增加延期愈合的机率和感染的风险,导致骨环植骨失败。骨环植骨愈合后可有与正常骨相同的抵抗载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表面为金红石型纯钛种植体与口腔粘膜界面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表面为金红石型纯钛种植体与口腔粘膜上皮界面的愈合情况,探讨两者之间是否可以形成良好的上皮屏障结构。方法:拔除Beagle狗双侧下颌前磨牙,愈合3个月后,植入二段式表面为金红石型纯钛种植体,分别于植入后15d、2个月及负荷后2个月,取标本作HE染色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种植体周围结合上皮的情况。结果:植入后15d即可在种植体周围形成上皮袖口,结合上皮再增生活跃,界面层以半桥粒结合方式附着于种植体表面的基质上。植入后2个月结合上皮增长,上皮较一致,为3-4层细胞。负荷后2个月结合上皮受炎症刺激后出现增生,形成上皮钉突。结论:口腔粘膜上皮可以与表面为金红石型纯钛种植体形成生物性附着,并起到生物屏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选择性激光熔覆(SLM)成形微孔钛结构对材料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0 ~ 45 μm的球形二级钛粉为实验原料,平铺在5 cm×5 cm×0.5 cm的纯钛基板上,在合适的激光参数条件下,制备出孔径范围在150 ~ 200 μm及200~250 μm的两组试件.以大颗粒喷砂酸蚀(SEA)工艺处理的试件为对照,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评价材料生物活性.结果 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不同试件表面微孔结构,EDS显示SLA组表面C元素高于SLM组(P =0.037);SLM组试件弹性模量明显降低,接近于人类骨皮质(P<0.05);孔径200~250 μm试件骨结合率在第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8).结论 微孔结构能有效降低试件表面的弹性模量,且孔径范围200 ~ 250 μm的试件在中期诱导骨形成的能力上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分子材料和种植体同期植入缺损区进行同步骨缺损修复和牙列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以4只杂种狗为研究对象,制备下颌骨长约2.5cm的缺损的动物模型(保留下颌骨下缘),将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酯)植入骨缺损,同时将牙种植体植入骨水泥中并调整长轴方向,立即关闭术创。至术后3个月摄X线片,然后处死动物,局部巨检以了解骨水泥同骨组织的结合情况,并制备骨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以了解植入材料周边骨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植入材料的反应。结果:术后3个月X线检查见骨缺损区充满骨水泥,骨水泥周边的骨小梁清晰,未见骨吸收或炎症表现,形成良好的骨-骨水泥界面,种植体则依赖其表面的螺纹结构与骨水泥间紧密的机械性嵌合而牢固的成为一体,植入的骨水泥块与周边天然骨结合紧密,无松动现象。植入材料周边局部脱钙骨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见骨结构正常,同时骨-骨水泥界有新骨形成。结论:骨水泥作为颌骨修复替代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 around dental implants immediately placed into extraction sockets by resorbable of nonresorbabla membranes. Mandibular P2, P3, and P4 of four adult beagle dogs were extracted bilaterally, and bueeal standard defects were created and measured. Eighteen commercially pure titanium Steri-Oss implant fixtures were placed into the fresh extraction sockets. Four implants were untreated controls, four implants receiv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e-PTFE, Gore-Tex) membranes, five implants received collagen membranes (ParaGulde), and five implants received polyglaetin 910 mesh (Vicryl). After ]4 weeks, clinical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and the dogs were sacrificed and all specimens retrieved for hlstologic and histomorphometric evaluation.The average gain in bone height wss 2. lmm for untreated control sites. 3.3ram for Gore-Tex sites,3. 8mm for collagen sites, and 1.3mm for polyglactin 910 sites. The greatest gain in bone height and volume was seen for two sites that received Gore-Tex membranes and remained covered for the entire evalualion interva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Gore-Tex and collagerL membrane produced good results for GTR around implants immediately placed into extraction sockets. Since collagen membrane doesnot cause obvious infection and does not need the surgical reentry for membrane removal, it can be a valid alternative to Gore-Tex membrane to improve bone regeneration around dental implants, while polyglactin 910 mesh seems not suitable to be used as GTR membrane in immediate implantation for its high infection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