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得气”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先决条件,强调了强弱刺激与补泻手法的概念不同,论述了补泻手法的优越性与不足之处,以及补泻手法的规范统一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补泻针法历来受到重视,但因手法繁多,术式复杂,各持己见,故临床上难以掌握和普及。我认为,补泻手法和补泻效应是两码事,无直接对应关系。补泻手法主要是得气的手段:得气才是取得补泻效应的途径。得气,即获得针感,是病人对针刺的反应;补泻针刺是操作手法,是医生的自觉行为。把补泻手法与得气分开,把针刺补泻和补泻效应对等起来,实属令人费解。临床上许多实例也不支持这种观点。基于此,我认为得气是决定补泻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补  相似文献   

3.
<正> 古今绝大多数针灸书均强调指出: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补泻手法,方可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现在的临床医生也多遵此论,认为:针刺必须在得气的情况下,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和。然而笔者通过翻阅经典有关论述,结合临床实际,认为得气固然在针炙临床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针刺补泻效果必须依赖得气之后方可取得的认识,则有必(?)加以商榷,故略述如下。一、针刺补泻与得气存在两种情况“得气”在《黄帝内经》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初下针未经补泻的“气至”,也就是通常  相似文献   

4.
“得气 ”为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针刺治疗必须在得气良好的情况下,施以适应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针刺得气的反应,主要是病者在局部部位有酸,麻、胀、困、沉的现象,医者指下有沉重之感,但无紧、涩,滞这些现象。未得气时病者无此感觉,医者亦感到空虚无物。  相似文献   

5.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210029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徐兰凤针刺补泻手法是在补虚泻实原则的前提下施行的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它是建立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以不同的手法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目的、从古到今,补泻手法不断发展,40年代末,有人提出进退补泻法,...  相似文献   

6.
得气 ,古称“气至” ,近称“针感” ,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历代针灸学家都很重视针刺得气 ,因为它对针刺治疗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进针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得气 ,一切针刺治疗都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以补泻及其他手法 ,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催气 ,是针刺后遇到不得气的情况时 ,需要采取适当手段 ,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1 古代医家对得气与催气的认识历代医家对针刺得气与催气作了细致描述。关于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 :“中气穴 ,则针游于巷” ;金元时期的窦汉卿曾在《标幽赋》中曰 :“…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各种针刺补泻手法的分析,结合实验验证,在得气的基础上,针刺补泻操作的关键可能是其作用于躯体的趋势,即向(体)内趋势为主的操作手法为补,向(体)外趋势为主的操作手法为泻。  相似文献   

8.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主张针、灸、药、摩并重,重视辨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针刺手法上,创立了十二字口诀,总结了“下手八法”,在补泻手法上提出补泻分“大补大泻”和“平补平泻”,阐明了“截担补泻法”,在运明“九六补泻”突出了其独到之处,注重得气,主张:“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在选穴配穴方法上,发展了透穴针法,完善了缪刺手法,提出了“相应取穴法”和多种复式手法.  相似文献   

9.
针刺补泻手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手法 (指毫针针刺手法 ,下同 )是指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过程。针刺手法包括基本操作手法和补泻方法。而进针得气后的补泻手法是治疗中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笔者仅就针刺补泻手法中的有关问题阐述如下。1 针刺补泻手法种类于书庄[1] 收集了多种古今的补泻手法。其中基本补泻法 :徐疾、提插、捻转、迎随、呼吸、开合、九六等 ;综合针刺手法有 1分层 (部 )补泻法 :烧山火、透天凉 ,2补泻结合法 :阴中隐阳、阳中隐阴 ,3捻转补泻法 :龙虎交战 ,4捻转提插补泻法 :子午捣臼 ,5捻转升降行气法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原 ,6…  相似文献   

10.
试论针刺补泻手法与得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针刺补泻手法与得气唐致鸿唐致霞*兰石总厂职工医院(730050)1针刺补泻手法的立论依据针刺之所以能治病,就是因它具有调节阴阳,使机体处于相对平衡的作用,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1]。凡是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叫补法,凡是能...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得气”与否,是针灸疗法能否奏效的重要关键。而“行针候气”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得气”(即医者觉得针下沉紧,同时病者感到痠、麻、重、胀等针感),以调整经气,使气至病所,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所谓行针,是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感而行使的一种手法,也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总称;候气,即  相似文献   

12.
浅谈内经针刺气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意同得气 ,即在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 ,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针刺必须在气至的基础上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 ,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足见气至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历代针灸医家均十分重视气至 ,在现存医学古籍中《内经》最早提出气至概念。1 气至的意义  气至是针刺获得疗效的关键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 :“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强调针刺只有出现气至的反应 ,才能产生治疗的效果 ,因此在针灸临床上气至与否也就成为医生判断针刺疗效与病情预后的重要依据之一。某些病症即使针刺后病痛…  相似文献   

13.
浅析针刺补泻手法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斌 《中国针灸》1997,17(8):501-502
浅析针刺补泻手法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张建斌(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针灸科,210009)主题词针刺补泻,刺法针刺操作手法是针灸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临床疗效的取得离不开针刺操作手法。历代医家发明和总结了许多操作手法,并结合“补泻”来认识,形成了针刺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14.
<正> “气至而有效”一语,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对其中“气至”这一概念,绝大多数学者均理解为得气,即针刺时术者感到指下沉紧,同时患者有酸、麻、重、胀等感觉。基于对“气至”的这种理解,临床上不少医家只考虑得气的出现与否,以为得气就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忽视了补泻手法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学习《内经》,认为“气至”这一术语在《内经》中的含义有二:一是指得气;一是指谷气至,即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补泻手法以后机体呈现出的一种机能状态。“气至而有效”之“气至”,当是后一种含义。《素问·针解》日:“经气已至,慎守勿  相似文献   

15.
在针灸临床上对于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在针刺补泻法的探求上,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重视理、法、方、穴的应用,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平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医家对针灸补泻手法中的“强弱刺激”的争议,提出“强弱刺激”与针刺补泻手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以《内经》为立足点,通过总结当代针灸名家关于针刺补泻的经验,并结合当前与针刺补泻效应相关的科研进展,古今相参,认为针刺补泻手法不能简单地以“强弱刺激”一言蔽之,但是“强弱刺激论”可以对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研的标准量化起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刺补泻手法与效应关系之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教研室(210029)黄晔关键词针剌补泻手法补泻效应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针灸界长期存在着诸多争鸣,有的认为针刺手法有补泻之分,并能产生补或泻的特有效应,“补泻反则病益笃”;有的认为针刺“浑是泻而无补”;...  相似文献   

18.
管氏补泻手法"内核"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介绍了管氏针刺手法体系中起到核心主导作用的“捻转”手法。在管氏针灸流派中,无论是初级补泻手法,高级补泻手法,抑或是特殊针刺手法,都始终贯穿着“捻转”手法。  相似文献   

19.
浅谈针刺补泻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勇 《中医药学刊》2006,24(4):748-748
在针灸临床上对于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在针刺补泻法的探求上,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重视理、法、方、穴的应用,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平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得气、得气的应用与操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培清 《中国针灸》2007,27(5):349-351
得气是针刺疗法取效的关键。本文就得气的意义及如何辨气、如何得气做了初步探讨。得气是术者与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对针刺的具体感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辨气要分辨正气(谷气)、邪气,辨虚实、寒热。操作手法是以杨继洲的十四法为纲,简要述之,如循法之催气、按法之行气、盘法之和气。同时对迎随补泻亦做了阐释,从进针之法、行针之法、出针之法,都对如何“得气”做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