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与探讨长期肌肉挛缩老年患者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提高体温判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年龄75~87)岁肌肉挛缩老年患者9例,对其同时进行腋温和肛温测量;共计测量646次,将腋温测量结果与肛温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次肌肉挛缩老年患者实际测得腋温`x s:37.35 0.69℃,肛温`x s:37.76 0.65℃;将“腋温+0.5℃”,“肛温-0.5℃”分别得(37.85 0.69℃),(37.26 0.65℃);转换后腋温高于肛温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长期肌肉挛缩老年患者的“腋温+0.5℃”值比“肛温-0.5℃”值高出0.59℃,以腋温代表患者的体温,有可能会造成患者体温偏高的误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热患儿肛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加0.6℃之间的差异。方法将101例发热患儿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测量肛温与腋温,对肛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加06℃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热患儿肛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加0.6℃之间的差值在0~1.7℃之间,发热患儿肛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加0.6℃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热患儿测量肛温更准确。  相似文献   

3.
光疗新生儿体温测量最佳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光疗时体温测量的最佳方法。方法:随机选择临床光疗新生儿49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测量颈温、腋温、背温和肛温。结果:颈温、腋温、背温、肛温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36.851±0.223℃、36.722±0.309℃、37.095±0.250℃、37.202±0.224℃,颈温与肛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腋温与肛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背温与肛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背部测温简便、安全、准确,可作为新生儿光疗时体温测量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三种测温法测量体温,探讨获得一种准确、快捷、安全适合高龄患者测量体温的方法。方法 选择在本院老年医学一科住院不能配合测口腔温度的高龄卧床患脑血管病患者140例,在同一时间分别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和肛温、采用非接触式电子体温计测量额温,每位研究对象均采用三种方法测量体温。以肛温值为标准,对照比较三种测量方法的测温数值。结果 三种方法体温测量数据显示,腋温较肛温测量数值高0.3℃(P﹤0.05);额温与肛温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温较腋温数值高0.25℃(P﹤0.05)。在测量时间上比较,非接触式电子体温计测量时间明显少于腋温和肛温测量时间 结论 使用非接触式电子电子体温计为高龄卧床患者测量体温准确、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电子体温计在儿科应用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子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对体温测量的一致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取立意抽样的方法,共测量616例次患儿,其中早产儿218例次,足月儿102例次,监护室患儿296例次.用水银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分别测量左侧和右侧腋温,同时用肛表测量患儿直肠温度.结果 在同样的测量部位,电子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的测量数值无显著差异,直肠温和腋温的差值在0.67~0.93℃.新生儿的腋温和直肠温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在临床上,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安全、可行,数据可靠,新生儿可采用腋下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安全实用而又相对准确无创伤的小儿体温测量方法。方法对126例住院小儿同时测量腋温和肛温3d,取其平均值作为研究数据。结果测得小儿腋温范围36.2~37.6℃,测量数据采用配对资料样本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腋温与肛温的均数比较有差异,经相关与回归分析腋温与肛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有良好的直线相关关系,但测量的肛温值始终高于腋温值。结论腋温测量易操作,可用测量腋温的方法来监测体温变化,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筛选发热病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产妇的腋温和口温差别,以便临床获取产妇正确体温.方法:选择自然分娩和剖宫产产妇各60例,120例产妇共测量体温1 200次,其中两组产妇口温和腋温各测量300次.结果:两组产妇之间的口温和腋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口温和腋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当产妇产后饮食无规律时,为其测量腋温,测得结果加0.1~0.4 ℃代替口温;产后奶胀哺乳造成腋温数据不稳定时,为其测量口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最佳的体温测量方法及水银体温计肛温测量的最佳时间,为临床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483例新生儿同时测量肛温(分别用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电子体温计)、背温(水银体温计)及耳温(耳温仪),并用水银体温计测量0.5min、1min、1.5min、2min、3min时肛温。结果肛温高于其他温度约0.2~0.3℃,腋温、背温及耳温相互之间的差异0.1℃,且腋温背温耳温;电子体温计测量的肛温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的肛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in时的肛温与3min时的肛温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子体温计可代替水银体温计;新生儿非侵入性测温方法中建议首选腋温测量法,水银体温计测肛温时间可缩短至2min。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临床上应用红外鼓膜体温计(简称耳温计)测量体温的可行性。方法按便利抽样法抽取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某院儿科住院患儿860例,用耳温计测量患儿耳温,同时用水银体温计测量患儿腋温、肛温。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3种方法测量体温的数值及测量时间的差异,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患儿的耳温和腋温、肛温的随机区组间的方差分析比较,发现3种方法所测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耳温与肛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38,P〉0.05),但耳温与腋温、腋温与肛温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360,t3=-0.0498,均P〈0.05)。测量腋温、耳温、肛温所耗时间分别为10min、3s、3min。结论耳温计可以代替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且更省时、更安全。  相似文献   

10.
魏晓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571-2572
目的:观察与探讨危重病患者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提高体温判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危重病患者120例,对其同时进行腋温和肛温的测量。以“腋温+0.4℃”值进行分组,37.4℃以下为正常组,37.5~38℃为低热组,38.1~38.9℃为中等热组,39℃以上为高热组,对腋温和肛温值进行比较。结果:危重病患者的“腋温+0.4℃”与“肛温-0.4℃”值相比,体温正常组高0.28℃,低热组高0.32℃,中等热组高0.32℃,高热组高0.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危重病患者的“腋温+0.4℃”与“肛温-0.4℃”值相比高出0.26~0.38℃,以腋温代表患者的体温,有可能会造成患者体温偏高的误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子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对体温测量的一致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立意抽样的方法,共测量616例次患儿,其中早产儿218例次,足月儿102例次,监护室患儿296例次。用水银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分别测量左侧和右侧腋温,同时用肛表测量患儿直肠温度。结果在同样的测量部位,电子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的测量数值无显著差异,直肠温和腋温的差值在0.67-0.93℃。新生儿的腋温和直肠温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在临床上,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安全、可行,数据可靠,新生儿可采用腋下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  相似文献   

12.
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腋温与肛温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与探讨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提高体温判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75~95岁长期卧床老年患者420例,对其同时进行腋温和肛温测量.以"腋温 0.4°C"值进行分组,37.4°C以内为正常组,37.5~38°C为低热组,38.1~38.9°C为中等热组,39°C以上为高热组,对腋温和肛温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腋温 0.4°C"值与"肛温-0.4°C"值相比,体温正常组高0.28°C,低热组高O.33°C,中等热组高0.33°C,高热组高0.38°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腋温 0.4°C"值比"肛温-0.4°C"值高出0.28~0.38°C,以腋温代表患者的体温,有可能会造成患者体温偏高的误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外耳温仪测温方法在肿瘤化疗病区应用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随机选择肿瘤化疗病区200例住院患者分别进行耳温(左耳和右耳)与口温、腋温及肛温的测量,并进行测量结果的比对。结果红外耳温仪所测得的耳温比同时、同一患者用水银体温计测得的肛温略低,比口温稍高,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耳温明显高于腋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耳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红外线耳温仪和水银体温计测温一样准确、稳定,但红外线耳温仪还具备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省时省力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陆珉  袁秀珍 《现代护理》2008,14(4):489-490
目的探讨产妇肘温和腋温的差异性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身同侧肘、腋窝体温对照法。测温时,首先擦干腋窝和肘窝汗液,体温计甩至35℃以下,同一时间内将2支体温计水银端分别置于腋窝深部和肘窝靠近血管部,嘱产妇上臂内收,前臂向上屈曲(手指可搭在肩部)夹紧两处体温计,测量10min,然后同时取出,并记录。结果产妇的肘温和腋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产妇腋温平均比肘温高0.26℃,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产妇肘、腋温都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人的肘温腋温平均值接近,故临床上可以以测量肘温用于因乳房胀而引起的腋窝体温升高,以保证体温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妇肘温和腋温的差异性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身同侧肘、腋窝体温对照法。测温时,首先擦干腋窝和肘窝汗液,体温计甩至35℃以下,同一时间内将2支体温计水银端分别置于腋窝深部和肘窝靠近血管部,嘱产妇上臂内收,前臂向上屈曲(手指可搭在肩部)夹紧两处体温计,测量10min,然后同时取出,并记录。结果产妇的肘温和腋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产妇腋温平均比肘温高0.26℃,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产妇肘、腋温都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人的肘温腋温平均值接近,故临床上可以以测量肘温用于因乳房胀而引起的腋窝体温升高,以保证体温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上肢输液病人的最佳测量腋温时间和部位.经观察发现输入500ml以上液体的病人在输入500ml时及一次性输入500ml液体者在输液结束后0~10分钟输液侧与输液前腋温对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输入500ml液体的病人宜在输液结束30分钟后测量腋温;输入500ml以上液体的病人在需要测体温而液体又没有输完而不能测口温和肛温时,应选择输液对侧测量腋温.  相似文献   

17.
对108名女生同一天三个时间(早上6时,下午1时及晚上9时)口温和腋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体温在一天中有明显波动,同一时间口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而且口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之间的差值相对恒定,一般腋温值加上0.30~0.36℃可相当于被测对象的口温值.  相似文献   

18.
正常成人、发热病人口、腋温测值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准确、客观地了解正常成人和发热病人口温与腋温差值 ,提高对发热性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将正常成人和发热病人分为 2组 ,各组分为 5个年龄段 ,分别测量 10 :0 0、16 :0 0、2 0 :0 0 3个时间段口温和腋温值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人群口温和腋温平均温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口温高于腋温 0 .3~ 0 .5℃”之定义不准确 ,应重新界定。本研究提示 ,在临床实践中 ,将所测腋温值加 0 .2℃即等于口温较准确 ,发热病人原则上不加 0 .2℃。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体温不同时肛温与腋温测值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准确客观地反映婴幼儿体温不同时,肛温与腋温测量值的差异.方法将997例婴幼儿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测量肛温与腋温,依据肛温高低将其分为高热组84例、中等热组305例、低热组115例、不发热组493例,对 4组体温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热组肛温与腋温的平均差值在0.19±0.13℃;中等热组肛温与腋温的平均差值在0.33±0.12℃;低热组肛温与腋温的平均差值在0.44±0.16℃;不发热组肛温与腋温平均差值在0.54±0.12℃.且4组肛温与腋温的平均温差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意义.结论肛温与腋温的测值差异在0~1.1℃.两者之差随着体温升高而缩小,呈反向相关.  相似文献   

20.
李雪玉 《现代护理》2007,13(26):2497-249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术后气管插管患者行背部温度测量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体外循环术后气管插管患者50例,入住ICU复温完全后测量体温,用自身对照法每次同时测量腋温和背部温度,进行实验观察.结果 将患者腋温和背温进行样本均数的t检验,未发热患者术后1 h内,腋温与背温差异显著(P<0.05);完全复温后未发热患者,腋温与背温无差异(P>0.05).发热患者降温前,腋温与背温差异显著(P<0.05),腋温高于背温;降温后,腋温与背温差异显著(P<0.05),腋温高于背温.结论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气管插管阶段,完全复温后未发热患者,测量背部温度是可行的,而术后1 h内以及发热前后都应该测量腋窝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