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产程中通过改变产妇体位矫正枕横位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分娩初产妇8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7例和对照组41例,干预组采用通过改变体位进入产程分娩;对照组采用自由体位进入产程分娩,观察产妇以枕横位转至枕前位的比例.结果 在整个产程中,自由体位方式使枕横位转至枕前位的比例为51.22%,侧卧位方式使枕横位转至枕前位的比例为82.98%.结论 侧卧位方式纠正枕横位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持续性枕后位是头先露中一种较少见的胎方位,是头位难产之一,多数需剖腹产结束分娩,少数需阴道助产,自然分娩者较少.又因枕后位转枕前位的角度(135°)比枕前位内旋转至枕直前位的角度(45°)大得多,因此产程需要时间长,如果处理不当,对母婴危害较大,应特别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牛德芸 《中外医疗》2008,34(34):158-159
正常女性骨盆入口平面呈横椭圆形,临产头先露时胎头大多取枕横位或枕斜位入盆.产时绝大多数胎儿在有效产力作用下,在产妇骨盆腔内采取一系列适应性的动作转成枕前位,最终以正常的枕前位分娩方式进行分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讨论手法旋转枕横位和枕后位对产程的影响.方法 手法旋转使枕横位和枕后位转为枕前位.结果 降低了头位难产率,成功率高,本组成功率为95%.结论 手法旋转胎方位操作简单,易掌握,且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358例孕妇和同期358例枕前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 枕位异常者,宫缩乏力明显增加导致潜伏期延长、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高于枕前位组(P均<0.01),活跃期延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组胎吸助产、剖宫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高于枕前位组(P<0.01或0.05).随着胎儿体重增加,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剖宫产率增高(P<0.01).结论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易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分娩方式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对1991~1999年在本院持续性枕后位分娩的337例初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枕后位组剖宫产率随新生儿体重的增加而增加;枕后位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新生儿重度窒息率亦明显增高.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剖宫产率高,胎儿体重大小可帮助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分娩总数2074例,发生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380例,随机抽取80例,采用经阴道施行徒手旋转胎头,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转成枕前位,无创伤成功率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与产时超声相比,临床检查诊断枕后位的临床可靠性,并调查分娩期间发生旋转的比例。患者与方法:应用超声和产科检查对350例单胎头位的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临床检查的可靠性为85.7%,最初的枕前位为40.2%,大多数能旋转为枕前位(84.8%),最初的枕后位只有0.6%分娩时为枕后位。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有意义的枕后位旋转的预测方法。结论与讨论:临床检查是诊断枕后位相对可靠方法,最初的枕后位,大多数病例能旋转为前位。枕后位的临床和超声诊断:350例分娩的前瞻性研究(法)@Hidar S.$Service de gynécologie-obstétrique,CHU d…  相似文献   

9.
王相梅 《中外医疗》2011,30(26):83-83
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在头盆相称的情况下经过充分试产,少部分可转成枕前位,经阴道助娩,大部分不能转成枕前位,应以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作为第一诊断,并作为手术产的第一指征。  相似文献   

10.
杨玲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7):712-713,716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及围生儿预后。方法: 对122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及围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121例枕前位产妇为对照。结果: 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骨盆异常、宫缩乏力发生率比枕前位高(P < 0.05~P < 0.01);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明显长于枕前位(P < 0.01),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枕前位(P < 0.01),胎儿窘迫、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均明显多于枕前位(P < 0.01)。结论: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产程时间延长、宫缩乏力是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处理不当,围生儿预后欠佳,手术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孕妇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母婴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分娩的146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800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母婴的一般情况、产程特点及母婴预后.结果 对两组的初产、孕周≥41周、前壁胎盘、男性、出生体重≥4000g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后位组分娩中需要进行人工破水、宫颈封闭、镇静剂及缩宫素的使用等临床干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后位组潜伏期、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明显延长;发生潜伏期延长、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停滞、第二产程延长等异常情况与枕前位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枕后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产妇产伤、胎心异常、羊水污染、新生儿产伤发生率等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产后出血、产褥病率、新生儿窒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性枕后位是常见的一种胎位异常,常发生产程异常,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但如能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及时处理持续性枕后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丽平 《广州医药》2007,38(1):47-47
持续性枕后位是造成头位难产的首要原因,手术率高,处理不当对母婴危害大[1],为提高分娩质量和阴道分娩率,我们对36例枕后位产妇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使胎位转为枕前位,缩短产程,减少了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讨论持续性枕横位的处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腹部检查与超声检查结合进行诊断并处理.结论 以枕横位入盆者,除外明显头盆不称后均应试产.第一产程:①警惕原发性宫缩乏力,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积极处理.②如果宫缩乏力,无头盆不称,并已进入活跃期,可行人工破膜及缩宫素催产;③活跃期停滞或延长是持续性枕横位最多见的表现,在活跃期可以及早采取侧卧位纠正胎位,多数可以促使枕横位转变为枕前位.第二产程:持续性枕横位先露达S+3或以下时,若徒手旋转胎头失败可以采用Kielland产钳旋转胎头至枕前位后产钳助娩,也可以用胎头吸引器旋转至枕前位,旋转的同时行牵引,如2次不成功则应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4.
张力 《海南医学》2005,16(2):114-115
女性骨盆入口平面呈横椭圆形,临产头先露时胎头大多数以枕横位或枕斜位入盆,产时绝大多数胎儿在有效产力作用下,在产妇骨盆腔内旋转成枕前位娩出,当头先露不能以枕前位娩出的,称为头位难产。包括: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胎头高直位、前不均倾位、颜面位、额位等。  相似文献   

15.
1 定义 凡临产后经过充分试产,当分娩以任何方式结束时,不论胎头在骨盆的哪一平面上,只要其枕部仍位于母体骨盆后方者,即称为持续性枕后位.通常情况下先露以枕后位入盆者,在产力作用下,大部分能自行转成枕前位,但仍有少数在产程中旋转失败而呈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后位是头位难产中最多见的一种胎方位,以初产妇居多.其发病率报道不一,国内报道为4%~9.6%,国外报道为10%.  相似文献   

16.
宋平   《中国医学工程》2012,(1):118-119
目的探讨产妇不同胎位的临床特点、产程及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孕产妇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枕前位分娩的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异常情况及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结果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骨盆异常、宫缩乏力发生率比枕前位高(P〈0.05~P〈0.01);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明显长于枕前位(P〈0.05),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枕前位(P〈0.05),胎儿窘迫、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均明显多于枕前位(P〈0.05)。结论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促使产程时间延长、宫缩乏力。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积极处理,避免因处理不当而影响围生儿预后,增加手术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晚期采用不同卧位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活跃期前入产房待产的孕产妇300例,对其孕晚期产前宣教及采用卧位进行调查,B超确定其胎儿方位,产程中取对侧卧位,观察其分娩结局。结果:孕晚期经常取侧卧位(试验组)218例,B超确定枕前位为146例,枕横位51例,枕后位21例。孕晚期自由卧位者(对照组)82例,B超确定枕前位为37例,枕横位31例,枕后位14例。枕前位顺产168例,顺产率92%,枕横位顺产65例,顺产率79%。枕后位顺产15例,顺产率43%。孕晚期不同卧位对活跃期前枕方位影响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枕方位顺产率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孕晚期体位宣教,孕妇孕晚期采取侧卧位有助于减少头位胎位异常,增加顺产率。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娩出胎头方位与胎头径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红 《安徽医学》2005,26(1):64-64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娩出胎头的最佳方位。方法 对 118例剖宫产胎头娩出方位的难易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以枕横位娩出 76例 ,枕前位娩出 3 2例 ,枕后位娩出 10例。结论 剖宫产术中以枕横位娩出胎头最佳 ,枕前位次之 ,枕后位难度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产程中进行产妇体位干预矫正胎方位在临床中的应用,降低剖宫产率.方法 将B超判断为胎儿枕后位、羊水适量的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胎方位转为枕前位率及剖宫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胎方位转为枕前位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 产程中进行产妇体位干预能有效矫正胎方位,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法纠正胎儿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产程进入活跃期后枕横位和枕后位经加强产力、改变体位、封闭宫颈水肿等措施后仍不能自然转为枕前位、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产妇,行手法旋转为枕前位。结果:手法旋转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可改善胎头俯屈,降低难产的发生率,成功率达76%。结论:手法旋转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可使胎头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使胎儿顺利娩出.可降低头位的难产率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