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目的:评估兆伏级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RT)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的外放边界.方法:用西门子配备有MVision兆伏级CBCT的直线加速器,对32例三维适形放疗(3DRT)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的5周内每周1次,分别对治疗前、摆位误差调整后行CBCT扫描.通过计划CT图像与治疗图像进行匹配,获取左右(X)、头脚(Y)、前后(Z)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结果:32例患者共获取320幅CBCT图像.在校正前,患者的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1.25±3.28)mm、头脚(-0.63±5.00)mm、前后(0.84±3.26) mm;根据Van等提供的公式,CTV至PTV的外放边界为左右9.38mm,头脚12.28mm,前后7.70mm.摆位误差调整后:误差分别为左右(0.19±1.89) mm、头脚(-0.56±3.71)mm和前后(0.53±1.54)mm,与调整前相比在三维方向均有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摆位误差调整后PTV外扩边界,左右3.68mm,头脚4.83mm,前后4.24mm.结论: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千伏级CBCT引导下胸部肿瘤放疗中摆位误差及其外放边界。方法 采用瓦里安IX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对34例胸部肿瘤患者三维放疗前行CBCT,系统自动重建图像并与治疗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得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摆位误差,计算PTV及OAR外放边界。结果 共行279次扫描,考虑误差方向时左右、上下、前后方向误差分别为(-0.16±3.25)、(-1.36±5.43)、(-2.43±2.14) mm,只考虑误差大小时左右、上下、前后方向误差分别为(2.41± 2.18)、(4.27±3.60)、(2.71±1.77) mm。PTV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外放边界分别为2.68、7.19、7.57 mm。结论 本院胸部肿瘤患者应用热塑体膜固定,存在一定程度摆位误差。靶区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外放边界分别为2.68、7.19、7.57 mm。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 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4.
在线千伏级锥形束CT引导前列腺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在线测量前列腺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及图像引导后的残余误差,确定前列腺癌患者外照射治疗计划中CTV外放PTV的边界大小.方法 入选7例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的前列腺癌患者,每例患者每周至少行KV-CBCT在线校正治疗体位2次.采用常规皮肤标记激光对位后采集图像,将所获得CBCT与计划CT图像进行灰度自动配准.计算摆位误差并进行在线评价,若摆位误差>2 mm则调整治疗床进行纠正.纠正后重新采集CBCT图像进行配准,计算残余误差.根据摆位误差和残余误差分别计算纠正前后临床靶体积(CTV)至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边界大小.结果 共获取197幅KV-CBCT图像.7例患者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分别为3.1和2.1、1.5和1.8、4.2和3.7 mm,外放边界分别为9.3、5.1、13.0 mm.经KV-CBCT引导纠正后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系统残余误差和随机残余误差分别为1.1和0.9、0.7和1.1、1.1和1.3 mm,外放边界分别为3.4、2.5、3.7 mm.结论 在线KV-CBCT引导放疗技术可减小前列腺癌患者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精度,CTV外放PTV边界可缩小至3~4 mm.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千伏级CBCT研究IMRT两种体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方法 选取60例胸腹部肿瘤IMRT患者均分两组,研究组采用体部固定底板+真空垫+热塑成型网罩体位固定方式,对照组采用体部固定底板+热塑成型网罩体位固定方式。放疗前行CBCT扫描并在线匹配,得出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摆位误差,并用2.5Σ+0.7δ算出PTV外放界值。对两组摆位误差比较行成组t检验。结果 研究组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2±2.58)、(-0.40±3.89)、(-0.75±2.43) mm,PTV外放界值分别为5.60、6.08、6.32 mm;对照组的分别为(0.62±3.60)、(2.44±4.93)、(0.66±2.85) mm和8.07、10.63、6.90 mm;两组在上述方向的比较t=-0.78、-5.11、-4.22,P=0.440、0.000、0.000。结论 采用体部固定底板+真空垫+热塑成型网罩体位固定方式能有效固定患者,在控制误差方面明显优于体部固定底板+热塑成型网罩体位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首次摆位行锥形束CT验证的重要性.方法:对接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的92例食管癌患者,首次摆位采用锥形束CT影像技术(CBCT),获得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校正,获得X、Y、Z轴及矢状轴旋转摆位误差共368个数据.结果:X轴误差为(0.22±0.19)cm,其中胸下段组为(0.34±0.26) cm.Y轴误差为(0.40±0.28)cm,其中颈段和胸上段组为(0.45±0.34)cm.Z轴误差为(0.34±0.26)cm,其中胸中段组为(0.38±0.27) cm.矢状轴旋转误差为(0.11±0.12)°.结论:CBCT可减少食管癌首次摆位误差.建议根据肿瘤生长位置外放计划靶体积(PTV).  相似文献   

7.
应用锥形束CT对盆腔肿瘤放疗计划靶区外放距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在线研究盆腔肿瘤摆位误差的大小,推算CTV与PTV 之间外放的间隙.方法 应用医科达Synergy IGRT加速器治疗12例盆腔肿瘤患者,通过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线性摆位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相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2例患者共行229次CBCT,x、y、z、u、v、w轴自由度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别为(0.49±1.18)mm、(-0.11±3.45)mm、(-2.00±1.59)mm、1.14°±0.67°、0.42°±0.94°、-0.32°±0.68°.其中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z方向次之、x方向摆位误差最小.x、y、z方向的摆位扩边值分别为4.6、12.5、6.2 mm.结论 盆腔肿瘤放疗时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摆位误差,为减少摆位误差影响CTV外放PTV时考虑x方向5 mm、y方向15 mm,z方向10 mm.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摆位误差大小和影响因素,为胸部肿瘤适形放疗计划设计时CTV外放PTV提供参考数据.方法:21例胸部肿瘤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男12例,女9例.其中食管癌9例,肺癌7例,乳腺癌5例.首次摆位后,去掉体膜,在患者体表沿激光十字画出三个等中心点的坐标位置,并以该三个坐标为标准坐标,测量前后、头脚、左右方向摆位误差.每例病例连续测量5次,共计摆位105次.所有病例分为两组,A组11例,测量55次,未在体表标记体膜相对位置.B组10例,测量50次,CT模拟定位时在体表标记体膜相对位置.结果:人与人间以及次与次间均存在一定差别.头脚方向摆位误差最大,腹背方向次之,左右方向最小.B组摆位误差左右方向为(2.2±1.9)mm,头脚方向为(4.3±2.6)mm,腹背方向为(2.6±1.7)mm.与A组比较,误差在Y、Z方向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模拟定位时,在体表标记体膜的相对位置可减少三维适形放疗的摆位误差.胸部放疗的CTV-PTV扩边范围(MPTV)应适当扩充为左右方向5.4mm、头脚方向8.3mm和腹背方向5.5mm.  相似文献   

9.
锥形束CT测量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量热塑成型膜固定患者放疗的摆位误差,确定由临床靶区(CTV)或内靶区(ITV)外放产生计划靶区(PTV)的间距.方法 接受图像引导放疗的患者120例,其中头颈部肿瘤13例(109组图像数据),胸部肿瘤67例(279组图像数据),腹部肿瘤40例(171组图像数据).所有患者均采用热塑成型体罩或面罩做体位固定.在分次治疗前采用锥形束CT技术获取三维CT图像,把此图像和计划设计所用的螺旋CT图像进行配准,得到摆位误差数值.因未做在线校位,该误差值代表常规摆位方法的摆位误差.摆位误差由x(左右)、y(头脚)、z(腹背)方向的平移分量和绕3个轴线的旋转角度分量构成.统计分析摆位误差数据,用二参数法计算产生PTV的间距.结果 头颈部肿瘤3个方向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13±0.15)、(0.13±0.17)、(0.11±0.14)cm,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1.05°±0.77°、0.87°±1.13°和0.68°±0.89°,外放间距分别为0.37、0.38、0.31 cm.胸部肿瘤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20 ±0.27)、(0.34±0.44)、(0.25 ±0.31)cm;旋转角度误差分别是1.06°±1.45°、0.85°±1.23°和0.78°±1.08°;外放间距分别是0.59、1.00、0.72 cm.腹部肿瘤3个方向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23 ±0.30)、(0.37±0.45)cm和(0.27±0.34)cm,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1.22°±1.56°、1.05°±1.44°、0.98°±1.24°,外放间距分别为0.66、1.05、0.78 am.结论 应用锥形束CT技术可准确测量常规摆位方法的摆位误差,继而确定靶区外放间距.若考虑靶区在1个分次内的运动,则胸腹部肿瘤应在ITV基础上应用上述间距产生PTV.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准确的靶区位置是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旨在分析在肺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疗中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的摆位误差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9例单发肺部恶性肿瘤行立体定向放疗的患者,每次放疗前行CBCT扫描,将得到的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匹配,获得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值,并计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外扩至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边界.同时,还分析对可能影响摆位误差的临床参数等进行分层比较.结果:29例患者共获得155幅CBCT图像.考虑误差方向时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68±3.62)、(-1.34±3.90)和(0.36±2.15)mm,只考虑误差数值大小时分别为(3.16±2.42)、(3.29±2.48)和(1.74±1.30)mm.根据摆位误差得到CTV外扩至PTV的边界在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分别为9.6、10.0和5.3 mm.病灶位于周围的肺部肿瘤患者前后方向摆位误差更大(P=0.007),下肺病灶、右肺病灶、肺转移灶在头脚方向摆位误差更大(P=0.008、0.000和0.000).结论:肺部肿瘤患者放疗中的头脚和前后方向摆位误差较大,立体定向放疗需采用锥形束CT扫描、呼吸控制等技术以减少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碘油标记的肝癌图像对有无图像引导放疗(IGRT)中不同配准方法及靶区外放范围的影响。方法 5例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后放疗的肝癌患者,在医科达IGRT联合主动呼吸控制(ABC)系统下,每日治疗前用锥形束CT (CBCT)采集图像。根据靶区及邻近器官进行治疗计划CT图像和CBCT容积图像配准,记录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偏移值(CBCT1),并校正摆位误差;纠正后再次CBCT扫描与CT图像配准(CBCT2);治疗结束后,再次CBCT扫描与CT图像配准(CBCT3)。用SPSS软件计算CTV-PTV的外放边界,对CBCT1、CBCT2、CBCT3比较结果行配对t检验。结果 CBCT1和CBCT2及CBCT3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偏移值不同,分别为0.254、-0.612、0.314 cm和0.020、0.014、-0.064 cm及-0.004、0.042、-0.040 cm。CTV-PTV外放边界无IGRT时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分别为0.96、0.96、0.83 cm,有IGRT时为0.67、0.68、0.58 cm。离线分析放疗过程中CBCT下碘油图像形态变化发现,即使在靶区(碘油)精确配准下,肝脏在上下方向、椎体在3个方向上仍有很大偏移值。结论 IGRT技术带来的CTV-PTV外放减小约3 mm。内靶区无标记物患者,CTV-PTV外放应将肿瘤上下方向误差及椎体误差考虑在内。配准时如果单纯以肝缘图像为参考配准点,图像配准将会有很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利用四维锥形束CT(4D-CBCT)监测食管癌精确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勾画食管癌合理的计划靶区(PTV)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医科达Axesse直线加速器机载4D-CBCT对16例食管癌患者精确放疗前行扫描,系统自动重建图像并与治疗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得患者在头脚(SI)、左右(LR)、前后(AP)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经过自动校正后,再次行4D CBCT扫描,并按照同样的匹配方式与计划CT进行配准,采集校正后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结果 16例患者共获166次扫描。校正前,4D-CBCT图像在SI、LR、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5.6±0.4)mm、(3.4±0.5)mm和(2.2±0.2)mm,经过校正后在SI、LR、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1.6±0.2)mm、(0.2±0.1)mm和(0.3±0.2)mm。摆位误差调整前在LR、SI、AP方向上临床靶区(CTV)到PTV外放边界分别为7.3mm、9.4mm和7.6mm,调整后分别为3.0mm、4.6mm和2.5mm。结论 利用4D-CBCT图像在治疗前进行误差校准,可以明显缩小摆位误差,更加准确地勾画食管癌PTV的范围,提高食管癌的放疗精度。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已进入了精确放疗的时代,摆位误差成为影响放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采用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即自行改装后的体板结合真空垫及热塑膜的固定装置和臂部支撑装置,讨论分析胸部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选择肺及食管胸部肿瘤患者19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体板+真空垫+体部热塑膜固定(A组)、臂部支撑装置固定(B组)进行摆位和治疗.A组利用二次摆位技术,即先使患者头脚方向的激光线与真空垫上的定位标记一致,再根据患者体表定位标记进行摆位(第一次摆位),最后覆上热塑膜固定,再根据热塑膜上的定位标记移床至治疗位置(第二次摆位);B组利用一次摆位技术,即直接根据体表标记进行摆位.A、B组均利用千伏级锥形束CT(kilo-voltage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KV-CBCT)采集治疗前﹑后的图像,并与计划CT图像配准,得到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体位误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于两种不同固定方式,A组和B组治疗前误差分别为:X轴(左右方向)(1.06±0.58)和(1.82±0.82)mm,Y轴(头脚方向)(1.31±0.40)和(2.18±1.20)mm,Z轴(腹背方向)(1.28±0.66)和(2.94±1.81)mm.治疗后误差分别为:X轴(0.86±0.54)和(1.29±0.58)mm,Y轴(1.07±0.58)和(1.08±0.45)mm,Z轴(0.98±0.53)和(1.56±0.63)mm.结论:A组误差均小于B组,采用体板结合真空垫及热塑膜固定装置并应用二次摆位技术的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不仅摆位的精确度得以提高,同时也保证了体位的重复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采用千伏级XGS-10与OBI系统在头颈部肿瘤IMRT中的摆位误差和图像采集、配准所需时间差异。方法 30例头颈部患者IMRT前分别采用OBI系统获取CBCT图像及XGS-10系统获取X线图像,将2套图像与计划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分别得出靶中心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摆位误差数据。采用Pearson法相关分析2套系统分别在3个方向上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的可信区间。结果 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摆位误差XGS-10系统的分别为(-1.03±2.15)、(0.86±2.59)、(0.42±1.66) mm,OBI系统的分别为(0.00±1.68)、(1.53±2.12)、(0.10±1.54) mm,二者差值分别为(-1.03±1.24)、(-0.68±1.78)、(0.32±1.61) mm。二者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7、0.731、0.495,95%CI值分别为(-1.47~-0.59)、(-1.32~0.04)、(-0.26~0.90) mm。XGS-10获取图像、配准平均时间分别为10 s和<15 s,OBI的需3 min和8 min。 结论 XGS-10系统与OBI系统均可提高摆位精度,但XGS-10系统可缩短摆位及摆位误差纠正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真空负压垫联合热塑体膜在小儿肾母细胞瘤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 42例肾母细胞瘤术后接受放疗的小儿患者,依据体位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等分成A、B组,A组患者在放疗实施时采用真空负压垫固定体位,B组患者则采用真空负压垫联合热塑体膜固定体位。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时的摆位误差、近期效果、不良反应以及预后。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 结果 在平移误差、旋转误差、≤3 mm和≤5 mm的对比中B组均小于A组(P=0.04、0.04、0.04、0.03、0.00、0.04、0.04、0.00、0.04);B组的完全缓解率、有效率均好于A组(P=0.02、0.04);A组和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75);A组和B组在2、3年OS率相近(P=0.68、0.74)。A组和B组在左右、头脚、腹背向外放值分别为5.74、5.93、5.94 mm和4.21、5.71、4.61 mm。 结论 对小儿肾母细胞瘤患者放疗时采取真空负压垫联合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可降低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比较主动呼吸控制(ABC)技术与自由呼吸(FB)模式配合bodyfix固定装置在胸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 40例胸部肿瘤行SBRT患者,均分为ABC组和FB组。两组采用bodyfix固定装置固定后CBCT扫描图像与计划参考图像配准,得到左右、头脚、前后方向平移误差。校正摆位误差后SBRT同时逐弧行分次内CBCT并配准,直至治疗结束。结果 ABC组患者配准后左右、头脚、前后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25±0.21)、(0.28±0.21)、(0.21±0.24) cm,FB组的分别为(0.31±0.22)、(0.32±0.21)、(0.37±0.23) cm (均 P<0.05)。心 脏V30Gy、患侧 肺V20Gy、V30GyABC组患者明显低于FB组患者(0.31%∶7.35%、24.5%∶32.9%、19.5%∶25.8%,均 P<0.05)。结论 ABC技术配合bodyfix固定装置在胸部肿瘤SBRT中可能优于FB模式,建议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图像引导系统的乳腺癌保乳术后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患者在投照过程中摆位误差的实时校正及剂量学参数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0例保乳术后行VMA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和试验组10例,放疗时行图像引导,对误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摆位误差引入治疗计划重新计算,比较两组剂量学差异。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在左右(LR)、腹背(AP)、头脚(SI)方向的摆位误差校正前分别为(3.58±2.35)mm和(3.51±2.08)mm、(4.44±3.62)mm和(4.23±2.17)mm、(2.85±2.36)mm和(2.99±1.90)mm。对照组在治疗后摆位误差分别为(2.64±1.62)、(3.15±1.50)、(2.49±1.70)mm;试验组在治疗中与治疗后摆位误差分别为(2.07±1.65)mm与(1.85±1.22)mm、(2.29±1.93) mm与(1.78±1.26)mm、(1.98±1.49)mm与(1.67±1.27) mm。LR、A...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set-up errors and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daily placement of endorectal balloons in prostate radiotherapy. MATERIALS AND METHODS: Endorectal balloons were placed daily in 20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otherapy. Electronic portal images (EPIs) were collected weekly from anterior-posterior (AP) and lateral views. The EPIs were compared with 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s from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obtained during pretreatment period to estimate displacements. The interfraction deformation of balloon was estimated with variations in diameter in three orthogonal directions throughout the treatment course. RESULTS: A total of 154 EPIs were evaluated. The mean displacements of balloon relative to bony landmark were 1.8mm in superior-inferior (SI), 1.3mm in AP, and 0.1mm in left-right (LR) directions. The systematic errors in SI, AP, and LR directions were 3.3mm, 4.9 mm, and 4.0mm, respectively. The random (interfraction) displacements, relative to either bony landmarks or treatment isocenter, were larger in SI direction (4.5mm and 4.5mm), than in AP (3.9 mm and 4.4mm) and LR directions (3.0mm and 3.0mm). The random errors of treatment isocenter to bony landmark were 2.3mm, 3.2mm, and 2.6mm in SI, AP, and LR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Over the treatment course, balloon deformations of 2.8mm, 2.5mm, and 2.6mm occurred in SI, AP, and LR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nce of deformation was 7.9%, 4.9%, and 4.9% in these directions. CONCLUSIONS: Larger interfractional displacement and the most prominent interfractional deformation of endorectal balloon were both in SI direction.  相似文献   

20.
钟强  覃文  王仁生 《现代肿瘤医学》2022,(16):2999-3004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点和放射治疗点同中心、不需要换算三维坐标的可行性,为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定位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选取40例2019年7月至12月我院放疗科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根据定位点和治疗点是否同中心将满足入组条件的患者分为A组(治疗点和定位点同中心)和B组(治疗点和定位点不同中心)。每名患者在第一次治疗及之后每周治疗前均行一次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将CBCT图像与计划 CT 图像进行匹配,采集摆位误差数据。观察两组不同定位点选取方法下X(左右)、Y(前后)、Z(上下)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并使用 Van-Herk 扩边公式求出X(左右)、Y(前后)、Z(上下)的 PTV 外扩边界值。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用例数(n)和百分比(%)进行描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3个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X轴(0.350±1.029)mm、Y轴(0.660土1.545)mm、Z轴(0.910±1.288)mm。B组3个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X轴(0.160±1.269)mm、Y轴(1.440±1.604)mm、Z轴(1.590±1.393)mm。两组在Y(前后)、Z(上下)轴的摆位误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鼻咽癌患者X方向的群体MPTV为2.65 mm和3.28 mm,Y方向的群体MPTV为3.77 mm和3.92 mm,Z方向的群体MPTV为3.01 mm和3.39 mm。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点和放射治疗点同中心,不换算三维坐标是可行的,能满足临床上对于摆位误差和外扩边界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