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利用单通道、双通道和三通道3种方式喂入粗纱纺制竹节纱的方法,并列举了每种喂入方式能纺制竹节纱的种类;对3种喂入方式控制罗拉运动方式分别建立数学模型,针对竹节纱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尾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竹节长度的修正方法,经试验验证,该修正方法对控制竹节长度的精度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在FA502型细纱机上安装竹节纱装置纺制竹节纱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要点。在FA502型细纱机上安装微电脑控制竹节纱装置,由伺服电机带动中、后罗拉按工艺要求进行变速转动,满足竹节纱的生产条件。通过合理配置细纱工序前罗拉速度、牵伸工艺、卷绕工艺,根据竹节纱节长、节距、节粗的要求,顺利纺制出C 14.6 tex竹节纱。认为在纺制竹节纱的过程中,应根据竹节纱规格合理设置细纱工艺,才能使所纺竹节纱达到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竹节倍率、竹节长度及竹节间距对多彩竹节纱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基于三通道数码环锭细纱机利用单通道、双通道和三通道3种喂入方式纺制竹节纱的纺纱方法,分别采用4种竹节倍率(1.5、2.0、2.5、3.0)、3种竹节长度(5.1、7.2、9.3 cm)、相同竹节间距,纺制基纱线密度为27.8 tex的纯棉多彩竹节纱,并对纱线的外观参数和强伸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竹节纱的竹节实际长度大于理论值,竹节实际间距和竹节实际倍率小于理论值;竹节倍率不变,随着竹节长度的增加,竹节实际长度与理论长度的偏差量不变,且竹节纱的强力逐渐减小;竹节长度不变,随着竹节倍率的增大,竹节长度接近理论值,且竹节纱的强力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4.
后区竹节纱的纺制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后区竹节纱纺制方法.从纺制方法、影响成纱风格机理、工艺参数配置、纺纱技术要点等方面对后区竹节纱纺制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指出:后区竹节纱是区别于普通竹节纱的一种新型竹节纱,其特点是采用主、辅双粗纱分区喂入,通过控制后区牵伸倍数使辅粗纱产生竹节效果,然后与主粗纱并合牵伸形成一种新颖的竹节纱.与普通竹节纱相比,其织物具有新颖的模糊风格和色彩变幻特色.通过采用错位纺、合理选择后牵伸形式、遵循后牵伸最小原则以及主辅纱工艺各有侧重点等技术措施,可以获得较好的纺纱效果.  相似文献   

5.
探讨色纺牛仔赛络竹节纱的纺纱工艺。将色纺、赛络纺、竹节纱等纺纱技术相结合,融入牛仔元素纺制纯棉色纺牛仔赛络竹节纱。通过选择优质原料,优选配色方案和混色方法,在各工序采取了针对性的技术措施。粗纱工序采用"轻定量、大捻度、小后区牵伸、小钳口隔距"的工艺原则;细纱工序进行设备改造,并优选竹节纱参数、捻系数、前罗拉速度、后区罗拉隔距及牵伸倍数、喂入喇叭口中心距等主要工艺参数;络筒工序采用"低速度、小张力、严清纱门限"工艺,最终可成功开发出质量满足使用要求的JC 19.7 tex赛络竹节纱。  相似文献   

6.
竹节纱的生产体会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为了保证竹节纱规格达到要求,成纱质量稳定,根据细纱设备的性能特点、竹节纱纺制原理及竹节纱纺纱工艺实践,总结出竹节纱与普通环锭纱工艺配置的区别.实践表明:竹节纱捻系数应比普通同号纱高10%~20%;细纱机前罗拉速度要低于纯棉同号普通纱;竹节纱节长、节距与细纱机车况关系很大,要进行试纺;竹节纱牵伸效率与普通环锭纺有所不同;生产中要加强竹节纱装置、设备的维护保养.  相似文献   

7.
在Autocoro288型转杯纺纱机上安装花式纱装置,通过控制给棉罗拉喂入速度可以生产竹节纱.介绍了转杯纺竹节纱生产原理,分析了转杯纺竹节纱的结构,并通过条干仪进行验证,总结出转杯纺竹节纱规格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改造国产B5 83型细纱机的牵伸喂入机构 ,纺制竹节纱 ,可满足新产品开发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文章回顾了纺纱技术的发展历史,分析了纺纱技术面临的挑战,介绍了三通道数码纺纱系统的组成,提出了三通道数码纺纱系统的粗纱组合模式的转换机理、各通道牵伸比的调控机理、成纱混纺比的调控机理、成纱线密度的调控机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全色谱混色纱、段彩纱、渐变纱、竹节纱、彩节纱等多品种花色纱线的生产工艺及生产的样品。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内外对色彩渐变纱研究还很少,且生产工艺无法实现对纱线表面颜色和分段长度的精准控制等问题,研究了三通道数码环锭细纱机数字化牵伸调控纱线混纺比的机制,对3个通道喂入的品红、黄、青3根粗纱实施梯度牵伸,纺制具有色相、明度、纯度渐变等特征的色彩渐变纱,并试纺了27.73tex 以10%为梯度可实现品红黄青3色循环的色彩渐变纱,研究了该色彩渐变纱的外观形貌、条干及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三通道数码环锭细纱机的梯度牵伸调控了品红、黄、青3色纤维混纺比沿纱线长度方向的梯度匹配,实现了色彩沿纱线长度方向渐变效果;色彩渐变纱大比例纺制段由于牵伸状况不良导致断裂强力、条干与纯纺色纱相比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扩展环锭纺纱产品种类,通过对环锭纺细纱机后罗拉机械结构的创新设计,并借助程序控制的伺服电动机驱动,使后罗拉控制纤维喂入由单一钳口变为多个钳口,且各钳口的喂入速度单独可调,从而实现多根粗纱以不同速度的异步喂入,纺成的细纱具有线密度和纤维混纺比例可以沿长度方向变化的特点(这种纺纱方法称为数码纺纱)。在构建三通道粗纱数码纺纱系统的基础上,以色纺为例,给出了数码纱品种的分类方法,并就混色纱、渐变纱、段彩纱、竹节纱、彩节纱和双变纱6 类产品的变化特征作了分析。数码纺纱方法在加工柔性和品种多样化方面显示出特有优势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环锭纺三罗拉和四罗拉法所纺段彩纱条干不匀的结果问题,采用同轴双后罗拉2组粗纱同锭位藕合等量喂入的方法纺制等线密度赛络纺棉/毛段彩纱,并对成纱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分析。纱线的纵向观测结果表明棉与毛的质量比差异越大,分段时间越长,纱线的段彩效果越明显;截面观测结果表明棉和毛纤维在纱中互相压紧并包缠形成类似于太极阴阳鱼的结构;分段中棉与毛质量比差异及纺纱分段时间增加时,纱线的断裂强度变小,CV值变大,但对有害毛羽数量影响不大。该纺纱方法使用天然的棉和毛纤维,既丰富了现有花式纱线的产品种类,也在对细纱机进行简单改装的条件下制得股线风格的毛型感段彩纱,符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开发新颖的纱线品种,提高纱线生产效率,提出数码转杯纺成纱方法并介绍其原理,对成纱色彩特点进行研究。数码转杯纺采用3 组分异步喂入的方式,纤维通过分梳辊的梳理和混合,在转杯内离心力作用下再次混合并凝聚成须条,经加捻后成纱,再由引纱罗拉导出形成特种纱线。该工艺过程可随机调控转杯纺成纱的线密度及混纺比,生产多种混合均匀的混色纱和混纺纱品种。分别纺制了混色纱、变色纱、段彩纱、竹节纱、彩节纱和双变纱等典型数码纱,并对其色彩特点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数码转杯纱不同颜色的单纤维混合均匀,纱线颜色柔和。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环锭纺细纱机纺制段彩竹节纱,饰纱须条受双区牵伸作用,存在段彩竹节复合片段长度波动较大,彩节形态稳定性差,影响织物产品花式效果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区牵伸的两通道纺纱装置纺制段彩竹节纱新方法,并解析双区牵伸、单区牵伸纺纱方法对段彩竹节纱复合片段成纱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借助纱线图像连续采集装置,对段彩竹节纱复合片段的特征参数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单区牵伸两通道环锭纺的段彩竹节纱,其段彩竹节片段长度稳定性和段彩竹节形态均优于双区牵伸环锭纺段彩竹节纱,20 mm短片段段彩竹节的长度变异系数由30.5%降低至16.3%,80 mm的中长片段段彩竹节的长度变异系数由10.1%降低至6.2%。  相似文献   

15.
环锭纺竹节纱的工艺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环锭纺竹节纱技术日趋成熟,目前有前、后罗拉变速两种不同的装置,工艺设计有很大不同,选择合理的细纱工艺是成功纺纱的关键,因此,研究纺竹节纱时不同工艺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适应色纺纱线个性化、高档化的市场需求,开发一种基于数控耦合牵伸理论的色纺技术。其技术关键在于两组合后罗拉由两个伺服电机驱动,与中罗拉形成相互独自的两个后牵伸区。通过调节伺服电机速度控制两根粗纱随机且相互耦合的牵伸比,在前罗拉钳口处形成具有等线密度的色纺段彩纱。分析了双组份耦合牵伸的基本原理,推导了其配色花型分布控制的基本方程,用实验验证了等线密度段彩纱随机性花型的可设计性与再现性。  相似文献   

17.
周团 《纺织器材》2021,(1):41-42
为使布面显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与风格,介绍由普通竹节纱演变的新型节中节竹节纱,图解其纱线结构形态;以利用ZY503型节中节竹节纱生产系统纺制T 19.7 tex节中节竹节纱为例,详述其参数的设定方法和纺制技术要点。指出:纺制节中节竹节纱时,节长、节距、节粗要素可创意变化组合,从而展示与众不同的布面风格;节中节长度宜偏大设计、节距宜偏小设定,车速不宜过快,捻系数宜偏大掌握。  相似文献   

18.
后区牵伸倍数对紧密纺高支棉纱成纱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紧密纺技术特点。在相同工艺条件下,以4种不同后区牵伸倍数纺紧密精梳7.3tex高支棉纱(CJM7.3tex),进行了纱的质量对比,分析了后区牵伸倍数对成纱质量的影响。结论是,后区牵伸倍数为1.21时,CJM7.3tex纱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