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53、nm23和bc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检测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nm23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53阳性率48.3%,nm23的阳I眭率50.0%,bcl-2的阳性率55.0%,p53、nm23和bcl-2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p53、nm23和bcl-2的表达,提示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不良,可以作为评价膀胱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r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Ⅱ对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Src蛋白下游信号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的作用。【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0μmol/L、0.2μmol/L、1.0μmol/L、5.0μmol/L Sr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Ⅱ处理后的人膀胱癌T24细胞各浓度组的E—Cadherin表达情况。【结果】Sr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Ⅱ处理后,E-Cadherin表达呈上调趋势;人膀胱癌T24细胞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随加入Src Kinase Inhibitor Ⅱ浓度增加呈上调趋势,0.2μmol/L、1.0μmol/L、5.0μmol/L浓度组OD比值显著高于0μmol/L浓度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r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Ⅱ对C-Src蛋白下游信号E-Cadberin具有上调作用,进一步证实了c-Src蛋白及其下游信号E-Cadherin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夏慧 《临床医学》2004,24(8):6-7
目的 :探讨P1 6和P53 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 6和P53 的基因表达。结果 :63例膀胱癌中P1 6和P53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0 8%和 5 2 4%。P1 6和P53 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病理分级和复发等方面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1 6和P53 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均可作为膀胱癌病人综合判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p53及Ki-67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与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p53及Ki-67的表达,并用RT-PCR方法验证其中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56/88)和45.5%(40/88),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均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Survivin的表达与膀胱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膀胱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PI)为20.4±10.7,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为0。RT-PCR方法显示在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100%,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均无表达。结论Survivin与膀胱癌的恶性程度有关,与p53及Ki-67共同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术前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对膀胱移行细胞癌P53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动脉化疗组60例术前盆腔区域化了一个疗程,再行开放手术;单纯手术对照组60例单纯行开放手术。采集肿瘤标本,行P5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同时对病人随访。结果对照组P53阳性率T1期为5.6%,T2-T3期为88.1%(P〈0.01);T2-T3期P53阳性率术前动脉化疗组为25.6%,对照组为88.1%,(P〈0.05);T1期P53阳性率术前动脉化疗组为5.8%,对照组为5.6%(P〉0.05)。对照组术后三年复发率为16.7%,术前动脉化疗组三年复发率为7.0%,(P〈0.05)。T2-T3期术前动脉化疗组5年生存率为69.8%,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51个月,对照组5年生存率为66.7%,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P〈0.05)。结论术前动脉化疗对T1期膀胱移行细胞癌P53表达无明显影响,可以降低T2-T3期P53表达,提高膀胱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降低复发率,可作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必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Hiwi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切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Hiwi基因在膀胱癌组织切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Hiwi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在不同临床分期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即浅表性膀胱癌(Tis、Ta、T1)和浸润性膀胱癌(T2、T3、T4)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Hiwi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病理级别增高而递增,不同病理分级(G1、G2和G3)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iwi基因可能成为膀胱癌一个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并作为基因治疗靶点的体外实验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蛋白XPA表达水平对膀胱癌细胞顺铂耐药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膀胱癌细胞株XPA蛋白表达水平;shRNA干扰技术筛选出稳定并低表达XPA的膀胱癌细胞株,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及细胞凋亡率,比较xPA低表达细胞株与XPA正常表达细胞株对顺铂的敏感性。【结果】XPA表达最高的膀胱癌细胞T24,顺铂耐药程度最高;顺铂处理shRNA~T24-XPA细胞后,相比于shRNA—T24-NC,克隆形成率显著降低(P〈0.01),但相反促进细胞凋亡。【结论】膀胱癌化疗耐药可能与XPA水平高表达有关,干预并下调膀胱癌T24细胞XPA蛋白的表达,可降低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但相反增强顺铂的凋亡诱导率。  相似文献   

8.
环氧化酶-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OX-2在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OX-2在正常膀胱不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2.5%(45/72)(P〈0.01);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病理分级阳性表达率G1与G2、G3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2~T4期COX-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Ti~T1(P〈0.01),淋巴结转移组COX-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复发组显著高于无复发组(P〈0.01);COX-2阳性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分期、转移及复发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26、0.489、0.685、0.435,P均〈0.05)。结论:COX-2阳性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浸润及复发关系密切。COX-2可能成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TEN和p53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第10号染色体丢失的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及p53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BT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B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膀胱黏膜及69例BTCC组织中的PTEN及p53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在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PTEN基因均表达阳性或强阳性,p53基因有1例弱阳性表达,其余9例表达阴性。在69例BTCC组织中PTEN高表达组为46例(66.7%),其中阳性15例,强阳性31例,p53阳性高表达组为39例(56.5%),其中阳性22例,强阳性17例。随着肿瘤分期、分级的增加PTEN表达显著减少(P<0.01);而p53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PTEN的表达随肿瘤分期、分级而减少与p53的表达增强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PTEN与p53可能成为估计BTCC恶性程度及肿瘤侵袭性的一项有用的指标,p53基因与PTEN基因的表达可能起互相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mmunoCyt检查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和随访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对可疑膀胱癌患者138例,其中25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的随访者,113例有肉眼或镜下血尿患者,分别进行尿脱落细胞学和ImmunoCyt检查。所有病人均行膀胱镜检查,对可疑组织活检。【结果】膀胱镜检和病理证实34例为膀胱移行细胞癌。ImmunoCyt敏感性为88.2%,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47.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dO.05)。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的敏感性为91.2%。ImmunoCyt和尿脱落细胞学的特异性分别为80.4%和95.3%。【结论】早期检出膀胱癌ImmunoCyt较尿细胞学更敏感,二者结合使用可在保持高特异性的同时提高敏感性,适合大规模可疑人群的普查及复发可能性较小的低级、低期膀胱癌的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1.
MTA-1基因在口腔疣状癌和鳞癌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gene1,MTA-1)在口腔疣状癌和鳞癌中的表达。【方法】取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10例口腔疣状癌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应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MTA-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口腔疣状癌组织与口腔鳞癌组织MTA-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P〈0.05);口腔疣状癌中MTA-1基因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口腔鳞癌(P〈0.05)。【结论】MTA—1基因可能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浸润与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宫颈鳞癌组织,20例宫颈良性肿瘤组织。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erbB-2的表达。【结果】正常宫颈、宫颈良性肿瘤及宫颈鳞癌中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5%,51.66%;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23.67,P〈0.01),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鳞癌中,C-erbB-2的表达强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Hc=10.2934;P=0.0058).在不同临床分期的宫颈癌中.C-erbB-2的表达强度差异亦有显著性(Hc=9.2126;P-0.0266),在淋巴结有转移与淋巴结无转移组之间,C-erbB-2的表达强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0)。【结论】①C-erbB-2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②检测CerbB-2可作为判定宫颈鳞癌恶性程度,评估其侵袭性及转移性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其对早期宫颈鳞癌的诊断及宫颈鳞癌的预后判定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田碧文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8):1032-1033
【目的】探讨p16基因缺失与白血病发病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73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p16基因,分析其缺失情况。【结果】对73例白血病细胞的p16基因进行了检测,发现有5例p16基因缺失。其中2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患者未见p16基因缺失,2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1例E2缺失,而2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淋)患者有4例缺失(1例为E2缺失,3例为E1和E2同时缺失)。20例正常对照未发现p16基因缺失。[结论]pl6基因缺失在急淋中常见,检测p16基因缺失有助于急淋和慢粒急淋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咽癌 (NPC)患者的GSTM1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内参照PCR对NPC患者的基因组DNA进行GSTM1基因型检测。结果NPC患者GSTM1空白基因型频率为 6 0 .0 % ,对照组为 4 5 .0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其OR =1.833,95 %CI =1.0 4 6~ 3.14 7;鳞癌的空白基因型频率为 6 0 .5 % ,明显高于腺癌的5 0 .0 % (χ2 =5 .4 0 6 ,P <0 .0 1) ;吸烟者空白基因型个体患鼻咽癌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OR =2 .813,95 %CI=1.35 3~ 6 .0 12 ,P <0 .0 1) ,而不吸烟者的危险性增加不明显 (P >0 .0 5 )。结论GSTM1基因多态性与NPC患者的遗传易感有关 ,与NPC的病理类型也有关 ,吸烟者的GSTM1空白基因型个体更易患NP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国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 (Fa milialAlzheimer'sdisease ,FAD)早老素 -1基因的点突变特点。方法采用PCR方法 ,对FAD一家族系中的 1例患者 ,4例散发性AD患者、9例多发性脑梗塞痴呆患者及 10名正常人的早老素-1基因外显子 2 ,3 ,4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FAD患者早老素 -1基因外显子 465 19nt发现T→A杂合性点突变。散发性AD患者、9例多发性脑梗塞痴呆患者及正常人均未发现突变。结论中国人早发性、FAD可能与早老素 -1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SLC30A8(rs13266634)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T2DM)以及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T2DM 259例(T2DM组)、健康者(NC组)200例(受试者均来自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试剂盒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标本基因型的判断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869T/C多态性与高血压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探讨TGF-β1基因+869T/C基因型对高血压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99例高血压患者(其中47例伴心房颤动)及49名对照组TGF-β1基因+869T/C。[结果]在高血压心房颤动组中+869T/C位点的CC基因型频率高于高血压无心房颤动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心房颤动组+869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高血压无心房颤动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压无心房颤动组比较,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患心房颤动的相对风险度(0R)为2.044(95%CI:1.157~3.612)。[结论]TGF-β+869CC基因型是高血压心房颤动的易感基因型;C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心房颤动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NA表皮因子生长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组织和血浆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6月在本院初诊的NSCLC患者65例,提取血浆及组织标本DNA,检测DNA EGFR基因突变情况并比较.[结果]65例患者组织EGFR基因突变检出23例,突变率为35.4%,循环DNA中检出1 2例,突变率为18.5%.以组织标本检测为准,血浆DNA中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特异性为93.8%;灵敏度为43.5%.在组织标本检测中,44例男性EGFR基因突变率为22.7%;21例女性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为61.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1例吸烟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为17.1%(7/41);24例不吸烟患者EGFR突变率为66.7%(16/2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1例腺癌患者EGFR突变率为46.3%;24例非腺癌患者EGFR突变率为16.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中EGFR基因突变的分布与肿瘤组织检测结果相符,在不同性别、不同吸烟情况及不同病理类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分期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晚期NSCLC患者,血浆循环DNA EGFR基因突变检测特异性高、敏感性低,可用于其补充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D,VDR)失活对APCmin/+小鼠肠道肿瘤生长的影响及相关基因变化。【方法】通过构建APCmin/+VDR-/-小鼠模型(n=8),与APCmin/+小鼠比较(n=8),4月龄时观察肠道肿瘤大小、数目情况,肿瘤HE染色作病理分析,实时RT—PCR检测两组肿瘤p21waf1/cip1,p27kip1和Snail-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两组鼠比较,APCmin/+VDR-/-小鼠〉3mm肿瘤明显增多(P〈0.01)。APCmin/+肿瘤为管状腺瘤样改变,而APCmin/+VDR-/-肿瘤发展为管状腺瘤。p21waf1/cip1和p27kip1在APCmin/+VDR-/-肿瘤中mRNA的表达水平较APCmin/+肿瘤明显降低(P〈0.01)。【结论】维生素D可能抑制APCmin/+小鼠肠道肿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与2亏染色体长臂2q24.1-32区间的连锁情况。【方法】收集一个原发性红斑肢痛症家系成员的血样抽提DNA,选用2号染色体长臂2q24.1-32区间内7个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扫描,并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连锁分析及单倍型分析。【结果】连锁分析所得两点LOD值结果(重组率0—0时)〈-2,单倍型分析发现该疾病表型与基因型不共分离。【结论】排除该家系与2号染色体体长臂2q24.1-32区间连锁,提示原发性红斑肢痛症具有遗传异质性。该家系可能有新的致病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