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冬虫夏草多糖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研究冬虫夏草多糖(CP)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1例,口服CP15mL,3次/d,连服3mo,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活性的变化.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CP治疗后,血清ALT(U/L,61±35vs35±15)及rGT(U/L,169±85vs118±5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血清HA(μg/L,293±109vs214±96)、PⅢP(μg/L,143±48vs114±42)及CⅣ(μg/L,245±98vs188±87)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005及<005);CD4(364%±66%vs410%±56%)、CD4/CD8(114±040vs143±022)、NK(167%±46%vs197%±42%)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而CD8(326%±47%vs289%±37%)则明显降低(P<005);血清胆红素略减、清蛋白略增但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冬虫夏草多糖可以增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肝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IL2R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及其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ELISA法动态检测113例乙型肝炎及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sIL2R水平,另选31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以q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微机处理,POMS200版).结果各型乙型肝炎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NC)组(P<001),其顺序依次为:HCC>CSH>CH(II)>LC>CH(II)>AH>CH(I)>NC.HCC组sIL2R均值达正常值的2倍以上,且与CH(I),CH(I),AH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及<005);CH(II)组显著高于CH(I)组(P<001).HBeAg阳性组及HBVDNA阳性组sIL2R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结论sIL2R是监测乙型肝炎病情、HBV复制及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一项敏感标志.  相似文献   

3.
老年吸烟者肺癌H-ras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吸烟者肺癌Hras基因变化的意义。方法对33例吸烟肺癌和22例不吸烟肺癌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毛刷刷取支气管脱落细胞,应用PCRRFLP方法进行Hras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肺癌中Hras基因总突变率为527%(29/55),其中吸烟组肺癌Hras基因突变率为667%,不吸烟组肺癌为318%,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吸烟组肺鳞癌患者Hras基因突变率为700%,明显高于不吸烟组肺鳞癌患者的167%(P<005)。结论提示Hras基因可能是被烟草激活的一个特殊位点,吸烟是导致Hras基因突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降脂抗栓灵治疗高血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高血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80例,每例服降脂抗栓灵每日9片。第2组20例,服γ月见草油每日9粒。疗程均为8w。结果治疗8w后与治疗前相比,降脂抗栓灵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148%(P<0001);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TC-HDLC)/HDLC的比值分别下降247%,306%,314%及319%(P均<0001)。在γ月见草油组上述指标未见明显改变。在降低血清TC,LDLC,TG和(TC-HDCC)/HDCC比值方面,降脂抗栓灵明显优于γ月见草油(P<0001);在升高血清HDCC方面,降脂抗栓灵虽优于γ月见草油,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降脂抗栓灵是一种安全有效而易耐受的血脂调节药。  相似文献   

5.
以转基因动物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易感基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通过人HLADR4转基因小鼠的胶原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易感基因对类风湿关节炎及药物治疗的影响。方法将人HLADRα+4β基因转入C57BL/6×DBA/1F1代小鼠复制出转基因动物,并予胶原和佐剂免疫建立胶原性关节炎模型。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外源基因的整合和表达,以发病时间、病理评分及血清Ⅱ型胶原抗体水平研究HLADR4基因对关节炎易感性及甲氨蝶呤治疗的影响。在体外通过淋巴细胞增殖及阻断实验研究Ⅱ型胶原及抗HLADR、Lyt2和L3T4单抗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人HLADR4基因稳定整合于C57BL/6×DBA/1F1代小鼠,主要在脾、肾中表达。②HLADR4转基因小鼠对照组发病时间较非转基因小鼠组提早(P<005)。③HLADR4转基因小鼠的对照组总病理评分和软骨破坏评分较相应的甲氨蝶呤治疗组高(P<005),非转基因小鼠的对照组的总病理评分、软骨破坏评分和骨质侵蚀评分较相应的甲氨蝶呤治疗组高(P<005,P<001)。④HLADR4转基因小鼠对照组和甲氨蝶呤治疗组的Ⅱ型胶原抗体水平较相应的非转基因小鼠组高(P<005,P<0001),且均高于二组正常血清对照组(P<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白细胞变形能力和粘附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白细胞变形能力(LD)和白细胞粘附功能(LAF)与冠心病(CH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和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检测42例健康老年人和92例老年CHD患者白细胞滤过指数(IF)和白细胞粘附率(LAR)早晚动态变化。结果两组中,IF和LAR早晨较下午高(P<005及001);CHD患者IF和LAR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变化最明显。结论CHD发病早晨高发现象与LD和LAF动态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LAK细胞治疗慢性肝炎作客观估价.方法治疗与对照组均口服维生素,肌注肝炎灵.治疗A组加回输自体LAK细胞,每周2次,6周为1个疗程;B组每周输注异体LAK细胞悬液1次,5次为1疗程.结果LAK细胞治疗慢性肝炎能使部分患者HBeAg及HBVDNA阴转.治疗结束时HBeAg阴转率A组为475%,B组为580%;而对照组C为150%(P<005).HBVDNA阴转率A组为450%,B组为660%,而对照组C为118%,(P<005%).结论LAK细胞治疗对HBV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异体LAK组的HBeAg及HBVDNA阴转率高于自体LAK组.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冠心病治疗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索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的防治机制及疗效。方法将108例绝经1年以上的女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6例),甲组口服结合雌激素(倍美力)0.625mg1/d,乙组口服7甲基异炔诺酮(利维爱)2.5mg1/d,丙组口服安慰剂1片1/d,于服药前及服药后第3、6个月末检测血脂谱及ECG,并记录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倍美力治疗后可使胆固醇(TC)降低12.8%,甘油三酯(TG)降低17.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29.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146%。利维爱治疗后TC降低8.7%,TG降低15.6~33.8%、HDLC降低19.7~28.3%(P值均<001),LDLC无显著变化。倍美力及利维爱治疗第3、6个月后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935%和83.3%和93.1%,对ECG缺血性改变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7%、82.1%和78.6%、814%,两种药物对妇女冠心病的心肌缺血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雌激素替代治疗可显著改善绝经后妇女冠心病患者的异常血脂及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9.
肝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7表达水平及其与DC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检测临床确诊中晚期肝癌(HCC)患者(n=10)外周血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7表达水平及DC免疫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HCC患者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VOF)为67±16及6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4及96±12,P<005).其DC体外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min-1)为3100±120,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P<001).结论.HCC患者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下降,并与DC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多功能蛋白酶(LMP)2基因与1型糖尿病(1DM)及其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71例1DM患者及86名健康人参加,根据发病年龄将1DM患者分为3组(≤14岁组,15~30岁组,≥31岁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进行LMP2基因分型。结果LMP2R/R、LMP2R/H、LMP2H/H、LMP2R及LMP2H频率在1DM组分别为40.9%、53.5%、5.6%、67.6%、32.4%,在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7.0%、32.6%、10.4%、73.3%、26.7%。LMP2R/H频率在1D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LMP2R/R频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MP2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1DM各发病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MP2R/H可能为1DM的易感基因型,LMP2R/H阳性者患1DM的危险性增加;LMP2R/R可能是1DM的保护基因型,LMP2R/R阳性者患1DM的危险性降低;LMP2各个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1DM的发病年龄无  相似文献   

11.
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与腹水中细胞因子活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消化系恶性肿瘤(DMT)患者血清与腹水中内源性IL2,IL6,IL8,TNFα和IFNγ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15例DMT患者(肝癌11例,胆总管癌1例,胰腺癌1例,胃癌1例,直肠癌1例)血清与腹水中5种细胞因子活性,并与6例肝硬变(LC)患者和8例正常成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DMT患者血清IL2,IL6的生物学活性显著低于LC(P<005);腹水中IL2,IL8活性显著低于LC组(P<001),而IL6和IFNγ活性则高于LC组(P<001,005).DMT患者血清中IL6,IL8活性明显高于正常成人组(P<005);IL2,IFNγ则低于正常成人组,但缺乏显著性.肝癌血清和腹水中IL2活性显著高于非肝癌组(P<005);而IL6活性则相对降低(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IL2和IFNγ活性低于正常人,是DMT患者抗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的标志.IL6对于预测DMT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脂康和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调脂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研究血脂康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调脂作用并与辛伐他汀比较。方法28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服药前及服药后4、8周测定血脂。结果(1)服药后4周TC分别降低了207%和225%(P值均<0001);血脂康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用与辛伐他汀相似,LDLC水平分别降低了282%和33%(P值均<001);(2)血脂康明显降低174%的血清TG水平(P<005);(3)服血脂康和辛伐他汀4周后,载脂蛋白(Apo)A1却分别增加了127%和136%(P值均<001);ApoB水平均下降了8%左右(P<005);分别使脂蛋白(a)[Lp(a)]水平降低了313%(P<001)和278%(P<005);(4)除了治疗8周后Lp(a)水平进一步下降外,两种药物治疗8周后的调脂作用与4周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血脂康能显著降低Ⅱa和Ⅱb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TC和LDLC,其作用与辛伐他汀相等;血脂康降低TG作用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 I L6)及癌胚抗原( C E A )对老年人结核性及肺癌胸膜转移所致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 L I S A )及放射免疫分析法( R I A )检测了老年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38 例及肺癌胸膜转移 40 例胸液及血清 I L6、 C E A 水平。结果 结核组胸液 I L6 水平及 I L6 胸液/血清比值显著高于肺癌组( P< 001, P< 005),而肺癌组胸液及血清 C E A 水平显著高于结核组( P< 0001, P< 001)。结论 联合检测胸液及血清 I L6、 C E A 水平对结核及肺癌胸膜转移所致胸腔积液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难治,复发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用MA方案和ID-Ara-C方案治疗34例成人难治性及复发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结果 完全缓解(CR)率为32.4%,有效率41.2%;其中难治组CR率为21.4%,复发组CR率为40%(P〉0.50);MA方案组CR率为37.5%;ID-Ara-C方案组CR率为20%(P〉0.05),随访观察,取得CR的11例病人,中位CR期为12月(3~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LSAB法)检测7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中的P16蛋白和HBsAg.结果有606%(40/66)的肝细胞癌(HCC)和750%(1/4)的胆管细胞癌(CCC)P16蛋白缺失;Ⅰ,Ⅱ,Ⅲ和Ⅳ级(按Edmondson标准)HCCP16蛋白缺失率分别为00%(0/1),441%(15/34),821%(23/28)和667%(3/4),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有癌旁肝组织的48例标本中,癌组织P16蛋白阴性率(726%)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412%,P<005).有625%(30/48)的HCC癌旁肝组织HBsAg阳性.HBsAg阳性病例与阴性病例的P16阴性率分别为733%(22/30)和667%(12/18),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相关,与肝癌的恶性发展关系密切,可能对预后有重要影响.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患者 T G Fβ1 m R N A 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 R T P C R 加 dotblot法测定血吸虫病患者 P B M C中 T G Fβ1 m R N A 水平,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作比较,并研究了部分肝脏组织(肝癌患者16 例,肝血管瘤患者正常肝组织 5 例)中 T G Fβ1 m R N A 水平与 P B M C中水平的关系。同时,测定血清中 H A、 L N、 ColⅠⅤ和 P CⅢ水平,作为衡量肝纤维化活动与否的指标。结果: P B M C内 T G Fβ1 m R N A 水平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n= 21,126±014),肝硬变患者组(n= 15,205±081)和肝癌患者组(n= 25,183±129)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 16,062±040)( P< 005)。其中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又显著低于肝硬变患者组或肝癌患者组( P< 005),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肝组织与 P B M C内 T G Fβ1 m R N A 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清 H A、 ColⅣ和 L N 异常组的 T G Fβ1 m R N A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05)。结论: P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组织APC/MCC和DCC基因杂合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估APC/MCC和DCC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并配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现象(RFLP)分析,对41例大肠癌患者的组织APC/MCC(位于染色体5q21)和DCC基因(位于染色体18q21.3)杂合缺失(LOH)进行研究。APC基因LOH率为28.0%(7/25),MCC基因LOH率为36.4%(8/22),两者综合分析LOH率为38.9%(14/38)。DCC基因LOH率为55.3%(21/38)。DCC基因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LOH率(80.0%)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9.1%)(P<0.05),在DukesC、D期组的LOH率(71.4%)显著高于A、B期组(35.3%)。以上结果提示,APC/MCC和DCC基因的LOH是大肠癌常见的基因改变,DCC基因LOH的测定有可能成为大肠癌病人预后估计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和比较去甲氧柔红霉素(DA)和米托蒽酯(MTN)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将92例急性白血病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用IDA加阿糖胞苷(Ara-c)治疗,对照组36例用MTN加Ara-c治疗,两组均用标准3+7方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60.7%和38.9%,总有效率分别为82.1%和61.1%,两组CR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雄、雌激素受体的变化.方法用葡聚糖包裹活性炭吸附法检测21例H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和雌激素受体(ER),同时测量7例男性肝硬变患者肝组织中的AR和ER.结果癌组织中AR阳性率(714%)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13%)(P<001)及硬变肝组织(P<005)中的AR阳性率(286%),而ER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R表达的增加与肝细胞的癌变有关,部分HCC具有雄激素依赖性,为HCC可能的内分泌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手术前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bleinterlukin2receptor,sIL2R)含量改变与疾病的诊断、分期、预后判断等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27例结肠癌患者(DukesA,B期19例),C,D期8例)及42例对照组(正常32例及肠易激综合征10例)分别测定血清sIL2R含量.同时使用间接荧光染色法对各组进行血CD3,CD4,CD8及CD4/CD8的测定.结果结肠癌患者DukesA,B期组血清sIL2R含量(835pmol/L±218pmol/L)与对照组(692pmol/L±279pmol/L及762pmol/L±246pmol/L)无明显差异,而有淋巴结转移的DukesC,D期患者(3216pmol/L±2344pmol/L)则明显高于DukesA,B期患者,且CD4/CD8值明显下降(106±049比158±036);另外,血清sIL2R含量还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密切关联.结论结肠癌术前血清sIL2R含量与疾病分期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