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慈竹纤维形态及组织比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5年生慈竹材的纤维形态和组织比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慈竹纤维长度2.4~2.8 mm,纤维宽度14.5~ 16.0μm,长宽比大于150,细胞壁厚10.4~11.5 μm,壁腔比2.3 ~2.6.慈竹材基本组织比量44% ~ 50%,纤维组织比量39%~ 43%,输导组织比量8% ~ 13%.在竹秆径向,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及腔径均表现为中部较大,而细胞壁厚表现为外侧较大;在竹秆纵向,纤维长度、长宽比、细胞壁厚、壁腔比随竹秆高度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纤维腔径、基本组织比量随竹秆高度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
几种速生阔叶材纤维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秋  蒲俊文 《中华纸业》2006,27(5):71-73
对不同树龄(3~7年)三倍体毛白杨圆叶、裂叶及中林杨的纤维形态进行测试,并将结果进行纵横向的比较.结果表明:纤维长度随树龄递增而增加,纤维宽度的变化规律是在20~24μm不规则地波动,长宽比的变化规律与纤维长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壁腔比均小于1.三倍体毛白杨和中林杨之间的纤维特性又有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三倍体毛白杨纤维长度变化比较缓慢,在树龄为5~7年达到最大值,纤维长度达到(峰值)稳定的时间较短;而中林杨纤维长度直到7年时仍呈增大趋势,变化幅度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绿竹竹龄和竹秆径向部位对纤维的长度及其分布频率、宽度、长宽比、壁厚、腔径、壁腔比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竹壁中层纤维的长度和长宽比较大,内层纤维较小;纤维宽度和壁腔比则是竹壁外层纤维较大,内层纤维较小;纤维腔径为竹壁内层纤维较大,中层和外层纤维较小。不同竹龄的绿竹纤维长度在1687~1961 μm之间,属长纤维类型;纤维宽度在11.9~17.6 μm之间,长宽比为104~147;纤维双壁厚随竹龄增加而增大,而纤维腔径随竹龄的增加而减小。大部分绿竹纤维的长度分布集中在1000~2500 μm之间,长度分布频率约为76%~86%。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三年生花眉竹不同部位纤维形态的差异,揭示了竹竿不同离地高度和水平部位对三年生花眉竹材纤维长度及其频率分布、宽度、长宽比、壁厚、腔径、壁腔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年生花眉竹材纤维形态特征随竹竿离地高度变化为:4.5 m处纤维长度、长宽比、壁腔比最大,6.5 m处纤维宽度最大,0.5 m处纤维壁厚最大,2.5 m处纤维腔径最大。三年生花眉竹材纤维形态特征随竹竿水平部位变化表现为:竹壁外层纤维长度和宽度最大。竹壁内层纤维长宽比最大,外层最小。竹壁外层纤维壁厚和腔径最大。竹壁中层纤维壁腔比最大,内层最小。纤维长度大部分集中分布在1.0~3.0 mm之间,占85%~95%。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从纤维形态和木材密度方面对顺义、菏泽、廊坊3个地区22株欧美杨试样进行分析,为探讨其制浆造纸适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进行测试的22株欧美杨试样中,纤维长度分布在0.76~1.19mm之间,其中廊坊地区沙土6年生欧美杨107纤维长度最长,达到1.182mm;纤维长宽比分布在27~57之间,其中有14株欧美杨的纤维长宽比大于45,具有较高的制浆造纸研究价值;在木材基本密度方面,大部分试样的基本密度在0.3~0.4g·cm-3,密度较小。  相似文献   

6.
对6年生毛竹材在白腐菌和褐腐菌腐朽过程中纤维形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出腐朽时间对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影响不明显,竹肉部分纤维细胞长度和宽度均大于竹青和竹黄部位,而竹黄部位略小于竹青部位;但对纤维壁厚、腔径、腔径比的影响明显,纤维壁厚和腔径比随腐朽时间增长而逐渐变小,纤维腔径随腐朽时间增长而逐渐增大,且竹肉部位变化趋势最明显。此外,褐腐菌对竹材的细胞壁破坏程度大于白腐菌,在腐朽最初1~2周内,褐腐菌便开始对竹材细胞壁降解,而白腐菌从6周以后腐朽才加剧。  相似文献   

7.
对顺义地区五年生的不同家系欧美杨在不同树高下的纤维形态,以及同种家系欧美杨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纤维形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沙土条件下,树高1.3m处的纤维形态最好,中林2025的纤维长度为1.124mm,纤维长宽比达到52,较其他欧美杨更好;(2)壤土条件下,树高3.3m处的纤维形态最好,加拿大杨的纤维长度为1.252mm,纤维长宽比达到65,较其他欧美杨更好;(3)四个家系的欧美杨在顺义地区壤土条件下的纤维形态都比沙土条件下的更适合于造纸。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对广西4种丛生竹(撑篙竹、粉单竹、吊丝竹、青皮竹)的主要解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优质制浆造纸竹材的合理筛选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4种丛生竹的维管束形态均属于断腰型,平均纤维组织比量、纤维长度、长宽比和壁腔比分别介于40.2%~46.8%、1.75~3.54mm、117~229、2.50~5.90之间。在竹壁径向上,维管束密度由竹黄向竹青逐渐增大,而双壁厚呈减小的趋势,竹壁径中部的纤维长度、宽度和腔径均为最大。综合来看,4种丛生竹适宜作为制浆造纸原料。其中,撑篙竹的纤维性能与毛竹相近,粉单竹、青皮竹和吊丝竹的纤维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基因调控对杨树木质部纤维形态的影响,采用切片制作结合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以及纤维离析的方法,观测了不同高度的C3H-RNAi转基因杨木及其对照组杨木的纤维形态特征及参数。结果表明,转基因杨木上、中、下3部位的纤维壁厚值分别较对照组的下降了13.16%、13.47%和10.71%,而腔径值无明显差异,上、中、下3部位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分别较对照组的上升了1.39%、8.52%、3.80%和9.48%、16.24%、8.97%,纤维宽度分别下降了7.40%、6.64%、4.72%。发现转基因杨木和对照组杨木纤维壁厚和长度等纤维形态参数值均随木质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中、下部位纤维形态更适用于制浆造纸。  相似文献   

10.
对6个种源28个家系粗皮桉木材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等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制浆造纸适应性,为制浆造纸原料的定向培育和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家系的粗皮桉的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的差别范围较大.其中纤维长度分布在0.7728-0. 9766mm之间;纤维宽度分布在21.22-27.92μm之间;长宽比分布在31.02-45.97之间.大部分家系粗皮桉的纤维形态特征比较符合制浆造纸原料的要求.其中,6个种源中家系30、130、 5、205、233、270和161的制浆造纸适应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分别测定并比较了4种杨木在1.3 m、3.3 m、5.3 m和7.3 m树高处的化学组分、纤维形态以及制浆造纸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杨木的灰分、热水抽提物含量和1%NaOH抽提物含量在1.3 m和7.3 m树高处较高,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从1.3 m到7.3 m处,Klason木素和酸溶木素含量逐渐增加。综纤维素含量在1.3 m和5.3 m树高处较高。聚戊糖含量从树高1.3 m到7.3 m处逐渐减小。欧美杨107总木素含量轴向均值最大,为26.98%;中林2001杨最小,为25.56%。中林46杨综纤维素含量轴向均值最大,为81.82%。4种杨木的纤维长度在1.3 m和5.3 m树高处较长。纤维长宽比在5.3 m树高处最大、7.3 m处最小。纤维壁腔比在5.3 m树高处最小、7.3 m处最大。欧美杨107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的轴向均值最大,壁腔比最小;69杨纤维长度最短;中林2001杨的壁腔比最大。对4种杨木进行KP-AQ法制浆,成浆卡伯值在1.3 m和5.3 m树高处较低,7.3 m处最高。纸浆得率和黏度在1.3 m和5.3 m树高处较大。成纸强度性能指标在1.3 m和5.3 m树高处较大。4种杨木制浆造纸性能的优劣排序依次为欧美杨107、中林46杨、69杨和中林2001杨。  相似文献   

12.
桉树无性系纸浆材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种桉树无性系的木材密度、化学成分、纤维细胞壁厚、腔径、壁腔比及腔径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桉树无性系的木材密度为0.423~0.629 g/cm3;与一般阔叶材相比,桉树无性系的纤维素和抽出物含量相对较高,戊聚糖含量较低,但不同地域种植相同品种的桉树无性系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桉树无性系的纤维平均长度为0.882~1.017 mm、平均宽度为15.15~19.43 μm,材性指标均符合造纸工业对纸浆材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3.
尾巨桉家系木材的解剖结构及纤维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个尾巨桉家系木材的解剖结构及纤维形态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木材属阔叶散孔材,生长轮界限不易区分,木射线异形单列。尾巨桉家系木材纤维长度值主要集中在800—1100μm之间,且在个体水平上分布范围广。从纤维长度、长宽比及壁腔比三方面来评价,尾巨桉木材纤维能满足纤维工业原料的要求,是制浆造纸和纤维板生产的良好原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了人工改良杂交尾细桉LH1和天然杂交尾细桉U6的基本密度、化学组分、纤维形态随树龄的变化趋势及APMP制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桉木的基本密度、综纤维素含量、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及长宽比随树龄呈增加趋势,灰分含量、1%NaOH抽出物含量随树龄呈下降趋势。两种桉木纤维长度在0.6-0.8mm之间,长宽比在34.4~42.4之间,小于45,属于短纤维原料。改良后LH1的基本密度、综纤维素含量、长宽比高于天然杂交尾细桉U6,利于制浆造纸。经相同条件制浆漂白后,250mL游离度的纸浆,LH1的抗张指数提高42.3%,耐破指数提高87.5%,撕裂指数提高49.5%。  相似文献   

15.
油棕杆的容重、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变异的测定,证明整个油棕杆可作造纸原料。 试验结果指出几个样品的变异:油棕杆的容重从中心向径向逐渐增加,根部最低。纤维长度则随油棕杆的高度增加而渐短,但越近髓心而渐长。纤维宽度随油棕杆高度而增加和越近髓心而减少。然而,细胞壁的厚度随油棕杆的高度增加表明没有一致性的变异,但越近髓心则细胞壁越薄。壁腔比低,表明油棕杆的纤维适用作造纸原料。油棕杆横断面的化学成份,一般说没有变异。热水抽出物和灰份从髓心向径向渐减,而α-纤维素含量则渐增。  相似文献   

16.
对6种4~14年生不同树龄的速生湿加松的化学组分、纤维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在相同蒸煮工艺条件下,对其硫酸盐法制浆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湿加松的综纤维素含量随树龄增加呈上升趋势,树龄超过10年后,其含量基本稳定在(74±3)%;木素含量则在树木生长早期略有提高,树龄超过8年后,其含量呈下降趋势;组分中苯-醇抽出物的含量在树龄超过10年后快速增加,其他组分含量变化不规律。湿加松木材的平均纤维长度为2~3 mm,长径比在58以上,且随树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树龄10年以上湿加松制备浆料卡伯值较低且黏度较高,制浆造纸经济性更好。  相似文献   

17.
皇竹草的生物特性与化学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从制浆造纸角度对皇竹草生物学特性、纤维形态及其化学组成进行系统、详细的研究。其化学组成为:灰分3.77%,热水抽提物7.61%,冷水溶出物4.43%,苯-醇抽出物4.01%,1%NaOH抽出物32.39%,克拉逊木素20.82%,综纤维素78.15%和聚戊糖19.50%。其纤维形态特征为:纤维长度1260μm,宽度11.12μm,长宽比l13;壁厚、腔径和壁腔比在表皮区分别为3.08μm、8.6lμm、0.36,中间区分别为2.80μm、10.22μm、0.27,内圈区分别为2.64μm、10.7lμm、0.25。其生物学特性、纤维形态及其化学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皇竹草是一种较具潜力、有待开发利用的良好的速生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18.
楠竹纤维特性及预水解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用楠竹制造溶解浆,进行了楠竹的纤维形态、化学组成和预水解工艺的研究。结果发现,楠竹的平均纤维长度介于阔叶木和针叶木之间,具有较大的纤维长宽比和壁腔比;和木材原料相比楠竹原料含有较高的灰分、热水抽出物、1%NaOH抽出物和聚戊糖含量,综纤维素含量比木材低,木素含量与木材接近;在170℃下预水解120min,得率为79.79%,戊糖溶出率60%,灰分减少72%,Klason木素减少47%。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造纸法再造烟叶纤维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内外的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的纤维形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中,都有较多的杂细胞,不利于产品的强度;(2)打浆过程有利于纤维分丝帚化,增加纤维的柔软性,提高其结合强度,并且,细胞壁上附着大量果胶;(3)国内产品的纤维长度1.25mm,纤维宽度为21.0μm,纤维长宽比为59.8;国外产品的纤维长度为1.67mm,纤维宽度为34.7μm,纤维长宽比为47.8;(4)造纸法再造烟叶的耐破指数和抗张指数明显不如三倍体毛白杨和小黑杨;纤维长、宽、以及长宽比不能完全表征造纸法再造烟叶的物理特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LY/T2369-2014和离析法分析引种到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区的竹柳,测定了不同部位及树龄的竹柳材物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竹柳材的气干密度、体积干缩率、纤维长宽比、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着离地面高度的增加体积干缩率、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均明显减小;经差异显著性t检验,1年生与2、3年生各项物理力学性质均差异极显著,1年生与3年生气干密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差异不显著,体积干缩率、纤维长宽差异显著。且竹柳材体积干缩率、纤维长宽比和纤维长度均优于沙柳材,3年生的竹柳材抗弯弹性模量优于沙柳材,因此竹柳材适合作为人造板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